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牌坊,為什麼說是古徽州女性的人生悲歌

2020-12-06 旅行箱與我

「徽州三絕」看牌坊。今天的徽州大地上,隨處可見的莫過於一座座寫滿故事的牌坊,它們與「民居」、「祠堂」並稱為「徽州三絕」,共同構成徽文化中獨樹一幟的人文景觀。

唐模村——翰林牌坊

徽州是一座沒有圍牆的牌坊博物館,唐模村同胞翰林牌坊、東方凱旋門的許國牌坊、歙縣的中國最小牌坊雙節孝坊,還有廣為人知的棠樾牌坊群……牌坊靜靜地立在一方土地上,向世人述說著一段段血淚交織的故事。

東方凱旋門——許國牌坊

牌坊的作用就是「旌表德行,承沐皇恩,流芳百世」,是古人一生的最高追求。 而徽州的牌坊中,以表彰婦女貞節為最多,幾乎佔到一半,其中,商人婦佔了絕大多數。為什麼徽州的貞節牌坊有這麼多呢?小編認為還是和徽州的朱程理學有關。

朱熹曾說過「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朱熹的這句話並不是針對女性,卻被人們錯誤地理解。徽州的牌坊,包括貞節牌坊已經是作為一種並不多見的歷史文化來遺存。宋代以來的徽州婦女,確實是不堪回首的。男人可以讀書做官經商,馳騁天下,女人只能守在家中相夫教子,唯一能讓她們青史留名,百世流芳的,就只有貞節一條路了。久而久之,貞節成為了徽州婦女的不懈追求。能留下一座貞節牌坊,更是至高無上的榮譽。

葉氏貞節木坊

徽州女子程鳳娥在《長相思·信至》詞中寫道:「思漫漫,恨漫漫,無限離愁指上彈,翠被怯春寒,對欄杆,倚欄杆,一紙家書仔細看,函露語平安。」很多徽州女子盼君歸,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留下的只有落寞的背影。

「人寂寂,夜悠悠,天涯信阻喑凝愁,疏簾到曉簷花落,滴碎離心苦未休」徽州才女汪韞玉的《鷓鴣天 聽雨》,悽然凝絕,同樣也是徽州女人最真實的寫照。一世夫妻只有七天,這是五婆婆的故事,也就是徽州女人的故事。

節孝坊

孝貞節烈坊,位於歙縣城南街應公井巷口,簡單的它卻有著特殊的意義,它不但是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座牌坊,而且紀念的是徽州幾萬名節烈婦女。額枋用石,上鐫「徽州府屬孝貞節烈六萬五千零七十八名口」等大字。六萬五千多節烈婦女,古徽州,美麗的背後有一群堅韌偉大但又麻木愚昧的女人,她們演繹的苦難深深震撼著現代人。

孝貞節烈坊上的表文

雙節孝坊,是整個古徽州甚至全國最小的牌坊,一座牌坊旌表兩個節婦,除徽州府那座65078人的以外,尚無第二座。

夾縫中生存的雙節孝坊

冰寒玉潔坊,位於許村村口,花崗巖質,樸素大方,沒有什麼雕刻,西面大書「彤史垂芳」,東面大書「冰寒玉潔」,兩面皆注「旌表故儒童許可璣之妻程氏節孝」。

冰寒玉潔坊

棠樾牌坊群中也有兩座貞節牌坊,分別是鮑文齡妻汪氏節孝坊和鮑文淵繼吳氏節孝坊,兩座牌坊,兩個故事,可謂感天動地。乾隆皇帝曾褒獎牌坊主人—鮑氏家族,稱其為「慈孝天下無雙裡,袞繡江南第一鄉」。棠樾的女祠清懿堂更是在男尊女卑的年代,對於鮑氏女性的一曲頌歌。

棠樾牌坊群

徽州牌坊背後,隱藏的是一段即將被人遺忘的故事,斧鑿之間,留下的是古徽州女人的堅韌與無奈。

徽州現存最早的牌坊—貞白裡牌坊

在徽州,走過每一處牌坊的時候打聽打聽,路人總能說出無盡的故事。牌坊凝聚著徽州人對歷史的回憶和自豪。不管其背後有著怎樣的辛酸,勤勞智慧的徽州人總會以最坦然地態度來面對。

