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何要畫地圖?

2021-01-14 澎湃新聞

【編者按】

地圖是什麼?當代最著名的兩位地圖史學家哈維繼而大衛如是定義:「地圖是一種圖形表現,可以從空間上幫助理解人類世界的事物、概念、條件、進程或事件。」那麼,繪製地圖到底是為了表達怎樣的歷史、文化和態度?模山範水,繪山畫海的動因是什麼?

繪製地圖的動因之一:繪出自己的宇宙觀與美感

地圖通過圖形表現,幫助人們「從空間上理解人類世界中的事物、概念、條件、進程或概念」。

隨著科技的發展,雖然可以看到某一街區的實景圖,但是,地圖仍然不能將所有的實際情況重現。對於海洋、天空中未知的領域,更是因未知而無法用地圖詮釋。

當我們看到古老的地圖,吸引我們的通常是其美學藝術,其中的文化意義需要深入研究和猜測才能得知。

所有早期地圖、個人手稿和印刷地圖都是獨立的作品,具有附加的地理和文化歷史維度。最初的地圖,寫意大過寫實。不管是古代兩河流域的古老地圖,還是中世紀的基督教T-O地圖,樣子都十分相似:有同心圓,有條形,有陸地,有海洋。在古代中國,也有著天圓地方的思想。

古代兩河流域地圖基督教T-O地圖:三大洲與重要的水體

在古代兩河流域那幅古老的地圖上,中間的圓盤是陸地。陸地頂端是巍峨的群山,幼發拉底河從這裡起源,流向東南。

圓盤左側,是所謂的海洋國家——Bit-Yakin。中間偏上方的長方形是「宇宙的中心」——巴比倫(蘇美爾語ká-diĝir-ra-ki,眾神之門),北部與今亞美尼亞(Urartu城或者Urashtu城)相鄰。

環繞在圓盤周圍的是「苦澀的河」(或稱為「最初的海」),海周圍的小三角代表不同的島嶼(nagû)。無疑,這是古代兩河流域人們的思想體現,巴比倫就是世界的中心。

然而,在猶太人眼裡,巴比倫確是一座罪惡之城。只因為猶太人曾被俘虜押送到巴比倫,這一被稱為「巴比倫之囚」的歷史事件。

通過文字記載,可知兩河流域古地圖上,海的周圍一共有七個島嶼。很可惜,關於第一個和第二個島嶼的記載沒有保存下來。第三個島嶼被稱作「飛鳥航程結束之處」。第四個島嶼位於西北,是「比夕陽或星星更光亮之處」。

第五個島嶼,完全處於黑暗之中,被稱作「不可視物之處」,在那裡,黑夜連著黑夜,連太陽都看不見。這個島嶼,處在最北面,大概巴比倫人已經知道在北極有極夜的現象了吧!第六個島嶼叫「一頭有角的公牛居住並襲擊新入者之處」。第七個島嶼,位於東方最接近日出的方向,被稱為「黎明出現之處」。

雖然我們試圖理解古代兩河流域地圖,並嘗試做出解釋,但是我們現在在圖書和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中看到的古老世界地圖,原始意義多半模糊不清。某一歷史時段的世界地圖,即某一時代製圖者的視野,某一時代的目之所及之處。詩、書、畫對地圖的繪製是極端重要的,地圖是圖像和文字的融合,地圖具有展示與表現的功能,地圖不但是實用的工具,也是美觀的藝術品。

中國古代有一本地理書,《山海經》,既有文字也有圖。陶淵明看這本書,寫下了讀書筆記《讀<山海經>》。其中有這樣的句子: 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山海經》圖文並茂,其文字也如同一幅徐徐展開的捲軸:南山經之首曰䧿山。其首曰招搖之山,臨於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狀如韭而青花,其名曰祝餘,食之不飢。有木焉,其狀如榖而黑理,其花四照。遺憾的是,其中插圖不複流傳,多為宋人仿畫。

雖然現在的我們多把《山海經》當作神話,但是陶淵明並不這樣認為。在他心目中,這是現實的寫照,是真實可靠的宇宙學知識。

《山海經》引起了詩人的共鳴,俯仰宇宙,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地理,與美學相連,正如劉勰所說:若乃山林皐壤,實文思之奧府。

