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嘉靖開始,明帝國的文官集團的權力就越發強大,這當然是需要時間的,從太祖廢除宰相,文官權力落入最低谷,甚至只要貪汙一點點就會被殺。太祖老朱經歷充沛,日夜不停的批閱奏章,但是人不是機器,國家每天發生這麼多事,一個人肯定是幹不完的。隨即大學士出現了,朱重八雖然是個勞模,但他的子孫卻沒有那麼勤勞。
文治武功都很有優秀的成祖已經是很勤奮了,但是仍需要他人的幫助,畢竟工作太多,而且他還經常帶兵出去打仗,慢慢地內閣出現了,這幫讀書人開始逐步掌握權力。到了宣宗接手,他發現文官的權力已經很大的,必須要遏制,他便扶持太監讀書來克制文官的權力。不過畢竟太監的能力有限,而且對於太監有很多限制,比如不能出宮、不能出去逛街買東西等等。就算混到劉瑾、魏忠賢的地位,只要皇帝一聲令下,這些太監全得玩完。
宦權出自於皇權,如果沒有皇權作支撐,那麼太監根本成不了事。大臣就不同了,他們手中可以擁有很大的權力,甚至可以超越皇上,有的時候還有廢立皇帝的權力。正德死的早,這位皇帝在位的時候沒幹什么正經事,只知道玩,所有的國家大事全靠著楊廷和。正德帝死後,還沒有兒子,後來的嘉靖是楊廷和任命的,大臣任命皇帝的事實在少見。
還不只如此,楊廷和在正德死後的一個月內,是大明真正做主的人,他行駛的權力和皇帝沒有什麼區別,楊廷和最後選中了嘉靖。嘉靖是個聰明人,不過聰明反被聰明誤,在嘉靖後期他的才智也不再管用,徐階和嚴世藩都把這個皇帝當做成了手中的工具。徐階和嚴世藩可都是文臣,只不過立場不同,最後徐階獲勝,嚴黨倒臺,嘉靖皇帝幾乎被架空。
不是嘉靖皇帝不聰明,只是下面的人才太厲害,徐階把皇帝的心理揣摩得十分透徹,甚至在嘉靖晚期,還限制種種皇帝的不良行徑,嘉靖也無可奈何。而到了萬曆時期,這皇帝做的就讓人無語了。本來隆慶皇帝就比較窩囊,朝廷的大事小情全部要聽高拱的,但高拱好在還算是實在人,沒有做得太過分。
到了張居正時代就更不同了,他當上首輔的時候皇帝還太小。從皇帝小的時候張居正就是他的老師,在明帝國,太子的老師是前途非常光明的職務,一般來說朝廷首輔都是皇帝從老師中挑選,楊廷和是這樣、高拱、張居正都是這樣。
然而由於隆慶死得早,萬曆還那麼小,加上李太后也非常信任張居正。張大人在皇帝面前就不當外人了,在皇帝讀書習字之時,只要皇帝出現錯誤,張居正會就大聲訓斥,簡直就像訓教自己的兒子。也許張居正對待自己的兒子也是這樣,萬曆在小的時候也著實比較慫,他害怕他母親李太后,最怕的卻是張居正,幾乎對先生的話言聽計從。
萬曆皇帝年齡小,也一點主見也沒有,不管什麼事情都要問張居正,萬曆和他爺爺年前時還是有差距的。萬曆小時候的心態就是這樣,張居正就像他的父親,他的長輩,長輩說話晚輩當然聽了。也是因為如此,張居正才能大大方方得執行他的改革新政,並且效果顯著。
萬曆慫也許是性格問題,但是張居正嚴格要求也是有原因的,張先生想培養一個真正的明君,他希望在他死後,明帝國仍能夠長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