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亞任務——繪製出銀河系中心棒狀恆星集合的地圖

2020-07-02 天文在線

簡介:天文學家結合ESA的蓋亞天文臺獲得的數據與其他觀測繪製銀河系中心棒狀恆星集合的地圖,第二次數據結合時加入計算機代碼以確定恆星表面溫度、物種滅絕及其距離的改進估計值。蓋亞任務仍在進行,期待它能幫助我們進一步探究銀河系。

蓋亞任務——繪製出銀河系中心棒狀恆星集合的地圖

圖源:ufo

儘管天文學領域已經取得了許多進步,但科學家們依然很難對銀河系有準確的估測。因為我們身陷其中,這使得評估它的大小、結構和範圍要困難得多——不像位於數百萬(或數十億)光年之外的星系。幸運的是,幸得設備的改進和不懈的努力,我們一直在不斷取得進步。例如,一組天文學家將歐空局蓋亞天文臺獲得的最新數據與其他望遠鏡的紅外和光學觀測結果結合起來,開始繪製銀河系中心的棒狀恆星集合地圖。這是史上第一次——天文學家們能直接測量這種棒狀星雲結構。

蓋亞任務——繪製出銀河系中心棒狀恆星集合的地圖

圖源:sohu

近六年來,蓋亞宇宙飛船一直在對銀河系中超過10億顆恆星以及其他天體進行天體觀測。由此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資料目錄,其中包含了它們的亮度、位置、距離測量和它們在天空中運動的數據。到目前為止,分別在2016年和2018年,蓋亞已經發布了兩個重要數據,都徹底改革了天文學的許多領域。

弗裡德裡希·安德斯是巴塞隆納大學的研究人員和該研究的第一作者,他在一次歐洲航天局新聞發布會上發言:

「我們特別關注在蓋亞數據裡的這兩個恆星的參數:恆星的表面溫度和「物種滅絕」,這基本上是對我們與恆星之間有多少塵埃的測量,塵埃掩蓋了他們的光,使其看起來更紅了。這兩個參數是相互聯繫的,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添加額外的信息來獨立估測它們,這些額外數據是通過用紅外線觀測塵埃而獲得的。」

為了他們的工作,該小組將第二次蓋亞數據發布與地面和太空望遠鏡進行的紅外調查結合起來。然後,他們使用由安娜·奎羅斯和斯達霍斯合作開發的一組計算機代碼來完成這項工作。該代碼將觀測結果與恆星模型進行比較,以確定恆星的表面溫度、物種滅絕以及恆星的改進距離估計。

蓋亞任務——繪製出銀河系中心棒狀恆星集合的地圖

圖源:sohu

這項工作帶來的結果是,天文學家們能夠獲得大約1.5億顆恆星的距離估計值——在特殊情況下,這個值要高出20%甚至更多。這使得他們能夠追蹤銀河系中恆星的分布,其追蹤距離遠遠大於僅僅使用原始蓋亞數據所能達到的距離。

蓋亞任務——繪製出銀河系中心棒狀恆星集合的地圖

在歐洲南方天文臺拍攝的一張銀河系照片中,藝術家們對蓋亞望遠鏡的設想被推翻。圖源感謝:歐空局/ATG媒體實驗室;背景:ESO/S. Brunier

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克裡斯蒂娜·恰皮尼是萊布尼茨天體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員,該項目就是在她所在的研究所協調開展的。「隨著第二次蓋亞數據的發布,我們可以探測到圍繞太陽半徑約為6500光年的區域,但是有了我們的新目錄,我們可以將這個『蓋亞球體』擴大三到四倍,延伸到銀河系的中心,」她說。

蓋亞任務——繪製出銀河系中心棒狀恆星集合的地圖

圖源:esa

一旦做到這一點,他們的數據就清楚地揭示了我們銀河系中心的特徵——巨大而伸長,它是由恆星的三維分布構成的。毋庸置疑,這正是銀河系的棒狀星系,天文學家通過研究其他棒狀螺旋星系的結構來理解它。但是由於身處於銀河系之中,科學家們只能得到這些間接的指示。

