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理學的發展比較:清朝取代了明朝,應為華夏的退步

2021-01-19 諸史

清朝取代明朝,是不是阻礙了中國發展,進步還是退步,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從明清理學發展來看,卻可以管中窺豹。

所謂理學,中心觀念是「理」,是產生世界萬物的精神的東西。南宋時期,理學開始出現,明清蔚然大觀,但明朝與清朝的理學發展卻大不一樣,通過比較明清理學的發展,可以看到清朝取代明朝,實乃華夏的不幸。

明朝初年,朱棣奪位之後,將朱熹的《四書集注》指定為科舉考試參考書,標誌著程朱理學思想成為官方意識形態。所謂程朱理學,強調「理」高於一切,猶如「以理為本」,與如今「以人為本」的「人本」思想截然不同。

儒學經過一千多年進化,吸收了諸子學派思想,成為當時中國唯一成熟的治國思想,朱棣都沒得選擇,只能選擇儒家。朱棣之所以抬高程朱理學,因為程朱理學實在太好了,幾乎是為統治者量身定做。

如果說春秋戰國時是儒學初生期,忽視現實充滿理想,統治者不屑一顧,漢唐大概是儒學的野蠻成長期,為了符合統治者要求,不惜一切篡改經典,終於徹底實現「獨尊儒術」,宋朝時儒學進入成熟期,程朱理學是其中最成系統、最符合統治要求的學說,強化人類社會的等級關係——君臣父子、尊卑有序,三綱五常是最大的「理」。如果人人遵守程朱理學,遵循君永遠是君、臣永遠是臣、大家哪怕餓死都各安其位的「理」,皇帝統治自然可以傳之萬代,因此皇帝自然不會拒絕程朱理學。

程朱理學佔據意識形態的統治地位,帶來的後果很嚴重,明朝初年學術氣氛沉悶,思想界如同一潭死水。如果時間一長,可以預見的是必然帶來社會結構僵化,社會進步停滯。

但明朝還是傳統的「皇帝與士大夫共天下」,皇帝可以將程朱理學定為官方意識形態,卻無法壓制儒家學者對儒學的研究與發展,也不掌握對儒家經典的解釋權。也就是說,明朝儒士可以提出新學說,皇帝也不好否定社會上出現的儒家新思潮。

明朝中前期,陳獻章的白沙心學打破程朱理學沉悶和僵化的模式,開啟明代心學先河,吹響了明朝思想變革浪潮的號角。陳獻章是嶺南地區唯一一位從祀孔廟的大儒,也是明朝從祀孔廟的四人之一,是明代心學的奠基者,被後世稱為「聖代真儒」、「聖道南宗」、「嶺南一人」。

陳獻章之後,湛若水、王陽明真正開啟了心學,影響了明朝之後100多年的歷史。

所謂心學,其實還是理學的一個分支,與程朱理學不同的是,程朱理學認為三綱五常是最大的天理,而心學強調生命的過程,認為良知是心之本體,無善無惡就是沒有私心物慾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心學注重個體的「理」,程朱理學注重維護三綱五常,與歐洲文藝復興時提出的解放個人慾望區別在於,文藝復興解放的是物理層面的人慾,心學解放的是精神層面。

不過,心學與佛家參禪悟道,誰都可以悟道成佛差不多,誰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聖,門檻較低,因此心學門徒魚龍混雜,但不可否認的是,心學思想的興起,打破了程朱理學僵化的社會模式。

心學是開放進取的,強調人內心的良知良能與社會和萬物的溝通對話,不像程朱理學是一個封閉僵化的宗法倫理體系,思想和行動都不允許超過程朱理學思想劃定的大綱。因此,心學符合明朝當時時代發展需求,進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可以通過四件事看出:

1,明朝官方學說是程朱理學,王陽明心學矯正朱熹理學弊端,違背官方思想,但心學門徒的科舉考試卻並未受到影響,比如嘉靖元年(1522年)的錢緒山就順利考中舉人,甚至在1523年心學進入了考題。此後,幾乎已經無人再說心學是異端,科舉考場上心學隨處可見。

