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衛星以前,中國人畫的地圖是怎樣的?

2020-11-09 北京大學出版社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越來越多的便利,其中不得不提到的一項,就是能夠在手機上下載地圖app,從而快速定位到我們當前所處的位置,然後進行導航。

今年,我國更是建成了北鬥三號系統,為全球用戶提供全天候、全天時、高精度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

我們享受著衛星導航系統帶來的巨大方便,但你可曾想過,沒有衛星以前,古人畫的地圖又是怎樣的呢?

你知道嗎?現存世界上最早、最具代表性的世界地圖共十幅,其中包含了四幅中國地圖(包括以中國地圖為底圖的朝鮮地圖)。

這四幅中國地圖的成圖時間在12—15世紀之間,都於繪製者所在國家之外,包含了當時所認知和理解的「世界」。

對於這四幅古老又神秘的中國地圖,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院長李軍先生在專著《跨文化的藝術史:圖像及其重影》中,用藝術史研究方法,追蹤了它們的圖形形式在製作層面上所呈現的輾轉流變的跨文化過程


1

神聖星空之下的矩形大地:《華夷圖》與《禹跡圖》

《華夷圖》可謂中國歷史上現存最早的世界地圖,原圖鐫刻於一塊石碑之上,現保存於西安碑林博物館;圖長79釐米,寬約90釐米。

《華夷圖》,1136

圖碑題記上有「阜昌七年十月朔岐學上石」字樣,「阜昌」是「偽齊」(金人在北方扶植的偽政權,立劉豫為「子皇帝」)唯一使用過的年號,時值南宋高宗紹興六年和金天會十四年,即1136年。

地圖呈現出我們今天十分熟悉的中國圖形樣貌局部:黃河與長江橫貫地圖主體,長城蜿蜒於北部,南部下方有巨大的海南島(署名「瓊」)。中國(「華」)部分詳細標出了數百個地名;在中國四周,則是由另外數百個地(國)名所標識的世界(「夷」)。

在圖形表現上,「華」「夷」兩部分有明顯的差異:「華」被詳細勾勒出了輪廓線;「夷」的部分,除了朝鮮之外,所有國家均沒有呈現出外形,僅以文字(國名)標識。

因此,「華」與「夷」(中國與外國)的具體關係,在這裡以圖形的語言,被表現為一種「有形」與「無形」的差別。

《華夷圖》的外國部分的繪製參照了唐賈耽的《海內華夷圖》。僅從圖形上看,《華夷圖》的中國部分與早其數十年的宋《歷代地理指掌圖》(刻本)中的《古今華夷區域總要圖》,存在著不容置疑的聯繫。

《古今華夷區域總要圖》,約 1100

例如,二圖的海岸線雖然有所不同(前者底部外凸,後者底部內陷),但長城和長江所在的位置基本相同;尤其是,二圖中的山東半島、海南島和左下部的雲南、越南的海岸線和河流的標識走向,幾乎完全可以重合。

這說明前者與後者,或者二者與一個未知的共同圖源(《海內華夷圖》?)存在承繼關係。

乍一看,鐫刻於同一塊石碑上(在其背面)的《禹跡圖》與《華夷圖》很不同。

《禹跡圖》,1136

曾被李約瑟(Joseph Needham)等人譽為「在歐洲根本沒有任何一種地圖可以與之相比」的《禹跡圖》,並沒有強調大禹劃定的「九州」的具體疆域,而是詳細描繪了後者那縱橫交錯的水系。

它的另一個突出特點,在於細密的方格之中,畫出了遠較《華夷圖》精確的海岸線。這是因為該圖採取了以「每方折以百裡」的比例尺而「計裡畫方」的結果;這種12世紀的科學繪圖方法,「大大超過西方製圖學」。

這一點還可見於它較之《華夷圖》細緻地畫出了山東半島外凸的輪廓,以及杭州灣內陷的海灣。這兩個部分的圖形令人想起約早其二十年繪製的北宋《九域守令圖》中相同部位的圖形,意味著它們應該屬於同一種地圖製作傳統(儘管後者並不畫方)。

