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利瑪竇繪《坤輿萬國全圖》 將西方知識本土化

2020-12-07 搜狐網
原文配圖:利瑪竇《坤輿萬國全圖》(1602)。


  關於天地關係,中西有各自不同的傳統。中國有蓋天說、渾天說與天圓地方等見解,古希臘亞里斯多德以月偏蝕時,落在月球表面的地影呈現圓弧狀,證明地形為圓球,提出兩個圓球式宇宙論。地球靜止位於宇宙中心,日月五星與恆星皆為圓球,構成一個同心圓球形的宇宙結構。

  在《天文學大成》(Almagest)中,託勒密以地心為中心,量度宇宙中星體距離地球遠近與其和地徑大小比。在星佔學範作《四書》(Tetrabiblos)中,處理天星對地球領域產生的物理影響。其地理學採投影法,標示緯度和經度線。

  中世紀後期,根據《聖經·創世記》,在恆星天之上增水晶天、宗動天或永靜天,成為基督教義化的亞里斯多德宇宙論。薩克羅博斯科(Johannes de Sacrobosco,1195—1256)於1230年左右完成《天球論》(De sphaera),整合亞里斯多德自然哲學、託勒密數學天文學與星佔學,成為中世紀大學教本,到17世紀初它有許多評釋本,其中之一是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在羅馬學院的老師丁先生(Christopher Clavius, 1538—1612)的《天球論評釋》。利瑪竇入華後將其所學西學與世界地圖外推至中國,將西方世界地圖本土化。

  建構實在論(constructive realism)是近20年來興起的科學哲學運動,主張吾人通過語言進行認知活動,使用不同語言來接近實在,建立不同術語、理論與論述方式,形成各自不同科學的「微世界」(microworld)。通過語言性的外推,可翻譯為另一微世界的語言,反映它可與別的微世界共享。在某種社會脈絡中產生的科學或學科,如通過實踐性的外推或社會性的外推,能夠移至另一社會脈絡中運作與發展,也就代表它含有更多的真理與可普遍化。整體而言,建構實在論提出「外推」為其對科際整合的知識論策略。從事比較哲學與宗教,長期關切科際與文化發展的沈清松教授,對建構實在論提出修正與詮釋,將原先針對科際整合的知識論策略,外推到生活世界或文化世界。並以利瑪竇為例,認為他通過語言獲取(language appropriation)學習中文與相關文獻,以朋友的平等關係,將西學外推向異文化的中國。

  過去人們雖知利瑪竇《坤輿萬國全圖》不是一幅純粹的世界地圖,其中有相當豐富的宇宙、天文、曆法與自然哲學等知識,包括總論、「九重天圖」、「天地儀圖」、「四行論略」、「總論橫度裡分」、夜看北極法、「太陽出入赤道緯度」表、「日蝕圖」與「月蝕圖」、「赤道北地半球之圖」與「赤道南地半球之圖」等,但不知他在其中採取一些知識策略。

  1582年利瑪竇抵達澳門,開始學習中文與了解中國地圖。翌年隨羅明堅入肇慶,著佛教的袈裟傳教。1589年到韶關後,接受瞿汝夔建議,開始學習儒家典籍。1595年至南昌停留三年,接觸章潢(1527—1608)與其門人,習知中國士人自然與大地知識。「他們……知五行,不知空氣;將金木納入五行之中,卻排除空氣。他們認為地是方的,不接受任何與此相蹠的思想。他們以為當月面正對太陽時,像是害怕而失其光色,形成月蝕。……又說太陽比酒桶底大一點而已,這是前所未聞的。這類無稽之談不勝枚舉。」不但反映利瑪竇身處中西自然知識的遭遇,也面臨二者的對比、競爭、批判或取代,以及如何將西方自然知識向中國士人外推的本土化問題,筆者選擇三點說明。

  雖然屈原《楚辭·天問》中提到「圜則九重」,但未觸及諸天的細節。《坤輿萬國全圖》借九重之名,提供詳細的「九重天圖」。

  總論云:「地與海本是圓形,而合為一球,居天球之中,誠如雞子,黃在青內。有謂地為方者,乃語其定而不移之性,非語其形體也。」引文傳入西方兩個圓球式宇宙論,借用渾天說隱喻,地與海合為一球,位於天球之中。未批判地為方形見解,而採取折衷策略,提出一種詮釋,認為地方是「語其定而不移之性」,與地球靜止於宇宙中央相容。

