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變冷有多可怕:明朝亡於小冰河期?

2020-12-03 歷史研習社

文/石建房

01風雨飄搖

1627年,明天啟七年,八月的紫禁城失去了往時的喧鬧,顯得肅穆而莊嚴,這個古老的帝國剛剛送走了它的第十五位皇帝——明熹宗朱由校,享年僅二十三歲,而僅有的三子三女也都比他們的父親先走了一步,根據遺詔,朱由校的弟弟朱由檢成為了龐大帝國新的領航員。

此時的龐大帝國也已經是破敗不堪,在遼東,女真人已經攻下了瀋陽城和廣寧城,對著僅一步之遙的山海關虎視眈眈;在陝西,關中農民王二舉起了反叛的大旗,召集了五六千人馬,有愈演愈烈之勢;在四川,川貴土司進行了一輪又一輪叛亂,甚至一度攻佔了重慶城……在這樣的風雨飄搖之際登基,面臨的重重困難是難以想像的。

(天啟六年正月的明朝地圖,相比極盛時期的明朝已經縮減了許多)

但和哥哥朱由校對權力幾無興趣不同,這位十六歲的少年天子對治國充滿著鬥志,像自己的先祖洪武帝和永樂帝一樣能有一番作為,在大臣們所給的「乾聖、興福、鹹嘉和崇禎」四個年號中,朱由檢毫不猶豫選擇了最後一個,它代表著對帝國幸福美滿的祈願,但災難,並未就此止步不前。

02多災多難

萬曆四十三年,山東大旱;萬曆四十六年,廣東大雪;泰昌元年,淮北大飢;天啟四年,廣州民變;天啟五年,延安大風雪;天啟六年,蘇錫常風災水災……

山河破碎風飄絮,但是沒有人想到,這一連串的天災,全都是關聯在一起的,而這一連串的天災,在此時也僅僅是個開始。

天啟七年,陝西北部大旱,隨後旱區逐漸蔓延至全國各地;崇禎三年,陝西全省大旱;崇禎四年,河南大旱;崇禎五年,山西大旱;崇禎十年,河北、山東大旱……

旱區逐年向東向南推進,老的旱區持續乾旱,新的旱區每一年都在出現;4級以上的旱情蘭州持續了四年,蘇州和松江持續了六年,滄州和太原持續了七年,鄭州和洛陽持續了八年,西安持續了九年,而最嚴重的延安和榆林更是持續了十三年之久……

明帝國自北向南幾乎每一省每一府都有大旱的記錄,這一情況一直持續到了崇禎十六年,次年全國各地的旱情開始有了明顯好轉。

(崇禎皇帝朱由檢,由於戰亂其畫像不存,此為後人循史所繪)

但,已經來不及了,隨著大旱一起離去的還有明帝國和崇禎皇帝自己,崇禎十七年,李自成、多爾袞先後攻入北京,明朝就此滅亡。

03亡明真兇

所以明朝死在誰手上?

傳統觀點認為崇禎皇帝是應當肩負起一定的歷史責任的,加之其兄天啟皇帝一手造成的閹黨和東林黨相繼禍亂朝政,最終使明朝走上了亡國的不歸路。

傳統觀點的最大問題,出在沒有看到遠比政治、經濟和軍隊更可怕的力量——氣候。

中國歷來是傳統的農業國家,民以食為天,農業的穩定就是國家的穩定,而農業的穩定在於氣候穩定;明朝中期,氣溫迅速降低,氣候開始進入明末清初的小冰河期階段,這一時期的平均氣溫相比正常時期下降了2℃左右,由於氣溫下降,各種相關聯的災害成倍出現。

根據王雙懷的統計,自明朝中葉伊始,單單華南地區就發生了大大小小一百八十餘次洪澇水災,八十餘次旱災,六十餘次風災和六十餘次凍災,所造成的大面積饑荒多達七十餘次。

(中國歷史氣候折線圖【800-1800】,可以看見明朝的氣候相比前朝更低了許多)

