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輿萬國全圖》,是否藏有「鄭和發現美洲」之秘

2021-01-21 新華網客戶端

來源:光明日報

明朝末年,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公元1552—1610年),於公元1602年,在當時的北京繪製完成了《坤輿萬國全圖》,這幅地圖也被歷代史家認為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結晶。

近年來,有學者對《坤輿萬國全圖》的來歷提出了新觀點,認為《坤輿萬國全圖》是明朝初年鄭和下西洋時期由中國人結合「環球航行經驗」繪製完成的,由此得出推論說,明代的中國人,要比歷史上的哥倫布,更早抵達美洲。這一系列新觀點,在國內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那麼,《坤輿萬國全圖》到底誕生於明末還是明初?這是我們今天的講演主題。我們今天會通過對幾幅古代地圖的分析和解剖,提煉出我們的觀點,並且力求在地圖中,辨析「鄭和環球航行發現美洲」之說。

利瑪竇的地圖繪製之旅

公元1578年,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搭乘帆船離開葡萄牙裡斯本港,繞過非洲好望角牴達印度果阿。公元1582年,利瑪竇從印度果阿出發,輾轉來到中國澳門,並於次年獲準在廣東肇慶居住。公元1584年,利瑪竇在肇慶繪製出了第一幅近代意義上的中文世界地圖,但歷史資料中,並沒有保留下來這幅地圖的中文名稱。

1935年,中國學者洪業曾經對此提出觀點,認為公元1584年利瑪竇在肇慶繪製的那一幅世界地圖,中文名稱應是《山海輿地圖》。洪業的這個觀點,很快被國內外學者普遍接受,幾成定論。不過近年來,新發現的中文史料表明,利瑪竇在肇慶繪製的那一幅世界地圖,中文名字是《大瀛全圖》。不過遺憾的是,《大瀛全圖》並沒有保存下來,所以我們也就無法知道它的原貌。

公元1595年6月至1598年6月,利瑪竇在南昌生活。在此期間,他又繪製了多種世界地圖,但多數已經失傳,只有兩種地圖摹本被收入了南昌學者章潢(公元1527—1608年)編輯的《圖書編》中,也就是《輿地山海全圖》和《輿地圖》。這兩種保存下來的摹本地圖,也就是我們目前所能見到、年代最早的利瑪竇所繪世界地圖。後來,利瑪竇在南京又繪製過《山海輿地全圖》,但該地圖也最終失傳了。

公元1601年,利瑪竇獲準在北京居住生活。第二年,在李之藻等中國官員的支持下,利瑪竇在北京繪製出了《坤輿萬國全圖》,此地圖的原刻本在歐美及日本都有保存。公元1603年,利瑪竇又在北京繪製出了《兩儀玄覽圖》,此地圖只有兩幅存世,分別保存在中國的遼寧博物館和韓國的崇實大學。

保存至今的《坤輿萬國全圖》原刻本上,有利瑪竇、李之藻、陳民志、祁光宗等人的序文。這些人在序文中都明確提到,這一幅《坤輿萬國全圖》是由利瑪竇繪製的。值得注意的是,利瑪竇自己後來在回憶錄裡,也介紹過他繪製這一幅《坤輿萬國全圖》地圖的經過。

通過最近一個世紀的研究,中外學者的主流觀點是,利瑪竇繪製《坤輿萬國全圖》時,他的主要資料來源是當時西方出版的地圖,特別是奧特裡烏斯(1527—1598年)於1570年開始出版的地圖集《地球大觀》。而且,利瑪竇在繪製《坤輿萬國全圖》時還吸收了當時中國的一些地理文獻資料。

《乾坤萬國全圖古今人物事跡》是否為《坤輿萬國全圖》的原本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研究結果,所以一般認為,《坤輿萬國全圖》是由利瑪竇繪製的。

