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這個信息發達、交通便利的時代,經濟發展的機會也越來越多。世界上的很多國家都在致力於加入全球經濟的浪潮,似乎每一個國家,甚至是每一個人都想從中得到什麼。
然而,對於有一個國家來說,他們更願意固守一地,相比較參與各國激烈而又轟轟烈烈的經濟爭奪戰,他們更享受貧窮卻也豐富的「孤獨世界」,這個國家就是不丹。
不丹在國際中的地位並不高,整個國家的綜合國力也處於低水平狀態。如果換做是其他國家,他們很有可能尋找能為自己提供庇護的國家,比如韓國為了得到更好的發展選擇美國成為他們的靠山。不丹面對這樣的國情,他們並沒有做什麼能夠改變現狀的措施,甚至依然故步自封,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現在的不丹正如十九世紀的清朝般閉關鎖國,與其建立邦交關係的國家也沒有超過20個。即使是與不丹接壤的中國,也沒有成為其邦交名單中的一員。
實際上,不丹在清朝的時候是中國的藩屬國。十九世紀,中國正遭受著來自西方國家的侵略,政治動蕩,儘管清朝的統治已經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但是依然在眾多的藩屬國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不丹就是這些藩屬國之一,這個國家的國旗甚至在今天還保留著當時的形狀——四爪金龍,這正是藩屬國旗幟的標誌性圖案。
不丹作為藩屬國時,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影響,特別是西藏佛教文化,即使是現在不丹還傳承著當時的文化。所以,在不丹的很多地方我們依然可以看到藏傳佛教的建築等。
另外,不丹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其地理位置雖然不利於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但是它的環境是十分優美的。由於不丹的閉關鎖國,那裡的旅遊業並沒有發展起來。從另一方面來說,正是因為不丹如此「另類」的做法才使得其國家可以保持優美的環境。
因為閉關鎖國,不丹的經濟發展十分落後,時常需要其他國家的經濟援助。不丹的落後與貧困在世界各國中是位於前排位置的,即使是這樣,也並不見不丹採取開放國策。終於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時候,不丹才開通了邊境,其他國家的人才有機會去了解它。
奇怪的是,開放邊境之後,不丹的封閉狀況並不見改善,依然保持著緩慢的發展速度,直到1999年才有了第一臺電視,全國也只有一個機場,甚至連鐵路都沒有修建。對於我們來說人手一部的手機,到了不丹人那裡就是奢侈品,只有不到5%的不丹人有手機。
雖然說不丹的社會經濟水平很低,但是那裡的人們卻有著比較高的幸福感,而且不丹人感到的幸福感的水平在亞洲地區排在第一位,在世界排名也在第八位。比起我們所處的信息浮躁的社會,不丹人歸於「原始」的生活狀態可能才是最能享受生活的。
關於不丹為什麼不與中國交建,其中的原因並沒有明確,但是離不開其政治與文化的影響。在十九世紀的時候,清朝淪為西方國家的半殖民地,已經沒有多餘的能力去庇護那些偏遠的藩屬國。
如此一來,力量弱小的不丹最終成了英國的殖民地。在後來的歷史中,戰爭的影響讓不丹擺脫了英國的控制,但是不丹卻再次被印度掌控,無論是本國內政還是外交都需要顧及印度的「臉色」。眾所周知,我國與印度常有摩擦,不丹與我國的建交也就漫長無期了。
另外不丹的國土面積非常小,僅僅是我國海南島面積的1.5倍,其人口規模也不大。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文化是非常脆弱的,如果接受外來文化,很有可能喪失其原來文化的純正。如果出現文化衝擊的現象,不丹的統治也會受到威脅,這是整個國家都可能陷入危急存亡的之中。
從這個角度出發,他們的封閉也是可以理解的。雖然不丹還未與我國建交,但是不丹曾經表達出了想與中國建交的想法,不過不丹所處的國際環境與其國內國情的影響,它與我國建交的時機還未成熟。本著中華民族互鄰友好的傳統,即使我國與不丹沒有建交,也是會在其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