儘管如此,《禹跡圖》仍與《華夷圖》一起,鑲嵌在同時代共享的一種意義系統之中。

《九域守令圖》,1121

首先,在《禹跡圖》、《九域守令圖》中,中國的圖形仍然與《華夷圖》相似,呈現出一種近乎方形的矩形形狀。

其次,中國與中國之外(「華」與「夷」)仍被表現為一種典型的有形與無形關係。最後,《禹跡圖》中的「計裡畫方」方式儘管並不常見(《禹跡圖》是現存的第一例),卻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宇宙觀念的體現。

從小處而言,它與古代空間方位「四方」「八位」「九宮」同源;從大處著眼,它就是「天圓地方」中的「地方」和傳統中國所在的「九州」。

有意思的是,「計裡畫方」的方式可以進一步將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關係,轉化為有限與無限的關係—中國儘管重要,卻不是世界的全部;外部世界儘管粗略,卻是真實存在的,而且是可及的。

相對於中國世界的精確與可測量而言,外部世界並非子虛烏有,而只是有待於精確和測量而已。這種構圖方式暗示了一種世界觀的存在,為後世中國地圖與更加宏闊的外部世界的連接與拼合,做了很好的鋪墊。

宋鹹淳明州《地理圖》,1190 年前

那麼,為什麼在同時代地圖中,山東半島有時會被畫成略向下傾斜的圓形?在已經出現了從《禹跡圖》經《九域守令圖》再到《地理圖》這一「越來越接近實際」的山東半島形狀的前提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奇怪」的形狀?

《輿地圖》,1266

從黃河的形狀及其「東流」和「北流」兩個入海口、遼東半島的輪廓與河流走向等細節的高度重合來看,《地理圖》和《輿地圖》無疑存在著直接的承繼關係,或者至少可以追溯到一個共同的圖源。

因此,從《地理圖》到《輿地圖》山東半島圖形發生的明顯變化(從不規則形到圓形),應該是圖形繪製過程中的內部原因所致。

仔細觀察可知,《輿地圖》的附註文字題識在一個背景框架內,而此框架恰好打破了下面的景物繪製;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山東半島的繪製中—那個看上去像是圓形的形狀,實際上並非半島的輪廓線,而僅僅是起襯託作用的背景框架而已。

《輿地圖》局部

如果順著《輿地圖》局部中山東半島的山巒起伏而畫線,那麼我們得到的圖像,就將十分接近鹹淳明州《地理圖》中山東半島的不規則圖形。

這樣一來,《大明混一圖》局部中那個圓形的山東半島,無疑是某位未知的圖形作者在承繼《輿地圖》局部的過程中,把背景框架誤識釋為山東半島的實際輪廓,再進一步將錯就錯的結果。

《大明混一圖》局部:山東半島

2

一個牛頭形世界:《大明混一圖》與《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

《大明混一圖》為絹質彩繪,縱347釐米,橫453釐米,現藏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該圖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尺幅最大的彩繪世界地圖,繪製於明洪武二十二年,即1389年。

《大明混一圖》,1389

迥異於此前中國的世界地圖,《大明混一圖》並不滿足於只用名字象徵性地暗示中國的外部世界的傳統舉措,而是第一次試圖真實地展現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具體形狀。

地圖左側部分表現的恰恰是包括印度、非洲和歐洲在內的歐亞大陸的另一端;它們與歐亞大陸的這一端—巨大的朝鮮和日本一起,把中央那個近似方形的明代中國圍合起來,形成一種左中右三元並置的結構。

《大明混一圖》局部:歐洲與非洲

使這一三元結構呈現出更加鮮明之外形的,要數稍晚繪製的另一幅著名的東亞世界地圖—《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

《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1402

在該圖右側,朝鮮與日本均被完整地描繪出來—朝鮮地形的巨大、翔實和精確,以及日本地形的相對縮小和左右錯置,暴露了圖形作者的朝鮮身份。

《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局部:朝鮮與日本

而在該圖左側,與之平衡的是一個更為清晰的西部世界:印度洋、非洲和地中海世界。

《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局部:西部世界

其中,印度次大陸消失不見,這使得印度洋更為深邃和開闊,也使阿拉伯半島和非洲較之《大明混一圖》中的面積更大。

相應地,地中海、黑海和裏海得到了相對準確的表現;北非、西班牙、法國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尤其是義大利和希臘,除了依然被表現為島嶼之外,其形狀較之以往,更容易辨認。

