利瑪竇的兩次運河之旅

2021-01-19 北京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1601年初,已經久未上朝的萬曆皇帝忽然想起了一件事。前些時日,自己看到過一份奏摺,說是有個外國人從南方一路趕來京城,目的是給皇帝貢獻一個特別的禮物——一座自鳴鐘。萬曆皇帝問身邊的太監:這座鐘在哪兒呢?太監答道:陛下,那份奏摺您都沒批覆,外國人哪兒敢隨便進京,更別提鍾了。萬曆立刻指示,讓這個外國人趕快來北京,把禮物送來。


萬曆不知道,這個要給他「送鍾」的外國人,已經在天津一個陰冷的小廟裡關了很久了。

這個外國人,叫瑪提歐·利奇,中文名叫利瑪竇,是義大利耶穌會派來中國的傳教士。萬曆十年(1582年),利瑪竇抵達澳門,並先後在肇慶、韶州、南昌、南京等地傳教,結識了不少中國官員和朋友。他覺得,要把傳教事業發揚光大,最重要是要獲得中國皇帝的許可。於是,利瑪竇準備北上覲見萬曆皇帝。


1598年,利瑪竇第一次進京。他隨著南京禮部尚書王弘誨一道,沿著運河到了京城腳下,名義是向皇帝祝壽。但是,因為正值抗擊倭寇期間,明朝官員對於外國人非常敏感,廷臣與宦官的爭鬥也非常微妙,沒有人敢接待這樣一個外國人,利瑪竇不得不返回南京。


不過,這一次進京之旅也不是沒有收穫,利瑪竇第一次親身體驗了大運河。這可能也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有西方人寫下關於中國大運河的記錄。


利瑪竇的總體印象是,大運河是皇家糧食的命脈,沿線很繁忙,但也顯得很混亂。他聽說,有上萬條船在運河上往來,每年向皇帝進貢大米和穀物。大運河河道不寬,似乎難以容納如此眾多的船隻,因此經常會發生船與船之間相互擁擠,造成交通堵塞的情況。為了控制流量,政府不得不禁止從長江上來的私商的船隻進入運河,以保證給皇帝運糧的船能夠相對順暢通行。


運河的水量也是個問題,利瑪竇這一路不斷得在閘口前面排隊等待。只有當水流升到一定高度,船隻才能過閘,而藉助兩個閘之間的高差所帶來的流力運行。利瑪竇稱這種等待為——冗長無味的耽擱。有時候,除了耽擱,還得擔心。閘的出入口經常還會波濤翻湧,稍不留神就會船隻傾倒,船上的人被淹死。為了確保船隻前行,政府還僱傭了大量的縴夫,在岸上牽拉河道裡的船隻前行。他還聽說,每年光是花費在維持運河通行上的費用,就達到了一百萬兩白銀。


目睹如此艱辛的旅行,聽說了如此規模的開銷,利瑪竇對此大惑不解,他懷疑中國人是不是怕海盜?


——「所有這些對於歐洲人來說似乎都是非常奇怪的,他們可以從地圖上判斷,人們可以採取一條既近而花費又少的從海上到北京的路線。這可能確實是真的,但害怕海洋和侵擾海岸的海盜,在中國人的心裡是如此之根深蒂固,以致他們認為從海路向朝廷運送供應品會更危險得多。」


利瑪竇對沿途經過的城市頗有好感,畢竟這應該是當時中國最為繁榮熱鬧的一段路程。沿岸有許多城鎮和鄉村,「到處都住滿了人」,而且「不缺乏任何供應……價格都非常便宜。」這些運送貢品的船稱為「馬快船」,由太監指揮,行駛迅速。為了保證進京食物保鮮,沿途還設了許多冰庫,每到一處,馬快船都會換上新的冰塊,保證食物的冷藏。


但是他對北京卻充滿了複雜的觀感。耗費如此眾多人力物力,就為了保證皇城的供應,他對此有點不以為然,稱北京為「貧瘠的北京」。他親眼目睹運河上運送木料的船隻,數以千計的人們非常吃力地拉著把梁木捆在一起的巨大木排。就因為皇宮燒毀之後要重建,所以從遙遠的四川運來大量的木料,要兩三年的時間才能走完整條路線。他揶揄道:「北京什麼也不生產,但什麼也不缺少。」


