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執意挖掘明定陵,導致大量文物被毀,萬曆皇帝屍骨被焚燒

2021-01-08 歷史的韻尾

郭沫若執意挖掘明定陵,導致大量文物被毀,萬曆皇帝屍骨被焚燒

大家都知道,我國歷史的皇帝在即位的時候就會修建自己的陵墓,而且在下葬的時候也會隨許許多多的陪葬品,而這些陵墓對於我們後人來說,有著非常珍貴的研究價值,當然我們現在的考古學界,也有規定,就是不會主動去挖掘陵墓,除非是被破壞了,才會進行搶救性的挖掘。

而這個規定與我國近代史上面非常有名的學者郭沫若有關,正是因為他執意要挖掘明定陵,結果導致了大量的文物被毀,就連萬曆皇帝的屍骨也被焚燒。

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的考古工作也開始進入復興的階段,全國各地都發現許許多多的古代遺址,而此時的郭沫若也是這龐大隊伍當中的一員,於是在1956年,郭沫若先是申請了挖掘明成祖朱棣的長陵,這個消息傳開,遭到了很多考古學家的反對,因為大家都知道當時水平是沒有辦法保護出土的文物的。

但是因為郭沫若的地位比較的高,而且他猜測《永樂大典》就陪葬在長陵當中,所以便執意要挖掘,但是因為長陵的規模很大,而且根本找不到入口,所以考古隊員們無從下手,而剛好在離長陵不遠處的定陵,因為地質的原因,竟然露出來了一個開口,於是郭沫若決定先挖掘定陵,為以後的長陵積累經驗。

而明定陵是是明朝第十三個皇帝明神宗的陵墓,而這陵墓當中不僅僅埋葬著明神宗,還有他的兩位皇后,而經過挖掘之後,定陵被緩緩地打開,一共出土了各類物品共計3000多件,但是被毀壞的更多。

光說萬曆皇帝和兩個皇后的屍骨後來直接被燒毀了,而留下的棺木也被隨意的遺棄,據說有一件袞服龍袍,是用製作而成的,因為這種技術太過耗費成本和時間,曾經在朱元璋時期被禁止,直到明朝中後期才重新使用,而這樣的一件龍袍,至少需要差不多十年的時間才能製造而成。

這一件衣服本來在定陵裡面那種環境保存得比較的完好,但是打開之後,因為沒有妥善的保護技術,大家僅僅就是看上了兩眼,遇到空氣之後,就灰飛煙滅了,雖然最後出土了3000多件珍貴的文物,但是這依舊是中國考古學歷史上的悲劇。

所以在1965年,郭沫若還想申請挖掘定陵的時候,再也沒有人同意這樣的事情了!

