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溫室氣體的排放,讓地球的溫度不斷上升,全球變暖成了人們口中經常談論的話題。最近幾年,科學家提出了一種截然相反的結論,認為地球開始進入小冰河期。一個是變暖一個是變冷,到底哪個是真的,這讓人們陷入了困惑。
自1979年日內瓦第一次世界氣候大會首次提出全球變暖的說法以來,大量的研究結果證明地球變暖的速度越來越快。從化石燃料產生的大量二氧化碳到畜牧業養殖所產生的甲烷,溫室氣體的產生機制也越來越明確。
2000年之後,各地的高溫記錄不斷被打破,作為冰天雪地的南極也測得有記錄以來的新高溫20.75℃。2020年的疫情爆發、澳大利亞山火、東非蝗蟲等極端天氣引起的自然災害更是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抑制全球變暖已經迫在眉睫。
不過,也有一些科學報告稱,太陽活動開始出現明顯減弱,這很有可能導致地球進入一個小冰期。NASA也曾在其網站上發表過類似的言論。
這顯然是兩種矛盾的說法,未來的地球究竟是溫室效應導致全球變暖還是小冰河主導引發的全球降溫呢?是不是我們可以停止節能減排行動呢?
其實,兩種說法在某種程度上都是正確的。只是每種結論所佔的角度不一樣。首先我們說一下小冰期的情況。
小冰期是站在地球氣候變化角度來闡述的。在歷史上,地球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進入一個冰期。這種變化是根據太陽的周期性變化所呈現的。
太陽的輻射量會在周期中不斷地增加或者減少,進而造成太陽黑子活動的增大或減弱。當太陽活動會處於極小值,太陽黑子的數量也會低於平均值,這時地球所能接收的光照也會下降,由此進入冰河期。
在我國歷史上的明朝就曾經歷過這樣一個小冰期。那時寒潮降臨,糧食歉收,許多人被懂事或者餓死。根據科學家對於太陽活動的預測,太陽活動會在2022年達到巔峰,在2030-2040年左右,太陽活動將會劇烈減少,因此才有小冰期的說法。
而全球變暖是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化石燃料大量燃燒才產生的。它更多的表現是一種累積效應,也不能客觀地用自然條件的改變來解釋。
小冰期的出現能否抵消全球變暖的效應,答案是有可能。當然科學家其實也並不能給出完全肯定的結論。因為現如今我們正經歷著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氣候變化,工業化社會的發展,讓大氣中的溫室氣體遠高於歷史上的每個時期,這種情況在過去根本沒有參考的經驗。
另外,小冰期的出現也並未從根本上剔除全球變暖的因子,這很有可能意味著當小冰河期結束,全球氣溫將遭致氣候變暖和自然溫暖期雙重影響,氣溫上升的幅度可能將出現倍數性的反彈。
不過,有一點是不容置疑的。人類活動對於氣候變暖的「貢獻」真在影響著我們的世界,IPCC研究報告和補充報告已經確認了這一點。
我們不能寄希望於依靠自然冰期來抵消全球氣候變暖,而是應該採取切實行動,踩下剎車,即便不能及時在控溫線以下懸崖勒馬,也應該讓氣候儘快回到可以接受的範圍。
而這些「切實行動」是分析歷史時期氣候變遷所不能解釋的。歷史上氣候變化的故事更多是人類被動適應的故事,而現在我們面對的是人類主動改變的故事。
往期回顧:
地球氣候正墜入不可逆臨界點,聯合國警告:「氣候難民」或將誕生
全球變暖使35億人面臨極端高溫,糧食危機下的人類還剩多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