好了,今天的貞節牌坊就到這了,明天小編將繼續帶大家走進徽州的牌坊,領略牌坊的前世今生。

相關焦點

  • 有一種仙境,叫「一生痴絕處」,有一種遺憾,叫「無夢到徽州」
    因此有人提議將「黃山市」復名「徽州」也就不足為奇了,就像那些經常旅行的人,會更熟悉「徽州」這個名字,也許正是「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這句話,讓無數嚮往山光水色和桃源生活的人為之迷戀。要說徽州的迷人之處,就要提到徽州的美景,徽州之美就隱藏在這些與世無爭年的寧靜古村鎮當中。
  • 「探尋徽州文化,注入時代潮流」
    最後是徽州美食博物館,就像一個小型徽州博物館」,美食自然也非常考究。徽州的名菜在這裡都能吃到:徽式臭鱖魚、徽府獅子頭、文思豆腐羹等等。南來北往的商人做生意的同時,也將家鄉的美食帶入這座城市,正是因為如此,鳩茲古鎮的美食才如此醉人。徽商百傑館徽商作為徽州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鳩茲古鎮的代表之一。
  • 明朝時期徽州女性的日常生活空間是怎麼樣的?
    明朝時期徽州女性的日常生活空間是怎麼樣的?文/小悠徽州以徽商著稱,明朝是徽商的興盛時期,男子都從商,商事遍布全國各地,遠及海外。他們離鄉別井十年,數十年,有「不成功不回家,回家已添孫,孩兒不識父」之說。
  • 安徽一千年古村,被譽為徽州第一進士村,見證北緯30度上的神秘
    到了近代,更是有許家澤一門「五博士」、一村「五院士」、一家三代北大生的奇觀,其尊師重教、文風昌盛的文化傳承可見一斑,因此許村也摘得「徽州進士第一村」的桂冠。輝煌的歷史為許村留下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而獨具特色的古村落建築群更是其中的精華。其古建築群在歙縣排名第一,有15保存完好的古宅,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築近180幢。
  • 十一遊學 | 博雅徽州營:以設計思維重拾東方審美與生活
    跟隨徽州古村落改造項目的建築師與設計師,重新定義徽州,把學習帶進現實,從「美」到「人的需求」,理解古人的營居思維。  黃山西溪南  黃山南麓,古徽州地域,豐樂河畔,西溪南鎮。  這樣一座千年古村落,隱匿在成片的楓楊林內,綠樹成蔭,溪泉環繞,宛若一片原始自然的生態園林,它就是西溪南古村。
  • 紙墨筆硯 文房四寶 最好的還是來自徽州
    現在「文房四寶」的產地不少,但最正宗的還是來自徽州的。小編帶你前往屯溪老街去欣賞一下真正的「文房四寶」。圖為「文房四寶」之毛筆。文房四是中國獨有的文書工具,即筆、墨、紙、硯。文房四寶之名,起源於南北朝時期。在南唐時,「文房四寶」特指諸葛筆、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紙,婺源(原屬歙州府,現屬於江西)龍尾硯。圖為「文房四寶」之徽墨。
  • 古徽州有座村莊,後山前水,四面青山環繞,圓如臉盆,故得名徽州...
    這座村莊便是中國傳統古村落——古徽州婺源的菊徑村。 圖片|古村落家園 菊徑村以「圓」得名。 圖片|古村落家園 菊徑是個古樸清幽的山村,村人何姓,據清《何氏統宗譜
  • 歷史上徽州的社會保障建設
    湖北漢陽知府趙玉在《紫陽書院志略序》中說:「各省之會館遍天下,此之書院即會館也,而有異焉。崇祀者道學之宗主,而不惑於釋道之無稽;參贊之源流,而不墮於利名之術數。入學有師,育嬰有堂,宴射有圃,御藻有樓,藏書有閣,祭儀本家禮,御災有水龍,通津有義渡,賓至如歸,教其不如,恤其不足,皆他處會館之所無,即有亦不全者。」
  • 王振忠:從「胡人識寶」到「徽州朝奉來取寶」