不過,近年來有學者提出了新的觀點。該觀點認為,《坤輿萬國全圖》繪製完成時間,實際上是在公元1430年左右,也就是明朝初年鄭和第六次下西洋時期。該觀點同時提出,《坤輿萬國全圖》實際上明朝官員為了掩人耳目而假託利瑪竇所繪,具體的推論是這樣的:明朝初年的鄭和船隊實際進行過環球航行,並早於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到了明朝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年),當時的憲宗皇帝朱見深曾一度有意再次派人下西洋,但是他接到報告說,當年的鄭和出海資料檔案已被悉數銷毀,因此明憲宗的再下西洋構想只得作罷。然而作為鄭和當年出海資料檔案之一,《坤輿萬國全圖》原本並未被毀,依然被秘密收藏在明朝南京的內府。等到了明朝萬曆年間(公元1573—1620年),當時的一批明朝官員如李之藻等,就謀劃著把這份《坤輿萬國全圖》公布出來,可是之前在成化年間時已經報告過鄭和出海文獻檔案被銷毀了,因此這時候如果拿出來鄭和留下的《坤輿萬國全圖》,就等於欺騙皇帝,曝光了當初私自隱瞞保存鄭和下西洋檔案資料的行為,也就意味著必須有官員承擔「欺君之罪」。此時利瑪竇恰好來到中國,於是明朝官員們就密謀確定,假託西洋人利瑪竇之名,將鄭和的《坤輿萬國全圖》面世出版。

這個觀點提出以後,受到了學界的關注。有專家認為,這一觀點「挑戰了世界史三大經典學說」,也就是「明代鄭和下西洋止於東非」「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和「利瑪竇把西方的地理知識帶來中國」這三點。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觀點提出的主要依據之一,就是明代梁輈在公元1593年繪製的地圖《乾坤萬國全圖古今人物事跡》。該觀點認為,《乾坤萬國全圖古今人物事跡》的繪製者梁輈在序言中曾經提出,在明朝的南京藏有六幅地圖,而這六幅地圖其實就是利瑪竇版本《坤輿萬國全圖》參考的原圖。梁輈的《乾坤萬國全圖古今人物事跡》參考了這六幅地圖原本。而這六幅地圖原本,很可能就是當初鄭和「環球航行」的遺存。

我們現在就來分析一下,梁輈的這幅地圖以及序言,並由此出發,釐清圍繞《坤輿萬國全圖》的這一系列爭論。

根據資料,《乾坤萬國全圖古今人物事跡》是公元18世紀由來華傳教士攜至歐洲的,曾經被英國收藏家羅賓遜(Philip Robinson)收藏,1974年該圖在大英博物館展出過,1988年出現在索斯比拍賣行(Sotheby)的目錄上(編號85號),現在則下落不明。該地圖附有長篇序文,落款為:「常州府無錫縣儒學訓導泗人梁輈謹鐫。萬曆癸巳秋南京吏部四司。刻於正巳堂。」由此觀之,這幅《乾坤萬國全圖古今人物事跡》的繪製者,是當時的無錫縣儒學訓導梁輈,繪製的時間則是癸巳年,也就是明朝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在地圖序文中,梁輈還清楚地介紹了這幅地圖的繪製緣起:

「嘗謂為學而不博夫古,無以盡經理之妙;好古而不窮夫遠,無以盡格致之功。是以《禹貢》之書,歷乎九州,職方之載,罄乎四海,班氏因之而作《地理志》,則圖史之從來久矣,考古證今者所必資也。此圖舊無善版,雖有《廣輿圖》之刻,亦且掛一而漏萬。故近睹西泰子之圖說,歐邏巴氏之鏤版,白下諸公之翻刻有六幅者,始知乾坤所包最鉅,故合眾圖而考其成,統中外而歸於一。內有中華山河之盛,古今人物之美。」

