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萬曆皇帝「北鬥七星」葬式揭秘(組圖)

2020-12-08 華夏經緯網


明定陵內部及其出土文物

 

明定陵出土的鳳冠

 

 

明定陵是明十三陵中第十座陵墓,埋葬的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神宗朱翊鈞(年號萬曆)和孝端、孝靖兩位皇后。明定陵1956年5月開始挖掘,1957年打開地下玄宮,至今已過了半個世紀,但是萬曆皇帝的葬式為何採用「仰面朝天,右手扶著自己的面頰」的怪異姿勢,一直是個未解之謎。北京明十三陵特區辦事處王秀玲女士的一篇論文,首次揭開了萬曆皇帝的葬式之謎,並大膽推斷出明代帝王均為身體側臥,雙腿微曲如睡眠狀的「北鬥七星」葬式。

 

身體姿勢不同尋常

 

萬曆皇帝屍體的姿勢不同尋常,挖掘出來時仰面朝天,右手扶著自己的面頰。

 

定陵在明十三陵中規模較大,與永陵相差無幾,僅次於長陵,佔地面積18萬平方米。它是新中國成立後,有計劃發掘的第一座皇陵,由此揭開了明代帝王陵墓的秘密。

 

據考古資料記錄,定陵地宮是由前、中、後、左、右五座高大寬敞的殿堂連接組成的,全部為石結構。後殿(玄堂)的正面棺床上停放著三口棺槨,中間的特別大,是萬曆皇帝朱翊鈞的棺槨。另兩口分別是皇后孝端和孝靖的棺槨。

 

據王秀玲介紹,當時定陵發掘時,最引人注目的是墓主人的屍體保存情況。萬曆皇帝屍體放置在一條錦被上,錦被兩邊上折,蓋住屍體。屍體頭西腳東仰臥,肌肉已經腐爛,僅剩骨架。面向上,頭頂微向右偏,右臂向上彎曲,手放在頭右側,左臂下垂,略向內彎,手放在腹部。手中持念珠一串。右腿稍彎曲,左腿直伸,兩腳向外撇開。

 

孝端和孝靖兩位皇后的葬式也與一般葬式不一樣,她們都是向右側臥,孝端後左臂下垂,手放在腰部,右臂向下直伸,足部交疊,左足在上,右足在下;孝靖後左臂下垂,手放在腰部,右臂向上彎曲,手放在頭下,下肢曲。

 

王秀玲認為萬曆帝的原葬式應為側臥式,因為屍體如果平放,一般晃動不會有大變動,只有側臥式,碰撞時易變動。

 

關於帝後葬式,目前尚無史料記載。王秀玲在論文中分析,孝靖後骨架情況應與原葬式相似。而萬曆帝與孝端後則有出入。因為人死後入葬,不可能故意擺成一腿彎曲一腿直伸狀。顯然,萬曆帝的葬式不是原狀,而應該是向右側臥,這樣出現晃動屍體必然倒向左側,所以萬曆帝左腿直伸。

 

而且根據棺槨入葬情況分析,萬曆帝的棺槨確實有過碰撞的記載。因為棺槨是從百裡之遙的京城靠人工抬運到山陵,沿途顛簸。據《泰昌實錄》記載:葬神宗皇帝及孝端皇后時(孝靖皇后比萬曆皇帝早逝九年,已入葬於天壽山東井平崗地)僅抬槓軍夫多達8600人。一路上繩索常有損壞,不斷更換。棺槨到鞏華城(今沙河)時,抬棺槨的木槓有斷裂聲,右邊一角曾墜地。這樣完全有可能使屍體姿勢發生改變。

 

皇帝的葬式源於天象

 

陵墓的位置、地面布局、地下玄宮布局都與天象有關,皇帝的葬式當然也要源於天象了。

 

據王秀玲考證,古人以紫薇星垣比喻皇帝的居處。「北鬥七星」在古代被認為是極星,指向正北,位於天空中心,在星宿中屬紫微垣。古代常以星象變化預測人事吉兇,紫微垣對應的是人間帝王,是帝星所在。所以極星北鬥又被認為是天帝居住的地方。

 

封建皇帝認為自己是上天派到人間的主宰,自稱「真龍天子」,信奉「君權天授」、「天人合一」的思想,視皇位為「天位」,並時刻把自己的行為與天聯繫在一起,每當天空有變化時,他們便「自省」,認為是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對。基於這種思想觀念,他們將死視為「升天」,所以皇帝升天也就意味著到北鬥七星上去住了。

 

在十三陵中,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墓孝陵,主要建築走向就呈北鬥七星布局。孝陵反映的是陵寢地面布局(因地宮未發掘),已發掘的明定陵地宮的布局即是仿生前皇宮模式,也是源於天象。在古代,基於原始的宗教迷信思想,大多以為人死後靈魂還在,並且和活人一樣,有飲食起居等各種要求。基於此因,歷

