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是明朝最後一個皇帝。當年李自成帶兵攻入北京,崇禎帶著太監王承恩在煤山上吊自殺,年僅33歲。臨死之前在黃袍上寫道:"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這是他在人世間最後一次表達自己的思想。這句話雖然有推諉之嫌,但是結合當時明朝的實際狀況,也難怪崇禎發出如此感慨。然後他希望李自成可以拿自己的屍首做文章,但是不要傷害百姓,也看出崇禎也算一個好皇帝了。
崇禎帝作為末代皇帝,其實功績可圈可點。他剷除魏忠賢等閹黨,生活上十分節儉,並且勵精圖治,如果再給他二十年,相信明朝會有一個不一樣的變化。
崇禎皇帝在位期間,做出等等功績。他剷除了魏忠賢等閹黨。並且崇禎作為一位帝王,生活上十分節儉,勵精圖治。 但實際上明朝的大勢已去,積重難返。明朝的滅亡是必然的,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但這也讓崇禎作為明朝最後一位皇帝,頗有幾分無奈。
李自成是三月十九日清晨,才進入了北京內城。在一開始,李自成並不知道崇禎的下落。當時城內有許多傳聞,有的說崇禎帝從北門跑了,有的說崇禎帝投進自盡了,還有的說崇禎帝藏在了皇宮內的某個密室之內,等待勤王之師的到來。總之眾說紛紜,李自成也難辨真假。
李自成也擔心崇禎皇帝的下落,一旦出逃,將十分麻煩。所以他一邊派人搜查皇宮,一間屋一間屋地搜查,不得有半點遺漏。一邊發下告示稱:"主上救民水火,克破京城。其崇禎逃出紫禁城外,有能出首者,賞黃金千兩,隱匿者誅全家。"
就這樣一直搜查到二十一日,才在煤山,發現了崇禎帝的屍體。李自成命人將兩扇門板搭成擔架,將崇禎帝和同樣自盡的周皇后一起,陳於東華門外。明朝的官員和百姓都看到了崇禎帝的慘狀:屍身以發覆面,一隻腳赤足,一隻腳穿著襪子,衣衫零亂,情狀頗慘。
一代皇帝如此下場,眾人紛紛不忍。襄城伯李國楨「泥首去幘,踉蹌奔赴,跪梓宮前大哭」。有人將他帶到了李自成的面前,他「以頭觸階,血流被面」。李自成讓他投降,李國楨說:讓我投降必須答應三件事:一是明代帝王陵寢不能發掘破壞;二是用天子禮葬崇禎皇帝;三是不能加害太子及二王。李自成一一答應。
但是另一個問題出現了,崇禎帝在位十六年,竟然沒有給自己修建陵墓。不過想想也是,崇禎17歲即位,33歲去世,在位這幾年正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光,誰會給自己修建陵墓呢。而且崇禎一生節儉,也沒有想到去大修陵墓。但是現在下葬就成了問題,沒有陵墓,如何下葬?
這時候有人想到了田妃的陵墓,田貴妃,崇禎帝的寵妃,死於崇禎十五年七月十五日,其墳園建築由工部侍郎陳必謙負責營建。但地面建築未成,而明朝已經滅亡。
於是李自成找到了一副柳木棺,還為他換上翼善冠、袞玉及滲金靴。雖然裝扮好了,但是當時的財政情況,已經無法為崇禎出殯厚葬。而且當時政權交替,明朝的遺老都在匆忙向李自成表忠心,誰敢去給崇禎帝辦喪事。
最後推來推去,推到了省祭官署昌平州吏目趙一桂手中。趙一桂推無可推,於是向京師的富人們募捐了二百多兩銀子。初六日,趙一桂率捐葬鄉耆人等再赴葬所祭奠。祭畢,於附近西山口等三村撥夫百名,各備鍁筐,舁土為崇禎帝堆起了墳冢。趙一桂、孫繁祉又捐銀五兩,買磚在冢周修築了五尺高的圍牆。葬事草草結束,這才算是下葬了崇禎帝。
清軍入關後,為了籠絡明朝遺老,收攏人心,順治皇帝特意撥出部分銀兩,按照皇陵的規格為崇禎皇帝裝修陵墓。同時,將崇禎的陵墓改為「思陵」,這也是明十三陵之一。
清朝亡國後,十三陵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崇禎皇帝的屍首早已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在民國時期,國民黨更是將此地改建成了炮樓。
崇禎作為一個末代皇帝,已經很大程度上在改善明朝的民生了。然後積重難返,明朝的滅亡已經不能阻擋。然後他作為末代皇帝的死後遭遇,也足夠讓人唏噓了。
明朝,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朝代,很多經典的典故都出自於此。現在百家推出專欄《歷史其實很簡單》,用風趣幽默的語言,詳細呈現了明朝的風土人情,朝堂趣事,宮闈辛秘。原價69元,現在暑期促銷,僅售29.9元,一包煙錢就可以了解明朝。有喜歡的小夥伴千萬不要錯過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