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輿萬國全圖:中國最早的彩繪世界地圖

2021-01-10 網易時尚


導語:南京博物院所藏《坤輿萬國全圖》,為明萬曆三十六年宮廷中的彩色摹繪本,是國內現存最早的摹繪版本。《坤輿萬國全圖》原圖由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和明朝官員李之藻共同繪製,是中國最早的彩繪世界地圖,它以當時的西方世界地圖為藍本,改變了當時通行的將歐洲居於地圖中央的格局,而是將亞洲東部居於世界地圖的中央,此舉開創了中國繪製世界地圖的先例。

明代最詳細的中文版世界地圖

義大利人利瑪竇是最早進入中國的耶穌會傳教士,他於公元1581年來到廣東肇慶傳教。在廣東期間,他畫了一幅標有西方文字的世界地圖,這只是一幅小掛圖,利瑪竇將其掛在教堂門口供人們參觀,卻引起了中國人的好奇和圍觀,雖然普通百姓看不懂其標註的文字。公元1601年,利瑪竇獲得批准,進京朝見萬曆皇帝,他給皇帝敬獻了自鳴鐘、聖母像和世界地圖等禮物,萬曆皇帝對他帶來的世界地圖很感興趣。

不久之後,利瑪竇和一位中國官員李之藻合作完成了一幅中文版的世界地圖,再次獻給萬曆皇帝,這就是《坤輿萬國全圖》。地圖上不僅歐洲地名全部用漢字標註,而且中國各省的名稱在地圖上也都能找到。

利瑪竇是個外國人,不可能對中國地理了如指掌,中國地理的部分則主要由李之藻完成。據史料記載,李之藻曾在工部擔任官員,三十歲時就曾自己收集資料,繪製過一幅全國地圖。《坤輿萬國全圖》完成後,利瑪竇為新地圖作序,還繪製了很多小圖,作為大圖的輔助說明。


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

《坤輿萬國全圖》長380cm,寬192cm,圖的開頭是用楷書題寫的圖名《坤輿萬國全圖》。南京博物院研究人員告訴雅昌藝術網:「古代用乾坤指天地,坤就是地的意思,輿的本意是車底座,延伸為承載萬物。古人把地圖成為輿圖,《坤輿萬國全圖》也就是今天所謂的世界地圖。」

整幅地圖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主圖,也就是橢圓形的世界地圖,地圖用多種顏色描繪而成,南北美洲用粉紅色,亞洲呈現淡淡的土黃色,歐洲和非洲近似於白色,山脈以寫景法描繪,用淡綠色勾勒,河流以雙曲線繪寫,海洋用深綠色畫出水波紋,五大洲的名稱是紅色字體,國名和地名都用墨筆書寫,以字體大小作為區別,整幅地圖和諧而又富有層次感,顏色淡雅,視覺舒適,便於觀看。

地圖上標有的五大洲中,包括當時剛被發現的南極洲,說明圖的內容是很新的。圖上沒有繪出澳大利亞,那是因為澳大利亞當時還沒有被發現。

在各大洋中,繪有16世紀不同類型的帆船9艘,在各個海域中,還繪有鯨、鯊、海獅等海生動物15頭,南極大陸上還繪有陸上動物大象、獅子、駝鳥、恐龍等8頭。地圖中的插圖具有明顯的時代特色,圖文結合的形式讓地圖變得形象生動。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第二部分是四個角的天文圖和地理圖,右上角畫有《九重天圖》,右下角為《天地儀圖》,左上角是《赤道北地半球圖》和《日月食圖》,左下角曾有《赤道南地半球圖》和《中氣圖》,這些輔助作用的小圖包含了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識,開拓了當時國人的眼界。雖然這些知識在今天已經是人盡皆知的常識,但在明代可謂耳目一新。

第三部分則是解釋說明的文字,利瑪竇在文中介紹了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自然資源,宗教信仰等。比如,他介紹了南美洲國家伯西爾(即巴西):「伯西爾,此言蘇木。此國人不作房屋,開地為穴以居,好食人肉,但食男不食女,以鳥毛織衣。」這幅地圖還保留了母本的全部序跋,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

