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地圖是怎樣「畫」出來的

2020-11-25 人民網

原標題:古代地圖是怎樣「畫」出來的

  最近大家對於中國古代的地圖有很大興趣。南京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坤輿萬國全圖》走出「深閨」上了電視節目被大眾認知。今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上的《絲路山水地圖》不僅反映了明代中國和西方的陸路交通,還代表了中國古代地圖製作的一種傳統,注重旅行者視角。

  中國歷史上,更科學的製圖傳統來源於魏晉時期的裴秀。裴秀曾任職司空,負責地籍管理。他發現前人地圖沒有比例尺,而且方位也不嚴謹。他摸索出繪製地圖的六項原則:分率、準望、道裡、高下、方邪、迂直。前三者大致相當於現代地圖的比例尺、方向和距離,後三者用於校正實測裡程。裴秀以一分為十裡,一寸為百裡,將前人繪製的《天下大圖》縮為《方丈圖》,「備載名山都邑」。他的門客還進一步將《方丈圖》縮小到1/5,製作了西晉的全國地圖。

  裴秀的製圖原則被認為是「計裡畫方」的淵藪。這種方法把地球當成一個平面,用於地籍管理、城市規劃等小範圍製圖,誤差尚可接受。但是,在製作大範圍地圖時,地球的球面導致的變形嚴重影響了準確度,地圖質量大打折扣。北宋的《禹跡圖》是現存最早的按計裡畫方製作的地圖。此時,裴秀時代已經過去了700多年,成圖質量依然不可直視。明代的全國地圖是羅先本1541年前後繪就的《廣輿圖》,也採用了計裡畫方製圖。

  怎樣把地球的球面表現在二維平面上?這就催生了地圖投影。最早準確測出地球周長的埃拉託色尼也最先創立了經緯網,繪製了地中海周邊地圖。1569年,墨卡託設計了正軸圓柱投影,相當於在地球中心點一盞燈,把地面上的點投射到垂直於赤道的圓筒上,繪成地圖。在這種投影製成的地圖上,經線和緯線垂直相交,地圖上的角度與實際一致,是在大航海時代使用最廣泛的地圖。墨卡託地圖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地圖,有兩個突出要素:球面投影,經緯網製圖。

  墨卡託投影地圖上,高緯地區面積變形大,甚至無法表示極點。把墨卡託投影的圓筒兩端適當收縮,就可以畫出我們日常最常見的世界地圖:緯線彼此平行,緯度越高長度越短,僅中央經線與緯線垂直。1570年,這種地圖以奧特裡烏斯地圖之名首次出現,現代世界地圖由此奠基。

  10年後,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到達澳門。在中國輾轉多地、漢語精熟的利瑪竇向當時的明朝萬曆皇帝獻上了生日賀禮,一幅偽圓柱投影的木刻世界地圖。萬曆甚為喜歡,協助工部員外郎李之藻將中國轉繪到世界地圖的中心位置,並利用《大明混一圖》等中國地圖資料對利瑪竇的底圖進行完善。一年左右的時間裡,李之藻增補了大量關於中國的地理信息,中國省份、重要城市都有詳細標註,對黃河、長江還詳細標出了其發源地和流經的省份。

  1602年,李之藻將此圖刻為6屏,名《坤輿萬國全圖》。1608年,明王朝摹繪了《坤輿萬國全圖》,現藏於南京博物院。

  算起來,利瑪竇1578年離開歐洲時,奧特裡烏斯世界地圖只有最初的1570版本,利瑪竇帶到中國的就是這一版。1584年,他在肇慶將奧特裡烏斯地圖漢化為《輿地山海全圖》,1600年,在南京把地圖更新為《山海輿地全圖》。目前所見的《坤輿萬國全圖》則是李之藻在利瑪竇支持下,整合歐洲、美洲、中東和中國等大量地圖數據完成的。《坤輿萬國全圖》不僅糾正了1570版奧特裡烏斯地圖中關於中國和東亞的大量錯誤,甚至南美洲的輪廓也更接近真實。