旱澇風凍,顆粒無收的農民開始離開原有的土地,流離失所,荒廢的土地隨著天災造成嚴重的荒漠化,而荒漠化大幅度向東向南推進致使黃河不斷改道,黃河的每一次改道對中下遊的河南、河北、山東、江蘇等省份造成巨大的衝擊。

崇禎皇帝即位時,常年的天災已經使國庫的糧食儲備接近於零,而旱災卻依舊肆虐;從天啟七年的「陝西王二起義」開始,李自成、張獻忠等大小起義軍頭領每一年都在湧現,而山海關外的女真人也因對寒冷束手無策而拼命向南進軍。

在極端氣候的拷打下,連綿不斷的天災最終轉變成人禍,明朝就此終結,然而諷刺的是,根據對順治七年的氣候模擬,當年的氣溫已經回升到了歷史平均水平,而這一年,不過才1650年,離崇禎皇帝吊死在煤山上才過去了六年。

04隱藏boss

全球性的氣候問題從來也不只影響一處,在歐洲,1570年爆發了糧食危機,一直持續了長達十年時間,神聖羅馬帝國的普魯士人口銳減三分之二,為此猶太人和女巫成為了歐洲的背鍋俠,其被迫害力度之大直到希特勒執政時期才能與之相比;在日本,戰國的兵亂加重了氣候造成的苦難,上杉謙信十二次於秋冬之際出兵前往關東搶糧……

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四次氣候異變——商末周初、漢末晉初、唐末宋初和明末清初,其中東漢時期中國在籍人口已有五千萬之多,而西晉初年的人口僅剩不到一千萬;唐朝時期人口數量在六千萬以上,而到了北宋初年,控制著人口密度最大的湖廣江浙的北宋,全國上下人口相加也不到兩千萬;明末隨著南美大量白銀一同流入的還有土豆、紅薯和玉米等山地作物,也因此人口數量的銳減遠比之前所有的王朝末年都緩和了許多。

但即便是南美作物出現,全國性的推廣也一直是到乾隆年間才有的事情,只能說,崇禎皇帝已經是挺努力的了,在沒有現代科學技術的加持下,換了誰在那個位置上,都逃脫不了這一死局。

