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蓋亞」衛星!一張3D地圖,可見太陽1萬光年內40萬群星世界

2020-11-25 騰訊網

2013年12月,歐洲航天局(ESA)啟動了蓋亞任務,「蓋亞」即是一個旨在測量天體運動位置的空間天文臺。在5年任務的實施過程中,該天文臺一直在研究總計10億個物體——包括了遙遠的恆星、行星、彗星、小行星、類星體等等——以創建有史以來最大、最精確的三維空間目錄。

伴隨著2018年4月25日第二次蓋亞數據的發布,天文學家們對我們的星系有了一些意義深遠的發現。該發現是一張銀河系的3D地圖,它聚焦於OB恆星——銀河系裡最熱、最亮、質量最大的恆星。通過這張3D地圖,蓋亞為天文學家提供了另一個研究工具,它可以用來探索我們星系的分布和組成,以及星系的過去和未來的演化。

簡單說來,繪製銀河系的結構是困難的,因為銀河系是一個扁平的盤狀結構的,具有螺旋臂狀的特徵;同時重現盤內恆星的分布狀況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這是由於太陽系像我們星系裡的大多數恆星一樣,是被鑲嵌於星系盤內部的。因此,天文學家不得不依靠對其他星系的觀測來更好地了解我們自己的星系的模樣。

圖解:歐洲航天局的蓋亞天文臺目前正在執行一項為期五年的任務——繪製銀河系的恆星圖

這就是蓋亞觀測所到的超過10億個物體的三維位置和二維運動發揮作用之地。凱文·賈丁,是一名軟體開發人員,也是一名業餘的天文學家,他善於運用天文數據繪製出銀河系地圖;利用距離太陽1萬光年以內的4萬顆OB恆星的數據信息,凱文·賈丁就可以創造出這幅全面而恢弘的銀河系地圖。

由於OB恆星的壽命相對較短,只少達幾千萬年,OB恆星大多被發現於靠近他們自身形成點的地方。在它們的生命周期裡,這些恆星會產生出大量的紫外線輻射,而且這些輻射可以迅速電離周圍的星際氣體。因此,它們可以準確地用來追蹤年輕恆星的總體分布狀況、恆星形成的地點以及星系的懸臂。

正如凱文·賈丁在其博客上解讀這幅星系地圖:

「在歐洲航天局蓋亞任務組的科學家以及萊頓大學和海德堡大學研究人員的共同幫助下,我完成繪製了這幅地圖。這幅地圖包括了恆星密度的等值面,它描繪的是蓋亞DR2釋放中較熱的O、B和A類行星的濃度;還包括了約5000顆極熱的電離恆星、塵埃雲和HII區域。更為厲害的是,這幅地圖既可以在銀河系的上方以平面的形式觀看,也可以在

Gaia Sky

中以真正的3D形式觀看。」

通過這種方式,凱文·賈丁可以繪製一幅以太陽為中心的地圖並且這幅地圖展現了跳出星系之外來觀察的星系盤。為了對蓋亞恆星表中的大量恆星進行信息處理,凱文使用了一種經常用於使器官和骨骼組織可視化的CT掃描技術,這項技術被稱為密度等值面,其中光滑的表面表示三維空間內的恆定值點。

圖解:凱文·賈丁繪製的銀河系距離地球3000秒差距的地圖

資料來源:《銀河地圖》/凱文·賈丁

這將會使得不同密度的區域實現可視化;在此情況之下,根據電離恆星的密度的不同,星系盤內不同區域是由不同顏色來表示的。密度最高的區域用粉紫色陰影表示,中等密度的區域用紫色(藍色)表示,低密度區域用深藍色表示。

凱文·賈丁還參考了其他天文調查結果的數據來繪製星際塵埃(綠色的)和已知電離氣體雲(紅色的)濃度圖。如圖可見,這張圖從外觀上來看是不尋常的,恆星自身似乎是密集排列在從核心向外延伸的輻條中,而不是在螺旋臂中。這是由於塵埃雲遮蔽了後面恆星的視野,並且恆星自身是沿著特定的視線分布的。