  《坤輿萬國全圖》中還有400多個不見於奧特裡烏斯地圖的中文地名。聊舉一例。高中地理關于洋流一節的圖中,在非洲南端有一支厄加勒斯暖流,名字來自非洲最南端厄加勒斯岬角。厄加勒斯是西班牙語「針」的意思,但附近沒有針狀地標。同樣位置,《坤輿萬國全圖》標為「羅經正峰」,意思是,用來校正羅經(指南針)的山峰。現在我們知道,磁偏角在不同地點各異,而且同一地點的磁偏角也會隨時間變化。查詢美國地質調查局磁偏角的數據發現,1590年,非洲最南端磁偏角為零。據此,知名學者李兆良指出,「中國人航海經驗豐富,很早就知道磁北並非真北。因此,《坤輿萬國全圖》把這裡的山峰命名為『羅經正峰』,表示在這裡,這個時期,正北與磁北重合,完全合理。這清楚表示明代人已經到達非洲最南端。西班牙命名『Cape Agulhas針狀岬角』即使有指南針的含義,也是不明所以,缺乏解釋的,唯一可能是得自中國的部分信息。」

  古地圖代表著一個人群、一個國家認識世界的廣度、深度和角度。《坤輿萬國全圖》是17世紀初一流中西地圖學者密切合作的結晶,不僅奠定了我們中國人觀察世界的最初視角,也代表了大明王朝對世界的認識廣度和深度,甚至有可能重新書寫世界地理大發現的歷史,這樣的國寶應該讓更多的人認識熟悉。

(責編:魯婧、潘佳佳)

