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亡國時,為何南宋士大夫殉國的較多?而明朝士紳投清的較多?

2020-12-05 孤寡老人講歷史

中國歷史上的南宋末年和明朝末年這兩個時期,一直是歷史愛好者們比較惋惜的時期,再往前追溯,能和這兩個時期相比的,大概只有兩晉引發的五胡亂華時期,以及北宋末年的靖康之恥。

但五胡亂華和靖康之恥畢竟沒有完全打垮中原王朝,而南宋和明朝的滅亡屬於完全淪陷。且宋朝和明朝晚期,都是比較公認的容易提前爆發工業革命和資產革命萌芽的時期,能更快領先世界的發展突然被扼殺,也是大家惋惜的原因之一。

而南宋和明朝在滅亡時期的各種現象,也都經常被歷史愛好者們拿出來比較,分析,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嘛,其中,兩個朝代主要掌權階級不同的表現,更是重點關注話題。

在南宋和明朝滅亡之際,南宋士大夫們的堅決抵抗和明朝大部分士紳階層的妥協,這一鮮明對比,一直讓人疑惑不解,都是傳承的同樣的思想,學的都是理學,表現為何卻大相逕庭?

類似的分析文章不少,提出的觀點也很多,小編也看了不少,其中有兩個原因是我認為最主要的,分別是士大夫或士紳階層和皇族的關係,以及元朝、清朝統治者對中原文化不同的態度,現總結出來供大家參考。

第一:士大夫階層和皇族關係的融洽與否?是保證江山穩固的很重要的標準

一個朝代的江山穩固與否,老百姓的態度很重要,但在古代,上層統治者,即皇族和門閥、士大夫的關係是否融洽,是更重要的衡量標準,南宋和明朝時期,門閥已經消失,因此,主要看皇族和士大夫(宋朝和明朝中晚期,武勳階層都被壓制)的配合是否正常。

南宋時期,包括此前的北宋時期,從大的方向來說,士大夫階層跟趙宋皇族的關係相當融洽,自宋仁宗時期開始,皇族就默認了「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潛規則,讀書人在宋朝的優待和特權,是歷史上各朝代絕無僅有的。

因此,士大夫階層對趙宋統治的向心力相當強,特別是南宋時期,宋高宗之後,因為繼承皇位的皇帝大多是平民宗室出身,沒有牢固的政治資源,對士大夫階層的依靠比北宋嚴重得多,士大夫們也相應地獲得了更大的國家治理主導權,自然忠誠度也高得多。

反觀明朝,開國之後,除開建文帝外的連續兩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都對士紳階層不怎麼友好,別說「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了,朱元璋連孟子的名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都不允許宣揚,基本只是把士紳階層當成工具人。

中間出了幾個對士紳階層比較友好的皇帝,但為了維護皇族的獨大,還是抬出了宦官集團來跟士紳們打對臺,而且,從明武宗朱厚照(正德皇帝)時期開始,此後的明朝皇帝們大多和士紳階層的關係比較差。

明武宗到現在還有傳言說,他是被文官集團搞死的,可見他們之間關係的惡劣。明世宗(嘉靖皇帝)因為大禮儀之爭,送了士紳階層的代表楊廷和回老家。明神宗(萬曆皇帝)因為皇位繼承人上面的分歧,和以東林黨為代表的文官們打了幾十年冷戰。明熹宗(天啟皇帝)祭出「九千歲」魏忠賢,把東林黨整得死去活來。

殉國的明思宗(崇禎皇帝)剛上臺時,跟當時實力最強的政治力量東林黨相處得相當和諧,但這份和諧僅僅維持了二年,袁崇煥事件後,崇禎就跟東林黨決裂,此後的崇禎朝,北京和南京的關係很差,崇禎的政令在東林黨主導的南方,基本上是陽奉陰違。

至於跟其餘派系士紳階層的關係?從崇禎執政十七年間,換了數十個內閣成員,殺了一堆總督、巡撫、尚書、侍郎級別的官員,就能看出來有多差。君疑臣,臣疑君,這樣的合作關係,如何能面對李自成、清朝的輪番攻擊?

