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災難:「小冰河時期」究竟有多可怕?人在自然面前不堪一擊

2021-01-19 騰訊網

有人認為明朝滅亡的原因是建立的中央集權社會制度,導致社會產生了不可協調的矛盾。在我看來,明朝的「小冰河時期」也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從洪武到崇禎的十八年期間,一共發生發生自然災害1101次

準確來說這個時期從元末已經開始,只不過貫穿了整個明朝,所以也被稱為明朝的「小冰河」。在這個時間段裡,地球氣溫大幅度下降、使全球糧食大幅度減產,由此也引發社會劇烈動蕩,人口銳減,堪稱明史上的一次災難。

百姓受冷

當時的冷是人們無法想像的,而且在當時科技還不是那麼發達的情況下。今天的我們面對寒冷可以用暖氣,電熱毯、電暖器等來取暖,你就生活再不濟,你也可以穿上一件十分厚實的大棉襖。就算冷,那也是人們可以接受的冷。

明朝人們的生活條件也並不是很好,窮人家的孩子們都沒有幾件像樣的衣服,時不時的房子還來上一陣冷風。最近新的一輪寒潮來襲,許多人都已經忍受不了選擇不出門,當時的寒冷程度我們也可想而知

交通斷絕

當然這不僅僅是對人類造成的影響,受天氣的影響,南方許多城市都開始下起了雪。河流結冰不說,地面上也是如此。這基本上也斷絕了各地之間的聯繫,也別叫什麼村了,直接叫島算了,聽起來還高大上。

河流的凍結也直接決定了人們用水的困難, 當時南方和北方的河流全部出現了封凍,用水存在很大的問題。同時明朝的交通運輸主要方式為海運,成本小運輸量大,商品無法流通,帶來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糧食減產

氣候的異常給人們帶來不方便之時,還造成了許多自然災害的發生。災、旱災、雹災、風災、霜雪,前面我們已經給出過數據,從洪武到崇禎的十八年期間,一共發生發生自然災害1101次。什麼概念?每天都在發生,而且是每天三次

小農經濟社會的收入依賴於糧食,而自然災害的頻發自然會導致糧食減產。南方的水稻全部被受損,北方的小麥乾旱枯竭,百姓辛辛苦苦耕種一年,到頭來直接被天災「收割」,是誰都無法接受的。只要能填飽肚子就不錯了,還奢望賣錢?

戰亂頻發

老百姓沒有了糧食,填不飽肚子,加上資本進入明朝剝削百姓,一切的一切也都形成了惡性循環。民怨在積壓的過程中,最終爆發的結果就是爆發起義。當時明末全國各地起義軍加起來一共80萬,另一隻軍隊八旗軍總兵力才10萬……

所以小冰河期不僅是寒冷和糧食減產的代名詞,很大程度上伴隨著戰亂的發生。天下都無法安定,百姓又何來安居可言?許多人為了改善居住的環境,北方少數民族選擇南下,大範圍的戰亂也直接摧垮了明朝政權

後記分析

有記載表示明朝末年,漢族的人口有一億兩千萬人口。但到了滿清入關下來的時候,漢族人口只剩下了大概五千萬人,人口直接減少了一大半。除了戰爭影響的因素之外,明朝小冰河時期凍死、餓死等人口,絕對不在少數。

時代即便如此發展,小冰河時期至今沒有給出一個確切的答案解釋。有人認為是天體運動導致的不良反應發生,有人認為是大氣層作用的結果。不管是什麼樣的原因,想必現在的社會再有小冰河時期的發生,我們也足以應對

