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定陵出土的鳳冠
明定陵是明十三陵中第十座陵墓,埋葬的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神宗朱翊鈞(年號萬曆)和孝端、孝靖兩位皇后。明定陵1956年5月開始挖掘,1957年打開地下玄宮,至今已過了半個世紀,但是萬曆皇帝的葬式為何採用「仰面朝天,右手扶著自己的面頰」的怪異姿勢,一直是個未解之謎。北京明十三陵特區辦事處
身體姿勢不同尋常
萬曆皇帝屍體的姿勢不同尋常,挖掘出來時仰面朝天,右手扶著自己的面頰。
定陵在明十三陵中規模較大,與永陵相差無幾,僅次於長陵,佔地面積18萬平方米。它是新中國成立後,有計劃發掘的第一座皇陵,由此揭開了明代帝王陵墓的秘密。
據考古資料記錄,定陵地宮是由前、中、後、左、右五座高大寬敞的殿堂連接組成的,全部為石結構。後殿(玄堂)的正面棺床上停放著三口棺槨,中間的特別大,是萬曆皇帝朱翊鈞的棺槨。另兩口分別是皇后孝端和孝靖的棺槨。
據王秀玲介紹,當時定陵發掘時,最引人注目的是墓主人的屍體保存情況。萬曆皇帝屍體放置在一條錦被上,錦被兩邊上折,蓋住屍體。屍體頭西腳東仰臥,肌肉已經腐爛,僅剩骨架。面向上,頭頂微向右偏,右臂向上彎曲,手放在頭右側,左臂下垂,略向內彎,手放在腹部。手中持念珠一串。右腿稍彎曲,左腿直伸,兩腳向外撇開。
孝端和孝靖兩位皇后的葬式也與一般葬式不一樣,她們都是向右側臥,孝端後左臂下垂,手放在腰部,右臂向下直伸,足部交疊,左足在上,右足在下;孝靖後左臂下垂,手放在腰部,右臂向上彎曲,手放在頭下,下肢曲。
王秀玲認為萬曆帝的原葬式應為側臥式,因為屍體如果平放,一般晃動不會有大變動,只有側臥式,碰撞時易變動。
關於帝後葬式,目前尚無史料記載。王秀玲在論文中分析,孝靖後骨架情況應與原葬式相似。而萬曆帝與孝端後則有出入。因為人死後入葬,不可能故意擺成一腿彎曲一腿直伸狀。顯然,萬曆帝的葬式不是原狀,而應該是向右側臥,這樣出現晃動屍體必然倒向左側,所以萬曆帝左腿直伸。
而且根據棺槨入葬情況分析,萬曆帝的棺槨確實有過碰撞的記載。因為棺槨是從百裡之遙的京城靠人工抬運到山陵,沿途顛簸。據《泰昌實錄》記載:葬神宗皇帝及孝端皇后時(孝靖皇后比萬曆皇帝早逝九年,已入葬於天壽山東井平崗地)僅抬槓軍夫多達8600人。一路上繩索常有損壞,不斷更換。棺槨到鞏華城(今沙河)時,抬棺槨的木槓有斷裂聲,右邊一角曾墜地。這樣完全有可能使屍體姿勢發生改變。
皇帝的葬式源於天象
陵墓的位置、地面布局、地下玄宮布局都與天象有關,皇帝的葬式當然也要源於天象了。
據王秀玲考證,古人以紫薇星垣比喻皇帝的居處。「北鬥七星」在古代被認為是極星,指向正北,位於天空中心,在星宿中屬紫微垣。古代常以星象變化預測人事吉兇,紫微垣對應的是人間帝王,是帝星所在。所以極星北鬥又被認為是天帝居住的地方。
封建皇帝認為自己是上天派到人間的主宰,自稱「真龍天子」,信奉「君權天授」、「天人合一」的思想,視皇位為「天位」,並時刻把自己的行為與天聯繫在一起,每當天空有變化時,他們便「自省」,認為是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對。基於這種思想觀念,他們將死視為「升天」,所以皇帝升天也就意味著到北鬥七星上去住了。