真正到了北京之後,利瑪竇的觀感更差了。


他剛進城就被北京的塵土飛揚嚇到。北京的路面不用磚石鋪路,而是以土路為主。下雨全是泥,颳風全是土,刮到屋裡會覆蓋和弄髒每一樣東西。北京人則養成了戴面紗的好習慣,不管是走路還是乘坐交通工具,大家都用一種輕薄的面料做成的面紗待在頭上,能看見外面,也能擋灰塵。這種裝備很適合不願意社交的人,只有想被別人認出的時候,就摘下面紗,否則可以一直獨來獨往,不被幹擾。


在寒冷的冬天,北京城最缺乏的是柴火。利瑪竇發現,這裡的人們普遍使用一種礦物膠脂取暖,把磚砌的床底下掏空,然後形成床下的取暖空間。他看到的其實就是火炕,而那種礦物膠脂就是煤。風土揚沙、用煤取暖、滿城面紗……


如此看來,利瑪竇看到的北京城,似乎和幾百年後的民國時期也沒什麼太大區別。

兩年後,中國和日本的爭端基本結束,利瑪竇得以再次啟程進京。這次他做了更為周到的準備,好好準備了進獻給皇帝的禮物,其中最重要的,是那座能自己報時的小鍾。他把這座鐘裝在一個特別的雕花塗金的「禮盒」裡。鐘面上用中文標上「子醜寅卯」等中文字,一隻雄鷹炯炯有神,鷹嘴對準的位置就是時間刻度。鐘頂則是拱形,配有花葉紋飾,還刻了一條龍,象徵著只有天子才能使用。


一切就緒之後,利瑪竇的一位官員朋友介紹他搭上了一名赴北京的太監的船隊。船隊每到一個地方,利瑪竇都受到高規格的接待。和上次那些「冗長無味的耽擱」不同,這一次,他們船隻暢通無阻。想像一下今天的「警車開道」是什麼體會吧。


是太監還是利瑪竇手中有了特別通行的文書?不是,還是利瑪竇的禮品起了功效。實際上,這個外國人要到北京給皇帝送新奇貢品的事情,早就在運河沿線傳的沸沸揚揚了。所以沿線所有官員都恨不得先睹為快。利瑪竇便請沿路所有船上的「領導」們前來觀摩送給皇帝的禮品,這些人大飽眼福之後,讓一讓路,也是禮尚往來了。


很快,船隊到了濟寧。在這裡,利瑪竇見到了南京的老朋友,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特立獨行的人物——李贄。後者又將濟寧的河道總督劉東星引薦給利瑪竇。幾人在劉東星家裡一起進餐,甚至還包括劉總督的孩子們,讓利瑪竇找回了久違的歐洲家裡的感覺。


不過,濟寧之後,他的好運似乎便到頭了。在臨清,利瑪竇遇到了朝廷派到這裡的稅使——太監馬堂。貪婪地馬堂看中了利瑪竇帶的那些禮品。他假情假意地表示,北上路途兇險,不如把禮物挪到他自己的船上,由他來代替利瑪竇把禮物奉獻給皇帝。利瑪竇顯然不能同意,尤其讓他擔心的是那座精緻打造的鐘。利瑪竇告訴馬堂,這座鐘如果不好好保管,很容易損壞,還是他自己保管為好。


馬堂並沒有放棄,但也不著急,畢竟整個船隊都在他的掌控之下。利瑪竇受權勢所迫,只能跟著馬堂順著運河前行。倒也不是全無收穫,畢竟生性奢靡的馬堂,讓利瑪竇見識到了此前從未想像的事情。有一次宴會後,利瑪竇看到了奇特的雜技表演,比如一個人拿幾把刀子不斷拋向空中再接住,比如帶著面具的雅居表演,比如一個男孩和一個假人表演摔跤……書中沒有記載他們是在哪裡欣賞的雜技,很有可能是經過滄州吳橋時候吧。


馬堂顯然覬覦利瑪竇所帶的禮品,總是用各種辦法試探。到了最後,他乾脆採用了強硬的手法,直接把利瑪竇和其他神父一起關押在了天津的一座廟裡,本來要進獻給皇帝的禮品,被馬堂搬到了自己的府中。這時已近寒冬,河水即將結冰,馬堂派了四名士兵在廟裡看守利瑪竇,自己趕回了臨清。留下幾位神父,孤零零的被關在了天津的一座破廟之中。他們只能每天祈禱、彌撒,渴望上帝能夠眷顧命運多舛的人兒。


