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尚書·顧命》記載:「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
2020年6月23日,第五十五顆北鬥衛星發射完成,至此北鬥終於實現了全球組網,歷經三十多年,中國終於擁有了自己完整的衛星導航系統。過了幾天,北鬥導航就正式上架應用商城,用戶可以自由下載使用。衛星在現代社會擁有重要意義,從國家層面來說具有軍事意義,從社會層面來說對普通民眾的出行也有很大幫助。這不由地讓人想到,從前沒有衛星,以前的地圖是怎樣繪製的?其實徒步丈量的方法早在兩千年前就過時了。
上世紀七十年代,馬王堆漢墓的發現震驚了考古界,當時出土的文物除了大名鼎鼎的素紗襌衣,還有三幅地圖,分別是《地形圖》、《駐軍圖》和《城邑圖》,這三張地圖填補了中國地圖史上的空白,對研究漢代的軍事、城鎮分布等具有重要意義。
在當時,地圖還是需要依靠人工來完成。漢代的斥候,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偵察兵,主要的任務就是刺探敵情、勘查地貌以及繪製地圖。他們的工作就是將自己在戰場附近看到的一切事物,村落、河流、橋梁全部記錄下來。當時沒有現代化的工具,只能夠依靠斥候的繪製技術,所以在精準性等方面存在一定問題。而且繪製的範圍越大,事物越多,精準性也會越差。所以測量一副地圖所含的元素在古代也是一項大工程。
由於靠人工徒步測量距離實在是太辛苦,智慧的古人們製造出了一種測量工具,名叫鼓車。鼓車能夠記錄下來車輛的行進距離。車分為兩層,每層有一個木質小人,鼓車每前進一裡,下層的小人就會敲一下棒槌。每前進十裡,上層的小人就會敲響棒槌。負責繪製地圖的人只需要記錄下來上下層的小人分別敲了多少次棒槌即可。相比於徒步丈量距離,這種方法不僅省時省力,精確度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除此以外,人們測量的方式也從以山川為基準變成了以航線為基準,這樣人們可以坐船行進,速度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一旦遇到了天氣不好,船隻無法航行的的時候,繪製任務就無法進行下去。但饒是如此,依靠這種方法和工具測量出來的地形地貌已經非常貼合實際了。
當測量完一副地圖中的要素之後,就需要進行繪製。在這裡必須要提到一個人,那就是三國時期的裴秀。他提出的製圖六體可謂是中國製圖歷史上的一個裡程碑了:這個理論中包含了方位、比例、距離、高度、坡度還有距離的換算,是一套完整且實用性強的製圖理論,一直到明清時期還被廣泛沿用。後來,隨著經線和緯線的概念傳入了中國,人們的繪圖方法也隨之發生了改變,但是製圖六體創立的重要意義卻是無法抹去的。
現在我們一提到中國古人們的奇思妙想,最先想到的肯定是「四大發明」,但是實際上除了造紙術、指南針、火藥以及印刷術以外,老祖宗留下的很多東西都對世界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得不說,幾百年前的中國就是一顆璀璨奪目的珍珠,全世界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