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極無恥的首輔,亡國後污衊崇禎帝是昏君,最終被夾裂腦袋而死

2020-12-05 文史磚家

文/格瓦拉同志

清朝大儒顏元曾用「無事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這句話,來形容明朝的文人士大夫平時只知誇誇其談,但面對國家危局卻毫無應對之策,只會在江山易主之際通過自殺的方式,來報答君王的「恩養」。雖然此說有失偏頗,但從晚明文臣們的表現來看,也頗有一番道理。

其實就晚明士大夫的表現來看,能做到「臨危一死報君王」的還算是有良心之人,尚有不少身居高位的大臣非但做不到這一點,反而還會在投靠新朝的同時,恬不知恥地攻擊舊朝,而崇禎朝最後一任首輔魏藻德,正是其中的典型。那麼,魏藻德是何許人也?他都有哪些為人不齒的舉動?

崇禎帝非常賞識魏藻德,提拔他為首輔

魏藻德字師令(一作恩令),號清躬,直隸通州人,崇禎十三年(1640年)考取狀元,被授予翰林修撰職務。魏藻德為人擅長辭令、極有辯才(「藻德有口才」見《明史·卷二百五十三》),而且深諳帝王心術,在奏事時每每能迎合皇帝的心意,由此深受崇禎帝的器重。

在成為狀元兩年後,魏藻德便因奏對稱旨,被超拔為少詹事兼東閣大學士,開始入閣輔政。崇禎十七年(1644年),魏藻德晉升兵部尚書兼工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不久便代替陳演成為內閣首輔。魏藻德從考取狀元到出任首輔,前後只用了4年時間而已,真可謂神速。

崇禎帝無力回天,最終自縊殉國

魏藻德居官期間毫無建樹,唯一能算是成就的,也就是號召百官捐款助餉(「藻德居位,一無建白,但倡議令百官捐助而已。」引文同上),然而由於此事觸犯到王公大臣們的利益,所以遭遇普遍抵制,最終不了了之。當年三月,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帝在煤山自縊殉國,但文武群臣們卻並未效仿皇帝,而是恬不知恥地準備為新朝效力,尤以魏藻德為甚。

且說李自成進京後,命令明朝遺臣悉數前去報導,消息傳出後,首輔魏藻德忙不迭地去拜見他,並向其跪地叩頭、請求錄用。李自成很鄙視魏藻德的表現,便問他為何不像崇禎帝那般殉國,後者聽後非但未感到羞愧,反而恬不知恥地回答道:「罪臣正等待新朝的召喚,不敢貿然去死。」李自成感到齒冷,便下令將魏藻德等人押往權將軍劉宗敏府中,由後者訊問。

李自成怒斥魏藻德,後者卻不以為意

劉宗敏對明朝遺臣根本就沒有好印象,所以一上來便責問魏藻德:「你身為內閣首輔卻坐視國家淪喪,怎麼還有臉活著呢?」魏藻德聽完後,趕緊陪著笑臉回答道:「罪臣本是一介書生,對治國理政本來就不在行,況且先帝昏庸無道、剛愎自用,局勢之所以無可挽回,全是先帝之罪。」

劉宗敏聽後勃然大怒,指著魏藻德的鼻子罵道:「你本是不名一文的酸腐書生,考取狀元後才三年時間便當上宰相(實為四年),崇禎帝對你可謂是恩深如海,哪裡有負於你?如今你卻詆毀他昏庸無道,真是個忘恩負義的混蛋!」說完,劉宗敏命人抽打魏藻德的臉頰,許久才下令罷手。

劉宗敏厭惡魏藻德,命人痛打他一頓

賊點名日,藻德首向自成叩頭求用...少頃,繩系至,命送偽刑官拷打。劉宗敏責以首輔致亂。魏藻德曰:「臣本書生不諳政事,又兼先帝無道,遂至於此。」宗敏怒曰:「汝以書生擢狀元,不三年為宰相,崇禎有何負汝,詆為無道。」呼左右批其頰。見《明季北略·卷三十二》。

