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生產力水平的迅速提高,各行各業的工作強度得到了大幅度降低,勞動者也終於能從繁瑣的工作內容中解放出來,可供自由分配的時間越來越多。甚至在某些行業,科技已經完全取代了人工,做出來的效果甚至要比人工更好。
譬如傳統的地圖繪製業便是如此,自從人類發明了遙感衛星,繪製地圖的工作就徹底告別的人工。如今,我國成百上千顆「北鬥」遙感衛星在地球外太空公轉,24小時全方位將地球的各種影像資料拍下傳回地面,繪製一張地圖足不出戶,在室內便可輕鬆完成。
那麼,在沒有衛星的時候,我國古人又是如何繪製地圖的呢?
眾所周知,地圖這個東西不像現在人手一張,在古代可謂十分稀有,尤其在春秋戰國時期,地圖幾乎是國家最高軍事機密。那會各個諸侯國之間交易城池,便是將城池的地圖交予對方,可見地圖在古代的重要性。
而古人繪製一張地圖究竟有多難呢?我們來看看歷史上記載的最早一張地圖「禹跡圖」是如何完成的。「禹跡圖」顧名思義便是根據大禹的足跡製作的地圖,相傳當年大禹在治水的時候,因為沒有地圖不知道方位,特意派出兩個弟子,帶著準繩和尺規去災區丈量,最後得到了這麼一張地圖。
這種方法十分笨重,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最後成圖的精度還無法保證。一直到漢代「記裡鼓車」的出現,才稍微節約了一點人力勞動。記裡鼓車是一種比較便捷的距離計量工具,由一輛特製的馬車製成。每當馬車行至一裡,車上有個假人便擊鼓一次,以車行代步行,距離測量的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測繪員消耗的體力也少了許多。
之後便是西晉,有一位叫裴秀的地理學家歸納總結了前人的方法,提出了名為「製圖六體」的地圖測量要素。何謂「製圖六體」,即分率(比例尺)、準望(方位)、道裡(距離)、高下(地勢起伏)、方邪(傾斜角度)以及迂直(河流道路的曲折)。
不難看出,這6個要素已經和現代地圖的要求相當接近了。按照這6個要素繪製出來的地圖,能完美滿足古代對地圖的精度要求,還十分形象,一目了然。裴秀按這個方法製作了《禹貢地域圖》,其成了我國第一本專業的地圖集。而後世地圖測繪人員也無不以裴秀的「製圖六體」作為依據,近代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更是稱裴秀為「中國科學製圖學之父」。
其實,不管在大禹時期,還是在裴秀時期,地圖繪製還是一項相當浩大的工程。當時為了節約人力成本,朝廷一般化整為零,各個地縣自行繪製地圖,最後自己留一份,再交一份給朝廷保管。
不過,即便是按「製圖六體」製作的地圖,也還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畢竟古人講究天圓地方,並不知道地球是個球體,投影到地圖平面上還會產生形變。因此,一直到晚清時期,我國製作的地圖依然不夠精確。直到民國那會西方的高斯投影法傳入國內,才總算解決了球體在平面上的形變問題,也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我國地圖才終於開始跟世界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