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崇禎為何可以葬在十三陵,而清朝的溥儀為何沒有葬在清西陵?

2021-01-13 李四家常事12138

這兩件事,這兩個人,還是有著本質的不同的

既然本質不同,那他們兩個還怎麼相提並論呢。

接下來咱們就捋一捋這兩個人,這兩件事

第一,崇禎皇帝。

話說在大明朝立國的時候,皇家就有了一條祖訓,那就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要敲黑板劃重點,因為正是因為這句話,才有了後來崇禎作為一個亡國之君依然能夠葬入十三陵裡的最主要因素。

1644年,當李自成大軍攻破北京城的時候,崇禎本來有機會轉移的,但是他沒有,死也要死在朱家的皇宮裡。於是乎,煤山自縊而亡,

這個時候我們要注意啦,崇禎是以一個皇帝的身份死掉的。

一個皇帝死了,那跟戰亂時候的普通百姓可不一樣,隨便找個亂葬崗一扔就完事。再不濟,崇禎也是一個皇帝,人中龍鳳,崇禎朝只有一個。

一個這麼重要的人死掉了,不可能無聲無息的,更何況,崇禎又把所有的罪過攬到了自己的身上,要李自成勿傷百姓一人。

這樣的一個皇帝,葬入皇陵那還不是應該的嗎?

