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亞最新數據展現160萬年後的夜空

2020-12-08 光明網

測量數據顯示了銀河系中4萬顆恆星在未來40萬年內將如何穿越天際。圖片來源:ESA/Gaia

銀河系地圖變得更好了。據《自然》報導,蓋亞太空望遠鏡(以下簡稱蓋亞)最近一次更新不僅提供了靜態圖片,還提供了恆星如何隨時間移動的圖像。從星系的起源和演化到確定暗物質的位置,這些數據將為一系列研究提供支持。

2013年年底,歐洲航天局(ESA)成功發射蓋亞。2014年7月,其開始從距離地球150萬公裡的地方觀測恆星。它在緩慢自旋的過程中不斷掃描天空,現在已多次測量了同一顆恆星的位置。這使科學家得以年復一年地跟蹤恆星在銀河系中幾乎無法察覺的運動。當蓋亞繞太陽運行時,其視角的變化也會使恆星的表面位置發生微小變化——通常是百萬分之一度。利用這些偏移量,人們可以通過一種叫做視差的技術來計算它們與太陽系的距離。

蓋亞提供的信息十分重要。如果沒有可靠的距離測量,就很難猜測一顆恆星的大小、年齡和亮度,從而建立其結構和演化模型。

研究人員仔細研究了蓋亞發布於2016年和2018年的兩組數據。英國劍橋大學天文學家Floor van Leeuwen說,這些數據現在每年被引用3000次,一個網站已經收錄了4324篇基於蓋亞數據的論文。「你可以看到蓋亞的數據在天文學領域的影響。」他說。

12月3日,蓋亞的最新更新基於大約3年來的數據,共計1.3太字節,而之前的版本是551千兆字節。該任務將恆星目錄擴大了15%,達到18億顆,其測量也變得更為精確。為了提高精確度,任務小組不得不克服探測器的一個意外問題。當蓋亞自轉時,陽光以不同的角度照射其上,產生的形變對測量恆星位置的影響超出了預期。不過 Leeuwen表示,研究團隊現在已經學會了如何糾正這種影響——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這意味著對於太陽系中近5000秒差距(16000光年)的恆星,它能以高達10%的精度測量距離。到任務結束時,希望這一精度能擴展到10000秒差的範圍,這是最初的計劃。

此次公布的數據還包括對太陽周邊地區的「普查」:除了最暗的恆星外, 100秒差距(326光年)內總共有超過30萬個天體。蓋亞對恆星運動的詳細測量也使研究人員能夠預測未來160萬年地球夜空的樣子:隨著恆星的移動,目前能看到的所有星座最終將離開我們的視野。

除恆星之外,蓋亞還繪製了類星體的地圖,這些類星體是其他遙遠星系熾熱的核心。類星體距離太遠,無法顯示任何視差,而且看起來基本上是不動的。這使得它們成為跟蹤其他物體運動的理想參考點,包括地球上的構造板塊。但是由於相對論的光學效應,天空在銀河系的運動方向上看起來有點變形。現在蓋亞測量了由於星系的引力這個方向是如何輕微變化的:在一年多的時間裡,太陽系的加速度為每秒7毫米。

更完整的數據集將於2022年公布,其中將包括最新的恆星光譜。屆時,它將顯示數千顆恆星在另一個天體的引力作用下的擺動,為發現大質量系外行星提供新工具。在那之後,蓋亞團隊希望至少再繪製出一張經過大幅改進的銀河系地圖。(文樂樂)