南京博物院研究人員告訴雅昌藝術網:「中國人早在四千多年以前出現了地圖的概念,《墨子·地圖篇》中就有文字描述過地圖、漢代馬王堆出土帛畫中也有地圖的雛形。但是中國古代的地圖始終介於圖像描繪和山水畫之間。和利瑪竇所繪《坤輿萬國全圖》是有很大差別的。」

「《坤輿萬國全圖》與我們今天的世界地圖已經很接近了,並且考慮到中國人的接受度,把中國儘量放在了世界中間。該圖對於中國地理的描繪是極其詳盡的,李之藻增補了大量關於中國的地理信息,超出對於其他國家的描繪,對於中國省份、重要城市的都有詳細標註,地圖還描繪了中國主要的山川、河流,例如黃河、長江,詳細表現了其發源地、流經的省份。另外,世界著名河流也有提及,例如幼發拉底、尼羅河、伏爾加河、印度河都出現在圖中。圖中的地理信息豐富。五大洲、四大洋、五帶劃分、山脈河流等位置、範圍和命名等,雖然與今天的地圖有一定差異,但不失為當時所見的最為詳盡的世界地圖。」專家談道。

《坤輿萬國全圖》對天圓地方觀念的顛覆

《坤輿萬國全圖》所表現的地球為一圓球,小圖更闡釋了地球是一個球星的概念,完全顛覆了中國的認知。其一是「地球」的概念,向國人直觀展示了這種球形空間。雖然東漢張衡《渾天儀圖注》言「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鄭和下西洋之後《明史·天文志》也有「地圓說」的記載,但是中國傳統對於天地的認知是「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無論是政治、文化還是信仰無不由此引發開來,例如祭壇、陵墓、宮殿等建築都是從天圓地方的觀念中生發出來的。

利瑪竇在他的筆記中對當時中國人的這種觀念也進行了描述:「他們認為天是圓的,但地是平而方的,他們深信他們的國家就在它的中央……他們不能理解那種證實大地是球形、由陸地和海洋所構成的說法,而且球體的本性就是無頭無尾的。」

其二是「世界」的概念。傳統視中國為天下、為海內、為六合,天下之外為四夷,四海之外為諸夷,可《坤輿萬國全圖》上中國不再雄踞於世界中心—雖然為了迎合中國人的觀念,地圖將本初子午線向左移動了170度,使中國居於中心位置,但顯然中國與其他很多國家一樣散落在一個圓球上。

三是附圖中《九重天圖》對於宇宙結構的解釋,《天地儀圖》關於「天包地外」「地處天中」的概念,《中氣圖》關於節氣線的畫法可謂對傳統認知的補充。

這幅有悖於中國傳統觀念的地圖卻依舊得到萬曆皇帝的認可和喜愛,他讓宮中畫匠開始臨摹這幅地圖,贈送給皇子和皇親國戚,此後,《坤輿萬國全圖》又流傳到了韓國日本等國家,促進了整個亞洲的地理學、天文學的發展。

從北平地攤到南京博物院

該圖於明萬曆三十年在北京臨摹後,原本在國內漸漸失傳。直到1922年,這幅圖的臨摹版出現在北平的古董市場上。

1922年,北平悅古齋主人韓懿軒有個16歲的兒子叫韓博文,他自幼學畫、習書,常隨父去古玩集市,雖未成年,已儼然是行內人了。這一年,韓博文在曉市上看到一幅很大的地圖,攤販說是宮裡出來的東西,要價20大洋,圍觀的人群均對此不以為然。韓博文卻仔細的觀察起這個地圖,只見地圖分六幅,第一幅右上角有《坤輿萬國全圖》六個字及長篇題識,全圖彩繪世界之地貌,中國正居其中,還有大量的地名標註。

韓博文看後不動聲色將《坤輿萬國全圖》買下,帶回悅古齋給韓懿軒看。韓懿軒也說不好這件東西的來歷,於是請好友金梁過目。金梁是晚晴進士,知識淵博,他略加考證,即確認此圖乃是利瑪竇繪製的世界地圖,應為清宮內藏。