這個包括歐亞非大陸在內的三元結構,從圖形上看,已非常接近於一個牛頭形世界

這個牛頭形世界是如何形成的?兩幅地圖標題中共同的「混一」二字提供了尋找答案的線索。兩者都是「出自元朝」的「混一圖」。

《大元混一圖》,約 1270—1330

《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的成圖=李澤民《聲教廣被圖》+清浚《混一疆理圖》+朝鮮本國地圖+日本地圖。

後兩部分地圖的添加,我們已經於《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局部:朝鮮與日本中披卷可見。清浚的《混一疆理圖》之概貌,可見於葉盛《水東日記》所收之《廣輪疆理圖》,從中可知清浚之圖並無涉及域外的內容。

《廣輪疆理圖》,1360

唯一無緣得見的,只有內容「頗為詳備」的李澤民《聲教廣被圖》。

元末明初烏斯道《刻輿地圖自序》暗示李澤民的地圖涉及極為廣闊的世界,其疆域之間沒有明顯的邊界,以致不同區域「混淆」(「混一」的負面表述)在一起,難以區分。

這意味著二圖中的異域內容只能來自李澤民。而李澤民所在的元代,恰恰是中國歷史上對外交流最為頻繁的時期。

以四大汗國為標誌的大蒙古國的疆域橫亙歐亞大陸,以蒙古騎士、各國戰俘、工匠、商人和傳教士為代表的各色人等,把壁壘森嚴的中世紀歐洲、中亞、南亞和東亞連接成一個整體,同時也對拼合更大的世界地圖提出了要求。

這樣的「混一圖」中漢地和中原地區的繪製,應該依據的是原先的漢式輿圖;而在中原以西的西域、中亞、西亞,乃至非洲與歐洲的繪製,則無疑參照了當時的伊斯蘭輿圖(「回回圖子」),進而將兩者綴合拼接。

《元史·天文志》和《秘書監志》提到同一位扎馬魯丁為元廷建造的七件回回天文儀器,其中有一件叫「苦來亦阿兒子」,還原為波斯文即「kura-i arz」,現代漢譯為「地球儀」,《元史·天文志》譯作「地理志」。

這件「地球儀」描繪了當時伊斯蘭世界所知的全部「地球」疆域,包括大海與陸地的比例關係(「七分為水」「三分為土地」)。其中陸地的情形,可見於納速剌丁·吐西(Nasir al-Din al-Tusi)於1331年繪製的圓形世界地圖:

Nasir al-Tusi World Map 1331

該圖把當時已知的陸地—非洲、歐洲和亞洲大陸描繪成一個漂浮在大海上的連綿的整體。應該說,正是這類伊斯蘭輿圖的相關圖形,為李澤民的牛頭形世界提供了一個獨特的牛耳—他那世界地圖的西方部分。

今日話題:你是否看懂了這四幅中國地圖呢?其中所體現的認知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