既然李自成、劉宗敏都極度厭惡魏藻德,其結局可想而知。很快,劉宗敏對魏藻德大刑伺候,命他「捐款助餉」。魏藻德在被夾棍夾斷十指的情況下,被迫交出白銀一萬餘兩,然而劉宗敏根本不相信一個首輔家中僅有萬兩白銀,便命令手下人繼續用刑。

魏藻德在獄中呼天搶地、哀嚎不止,最終熬不過酷刑,在5天後被夾爛腦殼而死。事後,魏藻德的兒子也被殺(「藻德輸萬金,賊以為少,酷刑五日夜,腦裂而死。復逮其子追徵,訴言:『家已罄盡。父在,猶可丐諸門生故舊。今已死,復何所貸?』賊揮刃斬之。」見《明史·卷二百五十三》)。

魏藻德屢遭酷刑,最終腦裂而死

魏藻德本是一介書生,因為受到崇禎帝的器重,不僅被欽點為狀元,還在短短4年的時間裡晉升為首輔,所受恩寵可謂極深。然而對於崇禎帝的信任,魏藻德非但沒有替君父分憂,反而在江山易主後對新朝搖尾乞憐,並大肆抹黑崇禎帝,其人性之卑劣簡直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他最終遭受酷刑而死,也算是罪有應得了。

