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樣繪製地圖的?拉著「機器人」全國跑,繪製方法了不起

2021-01-09 歷史九點半

歷史九點半/文

古人沒有衛星,是怎樣繪製地圖的?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

大家都知道繪製一幅地圖,需要知道疆域的大致輪廓線,內部的山川河流走向,山脈的等高線,以及兩地之間的距離等。這些在我們現代的科學技術下是很容易做到的,但對古人來說,沒有現代科技設備輔助,辦到是非常不容易的。

《山海經》作為一部先秦時期的百科全書,上面就記載了大量的山川河流以及距離,兩座山相隔多少裡,都有大致記載,雖然很多人覺得《山海經》摻雜著神話傳說不可信,但其中關於地理方面的敘述,還是可信的。

目前考古發現中國最早的地圖繪製於戰國時期,1986年在甘肅天水放馬灘秦墓出土,共有7幅,但這7幅地圖繪製的主要是秦國境內山川水系,目前存世的最早的全國地圖主要是《禹跡圖》和《華夷圖》。

《禹跡圖》和《華夷圖》參考唐代的《海內華夷圖》,宋朝時繪製,經過不斷地完善,和今天我們看到的全國地圖已經非常接近,特別是境內的長江、黃河等水系的輪廓十分接近當下,看完讓人驚訝古人的智慧。

那麼像《禹跡圖》和《華夷圖》這樣的全國地圖,1000年前的人不藉助現代技術,是怎樣繪製的這麼精準的呢?

其實,古人繪製地圖,有的是辦法,有些方法即使放到今天也還在用。

古代的地圖又叫「輿圖」,所謂的「輿」就是指車輛、馬車,可以簡單解釋為在馬車上繪製地圖,這套設備叫「記裡鼓車」。記裡鼓車的出現約在先秦時期,到西漢時已經相當完善,那他是怎麼運行的呢?說起來很巧妙,這套設備堪稱古代版的機器人。

「記裡鼓車」就是在車上放置一面鼓,分上下兩層,有兩個木頭人,車上裝有指南針,車子每行駛一裡路,木頭人就會打一下鼓,每走十裡路,就會敲一下鐲。

繪製地圖和測距的話,只需要拉著「記裡鼓車」全國各地跑就行了。像是中國沿海從南到北都是大海,也可以用這種方法,一直沿著海邊走,然後記錄拐彎和裡數就可以繪製出疆域的外圍輪廓。

當然這只是第一步,記錄下的數據還需要繪製到紙上,才能畫出一幅完整的地圖,那在紙上怎麼保證比例尺呢?這裡又有一個方法:計裡畫方。

計裡畫方首先是把圖紙上畫滿相等面積的方格,每個方格設定一個尺數,比如一尺等於幾百公裡這樣,以這種方式作為比例尺畫出來的準確性還是很大的。

以「記裡鼓車」加上「計裡畫方」的方法,使古人能夠繪製出的地圖和今天的已經高度相似了,但他也有個缺陷,當時的人並不知道有經緯度、不知道我們其實生活在球面上,所以這就導致了畫出來的地圖是「歪的」,越靠近中心的部位越準確,越外圍偏離的也就越大。

不過,雖然有一些誤差,但對於一兩千年前的人來說,在沒有衛星、飛機等幫助下,全靠人力就能繪製出大致的地圖來,是相當了不起的了,這也說明了,古人的世界觀其實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狹窄。