無論上帝是否想起了他們,北京的皇帝肯定是想起了他們,準確來說,是想起了那道奏摺。「那座鐘在哪裡?我說,那座自鳴鐘在哪裡?」

這回輪到馬堂緊張了。儘管不情不願,但也不得不把他扣下的所有禮物如數奉還,而且還要擔驚受怕,憂心利瑪竇他們會不會在皇帝面前告他一狀。其實馬堂大可不必擔心,因為利瑪竇根本沒有見到皇帝本人。


萬曆皇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非常奇特的存在,他因為立儲之事和大臣們鬧翻,竟然三十年不上朝。因此,當利瑪竇們進到皇城,三拜九叩、奉獻供品的時候,所面對的只是一張空空如也的龍椅。


不上朝不意味著不收禮物,萬曆皇帝非常喜歡這些禮品——天主像、聖母像、天主經、珍珠鑲嵌的十字架、報時自鳴鐘、萬國圖志、西洋琴,尤其是那個期盼已久的自鳴鐘。 


但八天後鍾就不走了。萬曆以為鍾壞了,心如急焚,趕快召利瑪竇進宮修理。利瑪竇把鐘上了弦,就能正常運行了。皇帝擔心這座鐘還會壞,乾脆讓他們留在了欽天監,並派了四個太監學習鐘的保養方法。據說四人三天三夜拆卸鐘錶,畫下了每一零件——齒輪、彈簧、刻度盤、鑰匙……配以漢語機械名稱,皇帝對太監們的學習進度非常滿意。從利瑪竇開始,中國有了鐘錶的詞彙。


太后聽說之後,也想見識一下西洋的玩意兒,萬曆擔心太后不還,使了個心眼,讓太監們先把發條鬆掉,讓鐘不能走動,太后看了之後,覺得一個「死鍾」沒什麼意思,就還給了皇帝。


利瑪竇一直擔心,萬曆見到他所繪的《坤輿萬國全圖》後會不會大發雷霆,因為在這幅地圖上,大明的版圖遠遠不如中國人以往想像的那麼大。但萬曆皇帝非但沒有生氣,反而吩咐欽天監把這張輿圖用絲織出來,放進屏風裡。至於那座西洋琴,萬曆也很是喜愛,又派了四個太監學習樂器的演奏,利瑪竇還專門譜了八首樂曲,起名叫《西琴曲藝八章》。


這麼看來,中國最先掌握西洋玩意兒的,倒是皇帝身邊的太監們。


儘管利瑪竇終生沒有見到皇帝本人,但皇帝卻對這位外國人很感興趣。他還命宮中最好的畫師畫出利瑪竇的等身立像,並要求他駐留京城,並賜以終身恩俸。利瑪竇在北京住了下來,交友、傳教,直到1610年過世。


在利瑪竇之前,可能也有過西方人沿著運河行走過。但毫不誇張的說,利瑪竇的兩次運河之旅,開啟了中西互動的一扇小窗,不僅帶來了「福音」,更傳來世界正在改變的訊息。遺憾的是,這些訊息,可能也隨著冬天的降臨,一起凍結在了運河的冰水之中了。