文中的「西泰子」,是當時明代文人對利瑪竇的稱呼。而「歐邏巴」或「歐羅巴」是當時利瑪竇對Europe(歐洲)的中文音譯,而繪製《乾坤萬國全圖古今人物事跡》時的梁輈,尚未與利瑪竇見過面,於是誤以為「歐邏巴」是個人名。以下出現的「白下」,則是南京的別稱。在這段序文中,梁輈表達的意思是:中國人自古以來都很重視地圖,也有很多值得稱道的努力,不過一直沒有好的地圖版本;最近,南京有人將利瑪竇繪製的地圖進行了翻刻,而南京翻刻出來的利瑪竇地圖,是由六屏幅組成的;梁輈見到這幅由南京人翻刻的利瑪竇地圖後,才知道世界是多麼的廣大,因此梁輈將多種地圖綜合在一起,繪製出了《乾坤萬國全圖古今人物事跡》。從梁輈的這段序文來看,南京的所謂六幅地圖實際是對利瑪竇繪製的《坤輿萬國全圖》內容的翻刻,而並不是《坤輿萬國全圖》的資料來源,並且,梁輈自己的《乾坤萬國全圖古今人物事跡》也是在參考利瑪竇繪製地圖的基礎上完成的。

關於《乾坤萬國全圖古今人物事跡》,還有觀點認為,梁輈所制的這份地圖上,出現了美洲地名「亞伯爾耕」字樣的標識,而沒有使用「亞墨利加」一詞。根據這個判斷,該觀點進而提出,「亞墨利加」一詞是利瑪竇來華後翻譯引入,而且利瑪竇繪製地圖所參考的奧特裡烏斯1570年西方地圖,對美洲新大陸是稱之為「亞墨利加」的。該觀點由此認為,梁輈的《乾坤萬國全圖古今人物事跡》,既然沒有使用利瑪竇引入中國的「亞墨利加」詞彙,就說明梁輈的地圖並非借鑑了利瑪竇的地圖;同時,梁輈又使用了「亞伯爾耕」一詞,這個詞在利瑪竇地圖所參考的奧特裡烏斯1570年世界地圖上並沒有出現,綜合兩個詞彙的情況,就說明梁輈繪製地圖時,參考的不是利瑪竇地圖和奧特裡烏斯1570年世界地圖。由此推論,梁輈繪製地圖,參考的可能就是明朝初年鄭和「環球航海」的資料。

那麼,事實是怎樣的呢?在文物出版社於1995年出版的《中國古代地圖集(明代)》中,收錄有《乾坤萬國全圖古今人物事跡》這幅地圖,中國國家圖書館也藏有這份地圖的影印件。對照這些資料,我們可以在《乾坤萬國全圖古今人物事跡》上的亞洲大陸北部沿海,找到「亞墨利加國」字樣。因此,前面我們引述的「《乾坤萬國全圖古今人物事跡》上面沒有亞墨利加字樣」的說法,是錯誤的。

在這裡,我們解釋一下「亞墨利加」的來源。它是西文詞彙America之類的音譯,此詞源自義大利航海家亞美利哥·維斯普奇(Amerigo Vespucci,公元1454-1512年)之名。我們知道,哥倫布雖然於公元1492年發現了美洲,但當時的他堅信自己踏上的土地是亞洲。公元1500年前後,亞美利哥·維斯普奇在哥倫布地理發現的基礎上,幾次從歐洲橫渡大西洋到美洲進行探險,並且提出觀點,認為美洲是一塊前所未知的新大陸。公元1507年,德國製圖學家瓦爾德澤米勒(Martin Waldseemüller,公元1470-1520年),首次使用亞美利哥之名來命名美洲。利瑪竇來到中國後,將西方文獻上的America音譯成「亞墨利加」。我們都知道,在明朝鄭和下西洋時代,因為航海家亞美利哥·維斯普奇當時還沒有出生,用他的名字來命名美洲的事情也就無從談起,因此也就不可能在鄭和航海檔案中出現「亞墨利加」一詞。而後來的《乾坤萬國全圖古今人物事跡》上面恰恰出現了「亞墨利加國」字樣,這件事情本身就證明了,梁輈這幅地圖的主要資料來源,並非是明朝鄭和下西洋時代的航海資料。只不過,當時的梁輈由於不了解歐美的歷史文化,誤將「亞墨利加」當成了一個國名,並且根據自己的需要,將其錯誤地標繪在了《乾坤萬國全圖古今人物事跡》中的亞洲大陸最北部。