如果說《山海圖》是《山海經》的附屬部分,那麼無獨有偶,在西方的中世紀,很多地圖作為早期基督教書籍的附屬物而存在。在這些傳達基督教世界觀的地圖中,地理知識宗教文本信息的從屬。通過地圖所傳達的對基督教的解釋,要比地圖的地理準確性更為重要。水手發現世界,教會學者繪製世界,在中世紀,教會抄寫員與世俗世界的司法書記員成為教會學者與水手這兩個不同世界之間的中間人。

比如,藏在梵蒂岡教廷圖書館的《奧皮奇努斯·德·卡尼斯特裡斯的世界》,就反映了繪圖者奧皮奇努斯對自己所信仰的基督教世界的思考。

這一首次由教會書寫員製作的地圖,體現了由水手繪製的地理信息準確的航海圖所帶來的影響。在這幅地圖中,非洲被繪成一個男人的形象,歐洲被畫成了一個女人的形象。代表歐洲人的女性的陰部則被放在了「邪惡的」威尼斯。

《奧皮奇努斯•德•卡尼斯特裡斯的世界》

製圖由主觀走向客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循序漸進的過程。隨著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託勒密的《地理學指南》開始改變歐洲人對世界的看法和繪製地圖的方法。這意味著在製圖領域,也從教會敘事轉向科學敘事。

《小託勒密》

然而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地圖依舊首先具有美學價值。比如,15世紀裝飾精美的《宇宙學》首先是歐洲上等富裕階層的地位象徵,因其中含有基於古代資料的豐富多彩的地圖,可以滿足親王們為自己的圖書館錦上添花的需求。畢竟,提高知識水平與豐富藝術收藏,都與直接生產活動無關,有大量閒暇時間從事此類活動,則意味著是不必躬親生產的貴族階層。

心形投影地圖

1534年,數學家奧文斯用心形投影法繪製了一幅世界地圖,十分精美,被獻給了法國國王弗朗西斯一世。同樣,球形儀是政治權力與宇宙知識的象徵,也常被一些貴族收藏。當然,它們不只是藝術品,也是教學、展示與理解新地理信息的重要工具,在爭奪政治主導權的外交競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正因為古代技術的局限,古代地圖是科學與藝術的融合,正因為如此這些地圖成為客觀與主觀並存的歷史。作為反映某一時期歷史的資料與證據,它們是客觀的。而它們本身,又充滿製圖者的主觀意願,是一部部獨立作品。出於謀求利潤而製作的印刷地圖,更是有討好市場的考慮。山林皐壤,實文思之奧府,地圖之中,亦充滿世界的美學。

繪製地圖的動因之二:圖窮匕見,為軍事與政治而繪

提到地圖,不得不提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荊軻刺秦王。《戰國策》記載了「圖窮匕見」的故事。

秦始皇接見荊軻時,見了仇人被斬人頭,又聽說燕國欲獻大片土地,十分開心。就在這時,匕首露出,秦始皇推倒荊軻,掙脫而逃,衣袖都撕斷了,圍柱追逐一番之後,秦王才知抽劍砍傷荊軻,眾大臣侍衛隨後用亂刀將荊軻殺死了。

圖窮匕見中的地圖,是燕國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地區,督亢的地圖。獻上城池地圖,就代表放棄了地圖上某地的統治權,放棄了抵抗,等於是讓別人來進攻和瓜分。

地圖對一個國家的安全極其重要,其他國家拿到了地圖,大軍進入,如入無人之境。南宋時的奇恥大辱,「靖康恥」,即將地圖交予金人。「金已計議定:可中山、太原、河間府南一帶所轄縣鎮以北周軍,分畫疆至。別有地圖,仍比至定了疆界。」

雖然失去城池十分恥辱。然而,中國和華夏卻都不是偏重地理的概念,而是偏重文化。「中國,禮義之國也。」夏,是指中道之國的人,懂得禮儀。三夏是指夏、諸夏、華夏。由諸夏到華夏,才是大一統的境界。接受夏文化的,就不是夷狄。「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大小若一。」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人人皆可以為堯舜。「入中國,則中國之」, 中國不是指國境,不是一個地理概念,是文化、思想、道德範圍。合乎中道,就是中國人,不論種族。