來源: 《中國科學報》

相關焦點

  • 160萬年後的夜空什麼樣?蓋亞告訴你
    4萬顆恆星在未來40萬年內將如何穿越天際。據《自然》報導,蓋亞太空望遠鏡(以下簡稱蓋亞)最近一次更新不僅提供了靜態圖片,還提供了恆星如何隨時間移動的圖像。從星系的起源和演化到確定暗物質的位置,這些數據將為一系列研究提供支持。
  • 蓋亞望遠鏡完成了20億顆恆星的數據測量
    歐洲航天局(ESA)蓋亞太空望遠鏡(Gaia)發布了第三版早期數據,包括有關近20億顆恆星的位置,運動,亮度和顏色的高精度數據,以及對太陽系加速度的首次光學測量原始結果,這些數據將向公眾開放。皇家天文學會在一次特別新聞發布會上宣布了數據集和早期科學發現。
  • 「蓋亞」發布迄今最詳細銀河系恆星圖錄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日前報導,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公布了銀河系迄今最詳細恆星圖錄——歐洲空間局(ESA)「蓋亞」空間天文臺發布的第三份有關恆星位置、運動、亮度和顏色等的數據,也包括首次對太陽系加速度開展光學測量得出的結果,有助科學家進一步揭示銀河系演化歷程。
  • 蓋亞望遠鏡完成20億顆恆星的數據測定
    剛剛,歐洲航天局蓋亞空間望遠鏡公布了迄今最為詳盡和精確的恆星地圖,包含了近 20 億顆恆星的高精度數據,為理解銀河系的起源和未來提供了關鍵信息。歐洲航天局(ESA)蓋亞空間望遠鏡(Gaia)發布第三版早期數據,包含了近 20 億顆恆星的位置、運動、亮度和顏色等參數的高精度數據,以及首次對太陽系加速度進行光學測量的原始結果,這些數據將向公眾開放。數據集和早期科學發現在英國皇家天文學會(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主辦的一個特別新聞發布會公布。
  • 歐洲宇航局的神秘衛星,蓋亞,是如何觀測宇宙的?
    蓋亞的主要目標是用視差法測量恆星距離,而在地球上,天文學家利用天文臺不斷掃描天空,測量恆星位置隨時間的明顯變化,知道恆星位置的微小變化後,就可以計算出它們的距離。但是在地球上,由於地球大氣層的模糊,這種測量的數據將變得很難精確,但在太空中,測量只受到光學望遠鏡的限制。
  • 蓋亞太空飛行器探測到的數據,改寫了銀河系的歷史
    當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科伊桑(Khoisan)狩獵者凝視著劃破夜空蜿蜒曲折的星光和塵埃時,他們看到了篝火的餘燼;玻里尼西亞水手們一條吞食雲的鯊魚;古希臘人看到了一股牛奶流和嘎嘎酒帶,這最終誕生了現代術語「銀河系」。在20世紀,天文學家發現我們的銀河只是廣闊的恆星島中的一塊,他們寫下了自己的銀河起源故事。
  • 蓋亞「宇宙探索機器」:銀河系有18億顆恆星!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歐洲蓋亞太空望遠鏡最新觀測發現銀河系恆星數量達到18億顆,這一最新恆星目錄被稱為「終極天空之書」。12月3日,科學家最新發布了當前銀河系觀測恆星數量,迄今為止,蓋亞太空望遠鏡已繪製出18億顆恆星的精確位置,並掌握其中大多數恆星與地球的精確距離,以及它們的空中運行狀況。
  • 蓋亞「宇宙探索機器」:銀河系有18億顆恆星
    北京時間12月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歐洲蓋亞太空望遠鏡最新觀測發現銀河系恆星數量達到18億顆,這一最新恆星目錄被稱為「終極天空之書」。12月3日,科學家最新發布了當前銀河系觀測恆星數量,迄今為止,蓋亞太空望遠鏡已繪製出18億顆恆星的精確位置,並掌握其中大多數恆星與地球的精確距離,以及它們的空中運行狀況。
  • 蓋亞望遠鏡追蹤測定20億顆恆星,描繪出史上最精細銀河系...
    歐洲航天局(ESA)蓋亞空間天文臺(Gaia space observatory)發布的第三次早期數據,對恆星位置、運動、亮度和顏色的測量進行了分享。數據集和早期的科學發現將在由皇家天文學會主辦的一個特別簡報會上發表。蓋亞(Gaia)於2013年發射,其運行軌道圍繞所謂的拉格朗日2點(L2)運行,該點位於地球後方離太陽150萬公裡處。在L2時,地球和太陽之間的引力是平衡的,所以飛船保持在一個穩定的位置,允許長期基本暢通無阻地觀察天空。蓋亞(Gaia)的主要目標是用視差法測量恆星的距離。
  • 蓋亞太空望遠鏡測得仙女座星雲與銀河系的相撞時間
    根據歐洲蓋亞太空望遠鏡的觀測,我們的銀河系和螺旋星系仙女座之間的大型碰撞將於45億年後發生。此前一些著名的預測認為此碰撞將在約39億年內發生,遠比此次預測的要早。參與蓋亞發射的科學家Timo Prusti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但他在一份聲明中說:「這一發現對於我們理解星系如何演化和相互作用至關重要。」