因此,早在晚明的天啟朝,皇族和士紳階層的關係就已經破裂,只要有能代替明朝皇族的勢力,士紳階層並不介意更換效忠對象。本來,這個替代者是李自成,他在西安建國後,只用了三個月就殺到北京城下,一路望風而降,其實是北方的士紳們做出了最終的選擇。

但李自成的格局有限,沒有抓住這個機會,進入北京後的一番行為,比如只接受原明朝四品以下官員的投誠和使用,容忍劉宗敏之流在北京城大肆「拷餉」等等,葬送了明朝士紳們對他的期望,從歡迎變成了仇恨,乃至對抗。

而清朝卻在李自成跟明朝士紳的仇恨形成,以及士紳們的絕望中,實時地插入了進來,至少,來當時的長江以北地區,清朝在士紳們眼中,是比李自成可愛得多的效忠對象,後來清朝的行為,有可恨之處,但也給了士紳階層安全地融入到新王朝的途徑,因此,他們也就不必反抗。

第二:中原文化的向心力,元朝排斥,清朝主動融合

不管是宋朝的士大夫階層也好,明朝的士紳階層也好,在選擇效忠對象時,其實都只有一個標準,既然王朝的更迭不可變,就選擇接受儒家思想統治者,他們的治國理念和華夏的傳承能延續就行,至於元朝皇族和清朝皇族的身份,儒家能想出足夠說服力的理念,讓自己和老百姓都接受。

以此為標準的話,元朝的表現顯然不合格,元朝的武力太強大,蒙古人在成吉思汗鐵木真及其直系兩代後裔的率領下,縱橫世界無敵,他們不覺得對待被統治者,需要用教化或什麼思想,覺得有馬刀和弓箭就行。

甚至於幾任蒙古大汗,都還想過把原金朝或長江以南地區的土地全部變成種草的馬場,讓中原人民放棄種地,為他們養馬,供養他們徵服更多的土地,財富也不需要經營,憑藉武力去搶不也一樣?

在蒙古人治下,人分四等是眾所皆知的,要不是在鐵木真麾下,還有個受到重視,且主張「以儒治國」的耶律楚材在堅持保全,很難想像在蒙古汗國和元朝生存的儒家士大夫們會存留多少?因此,耶律楚材病逝後,他的墓志銘上寫著「天下士大夫莫不茹泣相吊。」

元朝建立,到滅亡南宋後,一直是連科舉都沒有的,直到南宋滅亡35年後(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有科舉的金朝滅亡81年後),才由元仁宗下詔恢復科舉,元仁宗之所以被追諡為「仁」,就是因恢復科舉被所有的漢族士大夫們感激。

再來說明末,清朝的統治者相對於元朝統治者來說,就要聰明得多,當然,清朝也沒有蒙古四大汗國那麼囂張龐大的地盤,他們只有長城以內的花花江山可以享受,要穩固統治,避免如元朝那樣,迅速的被趕走,自然要學會妥協,打破「胡人無百年國運」的枷鎖。

清朝採取的一手大棒,一手甜棗的做法,資源當然要佔有,所以有了「圈地運動」,臣服也必須有,所以有了「剃髮易服」,但同時,清朝也接受了中原王朝的傳承和文化,認可儒家在思想層面上的主導地位,並主動將自己漢化。

如此這般,就造成了明朝士紳階層的分裂,一部分堅決抵抗,但有相當一部分就對清朝的統治予以認可和妥協,並且,清朝入關後,對漢族士紳的重視,還要超過對此前的盟友蒙古諸部落,畢竟,要治理中原江山,漢族士紳階層可比蒙古武夫管用。

也因此,在最難徵服的長江以南地區,有反抗「剃髮易服」的江陰保衛戰,也有東林黨大佬錢謙益「水太冷、頭皮癢」掩飾下的跪拜,同樣,錢謙益晚年又隱蔽反清的矛盾行為,也代表了當時絕大多數江南士紳階層的矛盾心理,這種矛盾心理是南明沒有如南宋那般,在北宋滅亡後堅持不倒的主因。

綜上所述,之所以有大批南宋士大夫們陪著趙宋皇族跳海殉國,而晚明的相當一部分士紳階層卻對清朝的統治予以妥協和配合,主因就是南宋時期的士大夫階層和皇族的配合很融洽,幾乎不分你我。晚明時,士紳階層和朱明皇族的關係,卻已經撕裂開來。

元朝地盤大,不缺少財富和臣服的百姓,不願意對中原文化妥協,用比較固執方法對待原金朝和南宋統治區,看在眼中的南宋士大夫們,為了自己的傳承和理念,當然要誓死反抗。而接受中原文化傳承和文明的清朝統治者,就能被明朝士紳階層接受,即使是矛盾中的慢慢接受,兩個亡國時期的同一階層的行為自然也就不一樣。