什麼是華夏?大居正,大一統,華夏,將夏華於天下,日月光華,日月以光華天下,這個範圍太大了。中國人常常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還講「天下平」,《中庸》中講「舟車所至,人力所通……日月所照,霜露所墜」,都是中國。《孟子》所謂「居天下之廣居」,即人所廣居之地,凡是天下有人住的地方,就是我們所守之處。「中國」是有包容的,不喜有界,主張無界。稱寰宇、稱天下,不說世界。

餘定國在《中國地圖學史》中說:中國地圖學史大都與中國政治文化史關係密切,此處政治文化指帝王與士大夫階級的制度與實踐,士大夫階級興起後協助帝王統治國家。士大夫是知識分子中的精英,他們是「勞心者」。

「勞心者」在人口比例上是很小的,比如,在12世紀末,全國的官吏約佔讀書人的五分之一,而讀書人不足全國人口的五百分之一。

由於士大夫自身所擁有的權力、影響力、地位和聲望,他們擁有極大的權力和大量的土地。他們集各種社會角色於一身,既是建築師、工程師、教師、行政人員,也是統治者。

其中,魏晉時期的名臣、地圖學家裴秀作《禹貢地域圖》,開創了中國古代地圖繪製學。李約瑟稱他為「中國科學製圖學之父」。

《禹貢地域圖》是目前有文獻可考的最早的以疆域政區為主的歷史地圖集,內容包括從古代的九州直到西晉的十六州,州以下的郡、國、縣、邑及它們間的界線,以及古國及歷史上重大政治活動的發生地,水陸交通路線等,還包括山脈、山嶺、海洋、河流、平原、湖泊、沼澤等自然地理要素。

裴秀在序言中著名的「製圖六體」,即分率(比例尺)、準望(方向)、道裡(距離)、高下(高取下,取下為水平直線距離)、方邪(方取斜,取斜為直線距離)、迂直(迂取直,取直為直線距離)。

當然,早期的中國地圖,有很多像山水畫一樣,如何區分山水畫與地圖是一個必須面臨的問題。

「若憑空寫意,或作重巒疊嶂,或作遠岫平林,隨意點染,不指名為何山何水者,則為山水。」

地圖之所以是地圖,就是要表示真實的地理事實,而不是想像中的或者沒有的地方。山水畫則可以有更多的想像。不過有多少藝術想像,也不好拿捏,還要針對不同的作品來判斷。比如,《萬裡江山圖》更傾向於是山水畫,藝術作品,而不是地圖。中國古代的地圖,有很多是城池圖、河防圖、海防圖、水利圖,具有設計、行政、軍事功能。這些城池圖、水利圖等都是典型的地圖。

1850年的江防圖

19世紀20世紀初,許多外國人來到中國並記錄下自己的見聞。他們為了讓國內的朋友們更好地了解中國,描摹一些圖畫來展示中國人的習慣和行業,並加以簡單的文字介紹,比如,英國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館藏的亨利·梅森編著的《中國服裝》,日本東北大學收藏的青木正兒編著的《北京風俗圖譜》等。畫下街頭見聞,並不算什麼,大家也喜聞樂見,要是畫地圖,那就是危害國家安全了。

北京風俗圖譜

1805年,清朝的一個衙門發現一封用外語寫的信件中有一幅地圖,經過調查,一位名叫阿德奧達託的義大利人,承認信件和地圖是他寄給教皇的。

他自稱地圖上的地名表示中國天主教徒的分布地區,因為不同的派別,規定不一樣,所以用不同的符號表示不同的派別,這樣就可以知道各地區的中國教徒分別屬於什麼派別,以後教皇再派新的傳教士來中國就可以派遣可以接受的派別,避免糾紛的發生。

然而,當中國官員問阿德奧達託是如何得到這幅地圖時,他回答說:「這是西堂的一幅舊地圖,就在我任院長後,我在字紙簍中發現的。」中國官員不滿意這種解釋,如果真是在字紙簍中發現這幅地圖,阿德奧達託又如何看得懂地圖上的符號呢?