韓博文年紀輕輕就在曉市上收購到珍貴文物的消息不脛而走,常在悅古齋購買字畫的一個美國人聽說後,特意來到悅古齋要求高價收購此圖。這時商務印書館經理孫伯恆得知後立即告知了北平歷史博物館籌備處。時任館長的裘善元立即派人與悅古齋磋商,並請金梁從中幫忙以重金將該圖收購。

隨著抗戰爆發,《坤輿萬國全圖》隨其他的文物南遷,流轉到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也就是現在的南京博物院的前身。全國解放後,這幅地圖最終留在南京博物院。

(來源: 雅昌藝術網專稿 作者:房衛)

本文來源:網易藝術 責任編輯:錢婷婷_BJS2683

相關焦點

  • 《坤輿萬國全圖》繪製於1602年,卻畫著兩百年後發現的南極洲?
    正是在這個背景下,才有了著名的《坤輿萬國全圖》誕生,它是太僕寺少卿李之藻在1602年(萬曆三十年)繪製。一直被認為是國內現存最早的、第一幅出現美洲的世界地圖;現被南京博物院所收的藏本,為明萬曆三十六年宮廷中的彩色摹繪本。《坤輿萬國全圖》總共有幾個版本?
  • 南京博物院鎮館之寶《坤輿萬國全圖》亮相浙江美術館
    都市快報 記者 餘夕雯 央視節目《國家寶藏》中,曾出現過一張明朝萬曆年間的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這是國內現存最早的、唯一一幅據刻本摹繪的世界地圖,被歐洲人稱之為「不可能的黑鬱金香」,也是南京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一直以來,這張地圖從未外借過,據說每次公開亮相後,都需要至少休整三年才能再展。昨天,縱168釐米、橫382釐米的《坤輿萬國全圖》首次走出南京博物院,在浙江美術館館慶10周年首個特展「心相·萬象——大航海時代的浙江精神」中重磅亮相。
  • 坤輿萬國全圖解密:歐洲人是從中國學的經度知識嗎?
    「《坤輿萬國全圖》主要是鄭和時代中國人繪製的世界地圖,是中國文獻。更何況,李兆良要否定《瓦德西穆勒世界地圖》對《坤輿萬國全圖》的影響,還建立在其將《坤輿萬國全圖》的繪製時代強行提前到鄭和時代的基礎之上,這又是一個因果的循環論證。
  • 《坤輿萬國全圖》,是否藏有「鄭和發現美洲」之秘
    公元1584年,利瑪竇在肇慶繪製出了第一幅近代意義上的中文世界地圖,但歷史資料中,並沒有保留下來這幅地圖的中文名稱。1935年,中國學者洪業曾經對此提出觀點,認為公元1584年利瑪竇在肇慶繪製的那一幅世界地圖,中文名稱應是《山海輿地圖》。洪業的這個觀點,很快被國內外學者普遍接受,幾成定論。不過近年來,新發現的中文史料表明,利瑪竇在肇慶繪製的那一幅世界地圖,中文名字是《大瀛全圖》。
  • 明朝《坤輿萬國全圖》,為何繪製有200多年後才發現的南極洲
    其中原因讓我們共同探索;其實在《坤輿萬國全圖》製成之後,衍生出了許多版本,最早的原圖已經遺失,現存有四個臨摹版本,其中有明朝李之藻刻本、《兩儀玄覽圖》刻本、以及明代宮廷與日本的臨摹本。其中李之藻刻本共有七件,在清末時期全部被列強擄走,南京博物院收藏的那張地圖,乃是明代宮廷的臨摹本;利瑪竇是外國人,對明朝地理並不熟悉,所以他同李之藻一起,完成了中文版的《坤輿萬國全圖》;而且海外地圖也不是利瑪竇"原創",他是參考了成於1570年母圖《奧特裡烏斯世界地圖》,大航海時代哥倫布發現美洲,拓展了歐洲人的眼界,"更新"了地圖上的已知疆域。
  • 明利瑪竇繪《坤輿萬國全圖》 將西方知識本土化