史料來源:《明史》、《明季北略》

相關焦點

  • 性格決定成敗——崇禎帝的性格缺陷導致明朝滅亡
    崇禎帝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在內憂外患中執政17年,最後在農民起義的威逼下,自縊於煤山。雖然即位時明朝內憂外患已呈衰敗跡象,大明的滅亡已成歷史的必然結局,僅靠他個人是不能扭轉歷史的發展趨勢。雖然自當政以來,他勤於政治,崇尚節儉,始終為挽救明朝而不懈努力。但明朝的滅亡也有著他不可推卸的責任,他的性格弱點加速了明王朝滅亡的腳步。
  • 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皇帝朱由檢為何非要自殺,到底是誰逼死了他
    縱觀歷史,各朝各代的亡國之君都有著傳奇的一幕,例如歷史上最有名的「甲申之變」,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皇帝朱由檢在李自成大軍攻破北京城後。殺妻,殺子,殺女,一頓屠殺後,自己跑到了故宮後面的煤山上,上吊自殺了。常言道,「就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堂堂的大明皇帝為何會淪落到如此地步。畢竟李自成的叛變不是一天兩天,眼看支撐不住為何不跑?
  • [視頻]明亡清興六十年:崇禎登基
    崇禎為朱常洛第五子。朱常洛與其兄長朱由校在位時間均短,16歲的崇禎繼承帝位。此時明帝國因為小冰河期天氣異常寒冷,災荒頻繁和外敵頻繁入侵在風雨中飄搖。  十六歲登基的崇禎竭盡全力,勤儉勤勉,兢兢業業,付出全部的精力與明末龐大無恥的文官集團抗爭,十七年來用盡心力去挽救天下和百姓,最終以身殉社稷。用自己的生命為大明社稷殉葬。
  • 崇禎皇帝自縊煤山後,此人來到崇禎帝墓前,絕食七日而死
    其實這句話是明永樂帝在第二次北伐蒙古班師回朝在北京時說的,原文是「我朝國勢之尊,超邁前古,其馭北虜西番南島西洋諸夷,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明朝存在276年,中間出現了很多荒唐的帝王,但是大明最後一位皇帝崇禎的做法,至今看來依舊令人值得敬佩。崇禎做到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他也遵守了先祖祖訓而付出了生命。
  • 明朝滅亡,崇禎死後有多慘,百官投降,與妃嬪合葬
    明朝亡於內亂、外患,但末代皇帝崇禎的確是給李自成的大順軍給逼死的。崇禎十七年(1644年),也就是明朝滅亡的最後一年,李自成建國大順,不久率軍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關等戰略重鎮,北京岌岌可危。情急之下,崇禎帝詔徵天下兵勤王,命吳三桂火速領兵入衛北京,並起用吳三桂之父吳襄提督京營。崇禎在兩線作戰中,疲於奔命,最終獨木難支。三月十九日(4月25日),為了免於羞辱,崇禎命後宮嬪妃自殺,又親手砍殺自己的女兒。之後,他跟著太監王承恩逃亡至煤山,自縊而死。
  • 吊死崇禎皇帝的「歪脖子樹」,到底有多慘?為何戴了200年鐵鏈
    崇禎皇帝是我國歷史上非常特殊一個亡國皇帝,歷史上大部分亡國皇帝不是昏君就是傀儡,而崇禎皇帝既不是昏君也不是傀儡,他在治國和軍事上都有所作為,只是因為明朝先輩皇帝留下的窟窿太大,崇禎拼盡全力都沒能填平,最終無奈的背上了亡國皇帝的稱號。
  • 大明最悲劇的皇帝——崇禎皇帝
    亡國之君各有特色,暴虐寡恩的秦二世,昏庸慢懶得宋理宗,懦弱無嫩的晉惠帝,而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其實崇禎皇帝的一生,本身就是一個傳奇,一個悲劇性的傳奇,明朝時期,不可謂國不富,也不可謂技不強,但是地瓜大廈如摧枯拉朽般地迅速崩塌,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七日,農民起義軍圍攻京城,十八日晚絕望無助的崇禎皇帝強打精神舉行了最後一次家宴,他知道大明朝即將滅亡,自己成為了亡國之君,妻子兒女也將成為亡國之人。
  • 宵衣旰食,日理萬機的明朝亡國之君朱由檢,為何沒能挽救大明王朝
    明朝不但沒有實現朱由檢所期望的中興願景,反而被李自成的大軍給毀滅了!而朱由檢也成了亡國之君,他在北京皇城內的煤山上吊自殺身亡。那麼,勵精圖治的明朝皇帝朱由檢,為何會以悲慘的結局收場?下文將深入分析崇禎帝朱由檢個人的悲劇產生的根源,以及他對於明帝國的影響和滅亡的根本原因所在。
  • 明末清初史學家評論明朝滅亡,除崇禎皇帝之外,還有四點重要原因
    一個朝代滅亡,往往是天時、地利、人和全盤皆輸的產物,明朝自然也不例外。在歷史的長河中,除了上古時期的夏商周之外,一個王朝的壽命最多也就二百多年,而明朝對歷史進程有著深刻的影響。明朝疆域黃仁宇先生在《萬曆十五年》一書中,以大歷史觀的角度推斷,總結出明朝滅亡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數位化管理。
  • 明朝最忠心最男人的太監,陪崇禎皇帝上吊而死,死後令後人敬仰