歷史九點半,每晚與你一起讀歷史。歡迎留言、轉發、收藏,如果你也愛歷史,請關注我。

相關焦點

  • 中國最早的「世界地圖」,沒有高科技手段,古人是如何繪製來的?
    1986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的放馬灘秦墓出土了7幅地圖,經過文物考古專家的研究確定這些地圖是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地圖。中國國家測繪局證實,它們比中國經實測保存至今的最早的地圖——西安碑林中的《華夷圖》和《禹跡圖》早1300多年,比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圖》約早300年。沒有高科技手段的幫助,那我們的古人又是怎麼繪製出這些地圖的呢?
  • 古代中國人是如何繪製地圖的?
    「輿」指的是車輛,古人繪製地圖時就是駕著一種叫做「記裡鼓車」的馬車丈量世界,馬車行到哪裡,地圖便畫到哪裡。至於地圖之外的世界,不是一片蠻荒,就是與己無關。在古代中國,只有統治階級才有能力組織大規模的地圖測繪,也只有作為知識分子精英的士大夫才掌握著繪製地圖的秘密。
  • 神秘的遠古文明——是誰繪製了最早的古地圖
    難以想像18世紀之前,在任何人都不可能知道南極洲的真實面目的情況下,古地圖的繪製者卻繪製了精確而且清晰的南極洲,他們難道到過南極?更令人不解的是,幾千年來,人們並不知道南極洲的厚達4500多來的冰層的下面有山脈,但是古地圖的繪製者不但繪製了這些山脈,有的甚至表出了高度。我們今天的地圖是藉助回聲探測儀才繪製出來的,那麼古地圖的繪製者是怎麼知道這切的?
  • 古代沒有衛星和無人機如何繪製最早的「世界地圖」?
    在這座墓葬中發現了7幅距今2400多年的地圖。這也是我國最早的地圖,比《禹跡圖》提前1300多年。1602年,明代地理學家李之藻和傳教士利瑪竇共同繪製了一幅世界地圖,起名字叫《坤輿萬國全圖》。地圖的繪製參考了西方的相關資料,但並沒有把歐洲放在世界的中心,而是以中國為中心。這幅最早的世界地圖勾勒出五大洲,並以不同的顏色加以區分。
  • 世界上古老的地圖是怎麼繪製的?
    在18 世紀初,在土耳其伊斯坦堡的託普卡比宮,發現了幾張古代地圖,其中有的是古人複製、臨摹的。
  • 從前沒有衛星,地圖是怎樣繪製的?徒步丈量法兩千年前就過時了
    這不由地讓人想到,從前沒有衛星,以前的地圖是怎樣繪製的?其實徒步丈量的方法早在兩千年前就過時了。當時沒有現代化的工具,只能夠依靠斥候的繪製技術,所以在精準性等方面存在一定問題。而且繪製的範圍越大,事物越多,精準性也會越差。所以測量一副地圖所含的元素在古代也是一項大工程。
  • 古代沒有北鬥衛星,那古人是怎麼繪製地圖的?此人解決了這個難題
    如今,我國成百上千顆「北鬥」遙感衛星在地球外太空公轉,24小時全方位將地球的各種影像資料拍下傳回地面,繪製一張地圖足不出戶,在室內便可輕鬆完成。 那麼,在沒有衛星的時候,我國古人又是如何繪製地圖的呢?
  • 古代沒有北鬥衛星,那古人是如何繪製地圖的?這人搞定...
    但是當時並沒有像北鬥衛星這樣的導航系統,那古人究竟是通過何種方法完成地圖的繪製呢?事實上,古代的地圖是十分少見的,並不像我們現在這樣只要打開手機便可以看見地圖了。古代的地圖大多用於軍事或大型的水利工程項目等,所以古代地圖的繪製大多是以人工測量來完成的。例如,我國歷史上出現的最早的一張地圖「禹跡圖」,就是使用準繩和尺規,然後人工繪製出來的。
  • 中國古代沒有衛星,是怎麼畫地圖的!網友:祖先太牛了
    在宋代》繪製的《跟蹤地圖》和《華誼地圖》參考唐朝《海逸華藝地圖》,經宋代繪製後,經過不斷改進,與我們今天看到的國家地圖非常接近,特別是長江、黃河的輪廓水系統非常接近現在,看到古人的智慧是驚人的。  然後,像《跟蹤地圖》和《華誼地圖》這樣的國家地圖,1000年前,人們不依賴現代技術,它如何如此準確?  事實上,古人繪製地圖,有些是方法,甚至今天仍然使用一些方法。
  • 扒一扒9張神秘的古代地圖,究竟古人是怎麼繪製的?
    更不可思議的是,這張古代地圖竟還精確地標出了這些國家在地球上的經度和緯度,並和今天的數據相差無幾,而且測量經度和緯度的必要儀器天文鐘直到1765年才發明,難道說在這之前就已經有不為人知的測量經度和緯度的方法了嗎?
  • 智利長寬比例達到24比1,如何繪製全國地圖?