相關焦點

  • 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皇帝朱由檢為何非要自殺,到底是誰逼死了他
    縱觀歷史,各朝各代的亡國之君都有著傳奇的一幕,例如歷史上最有名的「甲申之變」,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皇帝朱由檢在李自成大軍攻破北京城後。殺妻,殺子,殺女,一頓屠殺後,自己跑到了故宮後面的煤山上,上吊自殺了。常言道,「就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堂堂的大明皇帝為何會淪落到如此地步。畢竟李自成的叛變不是一天兩天,眼看支撐不住為何不跑?
  • 宵衣旰食,日理萬機的明朝亡國之君朱由檢,為何沒能挽救大明王朝
    朱由檢是大明王朝的末代皇帝,他在位17年間一直勤於政事,朱由檢即位之初就開始剷除在明朝橫行多年的閹黨勢力,並最終徹底滅掉閹黨,他還平反冤獄,扶正除惡,大力並重新任用有才能的被閹黨陷害入獄的良官,朱由檢還派遣得力幹將去「澆滅」農民起義軍的「烽火」,並在關外抵禦清軍南下,但他為何還是無法改變明朝滅亡的命運
  • 歷史的另類臉譜:800年來2次神州陸沉,但亡國不亡魂
    10餘萬精銳圍城20年,蒙軍先鋒主帥汪德臣死於前線,蒙哥大汗受傷不治,忽必烈等蒙古貴胄匆忙北撤,爭奪汗位,南宋國祚得以繼續苟且20餘年。這場曠世之戰也被稱為南宋王朝最後的絕唱,此戰之後,南宋與蒙元的攻伐中少有勝績……二十年的堅守,蒙軍傷亡慘重,在蒙元帝國的掌舵人忽必烈一籌莫展之際,此時釣魚城的繼任守將王立也在煎熬,200餘場慘烈的搏殺,10餘萬軍民最終的生死依靠,彈丸之地的釣魚城,註定上演13世紀最悲壯的一幕:那一天,所有的釣魚城軍民,向南宋京城臨安的方向,拜了三拜,不降軍旗、不收兵器、不改縣誌,開城投降……棄城之後的守軍沒人乞憐
  • 明朝極無恥的首輔,亡國後污衊崇禎帝是昏君,最終被夾裂腦袋而死
    文/格瓦拉同志清朝大儒顏元曾用「無事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這句話,來形容明朝的文人士大夫平時只知誇誇其談,但面對國家危局卻毫無應對之策,只會在江山易主之際通過自殺的方式,來報答君王的「恩養」。魏藻德為人擅長辭令、極有辯才(「藻德有口才」見《明史·卷二百五十三》),而且深諳帝王心術,在奏事時每每能迎合皇帝的心意,由此深受崇禎帝的器重。在成為狀元兩年後,魏藻德便因奏對稱旨,被超拔為少詹事兼東閣大學士,開始入閣輔政。崇禎十七年(1644年),魏藻德晉升兵部尚書兼工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不久便代替陳演成為內閣首輔。
  • 宋朝時有個無能大臣,氣得皇帝對天起誓,「寧可亡國,不用此人」
    金朝在和宋朝聯手欺負遼朝的時候發現宋朝很不經打,流氓本性就暴露出來了,把遼朝乾死後,又接著找宋朝的麻煩,宋朝(北宋)一不小心就亡國了。這就是靖康之恥,事件導致宋微宗,宋欽宗被金人俘虜,發配到五國城(今黑龍江哈爾濱)種地。
  • 明朝滅亡的時候有多慘?皇族幾乎被屠盡
    雖然說古代沒有不亡之國,但一個朝代或帝國滅亡時刻真正到來時,其畫面之慘烈所帶來的視覺衝擊,恐怕沒有幾人能承受。比如,立國近300年的明朝(包含南明),其滅亡時的場景便堪稱極度悲慘。
  • 最美的5種眼睛顏色,最後一種歐洲人較多,代表人物為何是國人?
    世界上最美的眼睛顏色,最後一種歐洲人較多,代表人物為何是國人?代表人物:克裡斯汀·斯圖爾特 一般出現在歐洲非移民國家,類似於北歐,綠色眼睛的人就較多
  • 崇禎皇帝做了一件事,加快了大明朝滅亡的步伐
    一個朝代的興亡,事實上都有軌跡可循,大明朝也是如此。本來大明朝經過幾代不負責任的皇帝的耽誤,已經是風雨飄搖,換了一個崇禎後又是志大才疏,疑心很大,而且不懂得體恤百姓,對大臣也是反覆無常,頻換內閣,甚至還沒等官員緩過神來做出成績就換掉,徹底葬送了大明朝的江山。
  • 為何喜歡明朝?因為和現在很相似,開局一個碗,江山全靠打
    導語:為何喜歡明朝?因為和現在很相似,開局一個碗,江山全靠打 中國人真的是很喜歡研究自己的歷史,有人喜歡漢唐的強勢,有人鍾愛魏晉的風流,也有人對明清情有獨鍾等等,不過有時候他們相處的並不是很愉快,就比如喜歡清朝的和明朝的人經常會打起來,勢同水火啊!
  • 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是亡國之臣:大明滅亡崇禎應負多大責任?
