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徽州的社會保障建設

2021-01-17 光明網新聞中心

  【讀史札記】

  作者:王日根(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歷史上徽州社會保障建設的覆蓋面是較為廣泛的,除了官方一般性的社會保障之外,民間社會組織提供的社會保障可以將範圍從家族之內拓展到家族之外,從定居者到流寓者,從徽商群體到更多的徽州外出謀生者。既解決生存問題,又解決發展問題,從而形成了良性的發展模式。諸如興建學校,便利學齡兒童接受較好的教育;興建養濟院、育嬰堂、惠民藥局等,保證社會貧困人口得到救助;興辦會館,方便同鄉中外出經商者在遭遇疾病、死亡或經濟困境時得到及時的幫助,也方便同鄉應試子弟複習迎考、寄寓其中等。

  湖北漢陽知府趙玉在《紫陽書院志略序》中說:「各省之會館遍天下,此之書院即會館也,而有異焉。崇祀者道學之宗主,而不惑於釋道之無稽;參贊之源流,而不墮於利名之術數。入學有師,育嬰有堂,宴射有圃,御藻有樓,藏書有閣,祭儀本家禮,御災有水龍,通津有義渡,賓至如歸,教其不如,恤其不足,皆他處會館之所無,即有亦不全者。」徽商在漢口建立的紫陽書院本身也是體系完備、社會保障功能齊全的會館,這些徽商在外地興辦的善堂、會館等經常令徽州籍官員也引以為榮。再以善堂為例,在江南地區以上海徽寧思恭堂最為完善,延伸到周圍,有揚州的恭善堂,杭州的惟善堂、江西的篤誼堂和漢口的篤誼堂,其中杭州的惟善堂與上海的思恭堂有相互承接關係,黟縣的登善集則成為連接大城市與故土的一個樞紐。上列數堂踐行「敦睦之誼,冥明一體,生有所養,死有所葬」的理念,對於「邑人貧而病卒,而莫能歸櫬」者,在客居地設立「義阡」,作為「瘞旅之所」。背井離鄉尤其是遭遇不幸客死他鄉是傳統社會人們觀念裡尤其悲傷的事,「夫羈旅之亡人,生不幸暴露之慘,仁者如傷」,故「重鄉誼,憫羈魂」的行為是慈善中的重點舉措。因此在徽商行經之地,均設置厝所,「任憑停櫬,不計久暫」,類似善舉能給予走出去的徽商及其他徽籍人士極大的心理慰藉。這種匯聚眾力而建構的社會保障機制樹立了徽州人的榮譽感和歸屬感,也推動了本土和僑寓地區社會秩序的有序化發展。

  徽州傳統社會保障之所以運行得較為到位,與當地深厚的儒家思想浸染有著密切關係。徽州地區有著刻苦攻讀的風氣和崇儒尚教的優良傳統,特別重視文化教育,走讀書仕進、科甲起家之路。南宋以後,隨著程朱理學被奉為官方哲學,朱熹的思想在徽州的影響不斷加深,一些地方甚至將朱熹奉為鄉土神,本身就彰顯了這種文化特點。人們普遍尊重讀書人,遵守禮儀道德,尊老敬長,許多家規族訓也紛紛倡導倫理道德,推崇「慎終追遠,民德歸厚」,講究「祭如在」,事死如生。許多徽州會館便是在安頓客死鄉親的原動力之下建立起來的。新安惟善堂的管理規定中說:「凡旅櫬之至,則先告於司事,司事即遣信告於其家,予以迎櫬限期。其家人有力者,任期自備資用迎歸故裡;力不足者,酌助之;極無力者,盡給之。」(光緒七年《新安惟善堂徵信全錄》)其中體現出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對死者尊重和建立和諧人倫秩序的理念。

  徽州本地土地貧瘠,逐漸養成了向外發展的傳統,既包括宦遊的士紳,也包括「賈而好儒」的徽商。徽州士紳是傳播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群體,他們時常講學於各地會館,倡導經國序民的社會治理理念,他們為本鄉會館志撰寫序言時,亦為會館注入了鮮明的導民向善意向。他們號召商人捐資、集資或抽釐,亦往往能產生巨大的社會動員作用,使商人階層行走在「義利兼顧」「以義為先」的良性發展軌道上。比如廬江人吳贊成為福州安徽會館全錄寫序就大力表彰唐俊侯捐巨資襄助,使相距三千裡有餘的閩皖之間會館共祀朱熹,「抒桑梓之恭,且志萍蓬之聚」。

