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史學家評論明朝滅亡,除崇禎皇帝之外,還有四點重要原因

2021-01-19 天涯看點歷史

一個朝代滅亡,往往是天時、地利、人和全盤皆輸的產物,明朝自然也不例外。在歷史的長河中,除了上古時期的夏商周之外,一個王朝的壽命最多也就二百多年,而明朝對歷史進程有著深刻的影響。

明朝疆域

黃仁宇先生在《萬曆十五年》一書中,以大歷史觀的角度推斷,總結出明朝滅亡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數位化管理。就具體歷史而言,身處那個時代的人的判斷往往更有參考性,今天我們來看看最接近那段歷史的明末清初史學家、《明季北略》和《明季南略》的作者計六奇是如何評價明朝的滅亡的。計六奇認為,明朝之所以丟掉整個天下,不考慮崇禎帝自身的德行和政治操守的話,主要原因有以下四個。

第一,明朝邊境強大的外部侵略勢力。自從遼東失守後,邊境上戰事頻發,這迫使明朝增加軍費開支和徵發更多百姓勞役。這種狀況持續下去,經年累月,百姓被搜颳得日益嚴重,貧富分化加劇,社會矛盾日益嚴重。在這種條件下,百姓連基本的生存都已無法維持,官逼民反,開始爆發農民起義。另外,前去鎮壓的官兵多有譁變,這些官兵和農民軍組合起來,逃入山林中為盜賊,繼續作亂。這是明朝滅亡動亂的最原始原因。

清軍

第二,出現了像李自成和張獻忠這樣的大農民軍頭領。這二人都出生於陝西地界,隨後率領農民軍席捲河南、山西、四川等地,明朝為鎮壓這二人的農民軍,又要顧及遼東的邊防,只好選用內地的官兵鎮壓農民軍。這些官兵大多怯懦,沒有作戰能力,常常一觸即潰。朝廷想派邊防軍進行鎮壓,而這些邊防軍又大多鎮守軍事要塞,不能立馬放棄防地而回撤。崇禎皇帝遲遲不下決心調遣邊防軍鎮壓農民軍,導致農民軍越來越壯大,更加不可遏制,最終導致崇禎皇帝自殺,京師被攻破。

李自成

第三是突發的天災。如果李自成和張獻忠率領的農民軍流竄作戰時,其他地方風調雨順,百姓能吃得飽,穿得暖,士兵們軍餉充足,不貪生怕死,能堅守孤城,那麼這樣農民軍就不能得到源源不斷的兵源補充。然而現實卻是陝西、河南等地天災頻發,連年乾旱,到處都是蝗災,百姓顆粒無收,為求活命只好參加農民軍,做內應,做奸細。百姓所做的這一切,都只是為了活命。因此農民軍所到之處,百姓爭先開啟城門,即便政令嚴厲,依舊不能禁止。農民軍的勢力越來越大,到最後再也控制不住泛濫。

災民劇照

第四,明朝沒有出色的將領和宰相。明朝處於這種內外交困的境地時,沒有出現像李泌(參與平定安史之亂,輔佐唐德宗)這樣賢明的宰相,或者如嶽飛一般的戰神。崇禎朝作為首輔的溫體仁器量狹小,排斥異己,次輔楊嗣昌碌碌無為,總兵張縉彥沒有謀略,這預示著朝中文臣方面無人。朝廷所任用的高級將領如唐通、劉澤清等都是貪生怕死,望風而降的人。縱觀,明末手握重權的大臣都是這種酒囊飯袋,試問如何能鎮壓內亂,平定邊疆。

