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執意挖掘明定陵,導致大量文物被毀,萬曆皇帝屍骨被焚燒
大家都知道,我國歷史的皇帝在即位的時候就會修建自己的陵墓,而且在下葬的時候也會隨許許多多的陪葬品,而這些陵墓對於我們後人來說,有著非常珍貴的研究價值,當然我們現在的考古學界,也有規定,就是不會主動去挖掘陵墓,除非是被破壞了,才會進行搶救性的挖掘。
而這個規定與我國近代史上面非常有名的學者郭沫若有關,正是因為他執意要挖掘明定陵,結果導致了大量的文物被毀,就連萬曆皇帝的屍骨也被焚燒。
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的考古工作也開始進入復興的階段,全國各地都發現許許多多的古代遺址,而此時的郭沫若也是這龐大隊伍當中的一員,於是在1956年,郭沫若先是申請了挖掘明成祖朱棣的長陵,這個消息傳開,遭到了很多考古學家的反對,因為大家都知道當時水平是沒有辦法保護出土的文物的。
但是因為郭沫若的地位比較的高,而且他猜測《永樂大典》就陪葬在長陵當中,所以便執意要挖掘,但是因為長陵的規模很大,而且根本找不到入口,所以考古隊員們無從下手,而剛好在離長陵不遠處的定陵,因為地質的原因,竟然露出來了一個開口,於是郭沫若決定先挖掘定陵,為以後的長陵積累經驗。
而明定陵是是明朝第十三個皇帝明神宗的陵墓,而這陵墓當中不僅僅埋葬著明神宗,還有他的兩位皇后,而經過挖掘之後,定陵被緩緩地打開,一共出土了各類物品共計3000多件,但是被毀壞的更多。
光說萬曆皇帝和兩個皇后的屍骨後來直接被燒毀了,而留下的棺木也被隨意的遺棄,據說有一件袞服龍袍,是用製作而成的,因為這種技術太過耗費成本和時間,曾經在朱元璋時期被禁止,直到明朝中後期才重新使用,而這樣的一件龍袍,至少需要差不多十年的時間才能製造而成。
這一件衣服本來在定陵裡面那種環境保存得比較的完好,但是打開之後,因為沒有妥善的保護技術,大家僅僅就是看上了兩眼,遇到空氣之後,就灰飛煙滅了,雖然最後出土了3000多件珍貴的文物,但是這依舊是中國考古學歷史上的悲劇。
所以在1965年,郭沫若還想申請挖掘定陵的時候,再也沒有人同意這樣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