相關焦點

  • 中國明朝有小冰河時期,那同時期的歐洲有嗎?
    有的,雖說現在沒有比較可靠的科學推測可以表明小冰河時期的確切起止時間,但小冰河這種氣候異象是全球範圍內發生的大規模氣候變化,它逐步開始於13世紀初期,在17世紀對全球逐漸產生鮮明的影響。所以明朝末期既然碰上了小冰河時期,那麼同時期的歐洲絕對是有的。
  • 明朝一場流星雨,砸死陝西一萬多人,天文災難有多可怕
    古史新談/文喜歡天文學的人都知道,有一種美麗的天文奇觀叫流星雨。流星從天際划過,短暫而絢麗,美輪美奐,堪稱人間奇景。大家都知道流星雨是流星體高速穿過地球大氣層所產生的流束,一般而言,流星體的體積非常小,在穿過大氣層,經過高速的摩擦就會消亡,並不會落到地球上。
  • 可能到來的小冰河時期 不會那麼可怕
    今年的冬天似乎是近些年以來最冷的一個冬天,大面積的強降雪和強降溫導致南方也出現了大面積的冰凍雨雪天氣,更不要說處於北方的省市了,最可怕的是這樣的天氣似乎沒了個完,一股接著一股的冷空氣襲來有預兆似得告訴人們地球要冷了。
  • 美媒:冰河時期地球究竟有多寒冷?
    美媒稱,一個科學家團隊已經將上一個冰河時期——即所謂的末次盛冰期——高峰期的平均氣溫確定在46華氏度(約合7.8攝氏度)左右。據美國科學博客平臺8月26日報導,他們的研究結果讓氣候科學家能夠更好地理解當今大氣中二氧化碳——一種主要的溫室氣體——濃度的上升與全球平均氣溫之間的關係。
  • 以人類如今的科技水平,如果冰河時期來臨,人類能夠挺過去嗎?
    文/濤聲依舊以人類如今的科技水平,如果冰河時期來臨,人類能夠挺過去嗎?在地球40多億年的歷史當中,出現過多次的地球溫度顯著降低,比如說寒武紀晚期,石炭紀和新生代,在這些冰河時期當中,很多的生物滅絕了,當然也有很多的生活頑強的活下來了,科學家通過調查發現,每一次冰河時期的出現都持續了數萬年。
  • 好萊塢史詩級災難大片《後天》告訴你下雪有多可怕
    不同於其他災難題材,溫室效應就像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人類頭頂,《後天》抓住了這一點大做文章,講述了北半球因溫室效應引起冰山融化,地球進入第二冰河期,龍捲風、海嘯、地震席捲全球時,紐約這個昔日的文明前沿所發生的故事。
  • 歷史上的四次小冰河時期, 直接導致四個王朝的滅亡
    明朝自土木堡之變後,強大的明王朝開始由盛轉衰,雖然後面有個幾次中興,但是仍然無法徹底振興明朝昔日的強盛,特別到了萬曆十年後,萬曆皇帝竟30年不上朝,不理朝政,有人說,明之亡實亡於萬曆。明末朝政極為黑暗,在加上趕上小冰河時期,加速了明朝的滅亡。歷史上有四次小冰河時期,都是一個朝代滅亡的主要原因。    什麼叫小冰河時期?
  • 人類在災難面前是脆弱渺小的,災難需要警示推薦一些好看的災難片
    電影種類繁多,體裁多樣,而災難片很多人都喜歡看,觀看災難片它那緊張刺激感能讓人腎上腺素飆升,還有在災難中人類情感的表現讓人動容。災難片它以恐怖、驚慌、悽慘的情節刺激著人們的神經,讓欣賞的人們震撼,深入心靈。對於災難,2020年伊始不僅在中國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的陰影下,全球全球都發生了數件災難大事件,病毒爆發、禽流感、地震、火災等等。
  • 霍金預言2032年地球進入冰河時期是真的嗎?專家:明朝出現過
    史蒂芬·霍金是當代最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之一,於1942年1月8日出生於英國牛津,300年前的近代科學之父伽利略也正是在這同一天逝世,有不少人認為這兩位科學巨匠有什麼未知的聯繫。霍金提出的黑洞理論和奇點定理都對人類探索宇宙有著巨大的貢獻。更難能可貴的是,這樣突破性的理論居然是全身癱瘓,無法發聲的霍金提出的。
  • 天氣變冷有多可怕:明朝亡於小冰河期?
    (天啟六年正月的明朝地圖,相比極盛時期的明朝已經縮減了許多)但和哥哥朱由校對權力幾無興趣不同,這位十六歲的少年天子對治國充滿著鬥志,像自己的先祖洪武帝和永樂帝一樣能有一番作為,在大臣們所給的「乾聖、興福、鹹嘉和崇禎」四個年號中,朱由檢毫不猶豫選擇了最後一個,它代表著對帝國幸福美滿的祈願,但災難,並未就此止步不前。
  • 災難電影《後天》:今天不自知,災難就在後天
    (圖片來源於網絡以及豆瓣)然而,在2004年,還有一部經典的災難片,論特效場面、災難前人性的刻畫以及人與自然的深刻思考,與《2012》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這部電影就是《後天》。電影雖然利用了誇張的方法,提前向人們展示了全球變暖帶來的「冰河時代」,但影片中不斷發生的人類破壞自然環境的事實,無疑敲響了人們的警鐘:今天很美好,明天也可能相安無事,但任由事態發展下去,後天的不幸馬上就會來臨。後天的特效逼真,場面弘大。冰雹、雨水、海嘯、冰天雪地,特別是海嘯吞沒紐約那一段,代入感極強,讓人看到了人類文明在自然面前是多麼不堪一擊。