  明清時期的徽州,既是「科甲蟬聯,海內宗風,官居上爵,代不乏人」的科舉興盛之地,又是「十室九商」「以貨殖為恆產」的商賈之鄉。外出經商形成了巨大的規模,這些徽商將商業利潤的一部分用於發展社會救濟、社會福利、社會保險,「夫市之有商人,因客居者所倚賴,凡一切善舉商家每為之創,而同鄉樂觀厥成。是故上洋有思恭之舉,皋城有敦善之籌,禾郡有廣仁之設,蘇松等處各立殯房,意美法良,彰彰可考」(光緒十七年《新安惟善堂徵信全錄》)。「於是徽寧之旅居鎮者,無不敦睦桑梓,聲應氣求,肫肫然忠厚惻怛之意,出於肺腑」(《明清蘇州工商業碑刻集》,第357頁)。

  徽州商人設於各地的會館既是以眾幫眾的產物,也極大地保障了在外徽人克服資本短缺、疾病困擾、求學無門、求葬無所等窘境。杭州新安惟善堂的規條中明確規定:「登善集每於船戶載到之時,照依惟善堂知照分別核收,即於通衢四鎮填寫各柩姓名、住址,以待親屬領回。或雖有親屬、赤貧者,準其到集報明,司事查其的實與路之遠近,助給抬費;或自有山地祖墳可以附葬者,又給助葬錢二千文,此為極貧而論,不得視為常規。倘自能扛抬營葬,有意遲延、託詞窘乏者,六個月尚不領回,即代葬集中公地。」(李琳琦、梁仁志整理《徽商會館公所徵信錄彙編》上冊第412頁,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徽商還積極為寄寓地保障事業投資,創辦育嬰堂、養濟院、惠民藥局等民生工程,同時建立學校、戲臺,開展各種文化活動,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

  對於民眾捐助社會保障事業,徽州官府多有旌表與獎勵,從而在官方社會保障發展不足的情況下,得到民間社會的大量捐助和支持,各種民間力量參與社會保障建設,無疑減輕了官府的壓力,緩解了社會矛盾,推動了社會的和諧穩定。官府多給予民間組織以合法性的認可,給予備案,頒布告示禁絕地痞惡霸肆意侵擾,還給予「尚義」「義行」等旌表,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引導崇尚道義的社會風氣。「新都(徽州)人……商賈在外,遇鄉裡之訟,不啻身嘗之,醵金出死力,則又以眾幫眾,無非亦為己身地也。近江右出外,亦多效之」(顧炎武:《肇域志》第3冊)。因此,這種官民協力共同支撐起來的社會保障體系具有比較穩定持久的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在外地的徽州人群體社會保障機制的建立還有賴於徽州籍官員的護佑和支持,會館、義莊、義冢等捐款名單中,常常將他們的名字排在前面,遭遇土客糾紛時也常常有他們穿梭其間的身影,其對徽州旅外社會保障機構的作用不容小覷。徽州商人、士紳與徽州籍官員形成相互支撐、相互幫助的關係,比如漢口的紫陽書院實際是商人創辦的會館,卻以「書院」冠名,就是一個典型的商紳結合、兼顧義利的事例。徽商子弟許登瀛任湖南觀察時,漢口徽商與土著間發生了大規模訴訟事件,許登瀛通過剛上任的湖北巡撫楊馝「飭觀察邗江朱公[~符號~]廉得其實,追浮冒,歸還祠屋,事始明而祀費有助」(董桂敷《漢口紫陽書院志略》卷三《建置·紀書院本末》),使徽商的合法權益得到了維護。在其他地方的會館建設、善堂善會建設中,亦多能見到徽州籍官員的身影,他們不僅用政治影響力來保護這些機構,還以捐助、為會館善堂撰寫楹聯、碑文等方式引導其發展方向,規範其商業行為和利潤投向。徽州籍官紳和商賈在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中既積極倡導和捐資捐物,又參與管理,走出了一條以商養學、以學出仕、商學共同反哺社會保障建設的道路,共同促進了徽州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

  《光明日報》( 2021年01月11日 14版)

[ 責編:陳暢 ]

