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陵事件,考古界最慘痛的教訓,國家從此不再主動發掘帝王陵墓

2021-01-08 騰訊網

上世紀的「明定陵」事件,是中國考古界的恥辱,更是整個歷史學界的教訓!

由於當時我們的技術手段較為落後,考古發掘沒有經驗,再加上當時社會環境較為嚴峻,於是就造成了很多定陵出土的文物沒有得到及時保護。

眾所周知,考古也是要「倒鬥」的,因為研究歷史最看重兩個東西,一個是文字記載,也就是史書;另一個就是「歷史遺蹟」,這個叫證據。這就好比斷案,需要證詞和證據皆在的情況下,才能定罪。咱們的歷史真相,同樣也需要文字記錄和歷史證物的互相佐證,才能確認其真相。

舉個例子,咱們的夏朝之所以不被外國學者所認可,就是因為目前為止,咱們的考古學界們還沒有發掘到能夠證明其存在的歷史遺蹟(二里頭說服力不夠)。

一般來講,大多的歷史證物,都存在於墓葬之中。或者說從墓葬之中能夠更容易的去找到歷史證物。特別是皇族、貴族大墓。因為這裡面會有大量的陪葬品,甚至於文字記載等等。比如金字塔,帝王谷,馬王堆,海昏侯,這些都是考古界的重大發現,價值極高。

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歷史學界便有一大批的實踐派,他們熱衷於「倒鬥」,即開掘墓葬;以此來彰顯「成績」。這就是他們的「科研成果」。

但是發掘墓葬,不是那麼容易,這是一個技術活。當然這裡不是說像盜墓小說那種怎樣去規避機關,玄乎其技。而是如何保證這些文物的完好,不去破壞歷史遺蹟。因為那些文物塵封於墓穴,之所以能夠保存下來,那是因為與世隔絕的環境。一旦「重見天日」,那麼時間的痕跡便會找上他們,氧化、腐爛,風化、蒸發等等問題就會出現。

舉個例子,當初兵馬俑剛被發現的時候,並不是咱們現在所看到的那樣,其剛出土時,身上還帶有彩色顏料,栩栩如生。但因為接觸刀空氣,迅速氧化,結果變成了咱們今天看到的「灰頭土臉」!

至於文章開頭所提到的「明定陵」事件,更是一起因為技術原因而造成的文物「災難」。

1956年,歷史學家吳晗、郭沫若等人對定陵進行了科研發掘!起初他們本來是準備挖掘長陵(永樂皇帝陵墓)。但遭到了文化部文物局局長鄭振鐸的反對,當時我們古物的保存、修復技術不過關。而且對皇家陵墓這種大型陵墓進行發掘,連發達國家都都感到頭疼。

於是郭沫若他們就選了比較小的「明定陵」,鄭振鐸雖然一再反對,但最終還是沒能阻止。

明定陵是明十三陵之一,是明朝萬曆皇帝的陵墓。經過了大約1年半的發掘工作,工作隊終於打開了定陵的入口。當時的中國考古界可謂是非常興奮,因為發掘一座皇陵將會帶出大量的歷史文物,許多的歷史謎題可能會因此解開。

結果確實是這樣的,這座花了完了萬曆皇帝半生所建的帝王陵墓,出土了3000多件珍貴文物,為史學界對研究明朝歷史提供了實物依據。

但是,令人悲痛的時期也同時發生了。這些深埋地下數百年之久的文物,一經出土,就和空氣發生了劇烈的反應。像兵馬俑這種掉顏色的還算好的,大量的字畫,絲綢灰飛煙滅。裡面萬曆皇帝的陪葬木俑,原本是一個個活潑可愛的少男少女,全部都萎縮成了可怕的老頭老太。

這裡不是說我們的考古工作者們不重視文物的保護,學考古的最寶貝的就是文物了。當時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夏鼐,也是本次發掘工作的主導者之一,看到眼前的景象,不由得老淚縱橫。但是沒有辦法,前面說了,咱們無論是技術條件還是經驗,那都是十分欠缺的,最終導致了如此慘痛的結果。

這就是教訓啊!