2,明朝內閣首輔中,出現了多位心學門徒,最具代表性的是徐階,曾經組織數千人講學。至於內閣大學士、各部主官級別的心學門徒更是不知凡幾。

3,王陽明之後,心學發展出多個學派,其中王守仁的學生王艮創立的泰州學派,被後世稱為「中國歷史中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思想啟蒙學派」,是王學中影響力最大的一個分支。這一派的弟子非常注重實踐運用(即實學),最典型的是徐光啟。其實,明朝晚期最能接受與西方傳教士的明朝士大夫,主要是一批心學門徒。明朝晚期出現徐霞客、李時珍、宋應星等,不是沒有緣由的,與當時實學發展息息相關。

4,心學門徒中,出現了很多離經叛道之人,最具代表性的是李贄,喊出了孔子非聖,四處講學時經常有很多婦女聽講。

可以說,明朝市井文化繁榮到出現《金瓶梅》、接納西學、出現諸多離經叛道的學者等,都與心學關係密切。原因很簡單,心學給了他們思想基礎,每個人可以通過自己的方式成聖,可以充滿個性化。

除了心學與程朱理學之外,明朝還有諸多學說出現,比如明代「氣學」代表人物之一的羅欽順,羅欽順是可以和王陽明分庭抗禮的大學者,時稱「江右大儒」。

朱熹理學認為「理氣二分」,三綱五常這些「理」高高在上,可以與「氣」(物體或人)分開,是最先存在的,即「理在事上」和「理在事先」。但羅欽順認為「理在事中」,理氣為一物。

還有堪稱明朝最妖孽的文壇領袖唐順之,俞大猷的兵法老師,戚繼光鴛鴦陣源自此人,既學習程朱理學,又學習過王陽明心學,但最終卻突破這兩種學說,重返經世之學——實學。

總之,明朝各種學說多如牛毛,反對與被反對可謂家常便飯,理學迎來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尤為重要的是,明朝皇帝對這一現象並未打擊或壓制,而是任其發展,即便對最為異端的李贄,因為學說與行為過於異端,受到不少官員抵制,萬曆也只是將他關進監獄,而沒有殺他,李贄後來在監獄自殺而亡。

清軍入關後,在程朱理學與心學選擇上,自然選擇更利於統治的前者,於是不規矩的心學備受打壓,越來越衰落。最終,清朝心學重視主觀意志,注重氣節品德,講求以理統情,自我節制,向程朱理學靠攏,更符合統治者的學說。

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帝在御製《日講四書解義序》中,明確宣布他要將治統與道統合一,以儒家學說(尤其是程朱理學)為治國之本。

所謂「治統與道統合一」,就是將皇權與對儒家經典的解釋權,全部集中在一人之手。明朝時期,皇帝只有治統沒有道統,道統在儒家學者手裡。顯然,這兩者合一就封死了儒家學者發展學說的道路。說封死可能有些誇張,但讓儒家學者不敢提出違背皇帝意志的學說了。

這裡有一個配套工程,即我們熟知的文字獄。在文字獄的打擊下,提出新思想的後果很嚴重,清朝儒家學者也沒人敢拿自己的腦袋開玩笑。與之相反的是,明朝官方意識形態起初是程朱理學,但儒家學者也沒當一回事,明朝皇帝也不敢隨便以別人提出新學說而砍了聖人門徒們的腦袋。

因此,明清官方意識形態看似都是程朱理學,但實際卻大不相同。明朝程朱理學在中期已經衰落,但清朝卻將之推向神壇。

關於清朝理學,國學大師錢穆曾有一針見血的評論:

《〈清儒學案〉序》:至論清儒,其情勢又與宋、明不同;宋、明學術易尋其脈絡筋節,而清學之脈絡筋節則難尋。清學之脈絡筋節之易尋者在漢學考據,而不在宋學義理。」又說:「清儒理學既無主峰可指,如明儒之有姚江;亦無大脈絡大條理可尋,如宋儒之有程、朱與朱、陸。

簡而言之,在清朝高壓政策下,學者們只能躲進小樓成一統的做考據,而不敢提出學說思想,更不可能提出符合時代發展的理學思想。清朝時期,中國考據學空前發展,但背後的代價是儒家學說幾乎徹底沒了發展,清朝儒學猶如一潭死水。而即便不問天下事,專心做考據,清朝學者也未必能避免劫難。