李自成為了顯示自己的大度,安排人把崇禎用一個薄皮棺材入殮,然後草草葬入了田貴妃的墓中。

李自成肯定要表演一番的,我不是來要皇位的,也不是來推翻大明朝的,我只是來要口飯吃,誰想皇帝你卻自己自縊了呢?然後勢必自責一番,高高興興的登上皇位。

重點,崇禎死的時候,依然是皇帝的身份。加上李自成為了安撫百姓,政治需要也要把崇禎葬入皇陵。

活著的時候都沒能怎麼樣,死了給你點面子又何妨。

第二,宣統皇帝。

溥儀和崇禎,不可同日而語。

溥儀登基的時候是個孩子,退位的時候還是一個孩子,他本人什麼都不知道啊。

咱們來捋一下,溥儀退位是在1912年,去世是在1967年,這中間整整差了55年。

55年代表著什麼,代表著全國人民翻身把歌唱,已經翻身做主,再也不是他的大清國了。代表著溥儀只是新中國的一個公民而已。

這個年代,新的殯葬制度都已經出來了,死了要火化的,哪裡還有什麼皇陵的事。

退一萬步說了,溥儀這時候只是新中國的一個老百姓,皇帝的位子已經跟他八竿子打不著了,你見過哪個老百姓死了還要葬入皇陵,還要修建陵墓的。

這就是和崇禎的本質區別。

時代不一樣,人民的認知也不一樣了,皇帝只是封建時代的產物。溥儀作為一個老百姓,死後骨灰能夠放在八寶山那已經是相當高的待遇了。

寫在最後,也是造化弄人,也是天意如此,後來溥儀的骨灰還是葬入了清西陵地區,不過只是一個公墓而已。但是好賴也算是認祖歸宗了。

崇禎和溥儀,都是末代亡國的皇帝,因為時代的不同,結局也就千差萬別了

相關焦點

  • 十三陵和清西陵馱碑獸的嘴有什麼不同
    最近,去了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和昭陵,還去了清西陵的泰陵、昌西陵、慕陵、崇陵,和明清兩朝皇陵唯一留存的皇家寺廟——永福寺,看到了很多有關皇陵的知識介紹,感觸頗多。 每個皇陵中,都可以見到碑亭。碑亭中,有大大小小的石碑,石碑下有外形似龜的碑座,它們通常高昂著頭,四腳撐向地面,有的腿上還覆有鱗甲。
  • 最慘的皇帝,死了沒有陵墓,只能葬在妃子的陵墓裡
    歷史上有很多亡國之君結局都不錯,比如漢成帝、蜀主劉禪等,他們退位後,日子過得還不錯,尤其是漢成帝,他禪位後,曹丕沒有殺他,還封他為山陽。封侯爵後,劉恆也得到了封地。歷史上這樣的亡國皇帝屈指可數。但歷史上死去的皇帝大多結局悲慘,明朝的崇禎皇帝就是其中之一。明朝末年,內憂外患,明朝已奄奄一息。在東北地區,後金的勢力越來越強大。
  • 崇禎皇帝最後的日子:死時無人陪伴,死後無人厚葬
    這句話雖然有推諉之嫌,但是結合當時明朝的實際狀況,也難怪崇禎發出如此感慨。然後他希望李自成可以拿自己的屍首做文章,但是不要傷害百姓,也看出崇禎也算一個好皇帝了。崇禎帝作為末代皇帝,其實功績可圈可點。他剷除魏忠賢等閹黨,生活上十分節儉,並且勵精圖治,如果再給他二十年,相信明朝會有一個不一樣的變化。崇禎皇帝在位期間,做出等等功績。他剷除了魏忠賢等閹黨。
  • 明萬曆皇帝「北鬥七星」葬式揭秘(組圖)
    北京明十三陵特區辦事處王秀玲女士的一篇論文,首次揭開了萬曆皇帝的葬式之謎,並大膽推斷出明代帝王均為身體側臥,雙腿微曲如睡眠狀的「北鬥七星」葬式。明十三陵所葬都是朱元璋後代,在陵墓選址和規制上均效仿明孝陵。作為明太祖朱元璋的子孫,又身為皇帝的朱翊鈞的葬式「源於天象」也就不奇怪了。
  • 明朝滅亡,崇禎死後有多慘,百官投降,與妃嬪合葬
    明朝亡於內亂、外患,但末代皇帝崇禎的確是給李自成的大順軍給逼死的。崇禎十七年(1644年),也就是明朝滅亡的最後一年,李自成建國大順,不久率軍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關等戰略重鎮,北京岌岌可危。這一年,崇禎才33歲。自縊煤山書寫了明朝國君死社稷可歌可泣的一筆。明人記載,這一天北京城陰雨蔽天,飛雪滿城,充斥著駭人的慘釘之氣。這是崇禎皇帝生前最後的時刻。兩天後,崇禎皇帝的屍體被發現,終究沒有免於被示眾的命運。明末清初名士在《明季北略》中詳細描寫了這一切。
  • 明朝滅亡是天數?還是崇禎皇帝操作不當?崇禎的兒女都去哪了呢?
    明朝滅亡,很多人說是崇禎操作不當,不懂國事,其實明朝滅亡,有一部分原因也跟天氣有關,崇禎繼位的時候,我國也恰巧進入小冰河時期,當時整個中國的氣溫都很低,而且夏天大旱、大澇都是常態,這也導致農業受到了影響,再加上當時的官僚體制很是貪,而崇禎又沒有把握好權力的平衡之道,當然也有可能被東林黨給洗腦了。走上了滅亡的道路。那麼,明朝滅亡後,那些東林黨和皇親國戚都去哪裡了呢?
  • 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子為何被崇禎皇帝凌遲處死
    明亡後,崇禎的皇子們都何去何從了呢,他的最後一個兒子,在七十五歲的高齡,仍然被清帝下令凌遲! 崇禎十七年,京城易主,李自成所部自南城的廣安門入城,守軍或降或散。崇禎皇帝只好「御駕親徵」,親自上馬持槍突圍,兵力是幾十個太監。
  • 農村俗語:「七不葬父,八不葬母」,有啥含義?為何要這樣說?