參考書目

[1]張廷玉、萬斯同等《明史·五行志》

[2]王強《極端大旱年景下我國的糧食安全評估——以崇禎大旱為例》北京師範大學2009年

[3]王雙懷《明代華南自然災害的時空特徵》,《地理研究》1999年第2期。

相關焦點

  • 小冰河期對歷史的影響有多大!直接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02氣候降到了極點在明朝的這段時期正處於小冰河期,氣候寒冷。這場雪有多嚴重呢,根據相關的統計,僅僅是江蘇常熟這一地區被凍死的就有接近200人,本來就寒冷的北方更是不計其數。公元1454年的的五月份,馬上要進入夏天。揚州地區下來一場大雪,許多的樹木花草都被凍死。這還沒有結束,進入夏天的七月份,又下了一場大雪,這場大雪都多大呢,地上厚厚的雪都有三尺。
  • 地球有可能已迎來小冰河期,天氣將慢慢變冷,或許不是壞事
    可能很多人要問了,地球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小冰河期出現了,會不會即將來臨呢?其實早在2012年,NASA就曾宣布過一個他們的研究發現:地球可能已經進入了新的「小冰河期」,他們認為地球所謂的溫室效應已經停止,並開始變冷。我們可以從北半球近數年來的酷寒看出地球的天氣已經悄然發生變化,而且這個過程最短還會持續20-30年。
  • 可能到來的小冰河時期 不會那麼可怕
    今年的冬天似乎是近些年以來最冷的一個冬天,大面積的強降雪和強降溫導致南方也出現了大面積的冰凍雨雪天氣,更不要說處於北方的省市了,最可怕的是這樣的天氣似乎沒了個完,一股接著一股的冷空氣襲來有預兆似得告訴人們地球要冷了。
  • 地球可能已迎來小冰河期,天氣慢慢變冷,人類要早做準備才行
    正當人們在膽心全球溫度不斷上升的時候,NASA曾在2012年宣布過一個研究發現:地球可能已經進入一個「小冰河期」。科學家認為,地球的溫室效應正在停上,而地球也在開始慢慢變冷,這主要是通過對北半球幾年來採集到的數據發現的,北半球數年來溫度在不斷下降,天氣正在悄然發生著變化。而NASA的這個發現也生到了很多權威專家的認同。
  • 明朝小冰河時期是「巧合」?專家:地球可能迎來極寒天氣
    這個北極融化的寒冷冰水就會湧入到大西洋之中,就是在這種情況之下,就可能導致地球會進入小冰河期的情況發生,到時候西歐的氣候將顯著變冷。這個準不準?很明顯這個問題還是不好說的,因為NASA專家的這個說法並沒有違背全球變暖的一個發展趨勢,他也說了是全球變暖導致冰川融化而導致風向發生改變,那麼就是一個符合「全球變暖」的邏輯性。
  • 地球進入小冰河期模式?美國幾十萬鳥類離奇死亡,屍橫遍野
    我們知道明朝崇禎年間,災荒不斷,很多專家學者認為明朝的滅亡跟地球進入「小冰河期」,氣候變冷有關。令人擔憂的是,2020年也是災荒不斷,從澳洲山火到全球疫情、再到洪水颱風泛濫,這些異常的天氣是否跟崇禎年間一樣與「小冰河期」有關?
  • 是暖冬還是小冰河期?
    報導稱,權威氣候科學家指出,連日來的異常氣候很可能只是全球氣候變冷的開端,在接下來的20年至30年間,地球將經歷一個「小冰河期」。不過,多位氣象專家持不同看法,認為全球變暖的趨勢仍未改變。□快報記者 孫羽霖《每日郵報》「小冰河期」報導被反駁近日,歐洲以及亞洲部分國家遭遇了持續性嚴寒。
  • 專家說地球或進入小冰河時期,會不會真的變冷?
    這個北極融化的寒冷冰水就會湧入到大西洋之中,就是在這種情況之下,就可能導致地球會進入小冰河期的情況發生,到時候西歐的氣候將顯著變冷。 暫時也沒有看到誰對他的說法做出相應的說法,我們也只能先作為參考情況,如果按照個人的理解,這種天氣情況可能並不像說的小冰河時期。
  • 小冰河期、糧食.
    歷史上的「小冰河期」都導致了地球氣溫大幅度下降,各種極端天氣出現,使全球糧食大幅度減產,出現糧食短缺,由此引發社會劇烈動蕩,人口銳減。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是第一次小冰河期;東漢末年、三國、西晉是第二次小冰河期;唐末、五代、北宋初是第三次小冰河期;明末清初是第四次小冰河期。「小冰河期」的平均溫度一般要比正常時期低1-2℃,極大影響農業生產。氣溫下降1℃將使作物的生長適宜期縮減3周。明朝中期,氣溫迅速降低,這一時期的平均氣溫相比正常時期下降了1-1.5℃左右。
  • 明朝災難:「小冰河時期」究竟有多可怕?人在自然面前不堪一擊