    像王承恩這樣從小到大一直照顧崇禎的太監,更加受到崇禎皇帝的信任。他也值得崇禎皇帝信任。王承恩原本是曹化淳手下的,曹化淳也不是一般太監,在崇禎繼位之初,負責處理魏忠賢時期造成的冤案,平反高達兩千多件。作為一個太監,曹化淳給王承恩做了一個好榜樣。曹化淳與王承恩,是明朝最後歲月裡,是兩個好太監,至少在明朝歷史中這兩個是忠心,為崇禎辦事。
  • 上天給了崇禎帝十七年時間,工作勤懇,為什麼還是沒能拯救明朝?
    崇禎帝在位十七年,一直勤勤懇懇,為什麼還是沒能挽救大明朝?史上大多亡國之君都是昏君,好比秦二世胡亥、陳後主陳叔寶、宋徽宗趙佶等等。而崇禎帝卻是個勤勉的皇帝,他一心要復興大明,不分晝夜地處理公文,吃喝用度都相對節儉。勤政和節儉是明君的標配,但崇禎意外成了亡國之君,他無臉面對列祖列宗只得自縊身亡。
  • 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是亡國之臣:大明滅亡崇禎應負多大責任?
    崇禎曾云: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是亡國之臣。 在中國古代封建歷史發展的進程中,皇帝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說一個皇帝是十分強大,且政治能力突出的話,那麼,人民也將過上更好的生活。雖然說皇帝擁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將這種權力進行很好的利用。
  • 崇禎皇帝去世前才明白,可惜太晚了
    農民起義軍的確強大,對明王朝造成的破壞和損失遠超邊患,而且最終滅亡明王朝的也是農民起義軍;但其實明王朝是有能力,也有機會徹底消滅起義軍的。明王朝之所以沒能徹底消滅起義軍,其實並不是說明朝皇帝有多仁慈,而是因為朝中大勢,已經不是皇帝所能控制得了;在崇禎皇帝統治時期,朝堂官場的真正統治者其實是「東林黨」。
  • 崇禎皇帝最後的日子:死時無人陪伴,死後無人厚葬
    崇禎皇帝,是明朝最後一個皇帝。當年李自成帶兵攻入北京,崇禎帶著太監王承恩在煤山上吊自殺,年僅33歲。臨死之前在黃袍上寫道:"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 南明第一任皇帝朱由崧,是昏君還是明君?
    今天小編要說的是南明皇帝朱由崧,我們都知道崇禎皇帝死後,明朝雖然丟失了北方的土地,但是南方還依然掌握在明朝的手中,所以明朝的大臣們紛紛南渡,在南京成立了新的朝廷,而這個朝廷的皇帝就是朱由崧。那麼朱由崧到底是一個昏君還是明君呢?現在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弘光皇帝朱由崧。朱由崧是萬曆皇帝的孫子,福王朱常洵的兒子,他的父親福王以前就是萬曆皇帝最喜歡的兒子,還差一點就被萬曆立為了太子,雖然福王沒有當上皇帝,但是朱由崧卻當上了。當時的明朝實行兩京制度,北京是首都,南京同樣也是首都,所以北方的土地丟失以後,南京還保留著一套完整的朝廷。所以官員們來到南京以後,就開始著手擁立新的皇帝了。
  • 崇禎皇帝朱由檢自殺真相,他的子女都去哪了?
    每一個朝代的更迭都伴隨著無數血腥與屠殺,尤其是對於前朝的皇親國戚來講,亡國就等同於墜入地獄。李自成攻入北京城的時候,當時的崇禎皇帝拿明朝最後一任皇帝崇禎來說,國破以後,他在自殺之前,先命令自己的后妃和公主們自縊,就是因為他清楚地看到了皇族女性們悲慘的下場,與其被俘受辱,還不如自己將他們殺死,以全名節。
  • 最慘的皇帝,死了沒有陵墓,只能葬在妃子的陵墓裡
    歷朝歷代,開國皇帝都很強大,相反,亡國之君大多昏庸無能,毫無人性,同時他們的結局也不會太好。歷史上有很多亡國之君結局都不錯,比如漢成帝、蜀主劉禪等,他們退位後,日子過得還不錯,尤其是漢成帝,他禪位後,曹丕沒有殺他,還封他為山陽。封侯爵後,劉恆也得到了封地。歷史上這樣的亡國皇帝屈指可數。但歷史上死去的皇帝大多結局悲慘,明朝的崇禎皇帝就是其中之一。
  • 崇禎皇帝歪脖樹上吊死後,屍首呢,埋哪兒了?
    01 皇帝之死明朝崇禎十七年 (公元1644年) 三月十九日拂曉,皇帝朱由檢身邊只剩下太監王承恩一個人了,他們爬上了紫禁城北邊的萬歲山,到達山頂壽皇亭。在這裡放眼望去,只見北京城火把沖天,殺聲不斷。環顧四周,崇禎皇帝早已經絕望了。他們拿出事先預備好的繩子,拴到了兩棵樹上,留下遺囑然後就自縊身亡了。這時的崇禎皇帝享年33歲。
  • 顏面、正統性與現實利益的衝突:明朝滅亡前錯失的四個機會與反思
    但正如事物有生必有死,王朝也不例外,「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最後一個漢人王朝——明朝也是如此。到了明朝萬曆皇帝之後,受財政、邊患、土地兼併和黨爭等多種因素影響,明朝的頹勢盡顯,到了崇禎皇帝任內,持續十多年的旱災引發了西北農民起義,再加上遼東戰場後金政權日益強盛,內憂外患之下,明朝已經走到了滅亡的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