這些包括紅外測量中的恆星計數或者我們銀河系中的恆星和氣體的運動。而通過這些最新的恆星距離的幾何測量,天文學家們第一次能夠在三維空間中看到這條銀河棒。正如恰皮尼總結的:

「最終,吸引我們的是銀河考古學:我們想要重建銀河系的形成和演化的過程,我們就必須理解它歷史上的每一個組分。目前還不清楚這個棒——大量恆星和氣體圍繞星系中心剛性旋轉,它是如何形成的,但隨著蓋亞和其他即將在未來幾年進行的調查,我們肯定會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途徑。"

蓋亞任務——繪製出銀河系中心棒狀恆星集合的地圖

第一張使用蓋亞數據製作的天空地圖。圖源感謝:歐空局/蓋亞/ DPAC /蒙提尼奧和巴羅斯——中央研究中心-裡斯本大學。

當蓋亞團隊在2021年進行第三次數據發布時,這些最新的觀察結果也是對公眾期待的預告片。這一發布內容將包括更多恆星的距離測量。這也有望提高天文學家對銀河系中心複雜區域的理解。

與此同時,該團隊熱切地期待著阿帕奇點觀測站銀河演化實驗2號(遠地點2號)的下一次數據發布,以及即將推出的4米多目標觀測望遠鏡(4MOST)和威廉·赫歇爾望遠鏡增強型區域速度探索者(WHT·埃夫拉)等設施未來發放的數據。

在慢慢探尋之前隱藏的銀河繫結構的過程中,蓋亞正在做的正是它被設計來做的事情:向我們展示關於我們所無法看到的銀河系裡的東西。這次任務計劃再持續兩到四年,我們預期會有許多了不起的發現。

