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貴高原的漢人大多為明朝遷入,至今還說著明朝時期的官話

2021-01-10 網易

2021-01-03 09:54:22 來源: 淺意時光

舉報

  在外地啊,有人聽說我是雲南人,就會好奇的問我,是哪個少數民族,我說我是漢族,然後,他們就會說,雲南不是有很多少數民族嗎?

  

  其實,雲南少數民族眾多並不假,但是,雲南少數民族只是多在種類上,而不是人口數量上。雲南有四千八百多玩人口,就有三千二百多萬漢族,漢族人佔雲南總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那雲南的漢族人是怎麼來的呢?

  內地漢人最早移民雲南,應該是戰國時代開始的,《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楚威王命大將莊礄從長江逆流而上,經黔中進軍雲南,取得勝利後,在返回的途中,黔中已經被秦國佔領,莊礄無奈,只得領兵返回滇池,被當地少數民族擁戴為王,建立滇國,這應該是歷史上中原漢人移民雲南的開始。

  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從大夏國帶回蜀錦和邛竹,張騫認為蜀地的東西能買到大夏國,一定是從西南經身毒國(印度)而去的。於是,張騫將自己的想法告訴漢武帝,漢武帝便派使者前往雲南,尋找通往印度的道路。使者到達雲南後,在探路途中,受到洱海附近昆明族的阻撓。

  於是,漢朝進軍滇地,滇人臣服。雲南被納入漢朝版圖,並在雲南建立益州郡。內地少量官員和部分漢人移民滇地。到東漢時,滇地發生民族叛亂,於是便出現了《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

  到了唐朝,雲南的南詔國十分強悍,經常進攻四川,在天寶年間還曾經聯合吐蕃打敗唐軍,殺死唐軍三萬多人,俘虜擄一萬多唐軍作為奴隸;鑑於唐朝的前車之鑑,宋朝的建立者趙匡胤就以大渡河為界,劃分大理國與宋朝邊界;蒙古徵服大理,滅亡南宋,建立元朝,中原漢族再次移民雲南,估計人數不多。

  元朝末年,朱元璋起義,趕走蒙元統治者,建立明朝,雖然平定北方,但盤踞在雲南的殘元勢力梁王,死不投降,於是,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任潁川侯付友德為調北徵南大元帥,沐英、藍玉為左右將軍,領三十萬大軍進軍雲南,梁王自縊身亡,雲南平定。

  雲南平定後,為了雲貴高原不至於再次成為中原王朝的真空地帶,明朝便在雲貴地區屯軍,建立衛所,拱衛邊疆,幾十萬明軍將士就地安家落戶,屯田戍邊。之後,明王朝為了分化雲貴高原的少數民族勢力,又多次向雲貴派兵和移民。

  我們這一支雲貴川交界地的吳姓,就是那個時候去的,我們的雲貴始祖,是當時藍玉軍隊裡的一名先鋒,相當於現在軍隊裡的市級幹部。雲南平定後,我祖接受朝廷命令,屯軍於今天貴州畢節的青場鎮,被朝廷任命為千戶衛所領導人,管理畢節至鎮雄一帶的軍民事務。青場的吳家屯就是我們的吳氏的起源地。

  在雲南,好多人家的家譜上,都記載其祖上來自南京,就是那一次調北徵南戰爭去的。其實,所謂祖籍南京,那也不一定都是,只是南京作為明初首都,是明朝軍隊集集地,是南徵雲南的發兵地,明軍的主要組成是中原各地,包括河南、山東、安徽、湖北、江蘇、江西、浙江等地,只是南京人相對較多一些。因此,有很多人家族譜多以南京為祖籍地。。我們的的雲貴始祖來自湖北麻城,其祖籍在江蘇淮安。