至於梁輈所繪的《乾坤萬國全圖古今人物事跡》中出現的「亞伯爾耕」一詞,這是源於西文地名Apalchen的音譯,而且它在奧特裡烏斯1570年版地圖集《地球大觀》中實際就已經出現了,並非沒有。我們可以在其中的《美洲地圖》中,找到頗為醒目的Apalchen一詞,也就是中文的「亞伯爾耕」的來源。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說,無論「亞墨利加」還是「亞伯爾耕」,都不能證明梁輈所繪的《乾坤萬國全圖古今人物事跡》是主要取材於明朝鄭和航海資料的。

還有觀點認為,《乾坤萬國全圖古今人物事跡》當初是在南京繪製的。根據梁輈自己的說法,此圖繪製於公元1593年。而這一年,利瑪竇其人尚在韶州,還沒有到南京。因此,南京的梁輈,不可能根據韶州的利瑪竇地圖,來繪製《乾坤萬國全圖古今人物事跡》。

這種觀點其實是錯誤估計了明代的信息傳播路徑和速度。利瑪竇來華後,早在1584年就開始繪製地圖了,當時的明朝早就建立起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及驛傳郵遞系統。利瑪竇雖然沒到過南京,但是他多年前在廣東肇慶繪製的那一幅《大瀛全圖》地圖,完全可以通過明朝這套系統,傳播到南京。在這裡,我們列舉兩個例子進行佐證:第一個例子是,萬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利瑪竇還沒有來到蘇州,而當時的應天巡撫趙可懷,已經將利瑪竇繪製的地圖,刻在蘇州姑蘇驛的一塊石碑上了;另一個例子是,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吳中明在南京刊印了利瑪竇繪製的《山海輿地全圖》,很快,千裡之外的貴州巡撫郭子章就獲得了這份地圖,並且將其進行了縮刻。因此我們說,公元1593年利瑪竇確實「還在韶州,沒有到南京」,但是利瑪竇於1584年繪製的《大瀛全圖》卻完全有可能流傳到南京,南京人也完全有可能將其翻刻。而且,明代的地圖盜版翻刻之風是比較盛行的,這其中,一個有力的證據,就是梁輈自己繪製的《乾坤萬國全圖古今人物事跡》,其左下角就有四個字:「不許翻刻」。而且這一句「不許翻刻」也表明,這份地圖本來就是當時面向市場的商品。

在此,我們進一步分析:如果梁輈的這份地圖的地理知識來源,是鄭和遺留的「環球航行實踐」,當初是鄭和航海先於哥倫布發現了美洲,那麼由此推論,《乾坤萬國全圖古今人物事跡》理論上應該是非常接近美洲的實際地理的。但事實上,《乾坤萬國全圖古今人物事跡》的美洲部分,基本上都是錯誤的。例如,它把利瑪竇地圖上的美洲地名「亞墨利加」及「革利國」標註在了亞洲北部沿海,把北美西部的「亞伯爾耕」描繪成北海中的一個島國,還把北美洲的「巴革老地」畫在太平洋上,與山東半島隔海相望,等等。我們需要了解,梁輈畢竟生活在明代,他還不具備完整的近代世界地理知識,也不掌握地圖投影方法,所以,他只是根據中國傳統地圖的式樣,參考利瑪竇的地圖資料,繪製了這份《乾坤萬國全圖古今人物事跡》地圖,並在地圖周邊隨意標上一些來自利瑪竇地圖的外國地名。在這樣的背景下,梁輈在吸收利瑪竇世界地圖時出現了一些錯誤,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坤輿萬國全圖》中是否隱藏著「鄭和環球航行」的蹤跡

在釐清了利瑪竇與梁輈之間關係之後,我們現在對《坤輿萬國全圖》也進行一些細節上的分析。它是否隱藏了鄭和環球航行、發現美洲大陸的蹤跡。

在利瑪竇的《坤輿萬國全圖》上,北美洲附近北緯40度以上的大西洋中標識著一個「怕霧打島」。如果我們對照公元16世紀歐洲出版的地圖,就可以知道,這個「怕霧打」的中文詞彙,實際就是Bermuda的中文音譯,現代的我們更習慣於將它翻譯成「百慕達」——「怕霧打島」也就是著名的百慕達島。