其實,偷畫地圖這種事更早就有。在1086年,有人曾上奏提醒中國當朝注意,高麗使節可能繪製中國相關的山川地圖,並將這類地圖情報交給北方的契丹。「熙寧中,高麗入貢,所經州縣,悉要地圖,所至皆造送。山川道路,形勢險易,無不備載。……」

如今,我們去一個陌生的地方,要先看地圖,才能知道路怎麼走,不至於迷路。古代兩國交惡,可能發生戰爭,當然要了解對方的地圖了。

西方中世紀的世界地圖中,對於現代人來說,應該是很難讀懂,因為其中包含了很多神秘元素。裡面的怪人在現實世界中並沒有對應物,許多古城也都已經淪為廢墟。比如倫敦《聖詠集》世界地圖中有亞歷山大大帝建造的巨牆與鐵門,牆外是可怕的食人族,他們是吃人肉喝人血的反基督徒的追隨者。

在西塞亞,有絕大的獅鷲格裡芬折磨著那裡的人們,「這種瘦長的生物是一種長著四條腿的鳥,是最好鬥的捕食者。它們生長在世界北端的高山山坡上,那裡的高度令人目眩。它們的身子如同獅子,並且長著翅膀以及鷹的腦袋。它們尤其喜歡攻擊馬匹。它們有一個習慣是將人撕成幾塊,還能用利爪將一群牛撕成碎片,公牛在它們面前如山羊般弱小。」

倫敦《聖詠集》中的世界地圖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西方地圖都是如此獵奇。拿著那些用概括的方式描繪真正的城市、山川、河流的地圖,一個活在中世紀的人也可以計劃一次前往羅馬、耶路撒冷的朝聖之旅,還可以重走聖雅各之路。

而拿著這些記載城市中重要名勝及其附近公共中轉站的地圖,再加以測繪,或是直接拿到城防圖,無疑可能會被加以別有用心的軍事用途。

不管西方還是東方,繪製地圖自然不會缺乏軍事戰爭的動機,戰爭帶來的掠奪,無疑是快速積累生產資料和財富的方式。而繪製地圖,可能是出於政治需求,西方畫地圖的人可能是神職人員,統治階級,還有可能,是探險家。為了謀生、獲利,願意冒險的人去探索新的出路,比如去開闢新航路,繪出海洋圖。然後,這些又被有閒階級買下,通過此路線進行掠奪和貿易。

繪製地圖的動因之三:為了黃金與榮譽,打開貿易之門

《馬可波羅行紀》中寫道:「我在東方看到了噴油的泉,可以燃燒的石頭,用輕巧的紙張來做的貨幣……」「(日本)君主有一大宮,其頂皆用精金為之……宮廷房室地鋪金磚,以代石板,一切窗櫳亦用精金。」

這如何能不激起西方人對東方的嚮往?

到了15世紀末,在不同的皇室支持之下,西方的大航海時代終於來了。雖然此前,中國的明朝也曾有鄭和下西洋的偉大事跡,但是因之後的海禁,中國的官方航海水平停滯不前。雖然現在我們大多認為中國以「天朝上國」自居,不知外國如何。但是其實並非如此,國家與民間,是不一樣的認知體系。曾經許多日本的漂流民得以還鄉,都是得益於中國的商船。

在大航海時代開始至塞爾登地圖出現之前,來自中國的地圖常常引起西方航海家的重視,他們覺得,自家出產的航海地圖好像不甚準確。比如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薩利斯船長几次在日記中提到航海地圖,抱怨它們不準確。

中國是航海家們非常嚮往的地方,來自東方的地圖,出於實用目的抑或是商業目的,都會被好好研究。那一時期,東方學研究改變著歷史學和法學所有領域研究的準則,掌握亞洲語言成為知識分子的前沿技能,乃至越來越多歐洲國家將之列為必修課。

《塞爾登的中國地圖》

一個著名的中文海圖是塞爾登「地圖」。塞爾登地圖(約1608年繪製)約以 1: 4750000 比例畫成,有著令人驚嘆的精確性,尤其在海洋輪廓方面,繪圖師的視角令人好奇。研究員不經意發現的圖背面線條,揭示了這個謎團:繪圖師是依據海圖中的航線數據,先繪製航線,此後在周圍填充海岸輪廓。所以,歷史學家認定塞爾登地圖其實是一個航海路線圖。

