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9年底到2020年中,我國一些地區出現很多極端反常的天氣。
四月黑龍江剛剛轉暖,就遭受歷年罕見的特大暴雪,2米深積雪堵房門,埋掉小轎車;
四月五月雲南、甘肅、貴州、福建等多地近期遭受冰雹襲擊,部分地區冰雹堆集1米深,有的冰雹大如雞蛋;
果樹被冰雹打落果子
5月,南方局部地區大暴雨,中國27個省份經歷「全能型」寒潮,東北局地降溫達20℃。
你在南方30度的豔陽天裡吹空調,我在北方的冷風裡穿冬裝。
隨後,北京經歷了超長春天,5月24日才入夏,比往常多了20多天,是十年之最。
緊接著,北方高溫天氣在兩三天之內破表,而南方多省暴雨破紀錄,可說是「冰火兩重天」。
受強降水影響,7日桂林永福縣河流水位上漲,城區被淹。
(圖/韋宇)
廣西北部發生了洪澇、滑坡等災害,街道積水嚴重,商鋪、車輛被淹,多處河流超警。
6月7日,桂林市荔浦城區汽車被淹。(圖/陳敏 李會玲)賀江上遊富川縣富陽鎮河段出現近50年一遇洪水。
6月7日,賀州市昭平縣北陀鎮建設中的路基被衝毀。
(圖/李和平 文/董州)
天氣肉眼可見的不正常。
在北方的我本人,4月還穿著厚羽絨服,5月穿著棉褲毛大衣,6月剛出頭突然之間就熱到汗流浹背,著實猝不及防。
農作物的成熟非常依賴溫度,種地的朋友對氣溫非常敏銳,也說:「感覺今年的冬天格外長,氣溫比往年都低。」
最可怕的就是這種突然一下子進入嚴寒季節,然後一下子又是酷熱季節,反覆無常的天氣,很難防範。
氣溫起起伏伏猶如「過山車」,是否預示著地球已經進入了「小冰河時期」?
「小冰河時期」又是怎麼一回事?
首先糾正一個觀念,小冰河時期並不意味著夏天不會熱。
雖然這個名詞中有一個「冰河」,但是和電影《冰河時代》裡全世界都冰天雪地是不一樣的。
「冰河時代」又叫做「大冰期」。
而目前我們正在經歷的是「小冰河時期」,又叫「小冰期」。
它的表現更多的是極端天氣的增加,比如有的地方乾旱,有的地方暴雨,冬天變長,甚至還有地震,火山爆發,瘟疫流行,蝗蟲肆虐等等的災難同時爆發。
是指一段在中世紀溫暖時期之後開始,全球氣溫出現下降的現象。
時間約在自1550年至1770年這220年間(明嘉靖29年至清乾隆35年),結束於19世紀初期。
從長期來看,在中世紀溫暖期持續了400年後,出現了長達500年的寒冷化時期。[1]
過去2000年間全球平均氣溫的變化
來源:R. A. Rohde
說起來似乎並不誇張,上面也提到了:全球氣溫將比20世紀偏低大約1℃。
但這零點幾度的全球氣溫變化已經足夠讓海南北部下雪了。
在上一次明清小冰期,海南地方志《瓊臺志》記載正德元年(明朝,1506年)「冬,萬州大雪」。
道光《廣東通志》多次記載了廣州下雪,更是多次有平地積雪數寸乃至尺餘的記載。
也就是說,假如這一次小冰期足夠猛烈,南方的朋友也有雪景可看了。
但這並不是什麼好事,小冰期約等於亂世,朝代更替大都發生在寒冷時期。
亞伯拉罕·洪迪斯(Abraham Hondius)
於1677年創作的
《冰凍的泰晤士河,向東看向倫敦老橋》
亨利克·阿維坎普(1580-1634)
荷蘭著名的風景畫大師創作的《冬景冰趣》
17世紀冬天滑冰的場景
根據人類目前的研究,小冰期產生的原因有可能主要與太陽活動有關。
太陽活動呈現出周期性變化。
太陽的磁極每22年變換一次,太陽輻射量在11年的周期中不斷增加和減少。
對應會表現出太陽黑子的數量不斷增加和減少。
隨著太陽進入自然的「冬眠期」或太陽活動極小期,太陽黑子減少,它給予地球的熱量就會減少,地球將會出現一些以暴風雪和氣溫驟降為主的極端天氣。
同時,太陽活動極小期大約每400年會出現最嚴重的一次。
按照這一規律,太陽活動的下一個周期於2020年開始。
太陽黑子數量周期圖
太陽上已經連續多日無黑子
比較著名的一次太陽極小期出現在1645年至1715年的蒙德極小期,在其中30年裡,平均每年觀測到的太陽黑子數量只有1.7個。
而正常情況下每年能夠觀測到的太陽黑子數量超過1500個。