根據西歐歷史資料,公元1503年,有個名叫Juan Bermudes的人,駕駛著一條名為「Garza」帆船,發現了這個島嶼。如果根據發現者的名字來命名這個島嶼,那麼這個島嶼就是「Bermuda」島,也就是百慕達島。但是如果根據Juan Bermudes駕駛的帆船來命名的話,那條帆船的「Garza」之名,本意為「蒼鷺」,因此也可以命名為「蒼鷺島」或者「鶴島」。實際上,這兩種命名百慕達島的方式在歷史上都曾出現過。比如公元1541年墨卡託製作的地球儀上,大西洋中的百慕達島下方就清楚地寫著:「百慕達,即鶴島」。

但是,利瑪竇在《坤輿萬國全圖》上弄錯了,他同時把「怕霧打島」和「鶴島」這兩個同屬於百慕達島的名字,都標在了地圖上面,而且讓這兩個島名分別表示兩個島嶼。也就是說,根據文獻資料,利瑪竇在《坤輿萬國全圖》上同時標註的「怕霧打島」和「鶴島」兩個島嶼,其實應該是一個島嶼。

這個錯誤不是利瑪竇的「原創」。雖然在公元1541年墨卡託製作的地球儀上,百慕達島和鶴島是一個島的兩個名字,但是在後來公元1569年墨卡託《世界地圖》上,卻錯誤地把百慕達(位於320度經線旁邊)和鶴島(靠近350度經線)分列為兩個獨立的島嶼。此後,在奧特裡烏斯《地球大觀》中的《世界地圖》及《美洲地圖》上,也都把百慕達島和鶴島錯當作兩個不同的島嶼。

前人的歷史錯誤,利瑪竇在《坤輿萬國全圖》同樣延續了,他將「怕霧打島」和「鶴島」當作兩個獨立的島嶼繪製在地圖上,但面積更大。而且在利瑪竇的地圖上,這兩個島嶼的東西距離及南北位置也發生了變化。原本在墨卡託和奧特裡烏斯的地圖上,百慕達島位於320度經線的東側,北緯30度以上;鶴島位於350度經線以西,北緯40度線以下。也就是說,鶴島的位置要比百慕達島高出近10度,兩島間東西距離將近30度。而在利瑪竇《坤輿萬國全圖》上,「怕霧打島」位於330度至340度經線之間,北緯40度線的上方。鶴島的位置是340度至350度經線、北緯30度至40度之間。這樣,與之前墨卡託及奧特裡烏斯的地圖相比,利瑪竇《坤輿萬國全圖》上,百慕達島和鶴島的位置都向東移動了,而且兩島之間的距離更加接近,鶴島變成了位於百慕達島以南的一個島嶼。

由此我們可以說,《坤輿萬國全圖》上的「怕霧打島」和「鶴島」,是由於一系列的誤傳和訛變而造成的地理錯誤,利瑪竇並列的「怕霧打島」和「鶴島」,在大西洋中是根本不存在的。由此觀之,如果《坤輿萬國全圖》假設是來源於明初鄭和船隊「環球航行時的實地測量」的話,那麼是不應該出現「怕霧打島」和「鶴島」同現於大西洋之上的錯誤的。

歷史上的鄭和下西洋,是中國航海史上的壯舉。不過我認為,結合目前掌握的歷史資料,明末利瑪竇所繪《坤輿萬國全圖》,無法判定其與鄭和的航海有直接關係,而且也無法通過《坤輿萬國全圖》,得出鄭和船隊曾經進行過「環球航行」乃至「發現美洲」的推論。(演講人:龔纓晏)

