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期徽州女性的日常生活空間是怎麼樣的?

2021-01-14 一生最大的期盼

明朝時期徽州女性的日常生活空間是怎麼樣的?

文/小悠

徽州以徽商著稱,明朝是徽商的興盛時期,男子都從商,商事遍布全國各地,遠及海外。他們離鄉別井十年,數十年,有「不成功不回家,回家已添孫,孩兒不識父」之說。

現代的年輕人都有著陪你看盡世界,踏遍天涯的浪漫愛情,但明朝時期的徽州女性卻沒有這種幸福。男子都先結婚再離家,不少新婚便別離。那麼,到底明朝時期的徽州女性是怎樣的一個群體?她們又有著怎樣的日常生活空間呢?

關於明朝徽州女性的生活空間,我們可以從多面把它剖析細看。先從有形的建築空間說起,這其中包括了她們的居住空間,工作空間和休閒空間。再了解無形的社會空間,即當時社會對她們持有的價值觀、偏好和追求。當我們了解過她們的生活以後,也了解過當時社會精神層面對她們的理解以後,便會對明朝時期徽州女性的日常生活空間有一個立體的了解。

現在我們想看看一個朋友的生活狀況,我們會去看看她的朋友圈,微博或QQ分享等。一張照片,一句說話的發表也能描述出她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情。而我們要了解古人的生活,可以看看一些關於她們的詩詞和歌謠。有詩如「月滿當幽戶,雲歸思舊村」,描寫的是出嫁的女子在窗前思念娘家的情景。

徽州當時的民宅建築流行樓房,女性終年的居住空間便是這種以四水歸一為建築布局的房子裡。徽州的宗族文化盛行,宗族同村聚居,各家門戶院落相連而建,好幾代,好幾房人都住在一起。出嫁的女子深受約束管制,無事不得步出夫家的院落,出村更是機會難得,因此她們幾年也不能回娘家,見家人。

與傳統的 「男耕女織」的生產方式不同,明朝時期的徽州是「男賈女耕」的形式。「一早挑水十八擔,一夜推磨到天亮」留守的婦女需要承擔沉重的勞務,她們採茶耕地,紡織浣紗,還要負責家務之事。每天走幾公裡挑一擔水,越過山坡去澆菜,回到家中日以繼夜地勞勞碌碌。這就是明朝時期徽州女性工作的寫照和場所。

「燒香長是二月三」明朝時期的徽州女性誠心禮佛,她們會經常到佛寺燒香祭祀,祈福或還願。這也給了她們外出走走的機會。自古男女授受不親,男子更不可進入女子的居室。留守婦女謹遵「三綱五常」,也過著長期深閨又寂寞的生活,於是女子間的情誼顯得分外可貴。她們會互通信件,在閨閣中彈琴寫詩,互訴心事,有機會的時候會一起外出活動。

說到明朝時期徽州女子的社會價值,應該就是持家。因有繼後香燈,照看家老之需,徽州男子外出從商之前都會先結婚。留下來的妻子需要一力承當起生兒育女,孝敬家老,家務勞務的工作。女孩兒只能聽天由命,盲婚啞嫁,無論娘家多富有,夫家多貧窮,她們在出嫁後所擁有的卑微的家庭地位大都相同。丈夫可打,公婆可罰,姑叔可斥。

受封建思想的薰陶,「重男輕女」社會也深深影響著當時的徽州女性。女孩不如男孩,歌謠也曾揭示人們生男孩心安樂,生女孩心都涼的心態。女孩常被起上「招娣」「招弟」這樣名字。雖然農家之女並不普及,但一些閨秀自小就被要求裹腳,以示女性之美。到了夫家之後,她們不得不踩著小腳耕地勞務,苦不堪言。

封建社會的女性自古受儒家禮教之教化,人們追求她們有「三從四德」之美,謹遵「三綱五常」。明朝時期的徽州女性在當地特殊的風俗人情與經濟模式之下,活得三貞九烈,精明能幹。徽州重視教育,而且成績傲人,徽州女子的文化教養高,詩詞才華或可與男子媲美,但娘家一般認為女子無才便是正經,纏足深閨不見人便是正道。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大環境,一個地方有其特有的文化與風土,徽州「十男九賈」的習俗,為明朝時期的女性增添了一分她們特有的封建社會女性的姿態。也許她們的生活環境只有家和農田,工作只有勞累的苦活,休閒只能念佛寫詩,終日不見夫君,家中地位卑微,但她們卻活出了自己堅強與貞烈。就如狹小石縫本無空間與生機,卻有小花長了出來,還長得美麗。