相關焦點

  • 【巴拿馬運河郵輪之旅5】太平洋上的珍珠——阿卡普爾科
    【巴拿馬運河郵輪之旅5】太平洋上的珍珠——阿卡普爾科 馮 霄/文 於世文/攝
  • 1595年南京被西方叫"藍鯨" 利瑪竇稱市民談吐文雅
    這些作者之中,有南京人非常熟悉的義大利人利瑪竇——他在1595年抵達南京,並在這裡長期居住,他也是最早把南京介紹給西方的西方人。在利瑪竇的筆下,在這些遠道而來的外國人的眼裡,明朝晚期至民國時期的南京,是什麼樣子呢?我們從書中選摘部分內容,以饗讀者。
  • 宋黎明:利瑪竇研究資料匯釋梳理
    上個世紀之初,為了紀念利瑪竇逝世300周年,汾屠立在歐洲檔案館發現了利瑪竇晚年回憶錄手稿,以及利瑪竇書信和同時代耶穌會士的相關書信,進而編輯出版了《利瑪竇神父歷史著作集》。出版這部著作的主要動機在於讀者要求,因為汾屠立《利瑪竇神父歷史著作集》以及德禮賢《利瑪竇資料》早已絕版。該書在注釋方面則乏善可陳,甚至比德禮賢有所退步,故學術意義不大。
  • 傳教士利瑪竇繪製的世界各國地圖
    利瑪竇在繪製《山海輿地圖》時,依據的藍本是歐洲人繪的《萬國輿圖》,為了迎合中國士大夫的心理,他將福島(即加納利群島)零度經緯線移到圖幅中央,同時將中國移到圖中部,歐洲、非洲與南、北美洲則分列在地圖兩旁。萬曆十三年(1585年),章潢編纂的《圖書編》第二十九卷收有輿地山海全圖和南北兩半球圖,應該是根據利瑪竇的地圖編制的。
  • 巴拿馬運河收入創歷史新高
    新華網巴拿馬城10月23日電(記者蔡嘉瑾)據巴拿馬運河管理局提供的最新報告,在截至9月30日的2003年財政年度,巴拿馬運河的收入同比增加了
  • 傳教士利瑪竇出版第一份中文世界地圖(組圖)
    利瑪竇與《兩儀玄覽圖》  木刻板的8大幅利瑪竇《兩儀玄覽圖》,即當年的世界地圖,於明代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由李應試在北京刻制。  利瑪竇是義大利傳教士,1552年10月6日出生。1583年9月,利瑪竇來到中國後,出版了第一份中文世界地圖。1601年,作為歐洲使節,利瑪竇被召進北京紫禁城。
  • 意傳教士利瑪竇400年前古地圖面世 中國曾是世界中心
    據美國《西雅圖時報》1月12日報導,義大利的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400多年前繪製的一幅地圖日前在美國國會圖書館展出,這幅珍貴地圖將當時的中國標示為世界中心,而將美國佛羅裡達州稱為「花卉之鄉」。利瑪竇是天主教在中國傳教的開拓者之一,也是16世紀末第一位訪問中國北京的西方人。
  • 明利瑪竇繪《坤輿萬國全圖》 將西方知識本土化
    並以利瑪竇為例,認為他通過語言獲取(language appropriation)學習中文與相關文獻,以朋友的平等關係,將西學外推向異文化的中國。  過去人們雖知利瑪竇《坤輿萬國全圖》不是一幅純粹的世界地圖,其中有相當豐富的宇宙、天文、曆法與自然哲學等知識,包括總論、「九重天圖」、「天地儀圖」、「四行論略」、「總論橫度裡分」、夜看北極法、「太陽出入赤道緯度」表、「日蝕圖」與「月蝕圖」、「赤道北地半球之圖」與「赤道南地半球之圖」等,但不知他在其中採取一些知識策略。
  • 蘇伊士運河因何列入世界十大運河之列
    據WCCO和南京大學整理出版的《世界運河名錄》記載,世界上有520多條運河分布在世界各地,其中有6條運河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有10條運河被評為世界十大運河,蘇伊士運河就是世界十大運河之一,在眾多運河中蘇伊士是憑藉什麼列入世界十大著名運河的呢?
  • 為400年前的「外教」利瑪竇點讚,他為中國培養了眾多科學牛人
    他的中文名字叫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年5月11日),原名直譯為瑪提歐·利奇,今天是他離世409年的紀念日,向他致敬!利瑪竇不僅是一名傳教士,也是第一位閱讀中國文學並對中國典籍進行鑽研的西方學者。
  • 巴拿馬運河2003年財政年度收入創歷史新高
    巴拿馬運河2003年財政年度收入創歷史新高     新華網巴拿馬城10月23日電(記者蔡嘉瑾)據巴拿馬運河管理局提供的最新報告,在截至9月30日的2003年財政年度,巴拿馬運河的收入同比增加了15%,達到9.21億美元的歷史最高水平。
  • 傳教士繪世界地圖,百姓認為中國乃天地中心,利瑪竇只好刪子午線