在博客上,凱文·賈丁表示很驕傲自己能夠成功繪製這一幅地圖,並且很感激幫助自己實現自已目標的人們。他寫道「有時候,夢想真的會成真」。「我可以宣告世界,一張距離太陽3000秒差距的(也就是大約一萬光年的)詳細的地圖已然誕生。」

這張圖是第二次發布的蓋亞數據的大突破,這將幫助天文學家更多地了解構成我們星系的恆星種類、它的整體結構、以及銀河系未來可能演化的方向。蓋亞數據的第三次發布計劃將於2020年底發布,最終的目錄也將於2020年內發布。

與此同時,蓋亞任務也將一直持續到2020年底,並且這一延期的決定也得到了批准。Gaia Sky是一個實時的三維天文學可視化軟體,是為海登堡大學的天文研究所的蓋亞任務而開發的,這張地圖的交互式版本也可以作為Gaia Sky的一部分使用。

參考資料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universetoday- OCaesar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一張由40萬顆大質量恆星組成的3D地圖,多虧了「蓋亞」衛星的拍攝
    伴隨著2018年4月25日第二次蓋亞數據的發布,天文學家們對我們的星系有了一些意義深遠的發現。該發現是一張銀河系的3D地圖,它聚焦於OB恆星——銀河系裡最熱、最亮、質量最大的恆星。通過這張3D地圖,蓋亞為天文學家提供了另一個研究工具,它可以用來探索我們星系的分布和組成,以及星系的過去和未來的演化。
  • 新研究:直徑達190萬光年!
    此前有研究指出,科學家算出了銀河系的重量,確定銀河系總質量約 1.5兆倍太陽質量。但是銀河系究竟有多大呢?目前銀河系直徑最精確的估計值約26萬光年。不過實際上,看得見的銀河系外還有一片看不見的暗物質暈,而這些物質的引力影響範圍有多廣?根據一篇新研究,直徑190萬光年內其實都在銀河系引力影響範圍內。
  • 最精細銀河系恆星地圖發布!蓋亞望遠鏡完成20億顆恆星的數據測定
    01蓋亞衛星發射於 2013 年,其運行軌道圍繞著日地拉格朗日 L2 點,該點位於太陽到地球連線延長線上距地球022016 年 9 月,蓋亞發布了第一版恆星地圖,包含約 200 萬顆恆星的數據,2018 年 4 月又發布了第二版
  • 「蓋亞」繪成詳細銀河系地圖
    原標題:「蓋亞」繪成詳細銀河系地圖   據英國《自然》雜誌近日發表的一篇新聞特寫,歐洲空間局(ESA)的「蓋亞」(Gaia)探測器任務已繪製成超詳細銀河系地圖,並發現銀河系歷史上一段此前不為人知的「動蕩歲月」。
  • 科學家公布最詳細的銀河系3D地圖,還有30萬顆恆星的運行軌跡!
    銀河系是人類最熟悉的星系,科學家一直在嘗試描繪出整個銀河系的結構地圖,由於銀河系是一個較為扁平的螺旋狀星系,所有的觀測設備只能看到銀河系的側面情況,近日歐洲航天局(ESA)的蓋亞空間望遠鏡(Gaia)發布了最新的銀河系地圖,公布了至今為止最為詳細的銀河系3D地圖,其中至少包含了20億顆恆星,這已經是第三次完善銀河繫結構
  • 歐洲"蓋亞"衛星繪製十億星圖 提高宇宙地圖"解析度"
