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一共有28個邦。這其中想要鬧獨立的邦有說是9個,也有人說是6個。事實上印度存在獨立聲音的邦是很多的,只不過有些邦獨立的聲音比較小,有些邦鬧獨立的聲音則比較大。為什麼印度內部各邦長期處於離心傾向呢?這在相當程度上和印度的歷史文化背景有關。事實上印度在相當漫長的古代歷史時期只是一個地理文化概念,而不能被稱之為一個國家。在古代大多數時間裡印度是分裂的,並不存在一個統一的國家。印度自古以來就是多種族多民族多語言多宗教多元文化的匯聚之地。
也許有人會說我國也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但在我國民族融合與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如今的長江以南大部分地區在上古時代是山越民族聚居的蠻荒之地,然而如今這些地區和中國其他地區使用著同樣的方塊字。如果用印度和中國進行對比就不難發現:如今的印度仍有14種官方語言,英語只是印度的官方語言之一,用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的話說「英語在其他13種語言中起著連結的作用」。這裡提到的14種語言只是被印度憲法明確規定為官方語言的。
事實上印度全國一共有1652種語言和方言,其中使用人數超過百萬的較大語種就達33種。至今印度盧比上還印著二十多種官方承認的各地區語言,這其中包括梵語、巴利語、孟加拉語、泰米爾語等等,南部居民幾乎都不會使用印度斯坦族的印地語。印度的宗教體系同樣也是極為複雜的:印度人口的82%左右信奉印度教,12%左右信奉伊斯蘭教。此外還有基督教徒佔人口的2.32%;錫克教徒佔1 .99%;佛教徒佔0.77%;耆那教徒佔0.41%,其他宗教如拜火教、猶太教的信仰者約佔0.43% 。
關於印度人種的劃分歷來聚說紛紜。目前最受學術界普遍公認的劃分方法是1935年由B.s.古哈提出的。他將印度的種族劃分為六個主要類型:尼格羅人、原始澳大利亞人、地中海人、迪納拉人、蒙古利亞人以及北歐人。數千年來雅利安人、馬其頓人、突厥人等外來徵服者一波接一波來到印度,千百年來印度人似乎已習慣了這種不同的徵服者的統治,統一的印度民族這一概念始終未能在他們的腦海中生根發芽。恰恰是在英國殖民時期印度人才真正萌發了民族主義的意識。
印度最早的民族主義者正是在英式教育下培養出來的,所以印度作為一個國家其實是由英國殖民者所塑造出來的。在此之前「印度」只是一個地理文化概念,而從來都不曾是一個國家,所以印度人也缺乏的統一的國家民族意識。種姓制和貧富分化導致的巨大國內矛盾則進一步加劇了印度國內各邦彼此之間的離心傾向。在印度1%最富的人擁有印度全國財富的一半以上,5%最富的印度人擁有全國財富的68.6%,10%最富的人擁有全國財富的76.3%。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全世界貧困人口的1/3來自印度。在印度超過8億人每天生活費還不到2美元,這一數字佔印度總人口的75%以上。印度的貧民窟人口達到了1.7億。據《印度斯坦時報》報導:印度約40%的兒童遭受著貧窮、缺乏教育、營養不良,甚至被邊緣化。印度正被巨大的貧富落差撕裂為兩個國家:一個是由政府官僚、商業世家、寶萊塢電影明星組成的在國際舞臺上賺足了眼球的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印度,一個是由貧民窟中走出的人士所組成的印度。
當然印度各邦與中央政府的離心傾向程度是各有不同的:有的邦鬧獨立其實不過和美國加州一樣僅限於喊喊口號的政治秀,有的邦可是成立了自己的武裝組織和印度中央政府對抗。目前與印度中央政府對立最嚴重的是位於印度東北部的阿薩姆邦、梅加拉亞邦、曼尼普爾邦、米佐拉姆邦、那加蘭邦和特裡普拉邦這6個邦。東北六邦之所以和印度本土存在強烈的離心傾向有著地緣、民族、經濟等多方面原因。東北六邦與中國、不丹、緬甸、孟加拉國四國接壤,與印度本土之間通過西裡古裡走廊相連。
西裡古裡走廊完全介於不丹、尼泊爾和孟加拉國之間,最狹窄之處只有20多公裡。這樣一條狹窄的通道顯然制約了印度本土的地緣影響力向東北輻射。東北六邦的民族文化本就與印度本土迥然不同,又缺乏地緣聯繫、文化交流自然會產生相對強烈的離心傾向。和印度本土以雅利安人種後裔為主的人口結構不同:東北各邦的居民主要是藏緬語族的人群。東北各邦的居民普遍有典型的黃種人特徵,其祖先大多來自緬甸、泰國以及中國雲南等地。
東北六邦中的阿薩姆邦在歷史上是傣泰民族建立的獨立王國,直到1826年才被英國殖民者劃入英屬印度,1947成為獨立後的印度治下的阿薩姆邦。曼尼普爾邦的居民自認為是華人後裔,1826年曼尼普爾邦被英國殖民者佔領,1947年8月11日曼尼普爾宣布獨立,1949年9月21日曼尼普爾在印度的壓力下被迫加入印度。米佐拉姆邦在民族、語言、宗教各方面均與印度本土迥異:當地的米佐族人以米佐語和英語為官方語言,全邦85%以上的人口信奉基督教。
從東北六邦的歷史來看:六邦居民的祖先多來自中國、緬甸、泰國等地,普遍具有典型的黃種人特徵,在歷史上大多曾建立過自己的國家,多是在英國殖民時期被強行劃入英屬印度,所以在民族、語言、宗教等各方面均與印度本土顯得格格不入。同時地理位置上相對偏僻的東北各邦在經濟發展上也相對滯後:特裡普拉邦的經濟水平在印度28個邦中排名倒數第三。民族文化上的差異性以及經濟上的欠發達使東北諸邦普遍受到印度本土居民的歧視。
印度本土民眾對東北諸邦存在歧視心理,而印度政府則千方百計試圖同化控制這一地區。東北六邦本是以黃色人種為主的地區,然而多年來印度一直在嘗試從本土向東北移民。如今東北六邦中的特裡普拉邦已不再是以黃種人為主的邦:如今從外部遷移而來的孟加拉人已佔據該邦人口的絕大多數,而當地土著居民已只佔該邦人口的31%。其他5個邦對特裡普拉邦發生的事是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的,所以他們也擔心有朝一日自己也會像特裡普拉邦的原住民一樣在自己的家鄉被邊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