筆者舉一個例子,《物理小識》的作者方以智,祖父方大鎮、父親方孔炤均學習西方天文學,這一家都是心學門徒,也可謂西學世家,清朝之後放棄了自然科學研究做考據,形成了大名鼎鼎的「桐城派」,但在戴名世《南山集》案中,戴供詞承認《南山集》抄錄的是同鄉方孝標的《滇黔紀聞》,於是刑部判戴、方兩家三百多人坐死,經過康熙的「寬宏大量」,戴名世寸磔,方孝標戮屍,戴、方直系子弟坐死,其餘流徒。

在這種時代氛圍下,整個清朝沒有自產出一位大思想家。

社會進步,思想先行,沒有思想準備與基礎,社會又如何進步?

筆者不時聽說,聲稱「明朝延續到鴉片戰爭時期,會比清朝做的更糟糕」,甚至有「清朝取代明朝,是中國的幸運」等言論,其實這種觀點完全忽視了明朝學者的自我適用時代的能力,以明朝百花齊放的理學發展觀之,明朝如果存在到18、19世紀,必然會出現與之相適應的思想學說,進而推動社會變革。

以日本觀之,德川幕府時代,也將程朱理學定為唯一官方正統,將陽明心學視為謀反之學,堅決禁止。但德川幕府晚期,心學傳播已無法遏制,當時傳播心學的大師是吉田松陰,他門下八十多個門徒,其中竟然有四十多個成為了明治維新的關鍵人物,包括伊藤博文、木戶孝允、高杉晉作等人。而日本明治維新或之後的名人中,西鄉隆盛是心學信徒,東鄉平八郎「一生俯首拜陽明」等。章太炎評價說:「日本維新,亦由王學為其先導。」簡而言之,心學成為日本明治維新的思想基礎,沒有心學,可能就沒有日本的近代崛起。