 

朝帝王的陵墓大多反映著其生前所居宮室的某些形式和特點。除此之外,在陵墓選址上也與天象有關,陵址的前後左右要有山,象徵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以山象徵天上的星座,而皇帝的陵則位於星座之間,自然皇帝也置於天宮之上了。

 

從古代風水學的角度來看,這種「北鬥七星」式的S形葬式最能夠「聚氣」。

 

朱元璋採用天象來設計皇宮、帝陵。他的思想肯定要影響到他的子孫後代。明十三陵所葬都是朱元璋後代,在陵墓選址和規制上均效仿明孝陵。作為明太祖朱元璋的子孫,又身為皇帝的朱翊鈞的葬式「源於天象」也就不奇怪了。

 

屍體已全部腐爛

 

目前明代帝王只有萬曆皇帝朱翊鈞的陵被發掘出來了,其他的陵還未發掘。但王秀玲據此推斷,從朱元璋開始明代的帝王可能都採取「北鬥七星」葬式。

 

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棺槨已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腐爛,但在開棺前,考古人員還是忍不住猜測,萬曆皇帝的屍體是否還有保留下來的可能。

 

在經過精心的準備後,考古人員移開沉重的棺木,打開了萬曆的棺槨,這實際上是中國第一個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個被考古學家打開的皇帝棺槨。

 

考古人員開始對棺槨內的文物進行逐層的清理,棺槨內陪葬品的豐富程度令人驚訝。

 

考古人員一直清理到第十一層,才找到了萬曆的屍體。屍體已全部腐爛,只留下了一個乾枯的骨架,沒有人可以真正不朽,哪怕是一個帝國的皇帝。

 

出土文物堪稱精品

 

經過考古人員的艱苦工作,地宮內的所有文物都被成功地整理出來,當清理工作接近尾聲的時候,地宮中總計出土的文物已有3000多件,其中有少量祭祀用的禮器,絕大多數都是萬曆皇帝和他的兩個皇后生前的生活用品,這些奇珍異寶被作為隨葬品埋入地宮,是為了讓墓主人在死後仍能繼續自己奢侈的生活。

 

在萬曆皇帝的棺槨中發現的金冠,整個金冠需要用150根細如絲髮的金線,經過非常複雜的工藝才能製作完成。

 

定陵中還發現了四頂皇后戴的龍鳳冠。這是用黃金、翡翠、珍珠和寶石編織而成的頭冠,其中的一頂鑲嵌著3500顆珍珠和各色寶石195塊。

 

中國京劇的傳統服飾就是取材於明朝的服飾,今天在京劇的舞臺上還可以經常看到這種樣式的頭冠。

 

定陵中出土最多的還是明朝的絲織品,在此之前,還從沒有發現這樣大量的古代絲織品,整匹的絲織品在出土時依然色彩豔麗,而這些專為宮廷織造的衣物,每一件都堪稱精品。

 

定陵中豐富的出土文物不僅讓人聯想起萬曆的人生,同時也讓人強烈地感受到明朝發達的社會經濟和手工藝取得的驚人成就。

 

今天,定陵已成為北京最著名的旅遊點之一,每年都要吸引數百萬遊客來到這裡,人們被這個古老的中國皇陵深深折服,感受著一代皇帝的傳奇故事。

 

2003年,包括定陵在內的整個十三陵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個昔日的皇家陵園已成為全人類共同的遺產。(據《北京科技報》)

