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給出的最新數據表明,銀河系總質量約為1.5萬億太陽質量,有大約2000億顆恆星,我們的太陽只是其中毫不起眼的一顆。
銀河系直徑有大約20萬光年,其中分布著數不盡數的恆星,我們太陽屬於中等質量的黃矮星,形成於45億年前,預計未來的壽命還有大約55億年,然後演化為紅巨星,最後演化為白矮星。
銀河系中的恆星分布並不均勻,整體形狀呈扁球形,由四條主要的懸臂構成,我們太陽位於獵戶座懸臂上,距離銀河系中心2.6萬光年,而在銀河系中心,則是一個400萬倍太陽質量的黑洞。
由於我們位於銀河系當中,所以我們無法直接看到銀河系的全貌,在沒有光汙染的夜晚,我們可以在夜空中看到一條明暗相間的銀河,這就是我們銀河系的截面模樣。
在北半球,全年我們肉眼可見的恆星大約有3000顆,距離最遠的大約7000光年,比如海山二距離地球7500光年,視星等4.3,這是一顆質量和亮度都非常高的藍變星。
而銀河系中絕大部分恆星要麼亮度太低,要麼距離太遠,我們肉眼根本無法看到,只有藉助天文望遠鏡我們才能看到那些黯淡的恆星;比如我們太陽,絕對星等只有4.83,我們在距離太陽60光年的地方,肉眼就很難看到了。
在2019年3月,科學家利用哈勃望遠鏡的觀測數據,對銀河系質量進行了估計,推測出銀河系質量有1.5萬億倍太陽質量,其中恆星大約有2000億顆,如果分配給全世界的人,每人有將近30顆呢!
這2000億顆恆星,以非常複雜的形式運行著,有的恆星獨立形成一個單恆星系統,比如我們太陽;有的恆星兩顆組成雙星系統,比如北極星(勾陳一)、南河三、大陵五等等;還有的恆星多顆組成聚星系統,比如半人馬座三星有三顆恆星,開陽星則有七顆恆星。
在銀河系中,雙星系統和聚星系統非常常見,總的佔了銀河系恆星系統的一半以上,其中雙星系統大約佔了四分之一;但是聚星系統的運行並不穩定,較小質量的恆星也可能被大質量恆星的引力彈弓效應拋出去,然後又被其他大質量恆星捕獲。
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