  現在雲南滇西一帶的方言,聽起來還有南京話的味道,滇東北昭通大山包一帶的口音,則有河南話的音韻。我們鎮雄方言,因為地處雲貴川三省交界地,口音屬於三省的綜合,幾百年來卻始終沒有脫離中原官話和江淮官話的基調。因此,鎮雄人走到湖北、河南、南京等地,說家鄉話,這幾個省市的人都能聽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宋朝時期的「金國」和明朝時期的「後金」是同一個民族建立的嗎?
    在中國的歷史上,因為各種原因,國號經常被重複使用,比如說「周」、「魏」、「漢」等國號,就拿「周」這個國號為例,歷史上曾先後出現過「周朝(周武王建立)」、「北周(宇文覺建立)」、「武周(武則天建立)」、「後周(郭威建立)」。
  • 一匹蒙古戰馬保衛了明朝許多年,失去戰馬明朝亡了,得馬者興,失馬者...
    比如我們在影視劇中常見的攻城利器雲梯,沒有它要爬上高大堅固的城牆,難度還真不小。再比如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它雖然是屬於後勤工具,負責為北伐大軍運輸糧食,但如果沒有它,軍隊後勤保障的壓力就會很大,因此,它也算是間接參與了戰爭。
  • 明朝時期徽州女性的日常生活空間是怎麼樣的?
    明朝時期徽州女性的日常生活空間是怎麼樣的?文/小悠徽州以徽商著稱,明朝是徽商的興盛時期,男子都從商,商事遍布全國各地,遠及海外。他們離鄉別井十年,數十年,有「不成功不回家,回家已添孫,孩兒不識父」之說。
  • 讓明朝皇帝頭疼的「瓦剌」,到今天是哪個民族?你可能永遠想不到
    另外,也有一部分少數民族政權,比如秦漢時期的匈奴,唐時期的吐蕃,宋時期的遼,金,西夏。各時期雖與中原王朝相異,但同樣也令中原王朝頭疼不已。而且明朝最頭疼的是,除了後期的努爾哈赤外,中期還有一個遊牧民族政權在折騰他們。該政權就是瓦剌政權,相信了解明歷史,或對明朝略知一二的人一定聽說過它的名字。
  • 被譽為「古今第一戰具」的火器,為何在明朝時期從鼎盛走向沒落?
    明朝的時期,中國對火器的生產和應用的程度上大大超過了之前的歷朝歷代。「本朝以火器御虜,為古今第一戰具」然而用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來形容整個明朝火器的發展一點也不為過。「如火藥儲放日久,收藏不密,經受風溼,硝氣走拽,或為雨水淋浸,則不可復用於軍營,必須再為舂磨,加足純硝,仍如法配置,方可合用。」與此同時還為朝鮮提供了硝和硫磺這些製作火藥所必備的產品。
  • 安南屬明時期,明朝在越南是如何統治的?
    明成祖在安南設置交趾郡後, 除了在該地區實行各種政治、經濟政策外,還實行了一系列文化教育政策,客觀上促進了中越文化交流和漢文化在越南的傳播,為越南黎朝文化的繁榮和發展打下一定基礎。但是,過激的同化政策和官吏的失職引起了交趾民眾的不滿和反抗,最終成為明朝統治失敗的原因之一。
  • 明朝末期的小冰河時期所帶來的天災,該不該給明朝的滅亡背鍋呢?
    每次說起明朝滅亡的真實原因的時候,總有一個非常讓人同情的觀點冒出來,那就是明朝在滅亡的時候,整個地球正處於小冰河時期,當時各地的天災不斷,所以也就有了明朝的滅亡是因為天災的藉口。但是這並不是明朝滅亡的藉口,而這場天災也並不應該給明朝的滅亡背鍋。
  • 通常說明朝國土是「兩京十三省」,可為何明朝地圖卻有十六塊?
    明太祖為了中央集權在明朝初年就廢除了行省制,將行省改成了布政使司,同時還設置了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利用這三司來分權;清朝的正式行政區劃其實也是布政使司,也沒有省。那後來什麼「新疆建省」,「臺灣建省」是怎麼回事?其實清朝設置了巡撫就標誌建了省。
  • 太行山有一原始古村落,封閉了幾百年,至今保留明朝遺風
    這座古村落建於明朝,原始自然,封閉了幾百年,至今年輕人走出大山,但村子裡仍然保留著明朝遺風。這座古村落叫王家辿村,位於河南鶴壁市,是一個位於太行深處洹水河畔的古老村落。從明朝建村,至今已有600年歷史,當地居民便沒有走出大山,被遺忘了幾百年。
  • 中國歷代客觀的版圖一覽:明朝的新地圖值得欣賞