    有人認為明朝滅亡的原因是建立的中央集權社會制度,導致社會產生了不可協調的矛盾。在我看來,明朝的「小冰河時期」也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從洪武到崇禎的十八年期間,一共發生發生自然災害1101次。
  • 嚴寒襲卷,小冰河期來了嗎?
    這可能意味著地球即將進入歷史上第二個「蒙德極小期」,即小冰河時期。2020年,針對冷得發紫的天氣,科學家們表示:在觀測太陽的時候,發現太陽黑子的活動進入了「倦怠期」,致使抵達地球的熱量隨之減少,小冰河期已經在來的路上。何為小冰河期?它與毀滅大量動植物生命的冰河期相對應,指相對而言較冷的時期。
  • 要是明朝不遭遇小冰河期,又會有怎樣的一個結局?
    明朝的封建制度其實早已達到了巔峰,顯然明朝已經大致解決了之前封建王朝滅亡的原因,況且,地方割據,貪汙情況,外戚專權等等問題到了後來的時候其實也不怎麼嚴重,軍力也比清朝末期強得多,那除了自然界的力量,還有什麼能掀翻如此龐大的一個帝國?
  • 2030年,小冰河期是否會到來?科學家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說到小冰河時期,可能一些朋友還不知道小冰河時期是什麼,也不知道小冰河期到底是怎樣形成的。不過看過電影《流浪地球》的朋友肯定是知道一點的,下面咱們就先說說什麼是小冰河期。約1350年到約1850年 ,當時全球多地包括中國氣溫驟降,且年平均氣溫都比現在要低,夏天大旱與大澇相繼出現,冬天則奇寒無比、狂降暴雪。和近期部分地區發生的氣候現象較為相似。
  • 歐亞現極寒天氣 「小冰河期」說法飽受爭議
    有媒體援引專家的話說,全球氣候已經停止變暖,地球迎來「小冰河期」,甚至有專家推斷英國的溫度將比南極還低,一時間,「冰河期」這個似乎只在「DISCOVERY」中出現的名詞,走進了現代人的視野中。全球氣候究竟是變暖還是變冷,學界一直有爭議,2012真要來了麼?「小冰河期」的斷言是否準確?
  • 歷史上的小冰河時期,1000年最冷,1萬年第二冷,100萬年僅4次
    在中國,也冷訊頻傳,中國天氣網訊,中央氣象臺1月3日06時繼續發布暴雪黃色預警:預計,3日08時至4日08時,甘肅東南部、陝西中南部、山西南部、河南大部、湖北西部和北部、安徽北部、江蘇西北部等地有大雪,其中山西中南部、湖北西部和北部、河南南部、安徽西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暴雪(10~18毫米)。
  • 我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災難:小冰河期,死傷過億,導致明朝滅亡?
    明朝滅亡距今已有近 400 年,然對其滅亡原因探究,各家依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歷史學家多政治、經濟、軍事等社會科學的角度出發,將其滅的原因歸結於政治腐敗、吏治黑暗、農民起義、軍事失利等,很少或幾乎不考慮自然環境變遷對其造成的影響。
  • 有個區持續5年變冷,地球進入小冰河是真的?
    作者:文/虞子期 長期以來,關於地球變熱變冷都是爭議的話題,包括如今還有人在說,我們地球可能在2030年進入小冰河時期,到底這是什麼情況呢? 當然這確實是科學家說的,但這是一個分析的可能性結論。
  • 小冰河時期|極端氣候肆虐,2020年人類將面臨「全球變冷」
    」最可怕的就是這種突然一下子進入嚴寒季節,然後一下子又是酷熱季節,反覆無常的天氣,很難防範。氣溫起起伏伏猶如「過山車」,是否預示著地球已經進入了「小冰河時期」?「小冰河時期」又是怎麼一回事?小冰期氣溫下降,使植物生長季節變短,土壤降溫,同時不穩定的天氣因素增加,區域性的洪澇、乾旱、暴風、冰雹等等,使糧食作物產量變少,農作物價格上升。舉個例子,半個月前山東的冰雹打落了果園的花朵,山東水果今年豐收無望,這就導致今年水果漲價。糧食價格上升,會造成全球多地出現饑荒,目前非洲已經有很多地區處在饑荒中了。
  • 小冰河期到底有多少℃?小冰河期2020年是真的嗎
    小冰河期的溫度大多在零下40攝氏度左右,因為在我國的明朝就已經出現了第四次小冰河期,當時也使得我國遭受了極為嚴重的自然災害,
  • 全球遭遇極寒天氣 有專家指出小冰河期來臨說
         在全球變暖的趨勢下,為何這個冬天反而變得更冷?近期各地為何頻現極寒天氣?記者就此採訪了有關氣象專家。     許多專家把歐洲嚴寒天氣歸咎於北半球大氣環流異常。但誰都不否認,它們與全球性氣候異常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