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5月17日,新中國歷史上首次有計劃的對帝王陵墓進行的考古發掘破土動工,挖掘的對象是明朝萬曆皇帝朱翊鈞的定陵。整個挖掘工作可謂是一波三折,最終持續了兩年多時間才完成。
定陵地宮距地面27米,總面積為1195平米,由前、中、後、左、右五個高大寬敞的殿堂聯結而成。前、中、後三殿之間,各設一道結構相同、全部用料石構築成的券門,券門下是兩扇漢白玉石門,其高為3.3米,寬1.7米,重約4噸。
萬曆皇帝和孝端、孝靖兩個皇后的棺槨停放在地宮後殿的棺床上,棺旁放著裝滿陪葬品的26個紅漆木箱。
萬曆皇帝的棺槨體型巨大,外層的槨高達1.8米,裡層的棺材也有1.4米高,棺內滿滿地堆放著一層又一層的隨葬品。當考古隊員們清理到隨葬物品的第11層時,一條兩邊對摺的錦被出現了。打開錦被,萬曆皇帝朱翊鈞的屍體終於揭開了神秘面紗。整個身體都已經完全腐爛,僅剩下骨架,最讓現場所有人都大感詫異的是,屍骨並不是大家想像中仰臥的姿勢,而是面向上,頭頂微向右偏,右臂向上彎曲,手放在頭右側,左臂下垂,略向內彎,手放在腹部。手中持念珠一串。右腿稍彎曲,左腿直伸,兩腳向外撇開。
孝端和孝靖兩位皇后的葬式也與一般葬式不一樣,她們都是向右側臥,孝端後左臂下垂,手放在腰部,右臂向下直伸,足部交疊,左足在上,右足在下。孝靖後左臂下垂,手放在腰部,右臂向上彎曲,手放在頭下,下肢曲。
為什麼皇帝和兩位皇后的屍骨會有如此奇特的姿勢呢?
在中國古代,「北鬥七星」在被認為是極星,指向正北,位於天空中心,在星宿中屬紫微垣,是天帝居住的地方。紫微垣對應的是人間帝王,是帝星所在。封建皇帝認為自己是上天派到人間的主宰。自稱「真龍天子」,信奉「君權天授」、「天人合一」的思想,視皇位為「天位」。基於這種思想觀念,他們將死視為「升天」,所以皇帝升天也就意味著到北鬥七星上去住了。
在風水學中,北鬥七星具有避邪功效,其奧秘在於它的形狀恰為一個巨大的聚氣S形。按照「事死如事生」的觀念去分析,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正是採用了「北鬥七星」這種S形葬式,其目的也是為了能夠「聚氣」,有了氣,就有了萬物,預示著子孫萬代繁衍旺盛。
此外,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孝陵,主要地面建築就是呈北鬥七星布局。明十三陵的陵墓選址和規制上均效仿明孝陵。
因此,雖然目前明朝帝王只有萬曆皇帝朱翊鈞的定陵被發掘出來了,但據此推斷,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明朝的皇帝很可能都採取了「北鬥七星」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