相關焦點

  • 《坤輿萬國全圖》繪製於1602年,卻畫著兩百年後發現的南極洲?
    正是在這個背景下,才有了著名的《坤輿萬國全圖》誕生,它是太僕寺少卿李之藻在1602年(萬曆三十年)繪製。一直被認為是國內現存最早的、第一幅出現美洲的世界地圖;現被南京博物院所收的藏本,為明萬曆三十六年宮廷中的彩色摹繪本。《坤輿萬國全圖》總共有幾個版本?
  • 坤輿萬國全圖解密:歐洲人是從中國學的經度知識嗎?
    李兆良的《坤輿萬國全圖解密:明代中國與世界》(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年1月,下簡稱《坤輿》)試圖對「世界史三大經典學說:明代鄭和下西洋止於東非洲;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利瑪竇世界地理西學東漸」發出挑戰,並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結論:
  • 坤輿萬國全圖:中國最早的彩繪世界地圖
    導語:南京博物院所藏《坤輿萬國全圖》,為明萬曆三十六年宮廷中的彩色摹繪本,是國內現存最早的摹繪版本。南京博物院研究人員告訴雅昌藝術網:「中國人早在四千多年以前出現了地圖的概念,《墨子·地圖篇》中就有文字描述過地圖、漢代馬王堆出土帛畫中也有地圖的雛形。但是中國古代的地圖始終介於圖像描繪和山水畫之間。和利瑪竇所繪《坤輿萬國全圖》是有很大差別的。」「《坤輿萬國全圖》與我們今天的世界地圖已經很接近了,並且考慮到中國人的接受度,把中國儘量放在了世界中間。
  • 鄭和發現美洲?明代西方傳教士繪製的地圖為你揭秘
    而且,利瑪竇在繪製《坤輿萬國全圖》時還吸收了當時中國的一些地理文獻資料。《乾坤萬國全圖古今人物事跡》是否為《坤輿萬國全圖》的原本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研究結果,所以一般認為,《坤輿萬國全圖》是由利瑪竇繪製的。不過,近年來有學者提出了新的觀點。
  • 明朝《坤輿萬國全圖》,為何繪製有200多年後才發現的南極洲
    這張地圖被稱為《坤輿萬國全圖》,現藏於南京博物院,看過此圖的網友都會發現一個問題:此圖繪製於明朝時期,而上面明確標有,兩百年後才發現的南極洲大陸,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難道利瑪竇能未卜先知?其中原因讓我們共同探索;其實在《坤輿萬國全圖》製成之後,衍生出了許多版本,最早的原圖已經遺失,現存有四個臨摹版本,其中有明朝李之藻刻本、《兩儀玄覽圖》刻本、以及明代宮廷與日本的臨摹本。
  • 南京博物院鎮館之寶《坤輿萬國全圖》亮相浙江美術館
    昨天,縱168釐米、橫382釐米的《坤輿萬國全圖》首次走出南京博物院,在浙江美術館館慶10周年首個特展「心相·萬象——大航海時代的浙江精神」中重磅亮相。 展覽免費開放參觀,持續至6月16日結束。想去一睹真容的觀眾,不妨先了解一下《坤輿萬國全圖》到底厲害在哪裡。
  • 中國人最早發現美洲大陸,最早認識到地球是圓的
    《坤輿萬國全圖》(Great Universal Geographic Map),是明朝萬曆三十年(1602年),太僕寺少卿李之藻繪製。一直被認為是國內現存最早的、第一幅出現美洲的世界地圖;現被南京博物院所收的藏本,為明萬曆三十六年宮廷中的彩色摹繪本。
  • 早於哥倫布,中國人率先發現美洲大陸!這本中國明代世界地圖顛覆了傳統歷史認知
    李兆良先生又與2012年4月出版了《坤輿萬國全圖 - 明代測繪世界》(聯經出版社),2013年11月出版了《宣德金牌啟示錄-明代開拓美洲》(聯經出版社),這是兩本在該領域科普式的專著,進行了一個更詳細、更深度的挖掘,證明鄭和曾領先哥倫布70餘年(1420年左右),下西洋航行到達過美洲,而《坤輿萬國全圖》的繪製成功,正是依賴於鄭和船隊的《鄭和航海圖》所測繪和記錄成果,西方同時代所出的地圖