    崇禎曾云: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是亡國之臣。 在中國古代封建歷史發展的進程中,皇帝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說一個皇帝是十分強大,且政治能力突出的話,那麼,人民也將過上更好的生活。雖然說皇帝擁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將這種權力進行很好的利用。
  • 上天給了崇禎帝十七年時間,工作勤懇,為什麼還是沒能拯救明朝?
    崇禎帝在位十七年,一直勤勤懇懇,為什麼還是沒能挽救大明朝?史上大多亡國之君都是昏君,好比秦二世胡亥、陳後主陳叔寶、宋徽宗趙佶等等。而崇禎帝卻是個勤勉的皇帝,他一心要復興大明,不分晝夜地處理公文,吃喝用度都相對節儉。勤政和節儉是明君的標配,但崇禎意外成了亡國之君,他無臉面對列祖列宗只得自縊身亡。
  • 顏面、正統性與現實利益的衝突:明朝滅亡前錯失的四個機會與反思
    當年宋高宗趙構南渡,在杭州建立了南宋政權,趙家天下又延續了150多年。關鍵是明成祖朱棣當年遷都北京時,設南京為陪都,那裡有一套完整的行政體系,一旦遷都至南京,朝廷可以馬上運轉起來。聽了這番話,崇禎帝也動了南遷的念頭,在當晚崇禎帝還單獨召見了李明睿,李明睿提出了南遷的路線,即以拜祭孔子為由,經河北取道山東,到達曲阜之後,迅速南下只需20天左右即可抵達淮安。
  • 清朝和金國同屬於一個民族,可乾隆皇帝為何認定南宋是正統?
    但是到了南宋時期,由於中原淪陷,宋室偏安,南宋時期的文人就更加喜歡蜀漢,並且隨著《三國演義》的興起,後世對於三國的正統觀開始發生改變,民間普遍將蜀漢視為正統,而將曹魏看做亂臣賊子。與三國時期的蜀漢一樣,南宋也是一個偏安王朝,並且南宋還曾向金國稱臣,在南宋滅亡之後,元代對於遼國、金國、宋國的正統之爭就一直爭論不休。
  • 歷史上的兩個南宋實力相差不大,為何存活時間卻相差近百年?
    在中國歷史上,存在著兩個「南宋」王朝,這兩個「南宋」相比,領土面積可以理解成大致相等,但是存在的年代卻相差很大,後者要比前者少存在百年的時間,這其中的差別在哪裡?圖片:南宋宮廷劇照一、兩個「南宋」說起中國歷史上的宋朝,很多人會想起趙匡胤建立的宋朝,但是,實際上在南北朝時期存在另外一個宋朝,這個宋朝就是劉宋。
  • 他為何要藉此反清復明?努力洗白自己
    親手殺死了明朝的皇帝,他哪裡還有臉選擇復明的呢?一切都是為了利益而已。當年做漢奸,是為了保全自己,後來反清復明還是為了保全自己,吳三桂是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但是等到他打著朱三太子的名義起兵時,已經沒什麼人願意響應了。因為大家都知道,任何人起兵反清復明,都值得託付。唯獨吳三桂這種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是不可以相信的,他這麼做,肯定還是為了自己。朱三太子是什麼人?
  • 南宋釣魚城堅守20餘年,金國也有一悍將,守孤城三年後自焚而死
    雖然南宋和金國有著深仇血恨,「靖康之恥」牢牢記在每個宋朝人的心中,是永遠都無法抹去的痛;但是在面對滅國之危的時候,每個國家都有一批投降者,但也有一批忠貞的愛國志士,南宋有王堅和王立,守釣魚城二十餘載,可歌可泣。
  • 雲貴高原的漢人大多為明朝遷入,至今還說著明朝時期的官話
    到東漢時,滇地發生民族叛亂,於是便出現了《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  到了唐朝,雲南的南詔國十分強悍,經常進攻四川,在天寶年間還曾經聯合吐蕃打敗唐軍,殺死唐軍三萬多人,俘虜擄一萬多唐軍作為奴隸;鑑於唐朝的前車之鑑,宋朝的建立者趙匡胤就以大渡河為界,劃分大理國與宋朝邊界;蒙古徵服大理,滅亡南宋,建立元朝,中原漢族再次移民雲南,估計人數不多。
  • 石榴樹是蟲害較多的果樹,所以栽培時,要有專業的知識和管理方法
    石榴樹是蟲害較多的果樹,所以栽培時,要有專業的知識和管理方法Hi~老周說農業這次給你們分享的是石榴樹的災害預防!石榴樹是蟲害較多的果樹,每年栽培這種樹的農民,都會因為此病害遭到減產,如果遭到重創甚至有可能一個果實都沒有,所以栽培時,要有專業的知識和管理方法,老周下面就為你介紹,如何防止這些問題發生。以後在自己栽培的時候,就能根據情況進行災後預防。第一點:石榴莖窗蛾。這種病蟲在幼蟲期時候,它對果樹的危害性非常的高。母體在繁殖的時候都是在果樹的枝條上產下蟲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