當時,除了以上四點之外,崇禎皇帝也難辭其咎,只不過計六奇作為明朝遺民,也不便多批評曾經的君主。

參考文獻:《明季北略》

相關焦點

  • 明朝滅亡是天數?還是崇禎皇帝操作不當?崇禎的兒女都去哪了呢?
    1644年,對於世界史來說,沒什麼稀奇,但對於中國歷史來講,對朱家來講,卻是一個災年,因為這一年一位姓李的將軍率領起義軍打進了北京城,也是從這一年開始明朝滅亡,但是明朝滅亡,那些大臣、皇親國戚以及崇禎皇帝的家屬們都去哪了呢?
  • 明朝滅亡,崇禎死後有多慘,百官投降,與妃嬪合葬
    明朝亡於內亂、外患,但末代皇帝崇禎的確是給李自成的大順軍給逼死的。崇禎十七年(1644年),也就是明朝滅亡的最後一年,李自成建國大順,不久率軍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關等戰略重鎮,北京岌岌可危。死前,崇禎皇帝極為痛心地說: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目擊者稱,崇禎吊於海棠樹幹上面,頭髮披散,遮蓋了面孔,藍袍、白綢褲在風中凌亂。人們在他的身上發現了一封血書。毫無疑問,這是崇禎最後的遺書。書中寫道: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無傷百姓一人。
  • 崇禎皇帝做了一件事,加快了大明朝滅亡的步伐
    一個朝代的興亡,事實上都有軌跡可循,大明朝也是如此。本來大明朝經過幾代不負責任的皇帝的耽誤,已經是風雨飄搖,換了一個崇禎後又是志大才疏,疑心很大,而且不懂得體恤百姓,對大臣也是反覆無常,頻換內閣,甚至還沒等官員緩過神來做出成績就換掉,徹底葬送了大明朝的江山。
  • 崇禎皇帝在位的期間,是最窮的一個皇帝,打仗都需要向大臣借錢
    崇禎皇帝真實寫照《明史》:帝承神、熹之後,慨然有為。即位之初,沈機獨斷,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勢已傾,積習難挽。在廷則門戶糾紛。崇禎非常勤奮,也沒能挽救國家這個皇帝就是崇禎皇帝。他是在天啟7年的時候繼承皇位的,其實在他做上皇帝的時候,整個國家已經存在著很多問題了。
  • 性格決定成敗——崇禎帝的性格缺陷導致明朝滅亡
    崇禎帝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在內憂外患中執政17年,最後在農民起義的威逼下,自縊於煤山。雖然即位時明朝內憂外患已呈衰敗跡象,大明的滅亡已成歷史的必然結局,僅靠他個人是不能扭轉歷史的發展趨勢。雖然自當政以來,他勤於政治,崇尚節儉,始終為挽救明朝而不懈努力。但明朝的滅亡也有著他不可推卸的責任,他的性格弱點加速了明王朝滅亡的腳步。
  • 明朝滅亡的真正原因,天災和人禍並至,小冰河鼠疫先後來襲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組建的政權也是一個真正的盛世王朝,在經濟和政治文化上都當屬繁華無比,現在很多人對明朝的關注點凸顯在他歷代所出的各類奇葩皇帝上,大明短短十幾代除了開國皇帝朱元璋和朱棣比較靠譜之外其他多多少少都有著點奇怪的嗜好。但是一個王朝一個國家是一個常人難以想像的龐然大物,他的滅亡必然是個各代積累才導致這可盤根聯結的大樹轟然倒塌。
  • 歷史上的四次小冰河時期, 直接導致四個王朝的滅亡
    ,強大的明王朝開始由盛轉衰,雖然後面有個幾次中興,但是仍然無法徹底振興明朝昔日的強盛,特別到了萬曆十年後,萬曆皇帝竟30年不上朝,不理朝政,有人說,明之亡實亡於萬曆。明末朝政極為黑暗,在加上趕上小冰河時期,加速了明朝的滅亡。歷史上有四次小冰河時期,都是一個朝代滅亡的主要原因。    什麼叫小冰河時期?
  • 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皇帝朱由檢為何非要自殺,到底是誰逼死了他
    從明朝亡國之君,崇禎皇帝朱由檢自殺吊死煤山,這件事來看,果然雖未亡國之君,卻不失帝王之儀。李自成起兵造反並非一朝一夕之事,難道崇禎皇帝就沒有想過逃跑嗎?當然想過,年紀輕輕的誰不怕。其實當時,明王朝還有一根救命稻草,它就是關寧鐵騎,這支大明王朝的精銳部隊。如果把這支部隊調過來去鎮壓李自成的部隊,那絕對是綽綽有餘,一點毛病都沒有。但是這支部隊沒法調過來,為什麼?
  • 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是亡國之臣:大明滅亡崇禎應負多大責任?
    提到明朝的亡國皇帝崇禎,或許大家都不陌生。雖然說很多人都認為崇禎是一個勤政愛民的皇帝,但是,在崇禎統治的後期階段,他卻親手將明朝推向了滅亡。通過了解相關史書也會發現,在崇禎走投無路的情況之下,他甚至還向大家說出了「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是亡國之臣」這句話。那麼,明朝的滅亡究竟和崇禎有多大的關係?
  • 大明最悲劇的皇帝——崇禎皇帝
    亡國之君各有特色,暴虐寡恩的秦二世,昏庸慢懶得宋理宗,懦弱無嫩的晉惠帝,而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率軍攻進北京城,三十五歲的崇禎皇帝無力回天,上吊自殺,三百年的大明帝國轟然倒塌。崇禎皇帝作為大明末代的君主,與歷朝歷代的亡國之君不同。