-End-

編輯:林芮 黃泓

觀點資料參考:《跨文化的藝術史:圖像及其重影》

相關焦點

  • 古代地圖是怎樣「畫」出來的
    原標題:古代地圖是怎樣「畫」出來的 今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上的《絲路山水地圖》不僅反映了明代中國和西方的陸路交通,還代表了中國古代地圖製作的一種傳統,注重旅行者視角。   中國歷史上,更科學的製圖傳統來源於魏晉時期的裴秀。裴秀曾任職司空,負責地籍管理。他發現前人地圖沒有比例尺,而且方位也不嚴謹。他摸索出繪製地圖的六項原則:分率、準望、道裡、高下、方邪、迂直。
  • 達文西發明了「衛星地圖」?
    如今我們走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穿梭在每一條街道,只要打開一款地圖APP,就能導航到目的地。可是能想像出,在沒有飛機,沒有衛星,沒有精準測繪儀器的年代,是怎樣將地圖繪製出來的呢?沒錯,就是站在制高點繪製地圖,在那個時代,標準地圖一般是鳥瞰圖,鳥瞰圖主要在山上觀測繪製的。
  • 古代就有「世界地圖」,以前沒有衛星,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自從有了地圖之後,就為人們的出行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即使去往一個陌生的地方,只要有地圖的幫忙,我們也不會迷失方向。隨著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地圖的形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最初的紙質地圖,到現在的電子地圖,甚至還出現了語音導航的地圖。
  • 在沒有衛星的古代,人們靠什麼畫地圖?
    這便衍生出「計裡畫方」之法,是為使地圖圖形正確縮小尺寸而設計的按比例繪格網的方法。先在圖上布滿方格,方格邊長代表實地裡數;然後按方格之框定繪製地圖內容。「製圖六體」成為中國傳統製圖理論的重要依據,計裡畫方之法則是基本操作法,雙雙沿用1500餘年,歷代著名地圖都少不了計裡畫方。
  • 從前沒有衛星,地圖是怎樣繪製的?徒步丈量法兩千年前就過時了
    ,歷經三十多年,中國終於擁有了自己完整的衛星導航系統。衛星在現代社會擁有重要意義,從國家層面來說具有軍事意義,從社會層面來說對普通民眾的出行也有很大幫助。這不由地讓人想到,從前沒有衛星,以前的地圖是怎樣繪製的?其實徒步丈量的方法早在兩千年前就過時了。
  • 中國古代沒有衛星,是怎麼畫地圖的!網友:祖先太牛了
    這些在我們的現代科學技術下很容易實現,但對於古人而言,如果沒有現代技術設備的幫助,就很難做到這一點。  《山海經》作為先秦時期的百科全書,上面記載了大量的山川與遠方,兩山相互分離,有大致記載,雖然很多人認為是《山海經》混有神話和傳說不能寫信,但地理方面的描述仍然可信。
  • 怎樣畫一張地圖?
    視頻文字稿: 怎樣畫一張地圖? 用紙筆勾勒出道路大概的方向、周圍建築物的輪廓,寫上路名。這樣就得到了一張簡單的地圖,但是你照著它可能連自己家都找不到。 因為你的地圖不能準確地描述道路的長度、方位等信息。
  • 衛星地圖就看到的「兔子」,原本將在5年後退休,如今怎樣了?
    這些便利的東西,基本上離不開天上的衛星,而各國的衛星地圖,也能清晰地拍攝到人們的足跡,更不用說那些面積較大的風景區。早在以前,衛星地圖上,就曾出現了一幅兔子,這隻兔子十分特殊,作為一個人造景點,粉色兔子實際上是義大利最為熱門的景區。
  • 古代沒有衛星,地圖要如何繪製,有一個人解決了這項難題
    科技的發展,讓人們利用現有的衛星技術就能將一張衛星圖製作成高清的地圖,然而古代沒有衛星,那麼他們的地圖又是怎樣繪製完成的,即使沒有發達的設備,也阻擋不了這樣一個人,他親自為人們解決了這一難題。  早期的地圖測量  面對著殘酷的現實,人們只好腳踏實地對每一個地方進行實地測量,不論是什麼樣的地圖,這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古人是怎樣繪製地圖的?拉著「機器人」全國跑,繪製方法了不起
    歷史九點半/文古人沒有衛星,是怎樣繪製地圖的?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大家都知道繪製一幅地圖,需要知道疆域的大致輪廓線,內部的山川河流走向,山脈的等高線,以及兩地之間的距離等。那麼像《禹跡圖》和《華夷圖》這樣的全國地圖,1000年前的人不藉助現代技術,是怎樣繪製的這麼精準的呢?其實,古人繪製地圖,有的是辦法,有些方法即使放到今天也還在用。古代的地圖又叫「輿圖」,所謂的「輿」就是指車輛、馬車,可以簡單解釋為在馬車上繪製地圖,這套設備叫「記裡鼓車」。記裡鼓車的出現約在先秦時期,到西漢時已經相當完善,那他是怎麼運行的呢?