    原標題:歐洲"蓋亞"衛星繪製十億星圖 提高宇宙地圖"解析度"「蓋亞」衛星繪製十億星圖。(圖片來源:ESA)中國網新聞9月19日訊 據美國《每日科學》報導,近日歐洲航天局「蓋亞」衛星繪製出十億星圖。如上圖所示,該十億星圖為一份高空間解析度的太空地圖,基於歐洲航天局發射的「蓋亞」衛星的觀測數據繪製。每個單位區域的光源數量不同,體現在地圖上的灰度也不同。最淺的區域對應的光源數量為500000每平方度(參考近地圖中心的半人馬座)。
  • 歐洲宇航局的神秘衛星,蓋亞,是如何觀測宇宙的?
    #宇宙#利用歐洲航天局蓋亞衛星的數據蓋亞於2013年發射,運行在所謂的拉格朗日2號點(L2)的軌道上,距離地球150萬公裡。在L2引力範圍內,地球和太陽之間是平衡的,所以太空船保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位置,而這個位置從本質上說是可以暢通無阻地俯瞰天空。
  • 蓋亞告訴你
    40萬年內將如何穿越天際。圖片來源:ESA/Gaia銀河系地圖變得更好了。據《自然》報導,蓋亞太空望遠鏡(以下簡稱蓋亞)最近一次更新不僅提供了靜態圖片,還提供了恆星如何隨時間移動的圖像。2014年7月,其開始從距離地球150萬公裡的地方觀測恆星。它在緩慢自旋的過程中不斷掃描天空,現在已多次測量了同一顆恆星的位置。這使科學家得以年復一年地跟蹤恆星在銀河系中幾乎無法察覺的運動。當蓋亞繞太陽運行時,其視角的變化也會使恆星的表面位置發生微小變化——通常是百萬分之一度。利用這些偏移量,人們可以通過一種叫做視差的技術來計算它們與太陽系的距離。
  • 蓋亞最新數據展現160萬年後的夜空
    測量數據顯示了銀河系中4萬顆恆星在未來40萬年內將如何穿越天際。圖片來源:ESA/Gaia銀河系地圖變得更好了。2014年7月,其開始從距離地球150萬公裡的地方觀測恆星。它在緩慢自旋的過程中不斷掃描天空,現在已多次測量了同一顆恆星的位置。這使科學家得以年復一年地跟蹤恆星在銀河系中幾乎無法察覺的運動。當蓋亞繞太陽運行時,其視角的變化也會使恆星的表面位置發生微小變化——通常是百萬分之一度。利用這些偏移量,人們可以通過一種叫做視差的技術來計算它們與太陽系的距離。蓋亞提供的信息十分重要。
  • 英國天文學家公布銀河系最詳細的地圖
    來自英國的天文學家利用歐洲航天局(ESA)蓋亞空間觀測站收集的數據,繪製了一張由近20億顆恆星為一顆銀河系的新地圖。 劍橋大學的專家領導了20億顆恆星的宇宙地圖集的創建,他們相信這些地圖集可以揭示我們的星系是如何誕生的,以及在遙遠的將來會發生什麼。 詳細的地圖是根據歐空局蓋亞飛行任務的最新數據繪製的,該任務有兩顆衛星距離地球93萬英裡,測量整個銀河系恆星物體之間的距離。
  • 太陽系的「創造者」在消亡,在7萬光年處掙扎,它將被銀河系吞噬
    多年來通過科學家們對於宇宙的研究,我們知道了恆星、行星、衛星等各類天體的概念,也知道了它們之間的關係,比方說行星圍繞著恆星運轉,衛星圍繞著行星運轉。那麼,如果將這個概念放在星系之中,是否也適用呢?答案是肯定的,拿太陽系來說,它是圍繞著銀河系的銀心進行運動,同時,通過觀測,在銀河系的周圍也存在著「伴侶星系」。
  • 太陽系的「創造者」在消亡,在7萬光年處掙扎,它將被銀河系吞噬
    多年來通過科學家們對於宇宙的研究,我們知道了恆星、行星、衛星等各類天體的概念,也知道了它們之間的關係,比方說行星圍繞著恆星運轉,衛星圍繞著行星運轉。那麼,如果將這個概念放在星系之中,是否也適用呢?答案是肯定的,拿太陽系來說,它是圍繞著銀河系的銀心進行運動,同時,通過觀測,在銀河系的周圍也存在著「伴侶星系」。