相關焦點

  • 實拍明定陵考古現場:郭沫若親臨現場指導,最後一張是萬曆的屍骨
    文/煮酒論史君提起明定陵大家可能都有所耳聞,但是又略有些陌生。明定陵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年號萬曆)的陵墓,同時這裡與他葬在一起的還有他的兩任皇后(孝端。孝靖)。定陵位於大峪山下,在長陵的西南部,建於萬曆十二年至萬曆十八年。
  • 定陵被挖開後,萬曆皇帝屍骨姿勢藏玄機
    1956年5月17日,新中國歷史上首次有計劃的對帝王陵墓進行的考古發掘破土動工,挖掘的對象是明朝萬曆皇帝朱翊鈞的定陵。整個挖掘工作可謂是一波三折,最終持續了兩年多時間才完成。定陵地宮距地面27米,總面積為1195平米,由前、中、後、左、右五個高大寬敞的殿堂聯結而成。
  • 1966年萬曆皇帝被公開示眾,屍骨遭砸碎焚毀,最後骨灰都不剩
    我國在很的長一段時間裡面對於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遺產態度太過於"Z"傾,以至於在發掘整理古代文化遺產的時候有太多不恰當之處,最終致使許多珍貴文物遭到毀滅性的破壞。開掘定陵,萬曆皇帝之墓提起歷史上的萬曆皇帝,很多人可能想到的是那個在長達30年的時間裡面均未上朝的昏君。可是據現有歷史資料顯示。
  • 萬曆皇帝被剖棺!2任皇后屍骨被砸碎焚毀,專家看現場後臉色變了
    事情還得從1958年說起,這一年,似乎國泰民安,沒有發生什麼了不得的大事,大明萬曆皇帝定陵的發掘清理工作,也才剛剛結束,在這一段時間,從陵墓中挖掘出3000多件文物,每一件都非常精美,與此同時,為了更好的收藏這一批文物,在9月份左右,定陵博物館正式成立,這段時間,專家開始對文物進行修復,複製的工作。
  • 明萬曆皇帝「北鬥七星」葬式揭秘(組圖)
    明定陵出土的鳳冠  明定陵是明十三陵中第十座陵墓,埋葬的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神宗朱翊鈞(年號萬曆)和孝端、孝靖兩位皇后。明定陵1956年5月開始挖掘,1957年打開地下玄宮,至今已過了半個世紀,但是萬曆皇帝的葬式為何採用「仰面朝天,右手扶著自己的面頰」的怪異姿勢,一直是個未解之謎。
  • 萬曆皇帝死後究竟有多慘?遺體被公開砸碎焚毀,最後連骨灰都不剩
    最著名的莫過於1928年孫殿英打開清東陵,在竊取諸多文物的同時毀壞了多達十幾具屍體,其中就包括慈禧和乾隆帝的屍體,然而1966年,明朝萬曆皇帝的屍骨也慘遭破壞,被焚燒殆盡,連骨灰也不剩,但這卻不是盜墓賊做的,這是怎麼回事
  • 郭沫若濫情、盜墓,也並非科學家,為何能當中科院首任院長?
    為何說郭沫若是盜墓賊?實際上,比起上面郭沫若的情史和桃色新聞,郭沫若最為人詬病的,還是工作上的一起重大失誤。1955年年初,考古人員在北京地區發現了明定陵。當時學界對於是否開挖明定陵展開爭論,像明定陵這種帝王級陵墓由不得不謹慎。
  • 定陵事件,考古界最慘痛的教訓,國家從此不再主動發掘帝王陵墓
    至於文章開頭所提到的「明定陵」事件,更是一起因為技術原因而造成的文物「災難」。 1956年,歷史學家吳晗、郭沫若等人對定陵進行了科研發掘!起初他們本來是準備挖掘長陵(永樂皇帝陵墓)。但遭到了文化部文物局局長鄭振鐸的反對,當時我們古物的保存、修復技術不過關。而且對皇家陵墓這種大型陵墓進行發掘,連發達國家都都感到頭疼。
  • 遠古寶藏「三星堆」,到底挖出了什麼,為何被永久禁止挖掘
    除了大批量的青銅文物之外,還出土了玉石器110多件、陶器70多件及10萬多件陶片。永久禁止挖掘然而,如此重要的一個遠古寶藏遺址,在1995年後就被規定永久禁止考古挖掘,這是為何呢?事實上,這是為了保護古墓,保護古遺址,保護文物。如果當代發現的所有遺址、所有古墓都被挖掘的話,後人可能將無古可考,甚至造成文化的斷層。不僅如此,在此之前,還有不少古墓挖掘之後給文物帶來了極大的破壞。
  • 專家打開萬曆墓葬,檢測萬曆屍骨後,揭露萬曆三十年不上朝的真相
    公元1572年,明穆宗駕崩,年僅10歲的朱翊鈞即位,是為明神宗,年號萬曆,因此被稱為萬曆皇帝。史料記載,萬曆一共在位48年,為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期間為明朝帶來了繁榮,但也加快了明朝的滅亡。這是怎麼回事呢?萬曆除了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也是明朝最不可思議的皇帝。
  • 萬曆皇帝10歲即位,在位48年,卻有28年沒上朝,不是因為懶
    自從因為幫著自己寵愛的妃子和最喜歡的兒子爭國本之後,遭到大臣們迎頭暴擊的萬曆皇帝朱翊鈞,造成的心理陰影面積很大。從這件事情之後,萬曆皇帝越來越少出現在公開的場合。 作為明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長達四十八年,即位的時間中有著二十八年不上班的情況。
  • 堂堂萬曆皇帝,為何在即位初期混得這麼慫?
    而到了萬曆時期,這皇帝做的就讓人無語了。本來隆慶皇帝就比較窩囊,朝廷的大事小情全部要聽高拱的,但高拱好在還算是實在人,沒有做得太過分。到了張居正時代就更不同了,他當上首輔的時候皇帝還太小。從皇帝小的時候張居正就是他的老師,在明帝國,太子的老師是前途非常光明的職務,一般來說朝廷首輔都是皇帝從老師中挑選,楊廷和是這樣、高拱、張居正都是這樣。然而由於隆慶死得早,萬曆還那麼小,加上李太后也非常信任張居正。
  • 闢謠老照片:圖2郭沫若並非在定陵,猴子給六小齡童敬禮是PS的
    第二張照片:郭沫若在滿城漢墓1956年,在郭沫若的建議和推動下,他們獲得了發掘定陵的機會,由於當時技術落後,和保護工作的不到位,對現場造成了極大的破壞,無數珍貴的字畫、絲織品在接觸到新鮮空氣的瞬間煙消雲散,成為中國考古界永遠的痛。
  • 萬曆皇帝剛登基時很勤勉 為什麼後來20年不上朝
    萬曆皇帝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很多人覺得他是最幸福的皇帝,二十多年不用上朝。其實筆者認為萬曆皇帝是最可悲的一個皇帝。他為何二十多年不上朝呢?文官集團(東林黨)的掣肘都說文官安邦,武官定國。而事實上萬曆年間的東林黨實在是禍國殃民之流。他們大大的掣肘了皇帝。真正的權利都把握在他們的身上,而皇帝年幼。
  • 第一次看世界地圖,萬曆皇帝嫌棄明朝小,日本卻啟動了明治維新
    可惜,徐福只是東渡,且自此以後杳無音訊;西漢的張騫出使西域,中國人對西面世界的視野由此擴大了許多倍;明成祖、明宣宗時代的鄭和七次下西洋,算是揭開了東南沿海諸國的神秘面紗。儘管這些向外邁步的步伐在當時的中國的確是一番番壯舉,在世界範圍內也不容小覷,但直至十五世紀中葉,中國人仍然沒有實現過一次從全球視野看世界的航行或者旅程。
  • 專家用顯微鏡看到兵馬俑上的白色「花朵」,為何立馬叫停挖掘工作
    除了秦始皇的功過被後人關注之外,人們對他的帝王陵墓也非常好奇,不知道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的陵墓中究竟有多奢華。此消息傳出之後,立即引來了考古部門的重視,挖掘工作也隨之展開。 然而,結果卻讓人們大吃一驚,考古工作者確實在地底下發現了大量的兵馬俑,不過不是灰黑色,而是色彩斑斕,有十多種顏色,非常絢麗,而且這顏色保存千年,至今仍煥發光彩,讓人驚嘆不已。正當專家們稱奇感嘆之時,意外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