相關焦點

  • 徽州牌坊,為什麼說是古徽州女性的人生悲歌
    「徽州三絕」看牌坊。今天的徽州大地上,隨處可見的莫過於一座座寫滿故事的牌坊,它們與「民居」、「祠堂」並稱為「徽州三絕」,共同構成徽文化中獨樹一幟的人文景觀。而徽州的牌坊中,以表彰婦女貞節為最多,幾乎佔到一半,其中,商人婦佔了絕大多數。為什麼徽州的貞節牌坊有這麼多呢?小編認為還是和徽州的朱程理學有關。朱熹曾說過「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朱熹的這句話並不是針對女性,卻被人們錯誤地理解。徽州的牌坊,包括貞節牌坊已經是作為一種並不多見的歷史文化來遺存。宋代以來的徽州婦女,確實是不堪回首的。
  • 十一遊學 | 博雅徽州營:以設計思維重拾東方審美與生活
    四大美學主題  ·  生活美學:採制野茶、徽菜烹飪、鄉野節氣生活、古琴雅集茶道  ·建築美學:探究古村營造法式、裝配徽派古建、新老徽州建築營造思維  六位專家引領  · 生活藝術家:2位深居鄉野的生活藝術家帶領大家赤腳感受土地,走進李子柒式的人間煙火,體驗回歸生活本源之美  · 建築設計師:2位知名建築師、設計師通過設計思維課程,帶領孩子探究村落古今之變及建築營造之美
  • 「橫向」看歷史,明朝時期的中國與世界,歐洲中世紀的黑暗
    歷史上的很多先哲他們都處於同一時期,但由於受到了地點等因素的限制而無法交流,我們會把他們的很多思想拿來對比比較。後來發現原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儘管受到時間空間等條件的限制,大家們的思想一直是活躍的,他們都是始終處於進步狀態的。試想如果清王朝的統治者能夠意識到這一點,在很早的時候,不以「天朝上國自居」,又是何景象。今天我們來看看大明時期的中國與世界。
  • 「探尋徽州文化,注入時代潮流」
    最後是徽州美食博物館,就像一個小型徽州博物館」,美食自然也非常考究。徽州的名菜在這裡都能吃到:徽式臭鱖魚、徽府獅子頭、文思豆腐羹等等。南來北往的商人做生意的同時,也將家鄉的美食帶入這座城市,正是因為如此,鳩茲古鎮的美食才如此醉人。徽商百傑館徽商作為徽州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鳩茲古鎮的代表之一。
  • 王振忠:從「胡人識寶」到「徽州朝奉來取寶」
    徽州朝奉挾其巨資,在江南各地頻繁「識寶」程薔教授在《中國識寶傳說研究》中曾指出,晚近江浙一帶流傳的「識寶」故事中,識寶者又往往被稱為 「徽州人」或「徽州朝奉」,她也對此一轉變之原因略有申說(見該書頁141—146)。不過,對於此一問題,顯然仍有進一步探討及詮釋的空間。
  • 被譽為「古今第一戰具」的火器,為何在明朝時期從鼎盛走向沒落?
    明朝從葡萄牙學會了火神槍,從日本學會了火器的研製。二、明朝迎來了火器演進過程中較為陰暗的時光,伴隨著明朝時期朝政的腐朽,火器的生存空間與發展受到了較大的限制,無法容納火器研發者們持續擴張的野心。隨著腐敗的擴大,戰亂的不斷擴大,明朝廷也逐漸的開始注重起火器的研發和引進以及學習。到了明朝中期,中國的火器研發能力雖然已經被歐洲的國家超越了,但這個時期的明朝還是很積極的將火器運用到戰爭之中,用於軍事和裝備方面。
  • 歷史上徽州的社會保障建設
    徽州傳統社會保障之所以運行得較為到位,與當地深厚的儒家思想浸染有著密切關係。徽州地區有著刻苦攻讀的風氣和崇儒尚教的優良傳統,特別重視文化教育,走讀書仕進、科甲起家之路。南宋以後,隨著程朱理學被奉為官方哲學,朱熹的思想在徽州的影響不斷加深,一些地方甚至將朱熹奉為鄉土神,本身就彰顯了這種文化特點。
  • 中國明朝有小冰河時期,那同時期的歐洲有嗎?
    有的,雖說現在沒有比較可靠的科學推測可以表明小冰河時期的確切起止時間,但小冰河這種氣候異象是全球範圍內發生的大規模氣候變化,它逐步開始於13世紀初期,在17世紀對全球逐漸產生鮮明的影響。所以明朝末期既然碰上了小冰河時期,那麼同時期的歐洲絕對是有的。
  • 宋朝時期的「金國」和明朝時期的「後金」是同一個民族建立的嗎?
    皇太極繼位後,隨著「後金」實力的不斷增強,產生了取代明朝的想法,為適應形勢,他將「女真」改為「滿族」,「後金」國號改為「大清」,後來他的兒子福臨(即順治皇帝)在多爾袞的幫助下果然順利入主中原,建立了統一的「大清」王朝。
  • 明朝災難:「小冰河時期」究竟有多可怕?人在自然面前不堪一擊
    有人認為明朝滅亡的原因是建立的中央集權社會制度,導致社會產生了不可協調的矛盾。在我看來,明朝的「小冰河時期」也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從洪武到崇禎的十八年期間,一共發生發生自然災害1101次。
