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歐洲"蓋亞"衛星繪製十億星圖 提高宇宙地圖"解析度"
「蓋亞」衛星繪製十億星圖。(圖片來源:ESA)
中國網新聞9月19日訊 據美國《每日科學》報導,近日歐洲航天局「蓋亞」衛星繪製出十億星圖。如上圖所示,該十億星圖為一份高空間解析度的太空地圖,基於歐洲航天局發射的「蓋亞」衛星的觀測數據繪製。
每個單位區域的光源數量不同,體現在地圖上的灰度也不同。最淺的區域對應的光源數量為500000每平方度(參考近地圖中心的半人馬座)。整個銀河系清晰可見,越暗的區域光源越少,但也清楚地顯示了吸收光線的星塵和氣體。地圖中會出現條痕和近橢圓的結構,是因為「蓋亞」衛星進行的是周期性(14個月)的掃描,在隨後的版本中會漸漸消失。
千日繪製十億星圖,歐洲科研人員用行動再次證明了他們不怕燒腦的精神。這項研究由來自25個歐洲國家的450名研究人員共同執行,其中近百人來自法國。研究主要在動力氣象實驗室、巴黎天文臺和藍色海岸天文臺進行,由法國國家航天研究中心主導。2013年12月19日「蓋亞」衛星發射至今,科學家已經偵測到11.5億個星體的位置信息,並測得其中200萬個星體的對日速度和距離。9月14日,歐洲航天局和「蓋亞」數據處理分析協會(DPAC)共同發表了這次探索任務的第一批成果,其中展示的內容在精度和細節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ESA發布的蓋亞觀測宇宙畫面。(圖片來源:ESA)
「蓋亞」衛星繞著地球同時做公轉和自轉,並通過攜帶的兩個望遠鏡進行觀測。衛星配置了106個電荷耦合元件,相當於一個十億像素的相機。每天,「蓋亞」衛星對5000萬個星體進行十項觀測,也就是一天5億個數據點。如此龐大的一組數據將被用於定位11.5億星體並編制名錄,觀測精度範圍為0.5到15毫角秒(毫角秒為角度單位,大小約為一個1歐元硬幣在4000千米外產生的角度)。
包括最初計劃的2億星體在內,這份名錄將允許科學家彙編多種星體的多項重要數據。如此浩大的工程,沒有這項探索任務是不可能完成的。舉個例子,名錄中包含25萬個類型球體、3千個造父變星和天琴座RR變星的數據。蓋亞任務提供了變星的光波信息,也就是他們的亮度波動,這將有助於科學家了解控制這些星體的物理過程。
名錄中有一份包含2億星體的子集,子集中的數據與23年前「依巴谷」衛星的觀測數據進行了比較。得出的數據差異用於計算這些星體相對太陽系的速率和距離。
名錄的數據錄入於2015年9月終止。儘管如此,「蓋亞」衛星的觀測任務還在進行,因此研究人員也將充分利用這些數據,將星體的新位置信息與名錄中的已有信息進行比較。按計劃,十億星體的名錄將於2017年底完成。
此次任務中,唱主角的是來自法國的研究人員。DPAC中,約有一百名研究人員、科學家和技術人員是法國人。「蓋亞」任務中,有許多重大任務都經他們手完成,比如組織地面觀察以配合處理數據、提供太陽系天文曆書、每天用光學儀器觀測「蓋亞」衛星(以獲得其高精度的位置和速率信息)、確認數據有效性等。(編譯:曹丹閏)
從地球俯瞰「蓋亞」衛星。(圖片來源:E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