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金與西藏山水相依,自立國以來就與我國保持友好往來,一直是我們的屬國,然而晚清時期竟被駐藏大臣拱手送出,如今成了印度最重要的一個邦。
錫金,全稱「錫金王國」,藏語意思是「產稻之國」。清朝官方稱錫金為「哲孟雄」,國王叫「孟哲雄部長」。
相傳錫金王室源於吐蕃,第一代國王蓬楚·納姆加爾是吐蕃國王赤松德贊的後裔。錫金因此與西藏一直保持著密切聯繫。
第三代錫金國王即位時還未成年,王室連年內訌,鄰國不丹趁虛而入。西藏僧人將其接到拉薩撫養,成年後又送回錫金為王。
至此,錫金正式成為西藏附屬。因其國土狹小,總遭受廓爾喀和不丹的騷擾,乾隆曾派福康安平定廓爾喀之亂,西藏也多次撥地與錫金國王。
(錫金貴族)
在中國的庇護下,錫金數次免於滅國,然而到了19世紀就沒這麼好運了。1828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借調停尼泊爾和錫金矛盾為由,強行租用錫金一塊長24英裡,寬6英裡的土地,作為英國在喜馬拉雅的根據地。
1861年,東印度公司隨便找了一個藉口強佔錫金大部分國土,囚禁錫金國王,逼其籤訂私約,使得錫金完成成為英國附庸。
(末代國王)
清朝初期,駐藏人員全部是賢能精幹之人,然而到了中後期,西藏則成了貶斥罪臣之地。
英國侵略錫金時,錫金國王曾向駐藏大臣升泰請求不要把他們劃出「聖朝版圖之外」,甚至情願棄地入藏,然而升泰竟對英國人的侵略全然不顧,派了位小官假裝巡視了一番。
錫金僅是英國人進攻西藏的一個跳板,駐藏大臣的消極態度恰恰助長了英國人的氣焰。錫金國王雖被清政府拋棄,但仍做了許多努力,不使雙方兵戎相見,可見錫金對中國感情之深。
1918年,英國殖民者將政權交還錫金國王,然而同為英國殖民統治下土邦的印度則認為:他們天然應該繼承大英帝國的所有遺產,不丹和錫金等國都應納入印度版圖。
1947年,印度強迫錫金國王與其籤訂了《維持現狀》條約,派專員進入錫金,並要求錫金國王改革。
兩年後,印度派兵進入錫金,委任印度人為錫金首相。1950年,印度強迫錫金籤訂「和平條約」。後又經20多年的不斷蠶食,錫金終於成了印度的一個邦。
錫金國土狹小,南部為煙瘴之地,北部多為高山,印度如此大費周章,只因它的戰略位置太重要。
大家看地圖,如果不控制錫金,印度北部的,如梅拉亞和阿薩姆等期個邦就成了一塊飛地。那裡黃種人居多,對印度並沒太多的認同感。
同時,錫金還是印藏貿易的最便捷也是最總要的通道。可憐錫金位置如此重要,清朝駐藏大臣竟然看不明白,白白將其拱手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