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三絕」看牌坊。今天的徽州大地上,隨處可見的莫過於一座座寫滿故事的牌坊,它們與「民居」、「祠堂」並稱為「徽州三絕」,共同構成徽文化中獨樹一幟的人文景觀。

徽州是一座沒有圍牆的牌坊博物館,唐模村同胞翰林牌坊、東方凱旋門的許國牌坊、歙縣的中國最小牌坊雙節孝坊,還有廣為人知的棠樾牌坊群……牌坊靜靜地立在一方土地上,向世人述說著一段段血淚交織的故事。

牌坊的作用就是「旌表德行,承沐皇恩,流芳百世」,是古人一生的最高追求。 而徽州的牌坊中,以表彰婦女貞節為最多,幾乎佔到一半,其中,商人婦佔了絕大多數。為什麼徽州的貞節牌坊有這麼多呢?小編認為還是和徽州的朱程理學有關。
朱熹曾說過「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朱熹的這句話並不是針對女性,卻被人們錯誤地理解。徽州的牌坊,包括貞節牌坊已經是作為一種並不多見的歷史文化來遺存。宋代以來的徽州婦女,確實是不堪回首的。男人可以讀書做官經商,馳騁天下,女人只能守在家中相夫教子,唯一能讓她們青史留名,百世流芳的,就只有貞節一條路了。久而久之,貞節成為了徽州婦女的不懈追求。能留下一座貞節牌坊,更是至高無上的榮譽。

徽州女子程鳳娥在《長相思·信至》詞中寫道:「思漫漫,恨漫漫,無限離愁指上彈,翠被怯春寒,對欄杆,倚欄杆,一紙家書仔細看,函露語平安。」很多徽州女子盼君歸,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留下的只有落寞的背影。
「人寂寂,夜悠悠,天涯信阻喑凝愁,疏簾到曉簷花落,滴碎離心苦未休」徽州才女汪韞玉的《鷓鴣天 聽雨》,悽然凝絕,同樣也是徽州女人最真實的寫照。一世夫妻只有七天,這是五婆婆的故事,也就是徽州女人的故事。

孝貞節烈坊,位於歙縣城南街應公井巷口,簡單的它卻有著特殊的意義,它不但是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座牌坊,而且紀念的是徽州幾萬名節烈婦女。額枋用石,上鐫「徽州府屬孝貞節烈六萬五千零七十八名口」等大字。六萬五千多節烈婦女,古徽州,美麗的背後有一群堅韌偉大但又麻木愚昧的女人,她們演繹的苦難深深震撼著現代人。

雙節孝坊,是整個古徽州甚至全國最小的牌坊,一座牌坊旌表兩個節婦,除徽州府那座65078人的以外,尚無第二座。

冰寒玉潔坊,位於許村村口,花崗巖質,樸素大方,沒有什麼雕刻,西面大書「彤史垂芳」,東面大書「冰寒玉潔」,兩面皆注「旌表故儒童許可璣之妻程氏節孝」。

棠樾牌坊群中也有兩座貞節牌坊,分別是鮑文齡妻汪氏節孝坊和鮑文淵繼吳氏節孝坊,兩座牌坊,兩個故事,可謂感天動地。乾隆皇帝曾褒獎牌坊主人—鮑氏家族,稱其為「慈孝天下無雙裡,袞繡江南第一鄉」。棠樾的女祠清懿堂更是在男尊女卑的年代,對於鮑氏女性的一曲頌歌。

徽州牌坊背後,隱藏的是一段即將被人遺忘的故事,斧鑿之間,留下的是古徽州女人的堅韌與無奈。

在徽州,走過每一處牌坊的時候打聽打聽,路人總能說出無盡的故事。牌坊凝聚著徽州人對歷史的回憶和自豪。不管其背後有著怎樣的辛酸,勤勞智慧的徽州人總會以最坦然地態度來面對。
好了,今天的貞節牌坊就到這了,明天小編將繼續帶大家走進徽州的牌坊,領略牌坊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