  • 奇書缺失內容被找回,證明早在西漢以前,中國人就知地球是圓的
    可我們雖然是知曉這些書籍的大致意思,但如果要我們看沒有翻譯過的原版,估計就和看天書差不多。因為我國的漢字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也在不斷地演變,所以,對於以前的那些古老文字現代人讀懂的是鳳毛麟角。尤其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山海經》,想要讀懂真的是難於上青天。《山海經》有中華第一奇書之稱,誕生於大禹時代。
  • 古代沒有衛星和無人機如何繪製最早的「世界地圖」?
    在這座墓葬中發現了7幅距今2400多年的地圖。這也是我國最早的地圖,比《禹跡圖》提前1300多年。1602年,明代地理學家李之藻和傳教士利瑪竇共同繪製了一幅世界地圖,起名字叫《坤輿萬國全圖》。地圖的繪製參考了西方的相關資料,但並沒有把歐洲放在世界的中心,而是以中國為中心。這幅最早的世界地圖勾勒出五大洲,並以不同的顏色加以區分。
  • 科普:中國是「東方大國」,為什麼世界地圖卻把美國畫在東邊
    導讀:科普:中國是「東方大國」,為什麼世界地圖卻把美國畫在東邊文|大炮簡怡君各位看官大家好,歡迎閱讀由大炮簡怡君提供的資訊。今天我們的主題是:科普:中國是「東方大國」,為什麼世界地圖卻把美國畫在東邊!西方國家經常稱這個中國為遠東地區,但你曾經想知道為什麼在世界地圖上,中國不在東方,而在西方。在東方真正發生的事情是美國,它與我們激烈競爭?中國在西方,美國在東方。這實際上是中國人建立世界中心理念的體現。根據歐洲國家的方法,世界地圖被原始子午線劃分。
  • 網絡衛星地圖和外婆家族墓地
    網絡衛星地圖和外婆家族墓地 來源:新華網 2010年02月25日09:11   春節假期裡的一晚,我給91歲的外婆秀了一把網際網路上的衛星地圖怎麼用
  • 幾幅英文版的中國歷史地圖,看看和中國人畫的區別在哪裡
    秦朝版圖主要的錯誤在於東北,因為秦朝是包括遼東地區的,而圖中沒有。黃色部分是漢朝的版圖。和國內大多數地圖相對比,這裡的漢朝地圖畫的更大,主要在蒙古高原一帶畫得更靠北了。這是因為西方人將南匈奴地區算入了漢朝,南匈奴曾經長期臣服於漢朝。不過,該地圖並沒有將海南島劃入地圖,實際上漢朝曾經統治過海南一段時間。
  • 地圖上的中國:帶你看看中國古代地圖製作的歷史
    ,我們的生活是不能離開衛星導航的,就比如繪製地圖,要靠衛星在天空中拍攝並且對地面傳輸數據,由此才有了如此精準詳細的現代地圖,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很疑惑這樣一個問題,人類上個世紀才發明了衛星,那麼我們中國古代是如何繪製出地圖的?
  • 古人為何要畫地圖?
    【編者按】地圖是什麼?當代最著名的兩位地圖史學家哈維繼而大衛如是定義:「地圖是一種圖形表現,可以從空間上幫助理解人類世界的事物、概念、條件、進程或事件。」那麼,繪製地圖到底是為了表達怎樣的歷史、文化和態度?模山範水,繪山畫海的動因是什麼?
  • 創意,通過衛星地圖看泉城濟南
    導讀:換個視角,通過衛星地圖來看看,著名的泉城濟南,體會一下,趵突泉的優美,感受一下大明湖畔痴痴等待的夏雨荷的心情。方特東方神畫主題公園衛星地圖上的濟南方特東方神畫主題公園。方特東方神畫主題公園濟南方特東方神畫主題公園實景之一。
  • 中國人以前被劃分為「白種人」怎樣一步步變為了黃種人?
    但是,中國人最初是「白種人」,變為黃種人也只不過新近的幾百年的事情。早起歐洲傳教士們如沙勿略、範禮安、利瑪竇的眼裡,中國人都是白種人。中國人以前被劃分為「白種人」,怎樣一步步變為了黃種人? 一直以為人種的劃分是因為膚色,其實黃種人並不是個生物學的概念,而是文化政治的原因,其實是西方人制定了人種的劃分,分出了白種人、黃種人、和黑種人。
  • 英國船長發現珍藏地圖,圖中美洲已由中國人發現,早於哥倫布71年
    然而,英國一位退休的前潛水艇艇長、海圖和地圖收集愛好者孟席斯卻在他編寫的《1421年,中國發現美洲》中以審慎的態度總結、列舉了中國人早於哥倫布到達了美洲的觀點。1990年前後,孟席斯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圖書館發現了長期以來未曾引起任何人注意的、由收藏家託馬斯·菲利普在18世紀收集的一批地圖中,有一張由一位名叫皮吉加諾的威尼斯人在1424年繪製的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