在十三陵中,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墓孝陵,主要建築走向就呈北鬥七星布局。孝陵反映的是陵寢地面布局(因地宮未發掘),已發掘的明定陵地宮的布局即是仿生前皇宮模式,也是源於天象。在古代,基於原始的宗教迷信思想,大多以為人死後靈魂還在,並且和活人一樣,有飲食起居等各種要求。基於此因,歷
朝帝王的陵墓大多反映著其生前所居宮室的某些形式和特點。除此之外,在陵墓選址上也與天象有關,陵址的前後左右要有山,象徵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以山象徵天上的星座,而皇帝的陵則位於星座之間,自然皇帝也置於天宮之上了。
從古代風水學的角度來看,這種「北鬥七星」式的S形葬式最能夠「聚氣」。
朱元璋採用天象來設計皇宮、帝陵。他的思想肯定要影響到他的子孫後代。明十三陵所葬都是朱元璋後代,在陵墓選址和規制上均效仿明孝陵。作為明太祖朱元璋的子孫,又身為皇帝的朱翊鈞的葬式「源於天象」也就不奇怪了。
屍體已全部腐爛
目前明代帝王只有萬曆皇帝朱翊鈞的陵被發掘出來了,其他的陵還未發掘。但王秀玲據此推斷,從朱元璋開始明代的帝王可能都採取「北鬥七星」葬式。
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棺槨已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腐爛,但在開棺前,考古人員還是忍不住猜測,萬曆皇帝的屍體是否還有保留下來的可能。
在經過精心的準備後,考古人員移開沉重的棺木,打開了萬曆的棺槨,這實際上是中國第一個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個被考古學家打開的皇帝棺槨。
考古人員開始對棺槨內的文物進行逐層的清理,棺槨內陪葬品的豐富程度令人驚訝。
考古人員一直清理到第十一層,才找到了萬曆的屍體。屍體已全部腐爛,只留下了一個乾枯的骨架,沒有人可以真正不朽,哪怕是一個帝國的皇帝。
出土文物堪稱精品
經過考古人員的艱苦工作,地宮內的所有文物都被成功地整理出來,當清理工作接近尾聲的時候,地宮中總計出土的文物已有3000多件,其中有少量祭祀用的禮器,絕大多數都是萬曆皇帝和他的兩個皇后生前的生活用品,這些奇珍異寶被作為隨葬品埋入地宮,是為了讓墓主人在死後仍能繼續自己奢侈的生活。
在萬曆皇帝的棺槨中發現的金冠,整個金冠需要用150根細如絲髮的金線,經過非常複雜的工藝才能製作完成。
定陵中還發現了四頂皇后戴的龍鳳冠。這是用黃金、翡翠、珍珠和寶石編織而成的頭冠,其中的一頂鑲嵌著3500顆珍珠和各色寶石195塊。
中國京劇的傳統服飾就是取材於明朝的服飾,今天在京劇的舞臺上還可以經常看到這種樣式的頭冠。
定陵中出土最多的還是明朝的絲織品,在此之前,還從沒有發現這樣大量的古代絲織品,整匹的絲織品在出土時依然色彩豔麗,而這些專為宮廷織造的衣物,每一件都堪稱精品。
定陵中豐富的出土文物不僅讓人聯想起萬曆的人生,同時也讓人強烈地感受到明朝發達的社會經濟和手工藝取得的驚人成就。
今天,定陵已成為北京最著名的旅遊點之一,每年都要吸引數百萬遊客來到這裡,人們被這個古老的中國皇陵深深折服,感受著一代皇帝的傳奇故事。
2003年,包括定陵在內的整個十三陵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個昔日的皇家陵園已成為全人類共同的遺產。(據《北京科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