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系有18億顆恆星!已繪製精確位置,掌握大多數運行狀況

2021-01-15 京報網

據國外媒體報導,歐洲蓋亞太空望遠鏡最新觀測發現,銀河系恆星數量達到18億顆,這一最新恆星目錄被稱為「終極天空之書」。

資料圖 新華社發(鄭興武和馬克·裡德供圖)

12月3日,科學家最新發布了當前銀河系觀測恆星數量,迄今為止,蓋亞太空望遠鏡已繪製出18億顆恆星的精確位置,並掌握其中大多數恆星與地球的精確距離,以及它們的空中運行狀況。

蓋亞太空望遠鏡於2013年發射,它看起來像一頂旋轉的大帽子,距離地球160.8萬公裡,使用英國製造相機記錄所有太空發光和移動天體,並具有驚人的精確度。這在測量太空距離方面尤為重要,蓋亞太空望遠鏡通過跟蹤天體繞恆星旋轉時如何輕微擺動,來測量它的距離。

2016年,科學家首次更新了蓋亞太空望遠鏡的觀測數據,當時觀測發現銀河系恆星數量為11億顆。到2018年,該數據已上升至16億顆。今年12月3日,最新數據顯示,現已觀測到銀河系18億顆恆星。

對於這18億個光源,蓋亞太空望遠鏡能精確掌握其位置和亮度,其中有15億顆恆星的距離和橫向運動被記錄下來,相似的恆星都標註為相同顏色,這對了解恆星屬性非常重要,例如:恆星溫度、成分和年齡等。

