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古代琉球王國的故事。琉球位於中國臺灣島和日本九州島之間,依東北、西南走向依次由奄美諸島、衝繩諸島和先島諸島組成,蜿蜒1000公裡,總面積約4600平方公裡。琉球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作為東北亞和東南亞貿易的中轉站,貿易發達,在古代號稱「萬國津梁」。
元末明初的琉球初步形成為三個王國,即山北國、山南國和中山國。察度是當時中南部「中山國」的統治者,琉球真正的王國歷史也正是從這時開始。
眾所周知,琉球王國曾是明清藩屬國。早在明洪武五年(1372年),琉球中山王察度遣使來明朝朝貢,「中山王察度遣弟泰期等隨載入朝,貢方物。」明朝皇帝則賜以「《大統歷》及文綺、陶鐵器等,後「以陶器七萬、鐵器千就其國市馬」。
1429年,中山王尚巴志徵服南山,形成統一的琉球王國。從此琉球每一代國王都需要接受來自明王朝的冊封。而琉球國則派國人到北京及南京的官方教育機構學習,新王繼位必請明廷冊封,而且還使用明朝皇帝的年號。在明清與琉球王國五百多年的交往之中,兩國就有著極為緊密的聯繫。
前面說過琉球王國所在的位置是「萬國津梁」,並通過發展貿易獲得大量財富,而這一點也被東北方向的日本看重。在明朝冊封后的兩百多時間裡,琉球一直沒有正規軍隊,只有少量的數百人的衛隊。明嘉清三十七年(1609年),日本以武力入侵琉球,國王尚寧被俘,結果琉球被迫為日本薩摩藩的屬國。
1866年,清朝冊封最後一個琉球國王尚泰,當時琉球不僅向清王朝稱臣納貢,而且使用清朝的年號,並常派官生到中國的國子監讀書。日本明治維新之後,國力日盛,於是產生了吞併琉球王國的企圖。1872年10月中旬,日本天皇冊封琉球國王尚泰為日本藩王,當時其目的是為侵略中國臺灣尋找藉口。
日本之所以要侵略臺灣,是因為臺灣發生了誤殺琉球人的事件,雖然最終入侵臺灣以失敗告終。但是1874年10月31日,清政府總理衙門大臣與日本內務卿大久保籤訂的《北京專條》中卻留下的後患,「臺灣生番曾將日本國屬民等妄為加害」,這就為日本最終吞併琉球提供了藉口。
1875年5月,日本方面正式命令尚泰來日本,並要求停止向清朝遣使進貢並不得再接受清朝冊封。在日本的壓力下,琉球國被迫同意使用明治年號、執行日本法律、改革藩制、派遣留日學生等要求。就在日本武力強迫的同時,尚泰秘密遣使來北京城,「生不願為日國屬人,死不願為日國厲鬼,願永為中國屬國。」
可是尚泰的努力最終化為泡影,清廷「不聞不問」,甚至可以說是袖手旁觀。1879年4月,日本派出了一支由450名軍人和160名警察組成的隊伍,鎮壓了已有長達200多年不設軍隊的琉球王國,至此琉球王國滅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