管中窺豹,透過明清理學的發展,可以看到清朝取代明朝,並非時代的進步,而是阻礙了中國的思想發展,甚至儒學思想因而倒退三百年都不止。

參考資料:《明史》、《清史稿》等

相關焦點

  • 清朝取代明朝,進步還是退步?明清理學發展對比揭開謎團
    清朝取代明朝,是不是阻礙了中國發展,進步還是退步,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從明清理學發展來看,卻可以管中窺豹。所謂理學,中心觀念是「理」,是產生世界萬物的精神的東西。南宋時期,理學開始出現,明清蔚然大觀,但明朝與清朝的理學發展卻大不一樣,通過比較明清理學的發展,可以看到清朝取代明朝,實乃華夏的不幸。
  • 清朝為何打不過日本?對比一下二者的發展模式,你能不佩服日本嗎
    西方人為何在日本打敗了清朝和沙皇俄國之後突然對清朝產生巨大的恐懼了呢?如果仔細分析後你會發現,西方的擔心確實不是多餘的。從宋之後,在蒙元和明清三朝的作死下,中華民族裡那種英勇頑強的抵抗精神幾乎沒有了。蒙古人的野蠻入侵,朱姓王朝的血腥統治,以及清朝對程朱理學的繼承和發揚,早已將當年的唐漢雄風弄得支離破碎,剩下的就只有磕頭和發財了。
  • 網絡世界裡,明朝愛好者正在重建大明
    宣傳派,是比較常見的狹義明粉,其特徵就是在網際網路上大肆宣傳明朝的正面事跡,包括: 收復幽雲十六州、鄭和下西洋、在對外戰爭中勝利、擁有諸多具有民族氣節的王侯將相等等...... 而宣傳派最常用的口號,就是下面這句: 我大明朝立國276年,開疆拓土。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 盛世的悖論:盛世元明清,為什麼不如漢唐宋受歡迎?
    如果沒有鴉片戰爭,今人看歷史,恐怕會覺得,中國的歷史不斷地在進步,社會經濟越來越發達,從夏商周的封建社會,到漢唐的貴族社會,再到宋元明清的平民社會,人口從剛開始的數千萬,到清朝的4億多,超百萬人口的城市越來越多,城市經濟也越來越繁華,GDP也是屢創新高,統治的疆域也越來越廣。
  • 高考歷史思想文化維度考點—《宋明理學與明清異學》
    在思想文化維度看似很多,但宋明理學考的很單一,基本上就是二程朱熹。然後給一段材料問什麼意思或舉個例子問什麼叫格物致知等。這塊很難考深。明清異學就是一個李贄帶領三個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大儒對宋明理學的批判,對宋明理學有意見,但沒出範圍,他們還是儒家代表。
  • 明清小冰期的嚴寒不可想像,次生災害更是對明朝造成了毀滅性打擊
    由於糧食減產、草木枯死,缺少食物來源的各種動物紛紛湧入人類聚居區,其中尤以老鼠帶來的危害最大,從萬曆年間開始,明朝便開始爆發多次大規模瘟疫,其中尤以崇禎年間的瘟疫最為恐怖。崇禎六年(1633年),山西興縣爆發腺鼠疫,此後隨著百姓們的逃亡,瘟疫迅速向陝西、河北、京師等地蔓延,更是於崇禎十七年(1644年)演變為肺鼠疫。
  •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聊一聊明清禮教下貞節觀的發展與異化
    可以看出,在明朝建立之初官方就大力褒獎貞潔烈婦,並予免除差役的實質性回報。隨著統治的深入,守節的風氣也深入民間各個角落。據民間傳聞:明朝嘉靖年間有"海青天"之稱的海瑞,其七歲之女因接過一個男童的餅,本著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古訓,海瑞將其女活活餓死在屋中。雖為傳聞,但是守節之力度也可見一斑。據清代《禮部則例》規定自:"十歲以前守至五十歲,或年未五十而身故,其守節已及十年,查系孝義兼全厄窮堪憐者"。
  • 而明朝士紳投清的較多?
    中國歷史上的南宋末年和明朝末年這兩個時期,一直是歷史愛好者們比較惋惜的時期,再往前追溯,能和這兩個時期相比的,大概只有兩晉引發的五胡亂華時期,以及北宋末年的靖康之恥。但五胡亂華和靖康之恥畢竟沒有完全打垮中原王朝,而南宋和明朝的滅亡屬於完全淪陷。
  • 明清時期山東的文化
    引言明清時期,中國的封建制走向衰落,社會矛盾日益激化,民主思想不斷發展。這一社會特點,在當時山東的文化領域裡有著深刻反映。小說明清兩代,山東文壇上小說創作成就輝煌,出現了《金瓶梅》、《聊齋志異》等舉世聞名的巨著。
  • 明清實錄對皇帝形象塑造之比較
    由於每部實錄是當朝皇帝為先帝所修,因此其立場基本上傾向於歌頌和讚美,對皇帝進行正面的描述甚至是主觀塑造。本文試圖通過明清兩朝實錄對皇帝形象的塑造,比較二者之間的相同之處和相異之點,以窺探中國皇帝實錄撰述上的史學共性和因朝代不同而呈現的個性差異。
  • 中國歷史綜述:怎麼概述華夏五千年文明史?
    華夏文明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三皇五帝時期開始計算,中國合計約有5000年的文明史,是世界上所有國家中歷史最久遠、文明最連貫的國家。那麼我們該如何概括和劃分這「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呢?陽光舊事錄通過綜合整理,劃分了如下四段歷史時期。