    古代的地圖基本用於軍事領域,屬於行軍打仗的必備之物,由於非常珍貴,大多都是繪製在布帛之上。而現在的地圖,廣泛應用於科學、文化、教育、交通等實踐活動中的各個領域,種類複雜多樣,已經屬於普通的消費品,所以主要繪製在紙張之上,而且隨著技術的進步,現在的地圖還可以做成電子地圖,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使用。
  • 智利繪製全國地圖,為何經常把南極畫進去?
    如此獨特的版圖形狀,給了智利很多便利,也為智利增添了很多煩惱,便利是為智利節省基礎設施建設的開支,全國只修了一條貫通南北的鐵路,就基本解決了智利南北交往的問題。而煩惱則是地圖繪製方面。地圖繪製方式與眾不同從世界範圍來看,各國繪製的地圖基本都是使用五比四的紙張,但智利的長寬比達到了24比1,如果將智利的版圖印在五比四的紙張上,效果就如同一支毛筆放在紙張中間,兩側有大片空白,地圖的細節也不能完美地展現。
  • 古代人如何繪製地圖?古希臘人完全靠步行丈量
    雖然技術的發展讓繪製地圖變得相當簡單,但是人類事實上花了幾個世紀的時間來完善繪製地圖的技術。那麼你知道古人如何繪製地圖嗎?可能有人會認為地圖描繪的都是陸地、河流和道路,但最早的地圖實際上描繪的是夜空,也就是說,描述的是人們對天空觀察的結果。
  • 全球五分之一的海底已完成地圖繪製
    全球五分之一的海底已完成地圖繪製2016年,由日本東洋銀行資助的「海底2030項目」啟動,當時,僅有6%的全球海底被調查,現在,1/5的海底已經完成地圖繪製,也就是19%。項目主任傑米·麥克麥可·菲利普斯表示:「這意味著我們還有81%的海洋需要勘測,需要繪製地圖。這是一個面積約為火星面積兩倍的區域,我們必須在未來十年內完成這一目標。」
  • 來,一起翻閱宋人繪製的地圖
    儘管如此,在科技水平尚不發達的11世紀,宋人已初步探索出一套較為完整的繪圖方法。通過遺留至今的地圖,我們或許可以窺視出宋人的「天下觀」以及對世界的認知。《東震旦地理圖》地圖作為古代社會王權的象徵,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具有極為突出的地位。舉凡版圖之拓展,疆域之徵戰,邊防之鞏固,土地之經界,日常之行政,皆需地圖。故地圖之繪製,乃歷代王朝之國家事業,向為發達。
  • 4000年前的古老地圖,繪製精確無比,或是史前未知文明繪製
    遠古時期,科技不發達,古人認為地球是平的,地球就像一個大平面,日月星辰都繞著地面旋轉。
  • 十六世紀的歐洲製圖師繪製的地圖:充滿神秘色彩
    1、這是16 世紀早期的一張世界地圖,是德國著名繪圖師馬丁·瓦爾德澤米勒繪製。圖集整理:馮玄一2、德國繪圖師馬丁·瓦爾德澤米勒繪製的另一幅世界地圖。這是首幅清楚描繪西半球為獨立半球、太平洋為獨立大洋的世界地圖,代表了當時的最新認識。
  • 她繪製的地圖,革新了我們對海底的認知
    她所繪製的地圖,改變了人類對三分之二的地球的認知。自1957年開始,薩普和她的科研搭檔布魯斯·希曾(Bruce Heezen)便開始出版最早一批能顯示海底主要特徵(山脈、山谷和海溝)的地圖。有趣的是,另一名研究助手的工作是在相同大小和比例的地圖上繪製震中的位置。通過比對這兩張地圖,希曾和薩普發現,地震的震中都位於裂谷的內部。這一發現對板塊構造說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它表明,運動就發生在裂谷,大陸或許真的正在漂移。這一見解是革命性的。
  • 古代沒有衛星,地圖要如何繪製,有一個人解決了這項難題
    科技的發展,讓人們利用現有的衛星技術就能將一張衛星圖製作成高清的地圖,然而古代沒有衛星,那麼他們的地圖又是怎樣繪製完成的,即使沒有發達的設備,也阻擋不了這樣一個人,他親自為人們解決了這一難題。  早期的地圖測量  面對著殘酷的現實,人們只好腳踏實地對每一個地方進行實地測量,不論是什麼樣的地圖,這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亞洲、歐洲、美洲、澳洲、聯合國繪製的世界地圖是不一樣的
    如日本是一個島國,由於國土面積就如中國雲南省這麼大,為了突出自己在世界位置,就以日本瀕臨的太平洋為中心繪製世界地圖。當時,在十六世紀、十七世紀大航海時代的到來,歐洲人為了在航海中探知未知的世界,於是就使用荷蘭科學家墨卡託繪製的世界地圖。  由於地球是圓的,地圖是方的,墨卡託就是把地球表面切成若干份,然後每一份都平展鋪在平面上,之後把每一部分的兩頭拉伸,直到兩端連在一起。在墨卡託影地圖上,離南北兩極地方伸拉幅度是最大的,處在北極的格陵蘭島也顯得碩大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