相關焦點

  • 怎樣畫一張地圖?
    視頻文字稿: 怎樣畫一張地圖? 用紙筆勾勒出道路大概的方向、周圍建築物的輪廓,寫上路名。這樣就得到了一張簡單的地圖,但是你照著它可能連自己家都找不到。 因為你的地圖不能準確地描述道路的長度、方位等信息。
  • 沒有衛星以前,中國人畫的地圖是怎樣的?
    我們享受著衛星導航系統帶來的巨大方便,但你可曾想過,沒有衛星以前,古人畫的地圖又是怎樣的呢?它的另一個突出特點,在於細密的方格之中,畫出了遠較《華夷圖》精確的海岸線。這是因為該圖採取了以「每方折以百裡」的比例尺而「計裡畫方」的結果;這種12世紀的科學繪圖方法,「大大超過西方製圖學」。這一點還可見於它較之《華夷圖》細緻地畫出了山東半島外凸的輪廓,以及杭州灣內陷的海灣。
  • 在沒有衛星的古代,人們靠什麼畫地圖?
    這三份地圖各當典範近百年,只因歐洲的地圖製作者們總是長時期偏愛既有的範本而忽視或拒絕了新資料。路德維科·喬裡奧地圖明顯含有古代歐洲人對東亞和中國的想像,但也體現一些更具時代性和實證性的資料,可以視為耶穌會士登上舞臺之前,西方有關中國地理知識的總結之作。耶穌會士衛匡國繪製中國地圖時主要根據中國的現有地圖和方志資料,再以其西方繪圖技術和地理知識加以調整。
  • 古人是怎樣繪製地圖的?拉著「機器人」全國跑,繪製方法了不起
    歷史九點半/文古人沒有衛星,是怎樣繪製地圖的?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大家都知道繪製一幅地圖,需要知道疆域的大致輪廓線,內部的山川河流走向,山脈的等高線,以及兩地之間的距離等。那麼像《禹跡圖》和《華夷圖》這樣的全國地圖,1000年前的人不藉助現代技術,是怎樣繪製的這麼精準的呢?其實,古人繪製地圖,有的是辦法,有些方法即使放到今天也還在用。古代的地圖又叫「輿圖」,所謂的「輿」就是指車輛、馬車,可以簡單解釋為在馬車上繪製地圖,這套設備叫「記裡鼓車」。記裡鼓車的出現約在先秦時期,到西漢時已經相當完善,那他是怎麼運行的呢?
  • 中國古代沒有衛星,是怎麼畫地圖的!網友:祖先太牛了
    然後,像《跟蹤地圖》和《華誼地圖》這樣的國家地圖,1000年前,人們不依賴現代技術,它如何如此準確?  事實上,古人繪製地圖,有些是方法,甚至今天仍然使用一些方法。    古代地圖也被稱為「輿圖」,所謂「輿」是指車輛的、車廂,可以簡單地解釋為在車廂上繪製地圖。  這種設備被稱為「記住鼓車」。記憶中鼓的外觀大約是先秦時期。
  • 地圖上的中國:帶你看看中國古代地圖製作的歷史
    ,要靠衛星在天空中拍攝並且對地面傳輸數據,由此才有了如此精準詳細的現代地圖,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很疑惑這樣一個問題,人類上個世紀才發明了衛星,那麼我們中國古代是如何繪製出地圖的?(關注微信公眾號「水經注GIS」,回復「下載器」獲取插圖所示地圖軟體)中國古代地圖學原理的規範化始於西晉的裴秀。唐宋時期,隨著地圖學技能的不斷提高,出現了越來越多超越上一代的地圖和地圖學理論,標誌著我國地圖學水平的開始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 古人為何要畫地圖?
    【編者按】地圖是什麼?當代最著名的兩位地圖史學家哈維繼而大衛如是定義:「地圖是一種圖形表現,可以從空間上幫助理解人類世界的事物、概念、條件、進程或事件。」那麼,繪製地圖到底是為了表達怎樣的歷史、文化和態度?模山範水,繪山畫海的動因是什麼?
  • 古代中國人是如何繪製地圖的?
    「輿」指的是車輛,古人繪製地圖時就是駕著一種叫做「記裡鼓車」的馬車丈量世界,馬車行到哪裡,地圖便畫到哪裡。至於地圖之外的世界,不是一片蠻荒,就是與己無關。在古代中國,只有統治階級才有能力組織大規模的地圖測繪,也只有作為知識分子精英的士大夫才掌握著繪製地圖的秘密。
  • 一張地圖是怎麼「畫」出來的
    這個圖和我們平時看到的地圖是一回事嗎?地圖都是怎麼測繪出來的呢?如何「畫」出一張南京地圖?「說起測繪工作,很多人可能都感覺陌生,不太了解,而實際上並非如此。」江蘇省測繪局地圖編制部的技術人員說,測繪離老百姓的生活一點都不遠。比如有私家車的人都熟悉的車載GPS導航儀,大家外出、旅遊經常要查閱的地圖,這些其實都跟他們的測繪工作息息相關。
  • 圖說古代地圖測繪的那些事