相關焦點

  • 定陵被挖開後,萬曆皇帝屍骨姿勢藏玄機
    萬曆皇帝和孝端、孝靖兩個皇后的棺槨停放在地宮後殿的棺床上,棺旁放著裝滿陪葬品的26個紅漆木箱。萬曆皇帝的棺槨體型巨大,外層的槨高達1.8米,裡層的棺材也有1.4米高,棺內滿滿地堆放著一層又一層的隨葬品。當考古隊員們清理到隨葬物品的第11層時,一條兩邊對摺的錦被出現了。打開錦被,萬曆皇帝朱翊鈞的屍體終於揭開了神秘面紗。
  • 韓國古墓發現星座圖,我國古墓早有發現,墓主姿勢都是北鬥七星狀
    可是他們卻想不到,在我國早就出土過七星狀的棺槨板,甚至有一位墓主人,還故意將自己的屍身擺成北鬥七星的樣子。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2008年10月15日,接到廣西上思村民舉報,說此處村民在耕種時發現不少古董器物,疑似是一座古墓,專家立馬成立科考小隊,開始對此地進行保護性發掘。在發掘過程中,果然挖出一大一小兩口棺材。
  • 泰陵典型的北鬥七星式葬式,無上皇權的象徵!
    泰陵是清世宗雍正帝及其皇后的合葬陵墓,始建於1730年,佔地8.47公頃,內葬著世宗雍正帝等多位皇帝,位於河北保定易縣清西陵。在進入雍正泰陵之前會先看到清西陵的第一建築——五孔橋,順著這條「神路」往前走就是清朝入關的第三位皇帝雍正的泰陵所在之處了,五孔橋本身就有很大的學問,在五孔橋的下面的五個孔就是天子當陽了,所謂陽就是單數,在這五個孔中每一個孔上面都有一個蚣蝮,它是龍的兒子用來管水的,我們生活當中的水龍頭就是這樣來的了。
  • 揭秘玄妙的6個自然未解之謎!
    至今已過去了半個世紀,但是萬曆皇帝的葬式為何要採用「仰面朝天,右手扶著自己的面頰」的怪異姿勢,這一直是個未解之謎。明定陵是明十三陵中第十座陵墓,埋葬的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鈞(年號萬曆)和孝端、孝靖兩位皇后。明定陵1956年5月開始挖掘,1957年打開地下玄宮,萬曆皇帝的古怪葬式,一直是個未解之謎。
  • 「河洛古國」發現北鬥九星天文遺蹟 蘊藏著怎樣的「文化密碼」?
    在黃河流域,「河洛古國」中的北鬥九星天文遺蹟並不是孤例,山東也有幾處北鬥星天文遺址。比如,東漢早期的長清孝堂山石祠,壁畫上就有北鬥七星圖;東漢中期,嘉祥武氏祠的畫像石上,有北鬥七星造型的車子;東漢晚期,滕州三角形畫像石,也有北鬥星的圖案。
  • 北鬥七星與山西七古城
    此句中的鬥是指北鬥七星,它指出一個自然規律,北鬥七星圍繞北極星旋轉,而北極星也被稱為紫微星,是皇帝的象徵。北鬥七星就像是皇帝的車駕,運於中央,臨制四方。中國自古將皇帝看作是紫微帝星在人間的代言人。而在中國,也有一個地方,一直像北鬥七星一樣,守護京城紫禁城,守護中華大地。它的名字,叫做山西。
  • 實拍明定陵考古現場:郭沫若親臨現場指導,最後一張是萬曆的屍骨
    文/煮酒論史君提起明定陵大家可能都有所耳聞,但是又略有些陌生。明定陵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年號萬曆)的陵墓,同時這裡與他葬在一起的還有他的兩任皇后(孝端。孝靖)。定陵位於大峪山下,在長陵的西南部,建於萬曆十二年至萬曆十八年。
  • 郭沫若執意挖掘明定陵,導致大量文物被毀,萬曆皇帝屍骨被焚燒
    郭沫若執意挖掘明定陵,導致大量文物被毀,萬曆皇帝屍骨被焚燒大家都知道,我國歷史的皇帝在即位的時候就會修建自己的陵墓,而且在下葬的時候也會隨許許多多的陪葬品,而這些陵墓對於我們後人來說,有著非常珍貴的研究價值,當然我們現在的考古學界,也有規定,就是不會主動去挖掘陵墓,除非是被破壞了
  • 堂堂萬曆皇帝,為何在即位初期混得這麼慫?
    而到了萬曆時期,這皇帝做的就讓人無語了。本來隆慶皇帝就比較窩囊,朝廷的大事小情全部要聽高拱的,但高拱好在還算是實在人,沒有做得太過分。到了張居正時代就更不同了,他當上首輔的時候皇帝還太小。從皇帝小的時候張居正就是他的老師,在明帝國,太子的老師是前途非常光明的職務,一般來說朝廷首輔都是皇帝從老師中挑選,楊廷和是這樣、高拱、張居正都是這樣。然而由於隆慶死得早,萬曆還那麼小,加上李太后也非常信任張居正。
  • 北鬥七星圖片,北鬥七星形狀會發生改變嗎?
    大家都知道北鬥七星的形狀是不會動,那麼被動七星是如何保持它如勺子般的形狀呢,不妨跟外星探索網一起看看北鬥七星圖片解析,了解北鬥七星的真實樣子。北鬥七星在大熊星座,是由大熊座 的七顆明亮的恆星組成。大家都知道北鬥七星現在是不會變的,一直是勺狀,但是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時間,北鬥七星 在北方天空的位置略有不同,鬥柄所指方向也會變化。
  • 七星巨棺內北鬥七星有什麼含義?墓主人的身份是誰?