這個時期正是地球的小冰期,大多數地區都經歷了嚴寒的冬天。
雖然科技越來越發達了,但是目前全球種植大環境業依然是「靠天吃飯」,依靠「高科技手段」保護糧食產量只存在於想像中。
歷史上的「小冰期」是暴亂、搶掠及死亡的高發期,由此引發社會劇烈動蕩,人口成半銳減。米蘭大瘟疫:1629年至1631年義大利爆發了一系列的鼠疫,通常稱為米蘭大瘟疫。此次瘟疫造成大約28萬人死亡。米蘭大瘟疫是黑死病開始後的所有流行性瘟疫中的最後一次大瘟疫。
倫敦大瘟疫:1665年到1666年發生在英格蘭的倫敦大瘟疫。在這場瘟疫中,有7.5萬到10萬人喪生,超過當時倫敦總人口的五分之一。
馬賽大瘟疫:1720年到1722年馬賽遭逢瘟疫侵襲,造成10萬人死亡,是18世紀初歐洲最嚴重的瘟疫之一。
雲南鼠疫:1885年到1950年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始於中國雲南省的一場重大鼠疫。這次世界性大流行以傳播速度快、傳播範圍廣超過了前兩次而出名。
這場鼠疫蔓延到所有有人居住的大陸,先從雲南傳入貴州、廣州、香港、福州、廈門等地後,這些地方死亡人數就達10萬多人。
香港鼠疫流行期間英國人進行防護 (圖/ WC)
鼠疫傳入廣東香港後,傳入隨著英國人開通的東南亞貿易路徑,傳入印度孟買等大城市,後又相聚傳到南非,厄瓜多。
1900年傳到美國舊金山,也波及到歐洲和非洲,在10 年期間就傳到77個港口的60多個國家。
單在印度和中國,就有超過1200萬人的人死於這場鼠疫。
上面是數據是不是觸目驚心?
1. 目前全世界已經有多項研究表明,地球已經進入「小冰河時期」。
2015年,英國諾桑比亞大學數學教授Valentina Zharkova在國際天文學會上,就曾經提出警告稱:
經嚴密的數學演算及資料收集,在2020年至2050年間,太陽會進入類似17世紀的「蒙德極小期」,屆時太陽所發出的輻射量將減少,致使地球大氣的溫度會下降,因而再次進入「小冰河期」。
尤其是2030年代,太陽的表面活動將會減少了60%,此種情形跟「蒙德極小期」差不多。
《Space Weather》及氣候網站《Climate Depot》在分析太陽黑子之活動情形之後,它們預測下一個太陽活動「極小期」,應該會出現在2019或2020年。
《Space Weather》稱,太陽表面的活動,正在以一萬年間罕見的速度,急速下降之中,以現今的情形而言,太陽黑子的活動將於2019年底前降至最低,自現在開始至2020年,太陽表面出現『無黑子』情況,將會愈來愈頻繁,並且每一次持續的時間,將會增加,從幾天增加至幾星期,甚至幾個月之久。
如今研究結果得到了證實。
參考文獻
Dan Lubin, Carl Melis, David Tytler, Ultraviolet Flux Decrease Under a Grand Minimum from IUE Short Wavelength Observation of Solar Analogs,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2018, 852: L4.
E.L. Ladurie. Times of Feast, Times of Famine: a History of Climate Since the Year 1000 (0(Barbara Bray, tr.). New York: Doubleday. 1971.
楊冬紅,楊學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氣候特徵。沙漠與綠洲氣象.2007,1(3):1-8。
楊冬紅,楊德彬,楊學祥.地震和潮汐對氣候波動變化的影響。地球物理學報.2011,54(4):926-934.
楊冬紅,楊學祥. 全球氣候變化的成因初探. 地球物理學進展. 2013, 28(4): 1666-16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