  • 香港學者找到中國人更早發現美洲新大陸的新證據(圖)
    香港學者李兆良根據《坤輿萬國全圖》,找到中國人更早發現美洲新大陸的新證據圖片來源:大公報中新網8月9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導,一幅《坤輿萬國全圖》暗藏地理大發現新線索!香港學者李兆良根據利瑪竇於一六○二年繪製的該幅地圖上的地名與地形,比較當時歐洲地圖,作出驚人結論:該圖資料並非利瑪竇或當時的歐洲人原創,而是鄭和時代的中國人繪製,比利瑪竇早一百六十年,中國人更早發現美洲新大陸。
  • 香港學者立新說:中國人更早發現美洲新大陸(圖)
    中新網8月9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導,一幅《坤輿萬國全圖》暗藏地理大發現新線索!香港學者李兆良根據利瑪竇於一六○二年繪製的該幅地圖上的地名與地形,比較當時歐洲地圖,作出驚人結論:該圖資料並非利瑪竇或當時的歐洲人原創,而是鄭和時代的中國人繪製,比利瑪竇早一百六十年,中國人更早發現美洲新大陸。  今年是利瑪竇逝世四百周年,也是鄭和下西洋六百零四周年紀念。
  • 明利瑪竇繪《坤輿萬國全圖》 將西方知識本土化
    過去人們雖知利瑪竇《坤輿萬國全圖》不是一幅純粹的世界地圖,其中有相當豐富的宇宙、天文、曆法與自然哲學等知識,包括總論、「九重天圖」、「天地儀圖」、「四行論略」、「總論橫度裡分」、夜看北極法、「太陽出入赤道緯度」表、「日蝕圖」與「月蝕圖」、「赤道北地半球之圖」與「赤道南地半球之圖」等,但不知他在其中採取一些知識策略。
  • 《坤輿全圖》:融匯中西的傳世珍寶
    340多年前,一幅地圖的出現,讓中國這個古老的國度對世界有了新的認識角度,這就是康熙甲寅年(1674)南懷仁繪製的《坤輿全圖》。 從公開資料來看,該圖目前在國內僅存三幅,分別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和河北大學圖書館。
  • 美洲出現中文地圖時,有侵華打算嗎?
    大明混一圖,原件現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世界上第一幅出現在美洲的中文地圖此圖鼎鼎有名,名為《坤輿萬國全圖》,是由一個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於 1602 年繪製的,最特殊的是其上全是中文標註。最初的名字並不是這個,而是叫《山海輿地全圖》,後來萬曆皇帝時期,太僕寺少卿李之藻刻印時,改名《坤輿萬國全圖》,這名字一看就很大中國。高5英尺(1.52米),寬12英尺(3.66米)。
  • 鄭和下西洋體現了明朝人怎樣的海洋意識?
    清末又有湖南據寬文四年和刻本的再刻本,復旦大學所藏和刻本上有「龍山鎦氏叔子」「徐秉臣印」等很多的印,這說明該書經過多人的手,有很多人看過這本書,或者收藏過這本書。《鄭和航海圖》另外還收入範景文和張可仕所編的《南樞志》。雖然是後人整理的重繪本,與茅元儀《武備志》中的航海圖還有些不同,說明《鄭和航海圖》曾在民間廣泛流傳,明清都有不同的刻本。
  • 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到過美洲嗎?一份地圖讓專家百思不得其解
    對西方人而言,發現美洲的是哥倫布,但是,對於當地的土著來說,最早發現美洲大陸的當屬印第安人。 印度媒體曾經有份報導,說一位來自中國上海的律師劉剛,於2001年從印度當地的地圖和書籍商人那購得了一份地圖。當時,這份地圖喚起了劉剛律師極大的好奇心。於是,研究地圖的起源後,劉剛得出了一個結論:這份可以追溯到15世紀初的地圖,甚至顛覆了歐洲人發現新大陸的認知。 根據報導,這張畫在竹紙上的地圖,名為《天下全輿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