    七星巨棺是我國考古界一個重大的發現,2008年在廣西的上思縣陽鎮廣元村發現一座明代的墓葬,其中有一大一小兩個用三合土包裹起來的巨棺,後來在考古專家的研究中發現有北鬥七星排列的形狀,因為也被稱為七星巨棺,七星巨棺的北鬥七星有什麼含義?墓主人又是誰呢?
  • 萬曆皇帝剛登基時很勤勉 為什麼後來20年不上朝
    萬曆皇帝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很多人覺得他是最幸福的皇帝,二十多年不用上朝。其實筆者認為萬曆皇帝是最可悲的一個皇帝。他為何二十多年不上朝呢?文官集團(東林黨)的掣肘都說文官安邦,武官定國。而事實上萬曆年間的東林黨實在是禍國殃民之流。他們大大的掣肘了皇帝。真正的權利都把握在他們的身上,而皇帝年幼。
  • 棺底出現神秘的北鬥七星圖,墓主人疑為朱允炆?
    因為,不僅在壯族或是其他民族的喪葬習俗裡,父子葬或者母子葬它們是不能平排葬的,只有夫妻合葬,才能平排葬。廣西上思發現了兩口明代夫妻巨棺的消息轟動了網絡,隨之而來的就是這兩口巨棺身上眾多太多的疑點。為何沒有墓碑標誌?為何沒有陪葬物品?墓主人為何要把自己深深隱匿?
  • 傳了幾千年的北鬥七星,原來是「北鬥九星」
    「北鬥九星」這個概念其實很早就存在,只是我們很多人不知道,我們只記得北鬥七星。原因是九星中的兩顆星已經「消失」了很多年,所以我們無緣相見,其實它們並沒有消失,只是暗淡到我們幾乎看不見。沒想到,傳了幾千年的北鬥七星,原來是北鬥九星。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了解曾經的北鬥九星。
  • 人生不可不知道之——北極星和北鬥七星的崇拜
    為帝王之星,代稱皇帝。紫徽垣中帝座是「中天紫微北極太皇大帝」。由於人們看到紫微星永遠在正北方的那個位置上不動,而且北天的星官看上去每天、每年都繞著紫微星轉。尤其是北鬥七星,無論是春、夏、秋、冬,勺口總是指向紫微星,並繞著它旋轉,不知倦怠,永不停歇。中國古人就有感而在《易經·象傳》中寫下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 道家傳承北鬥七星咒化解十二生肖災厄
    北鬥七星是指大熊座的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七星。古代中國人民把這七星聯繫起來想像成為古代舀酒的鬥形,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組成為鬥身,古曰魁;玉衡、開陽、搖光組成為鬥柄,古曰杓。北鬥七星在不同的季節和夜晚不同的時間,出現於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根據初昏時鬥柄所指的方向來決定季節:鬥柄指東,天下皆春;鬥柄指南,天下皆夏;鬥柄指西,天下皆秋;鬥柄指北,天下皆冬。北鬥七星乃造化之樞機,人神三界之主宰,有回生注死之功,消災化解一切兇厄之力。
  • 第一次看世界地圖,萬曆皇帝嫌棄明朝小,日本卻啟動了明治維新
    可惜,徐福只是東渡,且自此以後杳無音訊;西漢的張騫出使西域,中國人對西面世界的視野由此擴大了許多倍;明成祖、明宣宗時代的鄭和七次下西洋,算是揭開了東南沿海諸國的神秘面紗。儘管這些向外邁步的步伐在當時的中國的確是一番番壯舉,在世界範圍內也不容小覷,但直至十五世紀中葉,中國人仍然沒有實現過一次從全球視野看世界的航行或者旅程。
  • 北鬥星辰原來被誤讀了幾千年,不是北鬥七星,而是北鬥九星!
    在風水術數裡有北鬥七星的說法,即觀測北鬥七星的不同位置、明暗情況可判斷國運和人之命脈。有所謂「北鬥注死,南鬥注生」的說法,諸葛亮在五丈原觀測北鬥七星可知自己命在旦夕,而司馬懿觀測北鬥七星也能預測到諸葛亮之死,可要是本來北鬥七星不是七顆星,而是九顆星,那諸葛亮和司馬懿的佔星術,或有瑕疵。那麼,到底是北鬥七星,還是北鬥九星呢?其實,在我國很早的時代裡,就一直有北鬥九星的說法。
  • 萬曆皇帝10歲即位,在位48年,卻有28年沒上朝,不是因為懶
    自從因為幫著自己寵愛的妃子和最喜歡的兒子爭國本之後,遭到大臣們迎頭暴擊的萬曆皇帝朱翊鈞,造成的心理陰影面積很大。從這件事情之後,萬曆皇帝越來越少出現在公開的場合。 作為明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長達四十八年,即位的時間中有著二十八年不上班的情況。
  • 「北鬥七星」簡介
    北鬥七星源於古人把這七星聯繫起來想像成為古代舀酒的鬥形,故名北鬥。北鬥七星是上古時代人們用作定方向、定季節、定時辰的標尺。北鬥其名始見於漢代緯書《春秋運鬥樞》記載如下「第一天樞,第二旋,第三璣,第四權,第五玉衡,第六開陽,第七瑤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