蓋亞太空望遠鏡的壽命由推進器噴射的氮儲存量決定,當燃料儲備耗盡時,其任務使命將終結,預計該望遠鏡的「死亡時間」是2024年。

(原標題:銀河系恆星知多少)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葉傾城

流程編輯:u022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相關焦點

  • 蓋亞「宇宙探索機器」:銀河系有18億顆恆星!
    來源:新浪科技迄今為止,蓋亞太空望遠鏡已繪製出18億顆恆星的精確位置,並掌握其中大多數恆星與地球的精確距離,以及它們的空中運行狀況。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歐洲蓋亞太空望遠鏡最新觀測發現銀河系恆星數量達到18億顆,這一最新恆星目錄被稱為「終極天空之書」。
  • 蓋亞「宇宙探索機器」:銀河系有18億顆恆星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迄今為止,蓋亞太空望遠鏡已繪製出18億顆恆星的精確位置,並掌握其中大多數恆星與地球的精確距離,以及它們的空中運行狀況。北京時間12月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歐洲蓋亞太空望遠鏡最新觀測發現銀河系恆星數量達到18億顆,這一最新恆星目錄被稱為「終極天空之書」。12月3日,科學家最新發布了當前銀河系觀測恆星數量,迄今為止,蓋亞太空望遠鏡已繪製出18億顆恆星的精確位置,並掌握其中大多數恆星與地球的精確距離,以及它們的空中運行狀況。
  • 新的銀河系圖精確地指出了18億個天體的位置
    這些數據提供了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詳細的銀河系地圖,被描述為有史以來最好的同類地圖。新地圖上有18億個宇宙物體的位置、距離和運動信息。 天文學家表示,新地圖有助於科學家更好地了解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來自荷蘭萊頓天文臺的研究員喬治亞-布索說,大量的數據已經在天體物理學的許多領域產生了 "革命"。
  • 最精細銀河系恆星地圖發布!蓋亞望遠鏡完成20億顆恆星的數據測定
    剛剛,歐洲航天局蓋亞空間望遠鏡公布了迄今最為詳盡和精確的恆星地圖,包含了近 20 億顆恆星的高精度數據,為理解銀河系的起源和未來提供了關鍵信息。12 月 3 日,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公布了迄今為止最詳細的銀河系大片區域恆星名錄。歐洲航天局(ESA)蓋亞空間望遠鏡(Gaia)發布第三版早期數據,包含了近 20 億顆恆星的位置、運動、亮度和顏色等參數的高精度數據,以及首次對太陽系加速度進行光學測量的原始結果,這些數據將向公眾開放。
  • 蓋亞望遠鏡追蹤測定20億顆恆星,描繪出史上最精細銀河系...
    蓋亞望遠鏡追蹤測定20億顆恆星,描繪出史上最精細銀河系恆星地圖  Evelyn Zhang • 2020-12-05 17:54:43 來源:前瞻網 E2843G0
  • 迄今為止最詳細的銀河系3D地圖包含近20億顆恆星
    據外媒CNET報導, 歐空局蓋亞天文臺收集的新信息提供了迄今為止最詳細的銀河系地圖。該項目的地圖現在包括近20億顆恆星,它幫助該機構追溯銀河系的歷史。 「新的蓋亞數據有望成為天文學家的寶庫,」歐空局蓋亞項目副科學家Jos de Bruijne在一份聲明中說。
  • 中外科學家繪製出迄今最精確銀河繫結構圖
    這是人類繼認識地球和太陽系後,跨入巨大銀河系的關鍵一步。 歷經17年,美國、德國和中國天文學家主導的重大科學研究團隊繪製出迄今最精確銀河繫結構圖,清晰地展示銀河系是一個具有4條旋臂的棒旋星系。距離遙遠 觀測困難 一直未能看清銀河繫結構 銀河繫結構是天文學中長期懸而未決的重大科學問題。 早在1785年,英國著名天文學家赫歇爾通過恆星記數的方法,第一次提出銀河系是一個由億萬顆恆星組成的扁平系統。
  • 銀河系至少有60億顆類地行星,平均每5顆恆星就有1顆
    這些星星在我們普通人眼中似乎只有亮暗、方位差別而已,但事實上它們有恆星、行星、衛星……等不同種類。根據天文學家的推測,整個銀河系裡估計有1000-4000億顆恆星,每個恆星系統又有自己的行星,意味著可能有數萬億個行星。以太陽為例,恆星內的行星大多數是無生命的和貧瘠的。那麼在這萬億顆行星中,有多少顆可能與地球類似呢?
  • 銀河系中四千億顆恆星,高速飛行百億年,就不會發生撞車事件嗎?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話題,相信大家都知道銀河系大約有1000億-4000億顆恆星,而太陽系環繞銀河系的速度高達220千米/秒,這比人類速度最快的火箭還要高十幾倍,從地球誕生到現在大約已經有45億年了,大約已經環繞銀河系約20圈左右,肯定沒有撞上別的天體啦,要不然咱今天就不會在這裡吹牛了!
  • 英國天文學家公布銀河系最詳細的地圖