  • 直徑從78光年變成160光年!疏散星團比以前認為的大兩倍!
    根據歐洲航天局蓋亞衛星的新數據,天文學家對疏散星團NGC 2682的性質有了更多了解,發現它的大小至少比之前認為的大兩倍,其新研究成果發表在《arXiv》上。NGC 2682(又名梅西耶67,簡稱M67)位於2800光年之外,是巨蟹座中的一個疏散星團。年齡估計在36億年左右,是離銀河系近的古老疏散星團團之一。
  • 100億年前,銀河系吃了蓋亞星系
    在西班牙拉古納大學天體物理學家卡梅·加拉爾Carme Gallar帶領下,他和一些研究人員利用了歐洲航天局蓋亞空間觀測站的測量數據,該觀測站於2013年發射,專門用於繪製恆星的位置地圖,達到的精度前所未有。
  • 直徑從78光年「突成」160光年,疏散星團比以前認為的大兩倍!
    根據歐洲航天局蓋亞衛星的新數據,天文學家對疏散星團NGC 2682的性質有了更多了解,發現它的大小至少比之前認為的大兩倍,其新研究成果發表在《arXiv》上。NGC 2682(又名梅西耶67,簡稱M67)位於2800光年之外,是巨蟹座中的一個疏散星團。年齡估計在36億年左右,是離銀河系近的古老疏散星團團之一。
  • 「蓋亞假說」的合理解釋-光明日報-光明網
    但已過去的億萬年告訴了我們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生命一直在延續。儘管地球曾不斷被小行星撞擊、爆發過毀滅性的火山災害、經歷過極端的氣候變化……但是生命不僅沒有消失,反而愈發強大。這是怎麼發生的?    為了解釋這個問題,20世紀60年代,英國大氣物理學家詹姆斯·洛夫洛克提出了著名的「蓋亞假說」。
  • 蓋亞的邪惡化身:生命是它自己的死敵麼?
    眾失所望的是,他們傳回的數據顯示的只是少許的冷水。火星的表面是荒蕪的且不宜生存,那裡並沒有生命跡象。對於James Lovelock和Diane Hitchcock這兩位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來說,這沒什麼可驚訝的。事實上,要是在火星上發現了什麼生命跡象他們才會感到震驚呢。在海盜號登陸的十多年前,這兩位大氣科學家已經通過對火星大氣層的觀測推測出在那顆行星上可能不會有生命存在。
  • 科學家:150萬年後太陽系迎來第二顆「太陽」,地球文明或將終結
    但是也會發生天體撞擊事件,最典型的就是6500萬年前那顆直徑10公裡的小行星,撞擊到地球表面,導致統治地球1.6億年的恐龍悉數滅絕,這就是穩定系統中的不穩定因素。我們從更廣的角度去看一下,太陽帶著整個太陽系大家族繞著銀河系的中心運動,因為太陽的質量佔據著整個太陽系的99.8%以上,因此太陽引力起著絕對主導的作用。
  • 蓋亞任務——繪製出銀河系中心棒狀恆星集合的地圖
    簡介:天文學家結合ESA的蓋亞天文臺獲得的數據與其他觀測繪製銀河系中心棒狀恆星集合的地圖,第二次數據結合時加入計算機代碼以確定恆星表面溫度、物種滅絕及其距離的改進估計值。蓋亞任務仍在進行,期待它能幫助我們進一步探究銀河系。
  • 歐洲航天局的蓋亞衛星如今怎麼樣了?它的功能到底有多強大?
    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給出數據顯示,旅行者距離地球已經有217億千米,單程通訊需要耗費20小時5分鐘,它正在以每秒17公裡地速度遠離地球。旅行者二號相對近一些,距離地球180億千米,單程通訊耗費16小時40分鐘,速度為每秒15.3千米。探測器在空中工作都是依靠發射性同位素衰變釋放的能量維持,當能量被耗盡的那一刻,也就是它們終止任務的時候。
  • 夜空最亮恆星將在4天後短暫消失!科學家已經鎖定疑兇!
    天狼星是夜空中最亮的恆星,視星等約為 -1.46,亮度相當於排名第二的老人星的兩倍。實際上,歐洲航天局蓋亞衛星最新發布的數據包含銀河系10億顆恆星的精確位置,精度高達0.0001弧秒,但天文學家對8光年之外的天狼星卻有些力不從心,原因在於這顆恆星實在太亮了,亮到晃「瞎」了蓋亞的眼睛(探測器過度飽和)。天狼星的光輝還影響了科學家對恆星周圍天空的觀測。
  • 蓋亞數據顯示可能是人馬座星系與銀河系的碰撞促進了太陽系的產生
    這項研究基於蓋亞(Gaia)收集的數據,蓋亞是歐洲航天局(ESA)於2013年發射的一個太空天文臺,目的是調查銀河系中的恆星。在觀察恆星時,蓋亞發現了人馬座星系撞擊銀河系所引起的漣漪,引發了恆星形成的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