  以天地儀圖來表達在兩個圓球式宇宙論中,太陽運行的軌道,不但能說明地球各地的四季寒暑,還能就九重天圖下方有段說明引述《元史》顯示中國地表所測多地晝夜長短不一,在《坤輿萬國全圖》最外圈提供地表各地一致的晝夜長短數據。

  相對於傳統上基於目視經驗,認為日月徑千裡,《論地球比九重天之星遠且大幾何》介紹丁先生《沙氏天球論評釋》中以地心為中心,地球半徑或全徑為單位,量度與宇宙中星體距離地球的遠近與其和地徑大小比,以此為基礎則可解說日月蝕問題。

  整體而言,利瑪竇在《坤輿萬國全圖》中將西方自然知識與中國相關知識交織成一幅具有策略的世界地圖。

  通過語言獲取,利瑪竇習知中西自然與大地知識的差異。巨幅世界地圖的繪製提供他一個很好的機會,將二者間在不同問題上面臨對比、競爭與辨偽,轉為採取折衷、調和或論述等策略來處理,在此知識策略下將《坤輿萬國全圖》初步本土化。

  從進步的歷史觀來看,利瑪竇繪製多幅世界地圖,影響中國士人如馮應京(1555—1606)《月令廣義》(1602)、王圻(1530—1615)《三才圖會》(1609)與章潢《圖書編》(1613)等在他們的博物式著作中,粗略地摹繪利瑪竇世界地圖,看似邁向現代化的一步,卻是在另一層次予以本土化。

  根據建構實在論,要學習構成一個微世界的科學或學科,就是學習其術語與論述方式。明末耶穌會士未在中國建立教育機構,僅有少數士人如李之藻、徐光啟、熊明遇隨耶穌會士學習西學。專門術語的學習有其制度上的困難,遑論《坤輿萬國全圖》中宇宙論、數學天文學與曆法知識。因此士人只會依循博物式傳統將新奇的世界地圖加以縮小摹繪,或依特定目的加以縮小摹繪或調整,造成利瑪竇世界地圖在兩種不同層次的本土化。

history.sohu.com true 綜合 http://history.sohu.com/20160923/n468999031.shtml report 3214 原文配圖:利瑪竇《坤輿萬國全圖》(1602)。關於天地關係,中西有各自不同的傳統。中國有蓋天說、渾天說與天圓地方等見解,古希臘亞里斯多德以月偏蝕時,落在月球表面