中國官方不重視航海,航海高手在民間。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卻不是如此。他們鼓勵航海家和水手們探索未知的領域,繪製新的航線圖,並將其作為機密,不能透露給其他國家。以防其他國家來進行貿易競爭或發動軍事攻擊。例如,「自1510年起,西班牙貿易部受此指示,對通往西印度群島的地圖和航海圖嚴格保密。」

有人說,世界歷史從葡萄牙開始,正是葡萄牙人的大航海,才使得世界成為一個如此緊密的整體。葡萄牙的建國和崛起靠什麼?靠航海。航海靠什麼?靠地圖。

葡萄牙在15世紀進行的大西洋探險和1415年對休達的徵服標誌著葡萄牙成為海上強權的開始。其後,葡萄牙開始大力發展航海學校,以及加強地圖學的知識。在一個世紀後,葡萄牙終於成為歐洲首個打通往印度航線的國家。迪亞士,瓦斯科·達·伽馬,為西班牙國王服務的斐迪南·麥哲倫等一位位創下了不朽的航海歷史。

1502年的「坎迪諾世界地圖」被譽為葡萄牙製圖史上的珍珠,它遵循了波特蘭海圖的傳統,包括羅盤玫瑰、羅盤方位線和用於確定距離的比例尺。赤道、南回歸線和北回歸線首次在航海圖上被標記出來。

更為重要的是,這幅地圖首次描繪了由《託德西亞裡斯條約》所確立的分界線,將世界分為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勢力範圍。

《託德西亞裡斯條約》是兩大航海強國西班牙帝國和葡萄牙帝國在教宗亞歷山大六世的調解下,於1494年6月7日在西班牙卡斯蒂利亞的小鎮託德西利亞斯籤訂的一份旨在瓜分新世界的協議。

條約規定,兩國將共同壟斷歐洲之外的世界,並將穿越當時已屬葡萄牙的西非維德角群島,與哥倫布最早「發現」的美洲古巴島和伊斯帕尼奧拉島連線中點的經線,作為兩國的勢力分界線。這條被稱為「教宗子午線」的經線,位於西經46°37'附近。葡萄牙得到東邊的大洋,而西班牙得到西邊的部分。正是這條分界線,使得巴西成為葡萄牙語地區,而拉丁美洲以西班牙語為官方語言。

坎迪諾世界地圖

葡萄牙人卡布拉爾,在1500年到達了巴西,並第一次進行實質性的勘探。為了慶祝他誕辰500周年,葡萄牙還發行了專題硬幣,將他的頭像印在硬幣上。

然而,歷史證據表明,卡布拉爾並不是第一個發現當今巴西地區的歐洲人。如今,在巴西西北部的委內瑞拉發現了羅馬硬幣,這些硬幣大概來自代被風暴帶走的船隻。西班牙和葡萄牙,是大航海的先行者。雖然他們較好地履行了《託德西亞裡斯條約》,但是這一條約漠視了其他歐洲強國的權利,在英格蘭、法國崛起後,遭到抵制。

每個國家,都對自己的航海圖保密,想要獨佔在某一海域行駛的權利。同時,他們還尋找法理依據。

比如,荷蘭東印度公司為應對與葡萄牙、英國的貿易爭端尖銳而激烈。荷蘭人格勞秀斯著《海洋自由論》一書,為荷蘭的利益擴張提供理論依據。主張海洋無主,任何國家的船隻,出於開展貿易的需要,可以在所有海域中自由航行。而英國人塞爾登受此觸發,著《海洋封閉論》,它主張海洋為私有財產,國家可以佔有。這兩種觀點為現代國際海洋法奠定了基礎,即既承認海洋自由又允許合理管轄。不得不說, 「精明的算計和強詞奪理,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簡明的侵略和毫無限制的暴力,成為眾所公認累積財富的最佳方法。」

在大航海時代的背景下,中國也不得不學習西方先進的繪圖知識。康熙皇帝曾經請三位傳教士測繪長城地區的地圖,並令他們繼續測量全國。

「沿途他們常常觀測太陽子午線的高度,他們觀測每一羅盤方位,小心觀測山頂的差異和偏角。」總體看來,正如同歷史學家卜正民所說,地圖不單單是地圖本身,而且是它所繪製的那個時代的世界,是與地圖密切相關的那些人的故事。無論東方還是西方,人們的繪圖技術影響地圖的精確性,世界觀則決定地圖的呈現方式。地圖,是世界觀的呈現,是感性與理性的交織,科學與藝術的融合。