    過去人們雖知利瑪竇《坤輿萬國全圖》不是一幅純粹的世界地圖,其中有相當豐富的宇宙、天文、曆法與自然哲學等知識,包括總論、「九重天圖」、「天地儀圖」、「四行論略」、「總論橫度裡分」、夜看北極法、「太陽出入赤道緯度」表、「日蝕圖」與「月蝕圖」、「赤道北地半球之圖」與「赤道南地半球之圖」等,但不知他在其中採取一些知識策略。
  • 我國現存最早的「世界地圖」
    利瑪竇 坤輿萬國全圖 168×382cm 南京博物院藏 原標題:我國現存最早的「世界地圖」   此次,《坤輿萬國全圖》首次走出南京博物院,於4月16日在浙江美術館館慶10周年首個特展「心相·萬象
  • 明朝世界地圖,原版全部流落海外,中國在世界地圖的中心
    說到最早的世界地圖,我們不得不提到明朝的《坤輿萬國全圖》。這張地圖已經非常接近我們今天的世界地圖,中國第一次被放在世界地圖的中心。《坤輿萬國全圖》是明朝太僕寺少卿李之藻繪製的。它是以當時的西方世界地圖為基礎,改變了歐洲在地圖中心而東亞在世界地圖中,為中國繪製世界地圖開創了先例。清代,出於閉關鎖國政策的需要,甘龍皇帝親自下令燒毀《坤輿萬國全圖》。所以在鴉片戰爭期間,許多清朝官員甚至不知道英國在哪裡,離大清帝國不遠。《坤輿萬國全圖》包含豐富的地理信息,反映在四大洲和五大海洋中。
  • 中國最早的「世界地圖」,沒有高科技手段,古人是如何繪製來的?
    1986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的放馬灘秦墓出土了7幅地圖,經過文物考古專家的研究確定這些地圖是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地圖。中國國家測繪局證實,它們比中國經實測保存至今的最早的地圖——西安碑林中的《華夷圖》和《禹跡圖》早1300多年,比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圖》約早300年。沒有高科技手段的幫助,那我們的古人又是怎麼繪製出這些地圖的呢?
  • 傳教士繪世界地圖,百姓認為中國乃天地中心,利瑪竇只好刪子午線
    這次看到了世界地圖,對一些人來說也是相當有衝擊力的事情,同時又激起了他們更強烈的好奇心。這只是一幅小地圖,還是用英文標註的,為了更好地向中國人傳授地理知識,利瑪竇於1584年後,先後完成了中文標註的《山海輿地全圖》、《世界圖志》、《山海輿地全圖》、《坤輿萬國全圖》等10多幅世界地圖。
  • 這本中國明代世界地圖顛覆了傳統歷史認知
    也一直被認為是國內現存最早的、第一幅出現美洲的世界地圖;現被南京博物院所收的藏本,為明萬曆三十六年宮廷中的彩色摹繪本。一直以來,這幅堪稱時代巨製的歷史地圖,被認為是李之藻在義大利的傳教士利瑪竇的幫助下繪製的,特別是其中涉及的歐洲、美洲地理部分,並說《利瑪竇中國札記》書中有所謂的記載,說其「母圖」是基於1570年的《奧特裡烏斯世界地圖》;
  • 中國人最早發現美洲大陸,最早認識到地球是圓的
    《坤輿萬國全圖》(Great Universal Geographic Map),是明朝萬曆三十年(1602年),太僕寺少卿李之藻繪製。一直被認為是國內現存最早的、第一幅出現美洲的世界地圖;現被南京博物院所收的藏本,為明萬曆三十六年宮廷中的彩色摹繪本。
  • 古代地圖是怎樣「畫」出來的
    南京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坤輿萬國全圖》走出「深閨」上了電視節目被大眾認知。今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上的《絲路山水地圖》不僅反映了明代中國和西方的陸路交通,還代表了中國古代地圖製作的一種傳統,注重旅行者視角。   中國歷史上,更科學的製圖傳統來源於魏晉時期的裴秀。裴秀曾任職司空,負責地籍管理。他發現前人地圖沒有比例尺,而且方位也不嚴謹。