    這句俗諺意思是說湖州當地人主要以種田為生,故而看雲識天氣十分在行;而徽州人則以商賈為業,見多識廣,也非常精明,能夠很好地估量各種商品的價值,及時找到發財致富的門道。另外,在浙江蘭谿市諸葛村,因在傳統時代有不少遊方郎中,所以當地一句俗諺稱:「徽州人識寶,諸葛人識草。」「草」也就是中草藥的意思。在這裡,「識草」與徽州人之「識寶」亦對舉並稱。上述諺語中的「徽州人」,有時也寫作「徽州朝奉」。
  • 中梁遠見徽州新時代|以江灣為序,與城市共鳴
    千百年前,古徽州從歷史滌蕩中蘊生,這座鑲嵌於秀麗東方的城市,見證著一個又一個時代的交織。
  • 黃山市紮實推進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
    黃山市作為徽州文化發源地,積極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由靜態保護向活態利用升級,努力實現保護與利用互促共進、良性循環、創新發展。加強非遺申報。積極開展非遺申報工作,全市新增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26項、擴展4項,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79人。
  • 去安徽逛徽州古城,爬黃山賞翡翠谷,婚前要去一次
    比如說,前幾天我身邊有個朋友好像要結婚了,去了徽州的古城,坦率地說,徽州的古城被稱為APP縣古城,古時被稱為新安郡,這裡有很多古老的建築,而且對年齡來說歷史很長,每周末回家兩天,請看遠處霧蒙蒙的高山,就在腳下的溪流附近,一切都如此美好,但是,夢想和現實的差距很大,如果沒有房子的話,就親眼看看徽州古城的臉吧。
  • 徽州大道南延工程小南河特大橋箱梁架設拉開序幕
    徽州大道南延工程廬江一標段,在災後恢復建設中,開啟加速度模式,搶抓工期。項目總工凌漢清介紹說:「首片小箱梁的架設,標誌著徽州大道南延工程一標段,從由線下工程轉到線上工程施工,同時也就意味著在洪澇災害後,復工復產走上正常的施工軌道。」小南河特大橋全長2675米,寬32米。根據新小南河防洪大堤及地形條件,工程設計有86 跨,上跨小南河主橋採用組合梁,引橋分別採用鋼板組合梁和預製組合小箱梁。大橋鋪設工作預計在5個月內完工。
  • 黃山邊上鮮為人知古村落,黃土堆砌的馬頭牆,距離宏村僅22公裡!
    也許是一種逃離的心態在作祟,總是特別懷念古村落的那種幽靜與樸實。在安徽省徽州,古村落分布相當多,而且每一處古村落又各有特色。比如佔據高海拔優勢的木梨硔,宛如居住白雲之上,煙霧繚繞宛如人間仙境;再比如古老而典雅的呈坎,還有在皖南牌坊中赫赫有名的棠樾,極具婺源特色的南屏,風雅田園之景的唐模……但我們今天所提到的古村落並不在其中,它在外的名頭並不響亮
  • 徽州大道小南河特大橋首片小箱梁架設成功
    11月15日,由中鐵北京工程局承建的徽州大道南延(廬江段)一標段小南河特大橋首片小箱梁架設成功。 據了解,徽州大道南延工程北起宿松路(規劃中),經三河鎮、同大鎮、石頭鎮,往南終於廬江縣外環北路交口,路寬32米,全長約43公裡。
  • 千島湖底有座千年古城,城牆牌坊完好無損,號稱中國的亞特蘭蒂斯
    被淹沒的還有春秋戰國遺址,多數的古代牌坊。二十多萬移民被要求提前進行搬遷,不願離開的村民選擇了往高處的山地搬遷,也有無處安身的移民陸續逃回故鄉。隨著水面的不斷上漲,他們又被迫一次又一次地遷徙。為了國家,他們無奈捨棄了自己的小家。情感上的難以割捨,以及搬遷與重建家園時遭受的種種艱辛,都曾在他們的精神上留下烙印與傷痕。
  • ...甘而可的「漆」彩人生_中國夢實踐者_新聞頻道_央視網(cctv.com)
    徽州早在唐代就以漆器聞名,宋代時徽州細嵌螺甸漆器更是譽滿全國,有著「宋嵌」之稱。徽州盛產漆樹,徽州漆器是利用天然的生漆作主要原料,摻以綠松石、丹砂、珊瑚、青筋藍、硃砂等,經過一系列工藝處理而製成,古稱「菠蘿漆器」,菠蘿漆為徽州漆器技藝最高水平代表。然而,這樣優秀的傳統工藝也面臨著失傳。 甘而可是安徽黃山人,生於195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