  • 崇禎皇帝有堯舜之志還勤政,為何丟掉江山,兩個細節預示明朝命運
    我們先來談談崇禎皇帝朱由檢,這個朱由檢是一個有理想,有追求的好皇帝,繼承了朱家人的血性和勇氣,並且還特別勤奮,甚至快超過了朱元璋;但就是這樣一個勤奮的皇帝反而守不住江山,其中的原因就是他光會去做,但是不會去思考,這是怎麼回事呢?
  • 明朝歷經276年,出了16位皇帝,最像「聖人」的是他!
    朱由檢從1368年開國到1644年滅亡,明朝歷史跨度整整276年,出了16位皇帝。要說哪1位最像「聖人」,小編以為是明朝最後1位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這怎麼說呢?基本上,明朝歷代皇帝們有的優點,崇禎皇帝都有,而皇帝們有的缺點,崇禎皇帝也都沒有。所以他確實是明朝16位皇帝中最像「聖人」的,不過因為有亡明之過,他終究不能被世俗稱之為「聖君」。崇禎皇帝的人生很悲劇,幼年在東林黨教育下成長,沒能得到帝王傳受,鬧不明白皇權與仕紳之間的關係。明朝的皇帝真正的敵人是仕紳。張居正的改革而減少調往北方的財富,減輕江南蘇常五府的負擔,使江南仕紳獲利。
  • 崇禎皇帝最後的日子:死時無人陪伴,死後無人厚葬
    這句話雖然有推諉之嫌,但是結合當時明朝的實際狀況,也難怪崇禎發出如此感慨。然後他希望李自成可以拿自己的屍首做文章,但是不要傷害百姓,也看出崇禎也算一個好皇帝了。崇禎帝作為末代皇帝,其實功績可圈可點。他剷除魏忠賢等閹黨,生活上十分節儉,並且勵精圖治,如果再給他二十年,相信明朝會有一個不一樣的變化。崇禎皇帝在位期間,做出等等功績。他剷除了魏忠賢等閹黨。
  • 顏面、正統性與現實利益的衝突:明朝滅亡前錯失的四個機會與反思
    但正如事物有生必有死,王朝也不例外,「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最後一個漢人王朝——明朝也是如此。到了明朝萬曆皇帝之後,受財政、邊患、土地兼併和黨爭等多種因素影響,明朝的頹勢盡顯,到了崇禎皇帝任內,持續十多年的旱災引發了西北農民起義,再加上遼東戰場後金政權日益強盛,內憂外患之下,明朝已經走到了滅亡的邊緣。
  • 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子為何被崇禎皇帝凌遲處死
    明亡後,崇禎的皇子們都何去何從了呢,他的最後一個兒子,在七十五歲的高齡,仍然被清帝下令凌遲! 崇禎十七年,京城易主,李自成所部自南城的廣安門入城,守軍或降或散。崇禎皇帝只好「御駕親徵」,親自上馬持槍突圍,兵力是幾十個太監。
  • 外國網友:假如明朝沒有滅亡,現在說的肯定不是英語
    明朝是一個神奇的朝代,因為即使明朝的奇葩皇帝出了那麼多,還是一直被人喜歡,甚至有很多人成為了明粉,不知道多少人是受了明朝那些事兒的影響。畢竟在此之前,梨花真的沒有怎麼了解過明朝,因為明朝少數最為知名的人物都是太監,而梨花真的只喜歡帥哥,對太監不感興趣。所以之前對於明朝的了解幾乎為零,但是惡補了明朝的歷史之後,梨花竟然莫名的喜歡上了明朝的歷史,畢竟我對崇禎皇帝上吊自殺的煤山很感興趣。這是我見過最有骨氣的皇帝,放著好好的生活不過,竟然就這麼自縊,按照梨花的了解,就算是清兵入關,崇禎如果還活著,最多就是被軟禁,然後小日子照樣過得很滋潤。
  • 蝴蝶效應:崇禎帝怎麼就想到裁撤驛站?原因和這個人有關
    此外,還有一點原因:那就是官員在家鄉多半有一定的房屋田產,這些財富需要人照看,並且,在家鄉生活的生活成本,要比在京城便宜太多。因此,這才有了很多京城的官僚,選擇讓家人在老家生活。而明朝朝廷也考慮到京官和家裡人分離的不方便,於是為官員家屬提供了這樣的一項福利,那就是:官員的家屬如果探親,可以通過官府的驛站進入京城。這就意味著:這一路上的吃住,基本上是朝廷給予報銷。
  • 看看北宋滅亡之後的「靖康之恥」,就會明白崇禎為何會殺死妻女
    宋明兩朝作為中國最後的兩個漢人王朝,它們都是因外族入侵而滅亡,在情感上忍不住讓人嘆息。一個王朝的滅亡都伴隨的死亡與殺戮,在明朝滅亡之際,崇禎帝為了避免後宮嬪妃公主落入敵人之手,忍痛殺死了自己的妻女,之後便在煤山上吊而死,成全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 天啟做木匠大明穩定,為什麼崇禎宵衣旰食,加速大明滅亡?
    網上常說明朝的皇帝不靠譜,一個個個性十足,就比如,稍微了解一點歷史的人,對於大名鼎鼎明朝「木匠皇帝」的名號,多少都有所耳聞吧?所以很多人對明朝中後期的皇帝多有輕視,反而對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禎的評價要高一些,覺得崇禎好歹算是這些朱姓皇帝裡勤政的一個。
  • 康熙誅殺的崇禎三太子到底是何人?朱慈煥為何躲藏64年才被發現?
    他眼見自己的皇后、愛妃接連自縊身亡,國破家亡之際不願為叛軍所辱,為此他拔劍斬殺了後宮的妃嬪和自己的愛女,而後與大明江山一同滅亡,這也算是帝王最後的尊嚴。末帝崇禎煤山自縊此後清兵入關天下易主,明朝皇室更是被屠戮殆盡,朱家血脈幾乎就此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