    古代科技雖不及現代發達,但地圖測繪的方法可謂豐富多樣,其中的許多方法對於後世的測繪工作都有深遠影響。為紀念第16個全國測繪法宣傳日暨國家版圖意識宣傳周,本版特約系統內外書畫家以書法繪畫的形式,圖說古代歷史中有關地圖測繪的那些事。記裡鼓車古人繪製地圖有著自己獨步天下的辦法。夏禹治水時期,「左準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其中的準繩和規矩就是當時所用的測量工具。
  • 經天緯地:中國古代地圖博覽
    中國古代地圖的影響和存貯都並不局限於中國,一部中國古代地圖流傳史就是一部中外文化交流史,對中國古代地圖的研究也具有超越中國本身的世界意義。中國文化在對外交流方面的態勢是西入東傳,地圖文化也是如此。一方面,從唐代開始中國地圖大量傳入朝鮮半島、日本和越南,推動了漢字文化圈內的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國地圖的發展,構成了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地圖文化圈」,共同反映了東亞的世界觀和地理觀。
  • 古代沒有衛星和無人機如何繪製最早的「世界地圖」?
    在這座墓葬中發現了7幅距今2400多年的地圖。這也是我國最早的地圖,比《禹跡圖》提前1300多年。1602年,明代地理學家李之藻和傳教士利瑪竇共同繪製了一幅世界地圖,起名字叫《坤輿萬國全圖》。地圖的繪製參考了西方的相關資料,但並沒有把歐洲放在世界的中心,而是以中國為中心。這幅最早的世界地圖勾勒出五大洲,並以不同的顏色加以區分。
  • 世界上古老的地圖是怎麼繪製的?
    在18 世紀初,在土耳其伊斯坦堡的託普卡比宮,發現了幾張古代地圖,其中有的是古人複製、臨摹的。
  • 中國古代地圖出現在何時?當時是如何製作的,地圖用在哪兒?
    中國古代地圖出現在何時?當時是如何製作的,地圖用在哪兒? 我們生活在現在的人們對於地圖是相當熟悉,工作和生活中越來越離不開地圖,去一個單位或地方,駕車旅遊等等都用上了電子地圖了。但是你們知道在古代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地圖的嗎?我們的先民在那個時候是怎麼樣製作地圖和實用地圖的呢?
  • 怎樣畫好水粉畫?
    我認為,學畫色彩以前,首先心裡得有點準備(準備吃苦和感受辛勞),有點大師的敬畏,以免經常表現出莫明其妙的狂妄。學習畫色彩,首先應該知道或者明白學習色彩的「目的」比較好。你是為什麼畫色彩?就想知道為什麼畫素描一樣。也可以收,你練習畫色彩為了什麼?是為了有趣?好玩兒?還是為了高考?為了找個就業門路?
  • 中國古代地圖數量龐大,為何沒有得到重視
    數量如此龐大的地圖在以往中國古代地圖的整理與研究中基本被忽略了,其原因一方面是古籍中的插圖大多是刻版印刷的,精美程度難以與繪本地圖相比;另一方面,傳統中國古代輿圖的研究大都只關注那些體現了「科學性」、看上去繪製「準確」的地圖
  • 地圖的歷史⑥︱遊走在製圖學與山水畫之間的中國傳統地圖
    後世在編纂二十四史的時候,大多會根據前朝留下的地圖等檔案編成《地理志》一章,以體現皇朝正統的延續。「東方託勒密」裴秀和他的「製圖六體」古代中國製圖的人很少像西方那樣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即使留下名字,也無法和作品對應。歷史記載東漢著名科學家張衡曾畫過一幅地形圖,但具體畫了什麼、怎麼畫的,卻並無定論。
  • 幾幅英文版的中國歷史地圖,看看和中國人畫的區別在哪裡
    和國內大多數地圖相對比,這裡的漢朝地圖畫的更大,主要在蒙古高原一帶畫得更靠北了。這是因為西方人將南匈奴地區算入了漢朝,南匈奴曾經長期臣服於漢朝。不過,該地圖並沒有將海南島劃入地圖,實際上漢朝曾經統治過海南一段時間。第二幅就是唐朝時期的地圖。這幅地圖就和譚其驤版本的地圖相差太遠了。在圖中大概可以看出,大圖是武則天時期的版圖,而小圖是安史之亂之後的地圖。
  • 日本當初為何敢打我們,翻出他們畫的中國地圖,後背一陣發涼
    當時他們侵佔了我國的東北三省,而且以這個地方為中心,目光望向了全中國,在那一段歲月中,無數的愛國先烈湧現了出來,唐朝時期,兩國之間互派了使者相互交流,在古代時期我們與日本的關係是非常友好的,但為何日本當初為何敢打我們,翻出他們畫的中國地圖,仔細觀看之後,就會明白很多。
  • 奇葩圖形密碼:按照地圖走出來
    我們都見過一些騎行的人或者跑步愛好者在谷歌地圖上為自己定製一條路線,根據這個啟發,華盛頓大學的Daniela Rosner研發了一個項目——Trace,用戶可以對一個圖形進行加密,然後發給別人,這個形狀會生成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