更為可惡的是,由於當時比較特殊的歷史背景,許多原本保存完整的文物在後續階段遭到了人為 的損壞,他們被隨意的丟棄在院子裡,無人管理,甚至連萬曆的棺材板都被村民劈了當柴火。

這是考古學界的恥辱!當年的那些主導者們也因此背上千古罪人的罵名!

當然,後來咱們吸取了教訓,不再主動發掘陵墓。咱們現在看到的考古發現,那都是保護性發掘,一般是不小心被人家挖出來了,或者有著被盜墓的危險。為了保護文物,國家會搶救性發掘。秦始皇陵為什麼一直沒有被發掘,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擔心會損壞文物,畢竟是距今兩千多年的文物了。

當然了,我覺得這樣挺好的,「死者為大」,挖人家墳墓這種事兒,缺德!

打著研究的幌子去挖,那更是無恥!

相關焦點

  • 明長城發掘了三年,為何最後還是草草收場?真實原因太震憾
    考古,是一項神秘的工作,因為它的對象往往是幾千幾萬年前的事物。下面,就來看兩則考古軼事。第一件事是考古界不敢公開的秘密。眾所周知,人類的平均身高在一米七三左右。其中,最著名的巨人是非利士族的巨人五兄弟之一歌利亞。他能徵善戰,與以色列士兵徵戰不休,屬於流傳千古的人物。無獨有偶,1986年,墨西哥東部發現了一個完整的巨人頭顱骨,頭顱骨高寬各50釐米和25釐米,犬牙比現代人大2.5倍,身高伏摸在3.5至5米之間。如此巨人遺骸,當然是駭人聽聞的,這也成了考古界不敢公開的秘密。
  • 定陵被挖開後,萬曆皇帝屍骨姿勢藏玄機
    1956年5月17日,新中國歷史上首次有計劃的對帝王陵墓進行的考古發掘破土動工,挖掘的對象是明朝萬曆皇帝朱翊鈞的定陵。整個挖掘工作可謂是一波三折,最終持續了兩年多時間才完成。定陵地宮距地面27米,總面積為1195平米,由前、中、後、左、右五個高大寬敞的殿堂聯結而成。
  • 發生在十三陵的靈異事件,有人說是詛咒,至今真相不明
    今天給大家講一個發生在北京十三陵的靈異事件。在十三陵中,有這麼一座特殊的皇陵,它墓主人生前非常神秘,曾經30年不上朝,很多大臣甚至不知道自己的頂頭上司長什麼模樣。在他死後,他的陵墓成為了我國歷史上唯一一座由國家主動發掘的帝王陵,沒錯,這就是定陵。
  • 陝82帝王陵星羅棋布 珍貴遺產展輝煌文化
    學界一直在不斷考證。《陝西帝王陵墓誌》首次確定並全面披露了陝西82座帝王陵的特點和風採。      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帝陵陪葬坑進行發掘清理。      古時國家工程選址風水俱佳      作為古代的最高統治者,帝王們對於陵寢的重視程度可想而知。於是,古代帝王陵便成為最重要的國家工程,一般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來監督修建,由少府、太常等機構進行管理。
  • 實拍明定陵考古現場:郭沫若親臨現場指導,最後一張是萬曆的屍骨
    文/煮酒論史君提起明定陵大家可能都有所耳聞,但是又略有些陌生。明定陵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年號萬曆)的陵墓,同時這裡與他葬在一起的還有他的兩任皇后(孝端。孝靖)。定陵位於大峪山下,在長陵的西南部,建於萬曆十二年至萬曆十八年。
  • 郭沫若執意挖掘明定陵,導致大量文物被毀,萬曆皇帝屍骨被焚燒
    郭沫若執意挖掘明定陵,導致大量文物被毀,萬曆皇帝屍骨被焚燒大家都知道,我國歷史的皇帝在即位的時候就會修建自己的陵墓,而且在下葬的時候也會隨許許多多的陪葬品,而這些陵墓對於我們後人來說,有著非常珍貴的研究價值,當然我們現在的考古學界,也有規定,就是不會主動去挖掘陵墓,除非是被破壞了
  • 有一座帝王陵墓,位於繁華市中心,墓中寶物價值連城
    經驗豐富的考古人員立刻意識到,這座古墓的主人身份,絕非等閒之輩。隨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和廣東省博物館聯合組成了象崗漢墓發掘隊,對古墓採取搶救性發掘。經過考察和發掘證實,這座墓室的主人名叫趙眜,西漢時期南越國第二任君主,在位時間為公元前137年―公元前122年。歷代帝王的陵墓,一直都是盜墓者們虎視眈眈的目標。