這項描述國際團隊調研結果的研究發表在《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雜誌上。

作者: Matt Williams

FY: 句號獸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蓋亞」繪成詳細銀河系地圖
    原標題:「蓋亞」繪成詳細銀河系地圖   據英國《自然》雜誌近日發表的一篇新聞特寫,歐洲空間局(ESA)的「蓋亞」(Gaia)探測器任務已繪製成超詳細銀河系地圖,並發現銀河系歷史上一段此前不為人知的「動蕩歲月」。
  • 最精細銀河系恆星地圖發布!蓋亞望遠鏡完成20億顆恆星的數據測定
    剛剛,歐洲航天局蓋亞空間望遠鏡公布了迄今最為詳盡和精確的恆星地圖,包含了近 20 億顆恆星的高精度數據,為理解銀河系的起源和未來提供了關鍵信息。蓋亞的主要任務是利用視差測量恆星間的距離。簡單來說,把一條手臂伸直,豎起大拇指,然後試著分別用左眼和右眼觀察它,你就會發現拇指的位置好像發生了變化,這就是視差。在這項研究中,天文學家們使用蓋亞天文臺持續掃描天空,測量當地球繞太陽運行時,觀測到的恆星位置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 英國天文學家公布銀河系最詳細的地圖
    劍橋大學的專家領導了20億顆恆星的宇宙地圖集的創建,他們相信這些地圖集可以揭示我們的星系是如何誕生的,以及在遙遠的將來會發生什麼。 詳細的地圖是根據歐空局蓋亞飛行任務的最新數據繪製的,該任務有兩顆衛星距離地球93萬英裡,測量整個銀河系恆星物體之間的距離。
  • 一張由40萬顆大質量恆星組成的3D地圖,多虧了「蓋亞」衛星的拍攝
    伴隨著2018年4月25日第二次蓋亞數據的發布,天文學家們對我們的星系有了一些意義深遠的發現。該發現是一張銀河系的3D地圖,它聚焦於OB恆星——銀河系裡最熱、最亮、質量最大的恆星。通過這張3D地圖,蓋亞為天文學家提供了另一個研究工具,它可以用來探索我們星系的分布和組成,以及星系的過去和未來的演化。
  • 感謝「蓋亞」衛星!一張3D地圖,可見太陽1萬光年內40萬群星世界
    伴隨著2018年4月25日第二次蓋亞數據的發布,天文學家們對我們的星系有了一些意義深遠的發現。該發現是一張銀河系的3D地圖,它聚焦於OB恆星——銀河系裡最熱、最亮、質量最大的恆星。通過這張3D地圖,蓋亞為天文學家提供了另一個研究工具,它可以用來探索我們星系的分布和組成,以及星系的過去和未來的演化。
  • 100億年前,銀河系吃了蓋亞星系
    在西班牙拉古納大學天體物理學家卡梅·加拉爾Carme Gallar帶領下,他和一些研究人員利用了歐洲航天局蓋亞空間觀測站的測量數據,該觀測站於2013年發射,專門用於繪製恆星的位置地圖,達到的精度前所未有。
  • 蓋亞「宇宙探索機器」:銀河系有18億顆恆星!
    來源:新浪科技迄今為止,蓋亞太空望遠鏡已繪製出18億顆恆星的精確位置,並掌握其中大多數恆星與地球的精確距離,以及它們的空中運行狀況。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歐洲蓋亞太空望遠鏡最新觀測發現銀河系恆星數量達到18億顆,這一最新恆星目錄被稱為「終極天空之書」。
  • 「造父變星」幫助天文學家繪製銀河系的3D地圖
    如果你把銀河系想像成一個整體,你可能會認為它是一個扁平的結構,中間有一小塊凸起的區域,美麗的旋臂向外伸展。現實情況要複雜得多。銀河系的外盤不是平的,而是彎曲的。 考慮到我們是在銀河系內部,要算出來並不容易。
  • 歐洲"蓋亞"衛星繪製十億星圖 提高宇宙地圖"解析度"
    原標題:歐洲"蓋亞"衛星繪製十億星圖 提高宇宙地圖"解析度"「蓋亞」衛星繪製十億星圖。(圖片來源:ESA)中國網新聞9月19日訊 據美國《每日科學》報導,近日歐洲航天局「蓋亞」衛星繪製出十億星圖。如上圖所示,該十億星圖為一份高空間解析度的太空地圖,基於歐洲航天局發射的「蓋亞」衛星的觀測數據繪製。每個單位區域的光源數量不同,體現在地圖上的灰度也不同。最淺的區域對應的光源數量為500000每平方度(參考近地圖中心的半人馬座)。
  • 蓋亞「宇宙探索機器」:銀河系有18億顆恆星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迄今為止,蓋亞太空望遠鏡已繪製出18億顆恆星的精確位置,並掌握其中大多數恆星與地球的精確距離,以及它們的空中運行狀況。北京時間12月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歐洲蓋亞太空望遠鏡最新觀測發現銀河系恆星數量達到18億顆,這一最新恆星目錄被稱為「終極天空之書」。12月3日,科學家最新發布了當前銀河系觀測恆星數量,迄今為止,蓋亞太空望遠鏡已繪製出18億顆恆星的精確位置,並掌握其中大多數恆星與地球的精確距離,以及它們的空中運行狀況。
