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九點半/文
古人沒有衛星,是怎樣繪製地圖的?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
大家都知道繪製一幅地圖,需要知道疆域的大致輪廓線,內部的山川河流走向,山脈的等高線,以及兩地之間的距離等。這些在我們現代的科學技術下是很容易做到的,但對古人來說,沒有現代科技設備輔助,辦到是非常不容易的。
《山海經》作為一部先秦時期的百科全書,上面就記載了大量的山川河流以及距離,兩座山相隔多少裡,都有大致記載,雖然很多人覺得《山海經》摻雜著神話傳說不可信,但其中關於地理方面的敘述,還是可信的。
目前考古發現中國最早的地圖繪製於戰國時期,1986年在甘肅天水放馬灘秦墓出土,共有7幅,但這7幅地圖繪製的主要是秦國境內山川水系,目前存世的最早的全國地圖主要是《禹跡圖》和《華夷圖》。
《禹跡圖》和《華夷圖》參考唐代的《海內華夷圖》,宋朝時繪製,經過不斷地完善,和今天我們看到的全國地圖已經非常接近,特別是境內的長江、黃河等水系的輪廓十分接近當下,看完讓人驚訝古人的智慧。
那麼像《禹跡圖》和《華夷圖》這樣的全國地圖,1000年前的人不藉助現代技術,是怎樣繪製的這麼精準的呢?
其實,古人繪製地圖,有的是辦法,有些方法即使放到今天也還在用。
古代的地圖又叫「輿圖」,所謂的「輿」就是指車輛、馬車,可以簡單解釋為在馬車上繪製地圖,這套設備叫「記裡鼓車」。記裡鼓車的出現約在先秦時期,到西漢時已經相當完善,那他是怎麼運行的呢?說起來很巧妙,這套設備堪稱古代版的機器人。
「記裡鼓車」就是在車上放置一面鼓,分上下兩層,有兩個木頭人,車上裝有指南針,車子每行駛一裡路,木頭人就會打一下鼓,每走十裡路,就會敲一下鐲。
繪製地圖和測距的話,只需要拉著「記裡鼓車」全國各地跑就行了。像是中國沿海從南到北都是大海,也可以用這種方法,一直沿著海邊走,然後記錄拐彎和裡數就可以繪製出疆域的外圍輪廓。
當然這只是第一步,記錄下的數據還需要繪製到紙上,才能畫出一幅完整的地圖,那在紙上怎麼保證比例尺呢?這裡又有一個方法:計裡畫方。
計裡畫方首先是把圖紙上畫滿相等面積的方格,每個方格設定一個尺數,比如一尺等於幾百公裡這樣,以這種方式作為比例尺畫出來的準確性還是很大的。
以「記裡鼓車」加上「計裡畫方」的方法,使古人能夠繪製出的地圖和今天的已經高度相似了,但他也有個缺陷,當時的人並不知道有經緯度、不知道我們其實生活在球面上,所以這就導致了畫出來的地圖是「歪的」,越靠近中心的部位越準確,越外圍偏離的也就越大。
不過,雖然有一些誤差,但對於一兩千年前的人來說,在沒有衛星、飛機等幫助下,全靠人力就能繪製出大致的地圖來,是相當了不起的了,這也說明了,古人的世界觀其實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狹窄。
歷史九點半,每晚與你一起讀歷史。歡迎留言、轉發、收藏,如果你也愛歷史,請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