相關焦點

  • 黃山市紮實推進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
    黃山市作為徽州文化發源地,積極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由靜態保護向活態利用升級,努力實現保護與利用互促共進、良性循環、創新發展。加強非遺申報。積極開展非遺申報工作,全市新增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26項、擴展4項,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79人。
  • 「探尋徽州文化,注入時代潮流」
    2020年暑期,安徽師範大學2018級產品設計和部分19級學生在李高舉老師和林恩迎老師的帶領下,組成了「安徽師範大學蕪湖鳩茲古鎮徽州文化雲調查雲宣傳實踐團隊」,分為線上線下走進蕪湖鳩茲古鎮進行實踐調研,由於當下疫情原因,隊長楊婷線下調研,其餘團隊成員線上整理調研進行宣傳。
  • 徽州牌坊,為什麼說是古徽州女性的人生悲歌
    「徽州三絕」看牌坊。今天的徽州大地上,隨處可見的莫過於一座座寫滿故事的牌坊,它們與「民居」、「祠堂」並稱為「徽州三絕」,共同構成徽文化中獨樹一幟的人文景觀。、歙縣的中國最小牌坊雙節孝坊,還有廣為人知的棠樾牌坊群……牌坊靜靜地立在一方土地上,向世人述說著一段段血淚交織的故事。
  • 徽州S57減速機質量保障
    徽州S57減速機質量保障浙江國宇傳動科技有限公司「誠信為本、實力為先,全心全意為客戶」,我們公司秉承客戶至上、服務至上的經營理念,以卓越的服務品質、專業的技術服務實力、技術精湛的客戶服務團隊,保障客戶在資訊時代的高速路上馳騁,又以穩固、發展、忠誠、高效、團結與創新的精神,尊重人才注重技術,使客戶在享受信息科技發展新成果的同時不斷獲得大的收益
  • 十一遊學 | 博雅徽州營:以設計思維重拾東方審美與生活
    7 歲+ 親子家庭  20人成營 30人滿營  徽州,始終在古韻中國的夢鄉裡  喃喃細語  在被「黃山」取代  成為遙遠的歷史地理稱謂之前  她在皖贛浙交界的群山中  唱盡八百多年的絕美  徽州之於華人
  • 明朝時期徽州女性的日常生活空間是怎麼樣的?
    現代的年輕人都有著陪你看盡世界,踏遍天涯的浪漫愛情,但明朝時期的徽州女性卻沒有這種幸福。男子都先結婚再離家,不少新婚便別離。那麼,到底明朝時期的徽州女性是怎樣的一個群體?她們又有著怎樣的日常生活空間呢?關於明朝徽州女性的生活空間,我們可以從多面把它剖析細看。先從有形的建築空間說起,這其中包括了她們的居住空間,工作空間和休閒空間。
  • 上海市社會保障「十一五」規劃
    四、「十一五」時期上海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重點任務     (一)擴大基本社會保障覆蓋面     按照「保基本、廣覆蓋」的要求,在不斷探索的基礎上,將社會保障體制機制的完善與穩妥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緊密結合起來,逐步健全與國家統一要求相銜接、與上海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使改革和發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廣大市民。
  • 王振忠:從「胡人識寶」到「徽州朝奉來取寶」
    而與此同時,在江南一帶,有關「徽州朝奉識寶」或「徽州朝奉來取寶」的故事則廣為流傳,這一點,應當與明代中葉以後徽商之崛起密切相關。有關「徽州朝奉來取寶」的故事,從其內容、結構上看,應當是江南人利用傳統歷史記憶中固有的「識寶」主題,稍加變換而逐漸形成的。在傳統中國,「識寶」和「取寶」是個歷久彌新的古老話題,一些故事可以上溯至六朝甚至先秦,而在唐宋以後則出現了諸多變形。
  • 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障的概念辨析
    一般認為,狹義社會福利與狹義社會保障主要在對象、依據的原則與針對的社會問題方面有區別,廣義社會福利與廣義社會保障主要在外延上有區別。社會福利是比社會保障範圍更廣、層次更高的概念,將社會福利概念作為學術研究的重點、政府機構改革與政策制定的依據,對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意義重大。
  • 探尋「社會保障之謎」: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關係辨析
    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保障制度有利於釋放現有生產關係下所容納的生產力,從而在根本上有利於經濟發展。其次,在經濟運行層面上,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對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關係的研究需要避免「簡化論」「片面化」「普適性」「教條化」四大誤區,進而在國家治理和經濟運行兩個層次研究相結合的基礎上,全面、科學地分析評價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的關係。