《歐洲地圖裡的世界文明史》

到了18、19世紀,世界地圖的地理信息越來越準確,開始為科學與政治目的服務。有了準確的地理信息的幫助,各帝國的邊界與殖民地能夠展現得更為精準。隨著19世紀的到來,製圖學被用於支持有明確地理邊界的單一民族國家,以及這些國家的可以追溯到地理大發現時期的帝國主義殖民政策。那麼,現在呢?在未知的海底和未知的宇宙,誰會掌握主動權,測繪得最為明晰?


參考資料:

1、(美)餘定國:《中國地圖學史》,蔣道章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2、(加)卜正民:《塞爾登的中國地圖》,劉麗潔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年。

3、(加)卜正民:《縱樂的困惑:明代的商業與文化》,方俊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

4、(加)卜正民:《明代的社會與國家》,陳時龍譯,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5、(日)松浦章:《明清時代東亞海域的文化交流》,鄭潔西等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

6、(日)松浦章:《中國的海賊》,謝躍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7、(日)松浦章:《清代華南帆船航運與經濟交流》,楊蕾等譯,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7年。

8、(芬)馬裡奧·T.努爾米寧:《歐洲地圖裡的世界文明史》,北京:東方出版社,2019年。

9、張麗玲:《卜正民〈塞爾登的中國地圖——重返東方大航海時代〉評述》,《海洋史研究》,2016年7月,第9輯。

10、劉向:《戰國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11、沈括:《夢溪筆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12、Wayne Horowitz,Mesopotamian Cosmic Geography. Eisenbrauns Winona Lake, Indiana: 1998.

13、Emma Helen Blair, ed., The Philippine Islands, 1493–1803 ,Cleveland, Ohio: 1903.

14、Frances Gardiner Davenport, ed., European Treaties Bearing on the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s Dependencies to 1648 , Washington, DC: Carnegie Institute of Washington: 1917.

15、Lunde, Paul (July–August 2005). "The Coming of the Portuguese". Saudi Aramco World. 56 (4). Houston, Texas: Aramco Services.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31 October 2014. Retrieved 30 October 2014.