  • 清朝沒有「南京」,為何有《南京條約》?老外叫順口了
    這麼想的人,肯定是忽略了一個問題,清朝有南京這個地方嗎?很明顯,清朝根本沒有南京這個地方,我們說的南京在那時候叫江寧府。《南京條約》這個名字其實來自於西方,外國人就是這麼稱呼這個條約的。在清朝的官方文檔裡,叫做《萬年和約》,也叫做《江寧條約》。這就有意思了,清朝沒有南京這個地方,追溯到明朝,它叫應天府,也不叫南京,那外國人為何非要叫《南京條約》呢?
  • 明朝時臺灣是怎麼丟的?荷蘭人以為白撿了一塊肥肉!
    春秋戰國時期大陸稱臺灣島為「島夷」,秦朝時稱臺灣島為「瀛州」,三國時,稱其為「夷州」。到隋唐宋元時則主要稱其為「琉球」,這期間大陸與臺灣的聯繫更多是民間漁民或出海活動的人經常到訪,此時臺灣本島上除了極少數來自大陸的人移居外,還有一些途經此處短暫居住的人,而更多的居民則是臺灣島上的土著居民。
  • 看了明朝人畫的世界地圖,才明白,清朝統治者愚昧到了什麼地步
    清朝作為中國古代最後一個王朝,因為距離近現代相對來說比較近,所以史料記載比較豐富,故此也是文人墨客筆下偏愛的題材,大家也因此對這段時期比較關注。了解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清王朝雖然有過「康乾盛世」的鼎盛時刻,但最終還是在帝國殖民主義的欺壓下,融入歷史的滾滾紅塵中。
  • 為什麼說清朝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大退步?滿清奴隸制害人不淺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皇權專制達到了頂峰。也有人說因為元清並不是漢人建立的政權,所以還有「崖山之後無中華 ,明亡之後無華夏」的說法。但無論哪個說法,總歸都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但元清兩朝的統治,確實給中華文明和漢人帶來了巨大的傷害。滿清入關以後,竟然繼續延續了他們的奴隸制文化,清朝也可以稱作封建奴隸制政權了。
  • 看過明朝人繪製的世界地圖,才發現,清朝的統治者究竟有多愚昧
    此外,也曾經有傳教士來到明朝,隨後明朝人繪製了一幅中國版的地圖,看到這張地圖時,才發現清朝的統治者有多愚昧。 清王朝距離我們的年代很近,因此有較多的史料存在,有利於我們研究這個朝代。了解清王朝的人都知道,清朝有「康乾盛世」,這時的國力強盛,可此後清朝卻由於不與外界交流,慢慢開始走了下坡路,直到最終被西方人打開了國門,一步步受制於人。
  • 清朝最有為的皇帝:不是康熙乾隆,若照他路線走,清朝不止二百年
    清朝最有為的皇帝:不是康熙乾隆,若照他路線走,清朝不止二百年清朝是從後金過渡而來,從後金建立,到清朝滅亡,一共經歷了12位皇帝,其中10位皇帝是大統皇帝,坐朝北京,統治全國。在這12位皇帝中,誰是最開明的皇帝呢?是康熙還是雍正?
  • 清朝歷代皇帝順序列表(上)每個皇帝都有秘聞
    清朝,做為中華上下5000年文明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總共存在時間(1636年—1912年)共二百七十六年。一共經歷的皇帝有12個,不敢說每一個皇帝都文治武功,但相比其他王朝,清朝的皇帝算是比較悲催的。反觀大清朝,不管是誰,都沒有太多的淫靡奢侈,尤其是最後的光緒皇帝(溥儀三歲登基,沒有可比性),也兢兢業業,勤勉持家,可惜清朝大勢已去,加上外國列強入侵,國內戰爭頻發,慈禧太后又把持朝政,想要有一番建樹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清朝12個皇帝,無論是努爾哈赤,還是光緒載湉,每一個都有其秘聞。今天我們就來詳細的說一說。1.努爾哈赤-曾經入贅過。
  • 這個小國兩百年從不設軍隊,願永為中國屬國,滅國時清朝卻袖手旁觀
    元末明初的琉球初步形成為三個王國,即山北國、山南國和中山國。察度是當時中南部「中山國」的統治者,琉球真正的王國歷史也正是從這時開始。眾所周知,琉球王國曾是明清藩屬國。早在明洪武五年(1372年),琉球中山王察度遣使來明朝朝貢,「中山王察度遣弟泰期等隨載入朝,貢方物。」明朝皇帝則賜以「《大統歷》及文綺、陶鐵器等,後「以陶器七萬、鐵器千就其國市馬」。
  • 清朝的海關,為什麼要由外國人把持?
    02 明清時期的海禁政策說起清朝的海關,我們先要了解明清時期的海禁情況,因為海禁不廢,也就沒有海關的存在了中國歷史上海禁的高峰期是在明清兩朝,明朝立國之後,朱元璋為防沿海軍閥餘黨與倭寇海盜滋擾,下令實施海禁政策 。早期海禁的主要對象是商業(商禁),禁止中國人赴海外經商,也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進貢除外)。明永樂年間,雖然有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但是放開的只是朝貢貿易,民間私人仍然不準出海。而後隨著嘉靖年間倭寇之患的愈演愈烈,海禁政策更加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