  • 安南屬明時期,明朝在越南是如何統治的?
    但是,過激的同化政策和官吏的失職引起了交趾民眾的不滿和反抗,最終成為明朝統治失敗的原因之一。明朝改安南為交趾郡,設三司,郡下設17府、47州、157縣,安南成為明朝的郡縣,越南史書稱此時期為「屬明時期」(1407—1428)。明成祖根據儒家大一統思想,在交趾郡實施了一系列政治、軍事、經濟和文教政策。
  • 明朝末期的小冰河時期所帶來的天災,該不該給明朝的滅亡背鍋呢?
    每次說起明朝滅亡的真實原因的時候,總有一個非常讓人同情的觀點冒出來,那就是明朝在滅亡的時候,整個地球正處於小冰河時期,當時各地的天災不斷,所以也就有了明朝的滅亡是因為天災的藉口。但是這並不是明朝滅亡的藉口,而這場天災也並不應該給明朝的滅亡背鍋。
  • 紙墨筆硯 文房四寶 最好的還是來自徽州
    現在「文房四寶」的產地不少,但最正宗的還是來自徽州的。小編帶你前往屯溪老街去欣賞一下真正的「文房四寶」。圖為「文房四寶」之毛筆。文房四是中國獨有的文書工具,即筆、墨、紙、硯。文房四寶之名,起源於南北朝時期。在南唐時,「文房四寶」特指諸葛筆、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紙,婺源(原屬歙州府,現屬於江西)龍尾硯。圖為「文房四寶」之徽墨。
  • 公共空間︱「活的景觀」:濱江空間與日常生活
    從文學文本到世界經驗,向我們呈現的往往不是某種預先給定的空間,通過向市民的開放和容納公共活動的發生而獲得了某種作為偶然性的「公共空間」身份;毋寧說,在過往城市公共空間的建構中,總是那些首先作為活動地點的場所隨著活動的日常開展而建構。秦淮河的歷史屬性不是通過某種外顯的文本介紹進入到人們的思緒之中,湘西的水與吊腳也並不誕生於景觀的組織。槳聲燈影、搖櫓唱歌的日常使之具有了煙火的氣息。
  • 古代女性纏足起源五代時期,形成與宋代時期
    纏足這一中國古代女性所特有的歷史文化現象也隨著宋代的社會變化而逐漸在女性生活中由最初一種孤立的個體現象逐漸形成,並最終發展成為一種十分普遍的甚至是全社會女性所特有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由此成為中國古代婦女的標誌性符號。同時宋代女性纏足作為一種全社會的文化現象剛剛出現,尚且處於形成期因此其發展歷程具有明顯的漸進性、階級性和不規範性。宋代纏足具有明顯的漸進性。
  • 《逃走的女人》:游離日常生活的 女性
    影片一如既往地簡單明晰,僅僅是一些生活片段和人物對話,就構成了一個生動深刻的故事,這是導演洪尚秀鮮明的個人特色,也是取自生活最真實的題材。影片講了一個女人在丈夫出差後,分別與三位朋友見面的故事,這三位朋友分別是離婚的女人、單身的女人、結婚的女人。
  • 有一種仙境,叫「一生痴絕處」,有一種遺憾,叫「無夢到徽州」
    江南憶,最憶是徽州。空谷輕霧燈幾盞,青山密雨路幽幽。何時更同遊?徽州的柔情,如同吳儂軟語、粉牆黛瓦,這片土地生長的人早就不再在乎什麼羽化成仙,這裡就是人間仙境。任你百鍊成鋼,也逃不過這如煙似夢的嫋嫋一擊。有一種仙境,叫「一生痴絕處」,有一種遺憾,叫「無夢到徽州」。如此多愁善感的湯顯祖一生都想去仙境,但做夢也沒夢到人間仙境原來在徽州!
  • 大明朝史:明朝太監和宮女「對食」到底是怎麼回事?
    說起明朝時期的,太監和宮女對食來,那就讓人很無奈了,其實這就是一個封建時代的產物,而且這個產物還很悲劇。在明朝時期對食的意思很簡單,直白的說就是太監可以和宮女談戀愛搭夥過日子,這就是所謂的太監和宮女對食。估計說到這裡很多小夥伴都會很懵,宮女怎麼會和太監談戀愛呢?太監根本就不是男人啊?
  • 嘉靖時期那麼多頂級大才,為什麼整個明朝的國運在走下坡路?
    嘉靖皇帝是明朝開國以來的第11位帝王,在這之前,明朝經過了漫長的歲月,才使得各方領域都發展的趨於穩定,特別是在明朝嘉靖年間,一下子冒出了許多頂級人才,這些才子多數是經過寒窗苦讀十餘載,才考得功名。所以嘉靖時期的狀元、進士、榜眼、探花、秀才等人才非常之多。
  • 別怪滿清和李自成,明朝滅亡難道是因為小冰河時期?
    明王朝1644年,闖王李自成攻陷明朝都城北京,崇禎帝朱由檢在煤山自縊殉國,可以說是兩百餘年的大明朝就此結束。從這裡我們可以明顯看出明朝滅亡的原因在於李自成,因為是他,北京陷落。往往一個國家的首都攻佔和統治者身死,代表著這個國家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