  • 科學家公布最詳細的銀河系3D地圖,還有30萬顆恆星的運行軌跡!
    銀河系是人類最熟悉的星系,科學家一直在嘗試描繪出整個銀河系的結構地圖,由於銀河系是一個較為扁平的螺旋狀星系,所有的觀測設備只能看到銀河系的側面情況,近日歐洲航天局(ESA)的蓋亞空間望遠鏡(Gaia)發布了最新的銀河系地圖,公布了至今為止最為詳細的銀河系3D地圖,其中至少包含了20億顆恆星,這已經是第三次完善銀河繫結構
  • 蓋亞衛星掃描天空,測量17億顆恆星的位置和運動軌跡
    蓋亞是一項雄心勃勃的任務,繪製銀河系的三維地圖,揭示銀河系的組成、形成和演化過程。蓋亞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位置和徑向速度測量,其精度足以產生我們星系和整個局部群體中大約17億顆恆星的立體和運動學普查。來源:ESA-D。Ducros 2013。
  • 史上最清晰的銀河系3D地圖來襲
    博科園:科學科普-天文學類通過歐洲宇航局的「蓋亞」號空間望遠鏡發回的最新數據,科學家繪製出迄今為止細節最為豐富的銀河系3D地圖,它所包含的17億顆恆星的信息將會使天文學家們忙碌數十年。4月25日,歐洲宇航局(ESA)的「蓋亞」項目(Gaia mission)公布了首張銀河系的全3D地圖。這份地圖的資料庫中囊括了近17億顆恆星的位置,以及其中約13億顆恆星的顏色、速度、運動方向和距離信息。這些信息如同一部生動的電影,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和廣度描繪了銀河系。它所包含的區域大小是之前類似項目的1000倍。
  • 蓋亞望遠鏡完成了20億顆恆星的數據測量
    蓋亞衛星於2013年發射升空,其軌道繞著太陽地球拉格朗日L2點旋轉,該點位於距地球150萬公裡的太陽地球連結延長線上。地球和太陽的引力在L2點達到平衡,因此太空飛行器可以始終保持穩定的位置並長時間觀察天空。蓋亞的主要任務是使用視差測量恆星之間的距離。
  • 銀河系原來長這樣!當今最精準的銀河系地圖公布,令人震撼
    時至今日,銀河系如同宇宙一樣,也不斷的吞噬外部物質,在不斷生長膨脹之中,短短幾十年間,科學家們就發現銀河系照比之前觀測到的範圍,至少大了50%。那麼,目前科學家們又是否搞清楚了銀河系的全貌了呢?在去年,歐洲航天局對外發布了銀河系一張當時最全、最精準的一張地圖,這些數據的採集全部來自ESA的蓋亞天文臺,其中包括17億顆恆星。
  • 我們所見過的速度最快的恆星,從銀河系中心疾馳而出的奇特的恆星
    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主序星,這是迄今為止在銀河系中發現的速度最快的主序星。它正以令人瞠目結舌的1700公裡/秒的速度在銀河系中飛馳,並且正在遠離銀河系中心。
  • 迄今為止最詳細的銀河系3D地圖包含近20億顆恆星
    據外媒CNET報導, 歐空局蓋亞天文臺收集的新信息提供了迄今為止最詳細的銀河系地圖。該項目的地圖現在包括近20億顆恆星,它幫助該機構追溯銀河系的歷史。 「新的蓋亞數據有望成為天文學家的寶庫,」歐空局蓋亞項目副科學家Jos de Bruijne在一份聲明中說。
  • 擁有17億顆恆星!ESA揭示了銀河系最詳細的「3D地圖」
    歐洲航天局剛剛製作出了一幅令人驚嘆的銀河系的地圖,銀河系大約有17億顆恆星。歐空局已經製作了完整的恆星目錄,高精度的測量了近17億顆恆星,其中包含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從未見過的銀河系的細節。大麥哲倫星雲(LMC)是我們銀河系最近的星系之一,由歐洲航天局的Gaia衛星觀測到,它使用了該任務的第二次數據釋放的信息。據報導,大約450名科學家和軟體工程師參與了創建銀河系完整星圖的任務。其中包括13億個光源。該數據是由太空總署的蓋亞探測器收集的。
  • 蓋亞望遠鏡追蹤測定20億顆恆星,描繪出史上最精細銀河系...
    蓋亞望遠鏡追蹤測定20億顆恆星,描繪出史上最精細銀河系恆星地圖  Evelyn Zhang • 2020-12-05 17:54:43 來源:前瞻網 E2843G0
  • 銀河系有18億顆恆星!已繪製精確位置,掌握大多數運行狀況
    據國外媒體報導,歐洲蓋亞太空望遠鏡最新觀測發現,銀河系恆星數量達到18億顆,這一最新恆星目錄被稱為「終極天空之書」。資料圖 新華社發(鄭興武和馬克·裡德供圖)12月3日,科學家最新發布了當前銀河系觀測恆星數量,迄今為止,蓋亞太空望遠鏡已繪製出18億顆恆星的精確位置,並掌握其中大多數恆星與地球的精確距離,以及它們的空中運行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