  •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於印發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三五...
    社會保障制度運行平穩,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成,待遇水平穩步提高。重大人才工程持續推進,人才隊伍建設取得新進展。公務員管理和公務員隊伍建設不斷加強,事業單位人事管理進一步規範,軍轉安置工作不斷推進。工資收入分配製度進一步健全,收入分配秩序逐步規範。勞動關係總體和諧穩定,勞動者合法權益得到有效維護。基層公共服務條件明顯改善,公共服務水平得到提升。
  • 去安徽逛徽州古城,爬黃山賞翡翠谷,婚前要去一次
    比如說,前幾天我身邊有個朋友好像要結婚了,去了徽州的古城,坦率地說,徽州的古城被稱為APP縣古城,古時被稱為新安郡,這裡有很多古老的建築,而且對年齡來說歷史很長,每周末回家兩天,請看遠處霧蒙蒙的高山,就在腳下的溪流附近,一切都如此美好,但是,夢想和現實的差距很大,如果沒有房子的話,就親眼看看徽州古城的臉吧。
  • 徽州大道南延工程小南河特大橋箱梁架設拉開序幕
    徽州大道南延工程廬江一標段,在災後恢復建設中,開啟加速度模式,搶抓工期。11月15日,小南河特大橋建設在完成各項基礎工作後,開始架設箱梁。下午3時許,高1.8米,長30米,重98.7噸的小箱梁在兩臺龍門吊的輔助下,緩緩提升,約10分鐘後,首片箱梁被精確吊裝到指定位置。項目總工凌漢清介紹說:「首片小箱梁的架設,標誌著徽州大道南延工程一標段,從由線下工程轉到線上工程施工,同時也就意味著在洪澇災害後,復工復產走上正常的施工軌道。」
  • 中梁遠見徽州新時代|以江灣為序,與城市共鳴
    千百年前,古徽州從歷史滌蕩中蘊生,這座鑲嵌於秀麗東方的城市,見證著一個又一個時代的交織。
  • 安徽一千年古村,被譽為徽州第一進士村,見證北緯30度上的神秘
    在安徽歙縣(原徽州府)縣城西北20公裡處,也有一個坐落在北緯30°上的小小古村,它雖然沒什麼名氣,但說起它背後的「神奇」,也是一部讓人無限沉迷的歷史教科書。許村鎮所在地—許村,地處黃山主脈箬嶺南麓,源於東漢,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南朝梁時,新安太守任昉沉醉於此地的風水人情,於是辭官歸隱於此,後人為了紀念這位歸隱太守,改為任公村。
  • 有一種仙境,叫「一生痴絕處」,有一種遺憾,叫「無夢到徽州」
    可見,徽州之美是無法想像的……徽州歷史悠久,歷經多次變遷。最初在隋朝,徽州不叫徽州,而是叫歙(Shè)州。到了宋朝,才改名為徽州,下轄一府六縣。徽州府就是如今的歙縣古城,六縣則是:歙縣,績溪,休寧,黟縣,祁門,婺源。歷史上,婺源一直屬於徽州地區,直到民國中葉,蔣介石為了便於軍事調遣,把婺源劃歸江西。
  • 「家風建設」九人談:樹好家風是精神文明建設中重要一環
    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促進老年人老有所養,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好的社會風氣離不開好家風,好家風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中重要一環。
  • 加快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建設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是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制度保障,對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對於維護國家安全、社會安定、人民安寧意義重大。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必須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
  • 加快學習型社會建設:內涵、意義與路徑
    必須從釐清基本內涵、明確重大意義、遵循主要路逕入手加快推進新時代我國學習型社會的建設。  一、學習型社會的基本內涵  學習型社會與終身學習理念的興起密不可分。現代終身學習的思想興起於20世紀六七十年代,是在人類社會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轉變的大背景下,在傳統學校教育已經不能適應人類社會變革的基礎上提出並不斷發展的。
  • 論當前我國專業社會工作的制度建設
    (三)過去十年來我國推動專業社會工作制度建設的若干具體行動 首先,過去十年來在國家層面上出臺了一批社會工作制度建設的相關政策文件。[8] 三、當前我國專業社會工作制度建設的不足及面臨的難題 儘管在過去十年裡我國專業社會工作制度建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總體上看,過去發展專業社會工作的重點在「人才隊伍建設」,而沒有將專業社會工作的制度建設放到核心的位置上,因而導致我國專業社會工作制度建立和發展的速度緩慢,目前仍然存在很多的問題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