  • 人類觀測從肉眼可見300萬光年到138億光年的距離,是如何做到的?
    在400年前,也就是1609年前,我們人類肉眼可觀測到最遙遠的宇宙大約是300萬光年之外的三角座星系。稍近一些的有250萬光年外的仙女座星系和20萬光年外的小麥哲倫星系。能看到的最遠的恆星也不超過1000光年之外。
  • 蓋亞望遠鏡完成了20億顆恆星的數據測量
    蓋亞衛星於2013年發射升空,其軌道繞著太陽地球拉格朗日L2點旋轉,該點位於距地球150萬公裡的太陽地球連結延長線上。地球和太陽的引力在L2點達到平衡,因此太空飛行器可以始終保持穩定的位置並長時間觀察天空。蓋亞的主要任務是使用視差測量恆星之間的距離。
  • 迄今最完整宇宙 3D 地圖誕生 可呈現 5 萬星系
    據悉,這是迄今為止繪製的最完整的3D本地宇宙地圖,所涵蓋的星系最遠距地球3.8億光年  6月17日消息,科學家繪製了一幅壯觀的臨近宇宙3D地圖,呈現2微米全天巡天計劃(以下簡稱2MASS)在紅外線條件下觀測到的5萬個星系。這幅不可思議的星系圖可幫助科學家了解宇宙如何形成和演變。據悉,這是迄今為止繪製的最完整的3D本地宇宙地圖,所涵蓋的星系最遠距地球3.8億光年。
  • 看看哈勃和蓋亞望遠鏡在測量中的分工協作
    有沒有一種簡單直接的方法,可以讓我們形象的知道銀河這個世界有多大。在之前的研究中,科學家們將銀河系的質量大概預估在5000億到30000億太陽質量這個範圍。而今,天文學家們雖然依然不能將整個銀河系放在一個工具上直接得出它的質量,但已經通過哈勃太空望遠鏡(美國宇航局)和蓋亞衛星(歐洲航天局)的測量,得出了銀河系最準確的質量到底是多少。
  • 蓋亞任務——繪製出銀河系中心棒狀恆星集合的地圖
    簡介:天文學家結合ESA的蓋亞天文臺獲得的數據與其他觀測繪製銀河系中心棒狀恆星集合的地圖,第二次數據結合時加入計算機代碼以確定恆星表面溫度、物種滅絕及其距離的改進估計值。蓋亞任務仍在進行,期待它能幫助我們進一步探究銀河系。
  • 當今最精準的銀河系地圖公布,令人震撼
    銀河系是一個棒旋星系,其中包含4000億顆恆星、大量的星團、星雲,同時還包含著無數的星際氣體和星際塵埃,太陽系所處的位置是銀河系的邊緣地帶,從地球出發,我們去往銀河系的銀心,至少需要2.6萬光年。而且,對於銀河系來說,太陽系渺小得不值一提,不過是銀河系邊緣一個不起眼的小亮點。可以見得,地球和人類又是多麼渺小。
  • 它和銀河系有3次碰撞,使得太陽星雲瓦解,太陽誕生了
    原始太陽星雲的直徑不會超過10光年,10光年的星雲在宇宙中隨處可見,大型星雲的直徑可達1萬光年以上。比如大麥哲倫星雲,它的直徑就在2萬光年左右。所以原始太陽星雲真的不算大,它的引力不滿足恆星形成的條件。
  • 太陽誕生在哪裡?50億年前銀河系與矮星系的「親密接觸」
    目前,西班牙科學家表示,太陽的誕生是由於50億年前銀河系與體積較小的人馬座矮星系近距離碰撞所致,這一事件為後續地球生命的孕育拉開了帷幕。對太陽系鄰近恆星年齡的分析表明,銀河系至少3次碰撞人馬座矮星系,每次碰撞事件不久在銀河系形成了恆星爆炸式孕育,此類宇宙碰撞引起一系列漣漪事件,其中之一導致了47億年前太陽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