    對此,小編自己選擇和製作了一些相對客觀的版圖,形成從夏朝到清朝時期的一系列版圖。夏朝的版圖,明確來說不是疆域範圍,而是活動範圍。根據許多歷史記載,夏朝大概活動在山西南部、河南北部的區域,以洛陽盆地為中心,所謂「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可見夏朝的中心位置應該在洛陽一帶。
  • 網絡世界裡,明朝愛好者正在重建大明
    首先,明粉的定義可不只是「明朝歷史愛好者」那麼簡單。 從廣義上來講,明粉的波及範圍極大,有圖為證: 明朝是中國古代史上最後一個漢人王朝,而取代這個王朝的則是滿清。這個歷史原因便註定了激進明粉與激進清粉之間的水火不容。 明粉覺得清朝斷送了中華文化,讓華夏大地在近代慘遭列強瓜分。 清粉則覺得明粉過於誇大其詞,有意在網際網路上醜化滿清形象。(清粉也很有意思,如果這篇點讚破萬,我們就給諸位客官點評一下什麼是清粉。)
  • 漢人在此國被劃分為三個民族,其中兩個民族,根據口頭禪劃分
    因此等到五代十國時期,越南趁機從中原王朝的直接管轄之下獨立了之後,生活在這裡的民眾,自然一部分屬於越南所有,另一部分則留在了中國國內。除了京族和岱依族之外,生活在越南的華人,為數也不少,總人口約為九十萬左右,在越南的五十四個民族之中,排位第八。但一個令人奇怪的現象是,同為漢人,卻被越南劃分為了三個民族,分被為華族、艾族和山由族。
  • 明朝災難:「小冰河時期」究竟有多可怕?人在自然面前不堪一擊
    有人認為明朝滅亡的原因是建立的中央集權社會制度,導致社會產生了不可協調的矛盾。在我看來,明朝的「小冰河時期」也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從洪武到崇禎的十八年期間,一共發生發生自然災害1101次。
  • 如果沒有清朝,明朝遇見列強入侵會怎樣?大清簡直渣渣!
    沒有如果,明朝時是列強已經入侵了明末,彼時世界第一強國荷蘭多次尋釁海戰,被腐敗無能的明朝給打回去了萬曆年間,後來明治維新的伊藤博文等諸位大佬的偶像與精神導師——太閤豐臣秀吉——入侵朝鮮覬覦明朝,被腐敗無能的明軍給打回去了
  • 詳解諸葛亮南徵時期雲貴高原的地緣結構
    其中巴人指的是分布於東部山地,其直系後裔為現在主要分布於武陵山區的土家族;氐人主要分布於西秦嶺山地。武都、陰平兩郡是其主勢力範圍;南下的羌人,主要分布於成都西南山地之中。行政上對應西漢時期的汶山郡,蜀漢時代的汶山、漢嘉兩郡。至於夷人的分布區,那就是盆地之南的雲貴高原和橫斷山區了。需要說明的是,上述民族實際上都脫胎於原始羌人,只是分化時間不同。
  • 大明朝史:明朝太監和宮女「對食」到底是怎麼回事?
    說起明朝時期的,太監和宮女對食來,那就讓人很無奈了,其實這就是一個封建時代的產物,而且這個產物還很悲劇。在明朝時期對食的意思很簡單,直白的說就是太監可以和宮女談戀愛搭夥過日子,這就是所謂的太監和宮女對食。估計說到這裡很多小夥伴都會很懵,宮女怎麼會和太監談戀愛呢?太監根本就不是男人啊?
  • 崇禎皇帝做了一件事,加快了大明朝滅亡的步伐
    一個朝代的興亡,事實上都有軌跡可循,大明朝也是如此。本來大明朝經過幾代不負責任的皇帝的耽誤,已經是風雨飄搖,換了一個崇禎後又是志大才疏,疑心很大,而且不懂得體恤百姓,對大臣也是反覆無常,頻換內閣,甚至還沒等官員緩過神來做出成績就換掉,徹底葬送了大明朝的江山。
  • 劉伯溫測算明朝國運,卻被朱元璋曲解,明朝滅亡後才知其中真相
    眾所周知,在我國的古代,曾經非常的迷信著算命,甚至就連皇帝都不能夠避免,而且在古代也是有著非常出名的算命者,就像是在唐朝時期的袁天罡以及李淳風等等,不僅是唐朝時期的袁天罡,還有在明朝時期的劉伯溫也是非常出名的,但是他的出名與袁天罡有著很大的不同,因為劉伯溫並不是一個單純算命的人,他還是明朝時期朱元璋的軍師
  • 在明朝,哪種外語最重要?朝廷都設置了哪些語言的翻譯人才?
    所以,中國是有官方的翻譯機構的,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朝廷在大都(今北京)設立了會同館,負責口譯,但元朝畢竟太短了,而且元朝最關鍵的語言問題還不在於對外打交道,而是蒙漢翻譯。到了明朝,最初在首都應天府(南京)的原南京公館館內設會同館。永樂六年(1408年)在新都北京順天府重設會同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