  • 《坤輿全圖》:融匯中西的傳世珍寶
    □於冬偉 ■閱讀提示 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這種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在中國流傳了幾千年。340多年前,一幅地圖的出現,讓中國這個古老的國度對世界有了新的認識角度,這就是康熙甲寅年(1674)南懷仁繪製的《坤輿全圖》。
  • 明朝繪製的第一幅世界地圖,不愧是海洋強國 : 那時南海全是中國的...
    原標題:明朝繪製的第一幅世界地圖,不愧是海洋強國 : 那時南海全是中國的 連菲律賓都是附屬國 這個圖是地圖,叫《坤輿萬國全圖》,這是中國最早的世界地圖。1608年,明神宗下詔摹繪12份,以傳於後世。 鴉片戰爭爆發後,滿清朝廷沒有一個人知道英國在哪裡。更可悲的是,明朝已經繪製出較為準確的世界全圖,卻被乾隆下令銷毀、導致在中國失傳。 坤輿萬國全圖,傳教士利瑪竇主編,明朝官員李之藻發行。
  • 最早據刻本摹繪的世界地圖亮相浙美 這個展需「慢慢看」
    浙江美術館館長應金飛(左)與國內明史權威、復旦大學教授樊樹志在現場觀看《坤輿萬國全圖》大航海時期的浙江,思想、科技、軍事、文藝等各領域皆領先於世界水準且精英迭出不窮,那些燦若星瀚的名字無不閃耀著浙江文化的光輝。
  • 明代西方傳教士繪製的地圖為你揭秘
    公元1582年,利瑪竇從印度果阿出發,輾轉來到中國澳門,並於次年獲準在廣東肇慶居住。公元1584年,利瑪竇在肇慶繪製出了第一幅近代意義上的中文世界地圖,但歷史資料中,並沒有保留下來這幅地圖的中文名稱。1935年,中國學者洪業曾經對此提出觀點,認為公元1584年利瑪竇在肇慶繪製的那一幅世界地圖,中文名稱應是《山海輿地圖》。
  • 中國最早的世界地圖,傳播西方輿地知識,都是由一個外國人完成的
    中國最早的世界地圖,傳播西方輿地知識,都是由一個外國人完成的嗨,大家好,我是曉蕊。西方天文學的知識,最早是通過來華傳教士利瑪竇傳到中國的,而中西天文學最重要的成果是《崇禎曆書》的編纂。利瑪竇初入中華時帶來了一幅《萬國輿圖》掛在臥室,這是中國境內出現的第一幅世界地圖,該圖由奧代理烏斯所製做,他的《地球大觀》標誌著歐洲地圖學進入了近代的階段。後來《萬國輿圖》被利瑪竇翻譯成中文。
  • 古代沒有衛星和無人機如何繪製最早的「世界地圖」?
    在這座墓葬中發現了7幅距今2400多年的地圖。這也是我國最早的地圖,比《禹跡圖》提前1300多年。1602年,明代地理學家李之藻和傳教士利瑪竇共同繪製了一幅世界地圖,起名字叫《坤輿萬國全圖》。地圖的繪製參考了西方的相關資料,但並沒有把歐洲放在世界的中心,而是以中國為中心。這幅最早的世界地圖勾勒出五大洲,並以不同的顏色加以區分。
  • 明代的「世界地圖」,記載的7大洲完全正確,古人到過南極洲?
    「世界地圖」在明代到來這個「世界地圖」是從何而來呢?1583年,義大利的天主教傳教士利瑪竇來到中國,而這個教士帶來的可不只是天主教和他的信仰那麼簡單,更讓人驚喜的是,他將西方的先進文明引進了我國,他對中國有著很強的好奇心,來到中國的他仿佛像是打開了新大陸般,我國也很歡迎他的到來,尤其是明朝時期的一些思想比較先進的官員,如徐光啟和李之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