    每日郵報提供超過18億顆恆星的數據被用來繪製這張整個天空的地圖。此圖像顯示恆星的總密度。 蓋亞天文臺最新發布的是銀河系中最詳細的恆星目錄——最後一組已公布的數據包括16億顆恆星的細節,這使銀河系的恆星達到20億顆,而且更加詳細。 它還包括有關我們衛星星系的信息——大和小麥哲倫雲以及連接兩個恆星天體集合的恆星橋。
  • 科學家公布最詳細的銀河系3D地圖,還有30萬顆恆星的運行軌跡!
    ,在銀河系中一共有超過2500億顆恆星,目前看到的星系地圖主要是星系中心的主體部分。值得關注的是蓋亞空間望遠鏡此次還繪製了30萬顆恆星的運行軌跡,基本上把太陽周圍326光年範圍內的恆星都觀測到了,比此前統計到的恆星數量多出了100倍,在3D圖像中能看以密密麻麻的恆星軌跡在太陽周圍移動,歐洲航天局的科學家指出3D星圖能更直觀地了解太陽周圍的恆星情況,這是蓋亞空間望遠鏡用了七年的時間才完成的觀測結果,我們平常看到的所有星系都是靜止的狀態,其實星系的實際情況比想像的要壯觀得多
  • 擁有17億顆恆星!ESA揭示了銀河系最詳細的「3D地圖」
    歐洲航天局剛剛製作出了一幅令人驚嘆的銀河系的地圖,銀河系大約有17億顆恆星。歐空局已經製作了完整的恆星目錄,高精度的測量了近17億顆恆星,其中包含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從未見過的銀河系的細節。這一消息令人振奮,因為位於巴黎的歐洲太空機構透露,專業人士和業餘天文愛好者將有機會獲得新數據,並在我們的星系中尋找新發現。蓋亞是獨一無二的,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哈勃望遠鏡不同的是,它拍攝的是天蓋亞的圖像,它具有測量銀河系中恆星的距離、運動、亮度和顏色的能力。
  • 南京大學和哈佛大學合作繪製出最精確的銀河繫結構圖
    該團隊用甚長基線幹涉(Va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技術精確測量位於銀盤上近200個大質量恆星形成區的距離和自行,得到銀河系旋臂的結構、太陽系的位置以及它繞銀河系中心旋轉的速度,繪製出尺度為10萬x10萬光年的全新銀河繫結構圖。
  • 蓋亞衛星掃描天空,測量17億顆恆星的位置和運動軌跡
    蓋亞是一項雄心勃勃的任務,繪製銀河系的三維地圖,揭示銀河系的組成、形成和演化過程。蓋亞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位置和徑向速度測量,其精度足以產生我們星系和整個局部群體中大約17億顆恆星的立體和運動學普查。來源:ESA-D。Ducros 2013。
  • 在銀河系中,到底有多少顆恆星?
    科學家給出的最新數據表明,銀河系總質量約為1.5萬億太陽質量,有大約2000億顆恆星,我們的太陽只是其中毫不起眼的一顆。銀河系直徑有大約20萬光年,其中分布著數不盡數的恆星,我們太陽屬於中等質量的黃矮星,形成於45億年前,預計未來的壽命還有大約55億年,然後演化為紅巨星,最後演化為白矮星。
  • 銀河系中到底有多少顆「太陽」?
    後來英國科學家賴特在伽利略觀測的基礎上,提出了銀河系的一個構想,繪製了銀河系扁平的結構圖,其中將太陽系視為銀河系的中心。進入18世紀以後,英國天文學家赫歇爾通過數星星的方式,進一步修正了銀河系的外觀模型,認為銀河系的中心區域恆星非常密集,太陽系處於靠近銀心區域,整個銀河系是一個「燒餅」狀的圓盤形狀。
  • 行星都在繞恆星運行?並非如此!銀河系中或有近萬億顆行星在流浪
    行星是宇宙中最常見的天體之一,關於行星的定義,基本上可以歸納為圍繞恆星運行的,已清空自己所在軌道空間的,內部還沒有發生核聚變反應的較大質量的球狀天體,那麼這樣的天體有沒有不恆星運行的呢?比如在銀河系中,像太陽這樣的單一恆星系統並不多,大部分恆星系統都是多顆恆星在一起喔,互相圍繞著運行,這樣的恆星系統又被稱為多星系統,而在多星系統中,由於相互間的引力場互相影響,行星的運行過程中可能會同時受到2到3顆恆星引力場的影響,這樣行星就有被甩出恆星系的可能,那麼當即被甩出恆星系統的時候
  • 中美科學家繪製迄今最精確的銀河繫結構圖,找到我們的「銀河坐標」
    通過繪製大量年輕恆星的三維位置,並對它們的運動速度進行測量建模,我們可以推算出銀河系的基本參數。我們發現,太陽到銀河系中心的距離為8150±150秒差距(即26600光年)。這比幾十年前國際天文聯合會建議的8500秒差距的值要小。
  • 衛星繞行星運行,行星繞恆星運行,整個銀河系都圍繞這個天體運行
    比如衛星的質量通常不如行星,所以衛星都圍繞行星運行,如月亮圍繞地球轉;而行星的質量不如恆星,因此行星都圍繞恆星運行,地球圍著太陽轉。宇宙中有很多類型的天體,這些天體的質量有小到大的排列大致是小行星行星恆星黑洞(特指星系級黑洞)。
  • 一張由40萬顆大質量恆星組成的3D地圖,多虧了「蓋亞」衛星的拍攝
    2013年12月,歐洲航天局(ESA)啟動了蓋亞任務,「蓋亞」即是一個旨在測量天體運動位置的空間天文臺。在5年任務的實施過程中,該天文臺一直在研究總計10億個物體——包括了遙遠的恆星、行星、彗星、小行星、類星體等等——以創建有史以來最大、最精確的三維空間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