  • 人類在災難面前太渺小 大自然的災難簡直太可怕
    人和大自然的關係應該是互相依賴的 不能肆意破壞,否則大自然的怒氣簡直太可怕。今天就盤點一下那些災難來臨時有多可怕沙塵暴在災難面前
  • 明末「小冰河」到底多嚴重?大運河冰凍三尺,廣州連年暴雪
    這篇文章,比著要給大家帶來的內容是——明末「小冰河」到底多嚴重?吳淞江冰凍三尺,廣州連年暴雪。說到天災,當代生活的大部分人可能想到是汶川地震,但對天氣影響帶來的天災是沒什麼感同身受的。而在明末清初發生的「小冰河時期」,可以說因為災情過於嚴重,間接推翻了一個大統一王朝,民間更是民不聊生。那麼,「小冰河時期」到底有多久?到底有多嚴重了?如果你對這個問題有那麼一點興趣,那不妨繼續往下了解一下吧!
  • 真相是地球將進入冰河時期?聽聽科學家來揭秘!
    想必很多人都對此感到矛盾,為何科學家一邊呼籲全球人保護地球生態環境,一邊又在說地球將進入小冰河時期呢?難道這二者不矛盾嗎?可是冰河季,指的卻是地球氣溫驟降,若是時間持續的長一點,地球生態萬物或就要經歷第6次生物大滅絕了!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不妨聽聽科學家是怎麼說的吧!
  • 冰河時代:我們和大自然是共生的,在大自然面前,人類是不堪一擊
    自然對於我們而言是神秘的,它就像我們的良師益友一般。在過去,它的一切教會了我們生存,比如大樹的樹枝讓我們學會了用火、水源讓我們不至於渴死等等,這讓我們覺得我們是共生的,它可以賦予我們數不清的東西。但是它也是有脾氣的,因為我們忽略了它,在這片土地上絲毫不節制資源的運用,有的地方現已經變成了沙漠。它很生氣,常常用地震,旱澇來提醒我們。雖然我們之間共生的,但是在大自然的面前,我們不堪一擊,甚至有時候更可怕,連科技的力量也保護不了我們。這就是大自然的神秘。
  • 太陽黑子恐將致地球再次小冰河,上一次小冰河導致清軍入關
    如果太陽黑子長時間消失,此時就會進入蒙德極小期,這是因為英國天文學家蒙德發現,地球上1645年至1715年太陽黑子較小,而這個時期有被認為是地球最冷的時期,明清小冰期就是發生在這個時期。實際上的小冰河,前後歷時500餘年的氣候變化過程的總稱。明朝的小冰期到底是怎麼回事?
  • 2020年太陽將進入「極小期」?持續時間不長,但明朝曾因此滅亡?
    文/行走天涯2020年太陽將進入「極小期」?持續時間不長,但明朝曾因此滅亡?對於地球來說,太陽所組成的太陽系就是一個小家,就像人類依賴地球一樣,如果地球從太陽系中離開了的話,那麼缺失了太陽的光照和熱浪,最終地球也不可能成為一顆生命星球的。當人類的文明和科技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了之後,人類越發的知道了地球所處的環境,以及太陽對於人類和地球的作用之後。科學家們就一直開始不斷地觀測太陽了。
  • 我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災難:小冰河期,死傷過億,導致明朝滅亡?
    明朝小冰河時期主要指的是明朝末年以後、在鴉片戰爭以前(一說康乾盛世以前),當時因為整個中國的年平均氣溫都比現在要低得多,因此夏天大旱與大澇的時期也會相繼出現,所以冬天則會奇寒無比,因為不光是河北,就連上海、江蘇、福建、廣東等地也都是狂降暴雪。在明末清初的《閱世編》、《庸閒齋筆記》,以及《明史五行志》、《清史稿災異志》等等的文獻當中都提到了這種奇特的氣象。
  • 明清小冰期到底有多冷?它在當時造成的危害有多大?
    每當地球上出現冰河時期時,生物進化演變的進程便會受到極大的影響。冰河時期一旦降臨便會持續上萬年甚至數十萬年之久,在此期間,凡是不適應低溫環境的物種必然會走向滅絕。幸運的是,人類文明史出現之後,並未碰到如此極端的生存環境。不過,人類文明史出現之後,人類倒是經歷過一些「小冰河時期」。小冰河時期溫度並不像冰河時期那般嚴寒,持續時間也短的多。
  • 三種原因,可能導致地球提前進入冰河時期,重視環境刻不容緩
    小冰河時期要到來了嗎?太平洋的海底為什麼在變冷?山火、蝗災、瘟疫這些極端的變化到底意味著什麼?難道地球又一次的開啟了「災難模式」了嗎?但是相反,如果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過高,我們就有可能像金星一樣,溫度越來越高,直到地面上的水全部蒸發。溫度甚至達到500攝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