16、https://en.wikipedia.org/wiki/Pedro_%C3%81lvares_Cabral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明代的「世界地圖」,記載的7大洲完全正確,古人到過南極洲?
    雖然如此,但是其實西方的先進知識在明朝時就已傳入我國了,據史料記載,明代已經有了完整的「世界地圖」了,並且從明朝末期的一些著作中可知,當時很多人都已經看過世界地圖了,知道世界上很多國家的存在,但不知為何,到了清朝,這朵開眼看世界的嫩芽就被掐斷了,反而更加無知閉塞。
  • 古人是怎樣繪製地圖的?拉著「機器人」全國跑,繪製方法了不起
    歷史九點半/文古人沒有衛星,是怎樣繪製地圖的?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大家都知道繪製一幅地圖,需要知道疆域的大致輪廓線,內部的山川河流走向,山脈的等高線,以及兩地之間的距離等。那麼像《禹跡圖》和《華夷圖》這樣的全國地圖,1000年前的人不藉助現代技術,是怎樣繪製的這麼精準的呢?其實,古人繪製地圖,有的是辦法,有些方法即使放到今天也還在用。古代的地圖又叫「輿圖」,所謂的「輿」就是指車輛、馬車,可以簡單解釋為在馬車上繪製地圖,這套設備叫「記裡鼓車」。記裡鼓車的出現約在先秦時期,到西漢時已經相當完善,那他是怎麼運行的呢?
  • 中國最早的「世界地圖」,沒有高科技手段,古人是如何繪製來的?
    1986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的放馬灘秦墓出土了7幅地圖,經過文物考古專家的研究確定這些地圖是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地圖。中國國家測繪局證實,它們比中國經實測保存至今的最早的地圖——西安碑林中的《華夷圖》和《禹跡圖》早1300多年,比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圖》約早300年。沒有高科技手段的幫助,那我們的古人又是怎麼繪製出這些地圖的呢?
  • 智利繪製全國地圖,為何經常把南極畫進去?
    而煩惱則是地圖繪製方面。地圖繪製方式與眾不同從世界範圍來看,各國繪製的地圖基本都是使用五比四的紙張,但智利的長寬比達到了24比1,如果將智利的版圖印在五比四的紙張上,效果就如同一支毛筆放在紙張中間,兩側有大片空白,地圖的細節也不能完美地展現。
  • 中國古代沒有衛星,是怎麼畫地圖的!網友:祖先太牛了
    在宋代》繪製的《跟蹤地圖》和《華誼地圖》參考唐朝《海逸華藝地圖》,經宋代繪製後,經過不斷改進,與我們今天看到的國家地圖非常接近,特別是長江、黃河的輪廓水系統非常接近現在,看到古人的智慧是驚人的。  然後,像《跟蹤地圖》和《華誼地圖》這樣的國家地圖,1000年前,人們不依賴現代技術,它如何如此準確?  事實上,古人繪製地圖,有些是方法,甚至今天仍然使用一些方法。
  • 1820年人類發現南極洲,為何提前兩百年畫在明朝第一張世界地圖上
    以現在的眼光看,明朝晚期這張世界地圖是有很多比例失調和缺陷的,不過除了澳洲外,世界地理格局已經非常清晰了;然而很有趣的是這份當時世界通行的地圖南端出現了一個廣袤白色大陸,而南極大陸卻直到兩百多年後的1820年才被發現,這提前兩百多年畫上去的大洲,到底是咱中國古人、西方學者哪一邊的預言?
  • 新世界地圖來了!新舊地圖為何出現繪製偏差?
    人們總是沒有停止探尋地球的腳步,自從有了把地球「畫」下來的想法,世界地圖也經歷了多重演變,各種地圖的畫法經過沉澱後留下了主要的流派。然而,大家雖然已經習慣了屋子裡掛著的、書本裡印的世界地圖。但這幅地圖能真實反映我們的世界嗎?近日,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有三位研究人員公布了他們繪製的最新世界地圖,他們表示,這才是我們生活世界的真實大小。
  • 江蘇發現明代「世界地圖」,描繪了七大洲,古人早就到過南極洲?
    可早在明朝時期,就已經有西方先進的知識傳進中國,甚至已經有了較為完整的世界地圖。後人根據史料上記載的,明朝時期的世界地圖傳播範圍還是挺廣泛的,影響也很大,在明末的不少著作中,作者都展現出自己看過世界地圖,且還知道葡萄牙、荷蘭等地。然時間不過過去了幾百年的時間,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反而倒退了,若是有哪怕一點的了解,我國也不會陷入差點亡國的境地。
  • 沒有衛星以前,中國人畫的地圖是怎樣的?