  • 神秘漢墓碑文說此墓沒有寶物,考古家刨開古墓地宮後卻笑了
    導讀:我國考古在郭沫若「定陵事件」後一般不會主動發掘保存完好的陵墓,一般都是對古墓進行搶救性、保護性發掘;比如古墓遭到盜墓賊破壞、遭到自然災害損害、基建工程之類的。還有研究性發掘,最著名的就是夏商周斷代史工程,這些上古古墓一般發現就進行考古發掘。
  • 世界考古界三大神秘事件,第二震驚全國,第一太神秘!
    人類世界文明延續了幾千年,從中湧現出了許許多多神秘未知的事件。而這些事件到今天也未能夠被解決。而在很多行業,也存在著一些令人費解的現象,就像在考古界有三件很神秘的事件,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依然沒有被成功解決。
  • 詭秘皇陵,紅色狐狸,瀋陽昭陵密道事件,考古隊員差點喪命
    清昭陵又名為皇太極陵,是埋葬清朝第二君主皇太極以及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清昭陵分為地上地下兩部分,地上如宮殿巍峨,自南向北由前中後三個部分組成,像皇宮排列,主體建築都在中軸線上,兩側對稱布置,佔地達16萬平方米,是清初「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一座陵墓。
  • 有人說,秦始皇還沒死,只是被困在自己的陵墓中了,這是真的嗎?
    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起第一個封建制國家——秦朝。定都鹹陽。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 為什麼不敢挖秦始皇陵,因為之前發生過一件事,留下了慘痛的教訓
    考古,對於國家是有好處的,不僅能發掘出來許多的文物瑰寶,還能找到有價值的信息。對於我國的歷史能夠更進一步地進行了解。所以一旦發現了古墓,考古學家都會迫不及待的希望能夠打開古墓,進行一番研究。但是至今為止,有一位帝皇的陵墓,不僅沒有被打開,而且還被保護了起來。
  • 為何會成為中國考古界永遠的傷痛?
    對於中國的考古界來說,洛陽的金村大墓是中國考古界永遠的傷痛,那麼這個洛陽金村大墓是什麼來歷?又為什麼會成為中國考古界的傷痛呢?這一切還要從民國時候說起。圖片:早已被挖掘一空資料截圖二、金村大墓的價值對於中國的考古界來說,金春大墓被盜是中國考古界不可估量的損失。1、神秘的周朝在中國歷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王朝是周朝,周朝從周武王推翻殷商開始計算,到秦滅東周為止,前後經歷800年,這在中國的王朝歷史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種存在。
  • 疑似成吉思汗陵墓被曝光 考古學者發現地底人造物
    成吉思汗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徵服者,在這位十三世紀帝王去世時,他統御著世界上版圖最大的帝國——從西伯利亞延伸到印度,從朝鮮半島延伸到匈牙利。作為歷史上最傑出的帝王之一,成吉思汗重鑄了整個世界。儘管他已經去世了八百多年,但無數歷史學家和尋寶人仍在尋找他的墓穴。  這位一生充滿傳奇的徵服者給世人留下了很多謎團,關於他的死因,歷史學家爭辯不休。
  • 考古挖掘比盜墓難多了,一不小心重要的歷史資料就沒有了
    南唐皇陵是古代帝王的墳墓,因為獨特的外形被當地人取名為「太子墩」。這座皇陵的外表是一個圓柱形的土墩,周長達到了一百七十米,高度達到了十二米。像這樣的皇陵,對於盜墓者來說是很容易打開的,但是,對於考古學家來說卻很困難。因為,考古人員必須找到陵墓的墓道,才能開展挖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