    利瑪竇來華傳教之地理知識教授傳教士的學術傳道活動中,地理學知識的成就相當突出,這些知識開拓了中國人的世界觀,顛覆了古人天圓地方的認知,讓國人進一步了解了世界,對世界有了初步的正確認知。在這些傳教士中,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成就最大。1582 年8月,利瑪竇來到澳門,之後先後在廣東、南昌、南京和北京等地進行傳教活動。
  • 尼加拉瓜運河構想,可以打破巴拿馬運河的壟斷
    所以便在巴拿馬地峽開鑿了運河,溝通了太平洋與大西洋,此後美洲兩岸,就可以通過巴拿馬運河交往,大大降低了美洲東海岸和西海岸之間的海上航運時間。作為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重要航運要道,巴拿馬運河擁有巨大的商業和戰略意義。依靠巴拿馬運河,巴拿馬人也過上了富足的生活,足以令周邊國家非常羨慕。所以位於巴拿馬北部的尼加拉瓜也有著一個運河構想。
  • 【運河故事】運河擺渡老船工
    據在世老船工回憶,政府造船設渡口應是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在渡口擺渡船上活躍著一幫船工,都是運河兩岸的年輕人,他們不辭勞苦,夜以繼日地穿梭於運河兩岸,其中有一位船工一米八的個子,黑呦呦的皮膚,年輕力壯,血氣方剛,衝篙、擺舵、套繩、拉纜都是技術一流,準確無誤,是船上的主要骨幹,來來往往的人們都尊稱喊他「王大個」,他,就是兢兢業業,默默無聞奉獻了三十五個年頭的老船工,我的父親王義臣。
  • 一條運河撐起一個國家!細說巴拿馬運河的前世今生
    但是限於當時的技術條件,開鑿運河的事情一直沒啥實質性進展,直到1814年,西班牙政府終於決定開鑿運河時,然而卻碰上了轟轟烈烈的拉美獨立運動,修運河的事情又被擱置了。 不過在開工後不久,法國人發現運河的建造難度遠超之前的想像,投資越來越大,再加上美國的搗亂,法國人不得不退出了工程建設,美國人則趁機取而代之。 作為一個地跨兩大洋的國家,美國極為渴望擁有巴拿馬運河,因為只要該運河建成,美國東海岸到西海岸的距離就可以大大減少,因此美國一直想永久佔領巴拿馬運河。
  • 全球最貴「收費站」:巴拿馬運河,漲價了
    這似乎很快就體現在了運河的進出量上,此前每天通行35至40艘的巴拿馬運河在漲價後,運輸量減少到了每天32艘。巴拿馬運河過路費漲價清單(圖片來自:巴拿馬運河委員會官網)▼這運河怎麼可以這麼貴?主要還是因為雖然巴拿馬運河收費貴,但船東算算帳,還是比別的選擇更划算。一方面,做生意需要按時交貨,抄近路耗時少還能節約成本,提高利潤率。
  • 運河是人工開鑿的通航河道,世界上有名的運河有哪些?
    運河是人工開鑿的通航河道,世界上有名的運河有哪些?10曼徹斯特運河位於英國英格蘭西北部,從東哈姆到曼徹斯特,長58公裡,深約9米,有5個船閘,可通海輪。1887年開始修鑿,1894年通航。9巴拿馬運河位於中美洲的巴拿馬,橫穿巴拿馬地峽,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是重要的航運要道。巴拿馬運河屬於水閘式運河,其長度約為65公裡,寬度300米-150米。8約塔運河位於瑞典,19世紀初建造,水道途經維納恩湖和韋特恩湖,延伸至約塔河和特羅爾海特運河,連接哥德堡和波羅的海城市南雪。運河長190.5公裡,其中87公裡人工修建。
  • 一條運河,三個國家的恩怨,美國為何對巴拿馬運河情有獨鍾?
    一條運河,牽扯到了三個國家的恩怨,美國策劃巴拿馬獨立僅僅只是為了運河嗎?接下來我們來聊聊巴拿馬運河與三個國家間的故事/1,巴拿馬運河的重要性其實早在十六世紀的西班牙,就早已意識到這條打通南北美洲間的運河,價值到底有多大了。但受限於時代技術水平以及資金,就連強盛一時的西班牙王國也不得打退堂鼓,這一耽擱就是三個世紀的時間,直到法國人開始著手開發巴拿馬運河。
  • 同為世界級運河,為啥巴拿馬運河有船閘,而蘇伊士運河卻沒有?
    蘇伊士運河與巴拿馬運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兩條運河,其中巴拿馬運河的長度要短於蘇伊士運河,但是巴拿馬運河的通行效率卻遠遠不及蘇伊士運河。因為如果要通過巴拿馬運河,必須要通過兩道船閘才可以,而蘇伊士運河則沒有船閘,只要完成編隊就可以勻速通過蘇伊士運河,效率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