    我們享受著衛星導航系統帶來的巨大方便,但你可曾想過,沒有衛星以前,古人畫的地圖又是怎樣的呢?僅從圖形上看,《華夷圖》的中國部分與早其數十年的宋《歷代地理指掌圖》(刻本)中的《古今華夷區域總要圖》,存在著不容置疑的聯繫。
  • 日本當初為何敢打我們,翻出他們畫的中國地圖,後背一陣發涼
    我國與日本的距離較近,而且在古代時期,兩國之間經常互通文化友好往來,所以日本很多方面都曾受我國的影響,唐朝時期,兩國之間互派了使者相互交流,在古代時期我們與日本的關係是非常友好的,但為何日本當初為何敢打我們
  • 怎樣畫一張地圖?
    視頻文字稿: 怎樣畫一張地圖? 用紙筆勾勒出道路大概的方向、周圍建築物的輪廓,寫上路名。這樣就得到了一張簡單的地圖,但是你照著它可能連自己家都找不到。 因為你的地圖不能準確地描述道路的長度、方位等信息。
  • 古人把彗星看成「災星」,為何它又被稱為掃把星?
    除此之外,古人還根據彗星的外貌特徵,給它起了許多別名,如掃把佬、孛星、災星、蚩尤旗、蓬星等。名稱不一,但大都含有不祥的寓意。那麼,外觀絢麗多姿,被現代科學看成是生命使者的彗星,為何在古人眼中卻是徹頭徹尾的災星呢?彗星被稱為掃把星,首先源於形體的相似性。漢語中,「彗」字的本義便是掃把。
  • 一張地圖是怎麼「畫」出來的
    這個圖和我們平時看到的地圖是一回事嗎?地圖都是怎麼測繪出來的呢?如何「畫」出一張南京地圖?「說起測繪工作,很多人可能都感覺陌生,不太了解,而實際上並非如此。」江蘇省測繪局地圖編制部的技術人員說,測繪離老百姓的生活一點都不遠。比如有私家車的人都熟悉的車載GPS導航儀,大家外出、旅遊經常要查閱的地圖,這些其實都跟他們的測繪工作息息相關。
  • 世界上古老的地圖是怎麼繪製的?
    在18 世紀初,在土耳其伊斯坦堡的託普卡比宮,發現了幾張古代地圖,其中有的是古人複製、臨摹的。
  • 古代地圖是怎樣「畫」出來的
    原標題:古代地圖是怎樣「畫」出來的 前三者大致相當於現代地圖的比例尺、方向和距離,後三者用於校正實測裡程。裴秀以一分為十裡,一寸為百裡,將前人繪製的《天下大圖》縮為《方丈圖》,「備載名山都邑」。他的門客還進一步將《方丈圖》縮小到1/5,製作了西晉的全國地圖。   裴秀的製圖原則被認為是「計裡畫方」的淵藪。這種方法把地球當成一個平面,用於地籍管理、城市規劃等小範圍製圖,誤差尚可接受。
  • 古人為何能看到月球上的「桂花樹」,而我們則要用儀器?
    古人為何能看到月球上的「桂花樹」,而我們則要用儀器?地球唯一的衛星月球,自古以來就流傳著很多故事和神話,我國流傳的對月球的故事中,一直都有吳剛伐桂的說法,很多古籍上記載,月球上遊廣寒宮和嫦娥以及玉兔,也有吳剛和桂花樹,神話的來源和說法都是有依據在裡面,在古代的月亮出來的時候,古人甚至可以用肉眼看見月球上的事物,纖毫畢現,就像是一棵樹,而樹下有人在的形狀,才會安排上吳剛伐桂的故事,因為肉眼看起來比較神似,而現今先要看清楚月球
  • 古人重男輕女,為何要將女兒稱為千金,兒子卻稱為犬子呢?
    文:帝王綜合古人重男輕女,為何要將女兒稱為千金,兒子卻稱為犬子呢?我們知道在古人的思想中有著嚴重的重男輕女思想,他們對男女的稱呼也有所不同,不過令大家不解的是古人為什麼要將女兒稱為千金,兒子卻稱為犬子呢?其實犬子本來是馬相如的小名,因為他小的時候就喜歡讀書習武,所以他的名字就叫做犬子。
  • 高二學生手繪地圖惟妙惟肖,地理老師坦言:這樣的地圖自己也畫不出
    戴佳樂畫的南美洲地圖。據了解,這張地圖的作者,繪製地圖的時間只需20分鐘。  學生:20分鐘畫好一張世界地圖  記者在學校午休時間,見到了這張手繪地圖的作者,南通市第二中學高二(3)班的戴佳樂同學。雖然因為疫情,一隻白色口罩遮住了她半張臉,但露出的一對明眸,炯炯有神。  戴佳樂介紹,這份手繪地圖是她地理的課後練習,創作日期在4月底。
  • 在沒有衛星的古代,人們靠什麼畫地圖?
    中國的傳統製圖技術並未真正參與此過程,即便衛匡國以明朝地圖為材料,也必須要用歐洲的方法重新校正,更早時利瑪竇於世界地圖中納入中國也是採用類似方式。造成此種狀況的技術原因不難理解,中國地圖長久以來採用計裡畫方模式,與此時歐洲的投影繪製法完全不是一個體系,所以很難讓中國的傳統技術應用於現代地圖製作。這本也不是什麼丟臉之事,體系不同,無法並軌,不違情理。
  • 中國古代地圖數量龐大,為何沒有得到重視
    但是與繪本地圖以及那些所謂的重要刻本地圖集相比,古籍中作為插圖存在的地圖也有著其自身的價值。一般而言,保存至今的繪本地圖,大多數是因時因事而畫,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比如河工圖,因此流通範圍往往不廣,且繪製成本較高,也難以大量複製,故無法代表當時普通人所能看到的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