");}

相關焦點

  • 南京博物院鎮館之寶《坤輿萬國全圖》亮相浙江美術館
    想去一睹真容的觀眾,不妨先了解一下《坤輿萬國全圖》到底厲害在哪裡。 故事為了讓萬曆皇帝滿意利瑪竇找到了李之藻首先介紹下《坤輿萬國全圖》的兩位作者,一個是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利瑪竇(1552—1610)在中學歷史課本裡就出現過,是個中國通,曾系統學習過中國傳統文化,接觸並結交了一批如葉向高、李贄、徐光啟等明朝的士大夫,向他們傳播天主教教義並介紹西方自然科學知識。萬曆二十九年(1601),利瑪竇入京覲見,得到萬曆皇帝賞識並被允許留居北京。利瑪竇在華二十八年,翻譯、編撰了大量西方著作,如《天主實錄》《幾何原本》《同文算指》等。
  • 坤輿萬國全圖:中國最早的彩繪世界地圖
    《坤輿萬國全圖》原圖由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和明朝官員李之藻共同繪製,是中國最早的彩繪世界地圖,它以當時的西方世界地圖為藍本,改變了當時通行的將歐洲居於地圖中央的格局,而是將亞洲東部居於世界地圖的中央,此舉開創了中國繪製世界地圖的先例。明代最詳細的中文版世界地圖義大利人利瑪竇是最早進入中國的耶穌會傳教士,他於公元1581年來到廣東肇慶傳教。
  • 《坤輿萬國全圖》,是否藏有「鄭和發現美洲」之秘
    近年來,有學者對《坤輿萬國全圖》的來歷提出了新觀點,認為《坤輿萬國全圖》是明朝初年鄭和下西洋時期由中國人結合「環球航行經驗」繪製完成的,由此得出推論說,明代的中國人,要比歷史上的哥倫布,更早抵達美洲。這一系列新觀點,在國內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那麼,《坤輿萬國全圖》到底誕生於明末還是明初?這是我們今天的講演主題。
  • 坤輿萬國全圖解密:歐洲人是從中國學的經度知識嗎?
    是李兆良《坤輿》一書的邏輯基礎,我們先不討論這個邏輯是否能夠成立,即使這是一個可以成立的邏輯,李兆良也沒有完成依據這個邏輯得出「真相」所必須具備的前提:「排除所有不可能的因素。」同時,李兆良在論述《坤輿萬國全圖》與東方和西方地理知識的關係時,運用了雙重標準:前者是無罪推定,後者是有罪推定,這樣得出來的結論是不足以服人的。
  • 傳教士繪世界地圖,百姓認為中國乃天地中心,利瑪竇只好刪子午線
    因此為了實現傳教的目的,這些傳教士採取迂迴折中的「適應性傳教策略」,先融入中國本土,適應中國的文化風俗,再進行外來文化介紹與傳播,如天文知識、地理、生物等西方先進的科技介紹。這點倒是取得了不錯的成果,對中國來說,文化自信是有的,不必追求其它信仰,但科技方面的知識,確實是吸引了中國人的眼光。好比雍正時期,傳教士帶來的大型鐘錶機械,就受到了清歷代皇帝的喜愛追捧。
  • 《坤輿萬國全圖》繪製於1602年,卻畫著兩百年後發現的南極洲?
    正是在這個背景下,才有了著名的《坤輿萬國全圖》誕生,它是太僕寺少卿李之藻在1602年(萬曆三十年)繪製。一直被認為是國內現存最早的、第一幅出現美洲的世界地圖;現被南京博物院所收的藏本,為明萬曆三十六年宮廷中的彩色摹繪本。《坤輿萬國全圖》總共有幾個版本?
  • 明朝《坤輿萬國全圖》,為何繪製有200多年後才發現的南極洲
    這張地圖被稱為《坤輿萬國全圖》,現藏於南京博物院,看過此圖的網友都會發現一個問題:此圖繪製於明朝時期,而上面明確標有,兩百年後才發現的南極洲大陸,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難道利瑪竇能未卜先知?其中原因讓我們共同探索;其實在《坤輿萬國全圖》製成之後,衍生出了許多版本,最早的原圖已經遺失,現存有四個臨摹版本,其中有明朝李之藻刻本、《兩儀玄覽圖》刻本、以及明代宮廷與日本的臨摹本。
  • 明代西方傳教士繪製的地圖為你揭秘
    近年來,有學者對《坤輿萬國全圖》的來歷提出了新觀點,認為《坤輿萬國全圖》是明朝初年鄭和下西洋時期由中國人結合「環球航行經驗」繪製完成的,由此得出推論說,明代的中國人,要比歷史上的哥倫布,更早抵達美洲。這一系列新觀點,在國內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那麼,《坤輿萬國全圖》到底誕生於明末還是明初?這是我們今天的講演主題。
  • 傳教士利瑪竇繪製的世界各國地圖
    利瑪竇在繪製《山海輿地圖》時,依據的藍本是歐洲人繪的《萬國輿圖》,為了迎合中國士大夫的心理,他將福島(即加納利群島)零度經緯線移到圖幅中央,同時將中國移到圖中部,歐洲、非洲與南、北美洲則分列在地圖兩旁。萬曆十三年(1585年),章潢編纂的《圖書編》第二十九卷收有輿地山海全圖和南北兩半球圖,應該是根據利瑪竇的地圖編制的。
  • 《坤輿全圖》:融匯中西的傳世珍寶
    這就是河北大學圖書館的鎮館之寶——《坤輿全圖》。 中國古代用乾坤指天地,坤就是地,輿的本意是車底座,延伸為承載萬物,古人將地圖都稱為輿圖,故以「坤輿」二字冠名。該圖由南懷仁於康熙甲寅年(1674)繪製,距今已有340多年。 1674年,南懷仁所繪《坤輿全圖》有兩種版本,一是繪本,一是印本。
  • 最早據刻本摹繪的世界地圖亮相浙美 這個展需「慢慢看」
    首次走出南京博物院的《坤輿萬國全圖》首先看展品。本展精選了120餘件(組)明代與清初時期浙籍及旅浙精英人物創作的書法、繪畫作品及相關的文獻史料、木刻古籍。此展擬以當代策展理念激活歷史文獻,多維度營造文化解讀的可能性,讓文化創新活力在本土與世界、傳統與現代、歷史與現實的交流碰撞中迸發出新時代的活力。利瑪竇《坤輿萬國全圖》168cmX382cm 南京博物院藏展覽現場的《坤輿萬國全圖》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那件首次走出南京博物院的《坤輿萬國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