    農村俗語:「七不葬父,八不葬母」,有啥含義?為何要這樣說?現代生活的緊湊,讓人們除了抓緊時間去掙夠生活的本錢之外,再也無暇顧及其他的事情。就更不要說那些從老一輩傳下來的經驗之談,就更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認認真真地感受,一句短小的話裡,是用多少人多少的經驗總結出來的。
  • 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皇帝朱由檢為何非要自殺,到底是誰逼死了他
    縱觀歷史,各朝各代的亡國之君都有著傳奇的一幕,例如歷史上最有名的「甲申之變」,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皇帝朱由檢在李自成大軍攻破北京城後。殺妻,殺子,殺女,一頓屠殺後,自己跑到了故宮後面的煤山上,上吊自殺了。常言道,「就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堂堂的大明皇帝為何會淪落到如此地步。畢竟李自成的叛變不是一天兩天,眼看支撐不住為何不跑?
  • 泰陵典型的北鬥七星式葬式,無上皇權的象徵!
    泰陵是清世宗雍正帝及其皇后的合葬陵墓,始建於1730年,佔地8.47公頃,內葬著世宗雍正帝等多位皇帝,位於河北保定易縣清西陵。在進入雍正泰陵之前會先看到清西陵的第一建築——五孔橋,順著這條「神路」往前走就是清朝入關的第三位皇帝雍正的泰陵所在之處了,五孔橋本身就有很大的學問,在五孔橋的下面的五個孔就是天子當陽了,所謂陽就是單數,在這五個孔中每一個孔上面都有一個蚣蝮,它是龍的兒子用來管水的,我們生活當中的水龍頭就是這樣來的了。
  • 康熙誅殺的崇禎三太子到底是何人?朱慈煥為何躲藏64年才被發現?
    末帝崇禎煤山自縊此後清兵入關天下易主,明朝皇室更是被屠戮殆盡,朱家血脈幾乎就此凋零。但是64年之後,也就是在康熙四十七年的九月份,康熙帝卻下令處死了一個被稱為三太子的人,這一事件也因此成為了明末清初的歷史懸案。被處死的這個人據說是朱由檢的三皇子朱慈煥,康熙處死他的時候他已經70多歲了,此時距離明朝滅亡已經過去了64年。
  • 崇禎死後20年,康熙殺了一個叫張煌言的人,從此,明朝徹底結束
    明末遺臣有的選擇投降清朝,有的則憤然起兵。以明朝刑部員外郎錢肅樂為首的抗清義士們在寧波扛起了反清大旗。 要反清復明,必須要有明朝皇室的招牌,錢肅樂等人通過商議,決定迎接魯王朱以海為監國。朱以海是朱元璋的第十世孫,有了朱以海的支持,江浙一帶的抗清義士紛紛前來投奔。
  • 從嘉定三屠的急先鋒,到高舉反清復明大旗,李成棟為何一生反水
    那麼,為什麼給清朝立下累累戰功的李成棟,放著加官進爵的機會不要,非要造反呢?大於家國觀念的個人利益從明熹宗朱由校到最後的崇禎年間,大明帝國是戰事不斷,隨時都有轟然倒塌的可能。亂世對於百姓是殘忍的,但是對於李成棟這類武將來說也是殘忍的,因為他們面前有站隊的問題需要考慮。
  • 清朝的「山寨」紅衣大炮,為何能戰勝明朝的原裝進口大炮?
    對此一役,曾指導過明朝鑄造火器的傳教士湯若望感嘆道:明軍雖然先有西洋大炮,可惜發展遲緩,清軍不但也有大炮,而且數量頗多。火器的製造和冶鐵技術的發展是分不開的,而最開始女真人的箭頭都是用鹿角或者熊骨製作的,並沒有掌握煉鐵技法以及用鐵的習慣。後來他們用貂皮人參馬匹等土特產從遼東漢人和朝鮮人那換取鏵犂鐵鍋等農器,熔煉之後製作兵器。
  • 楊過成名後回去給楊康立碑,為何對葬在廟外的穆念慈不管不顧?
    文/大江寧靜 楊過在成為神鵰大俠後,回去嘉興王鐵槍廟給楊康立碑,卻為何隻字不提同樣葬在廟外的他母親穆念慈? 穆念慈當年病逝之後,是小時候的楊過依照她的囑託親手埋葬在王鐵槍廟外,如今多年未回,為何連基本的祭拜緬懷追思之舉都沒有? 是作者遺漏了嗎? 還是如此行文另有意圖?
  • 同是亡國時,為何南宋士大夫殉國的較多?而明朝士紳投清的較多?
    且宋朝和明朝晚期,都是比較公認的容易提前爆發工業革命和資產革命萌芽的時期,能更快領先世界的發展突然被扼殺,也是大家惋惜的原因之一。而南宋和明朝在滅亡時期的各種現象,也都經常被歷史愛好者們拿出來比較,分析,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嘛,其中,兩個朝代主要掌權階級不同的表現,更是重點關注話題。
  • [視頻]明亡清興六十年:崇禎登基
    崇禎的境遇   崇禎即位之初,這個16歲的少年以雷厲風行之手段收拾了魏忠賢。民間歡呼不已,稱頌他為「聖人出」《五人墓碑記》,然而明朝龐大的文臣集團對君權的限制,使這個末代帝王無能為力。他的一生在不斷的為了國家奮鬥,也在不斷的與文臣集團對抗掙扎。而這批文臣,也是歷史上最無恥的文臣。他們毫不介意飛快的投降。李自成或者滿清都可以是主人,也都見識了他們的醜態。
  • 明朝滅亡留下的虛幻人物「朱三太子,」為何康熙帝也懼怕?
    撰文/日堯居,根據清代歷史的記載和傳說,進一步剖析個人對這個歷史時代的看法和觀點,可以當作故事來消磨時間,也可能忽然間給你一定的啟發!他成為了康熙皇帝心中最大的心魔,這個人也成為大清最具威脅的隱患,他就是傳說中的明朝滅亡僥倖逃脫的朱家後代「朱三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