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入關後,很快就將統一全國為己任,就在入關前後也收穫了不少的明軍將領,其中有一位幫助自己徵服南方,發起嘉定三屠,除滅南明兩帝,可是後來又高舉反清復明大旗,給自己造成很大損失的人,這個人就是有著清軍急先鋒稱號的李成棟。
都說吳三桂是一個反覆的人,可是他與李成棟比起來還是要差了些,而且如果李成棟不反,就算不能像吳三桂一樣成為封疆大吏,那也肯定是個一、二品的朝廷大員。那麼,為什麼給清朝立下累累戰功的李成棟,放著加官進爵的機會不要,非要造反呢?
大於家國觀念的個人利益
從明熹宗朱由校到最後的崇禎年間,大明帝國是戰事不斷,隨時都有轟然倒塌的可能。亂世對於百姓是殘忍的,但是對於李成棟這類武將來說也是殘忍的,因為他們面前有站隊的問題需要考慮。
當時來看,似乎李自成更得民心,而且其治下的軍隊也一度打到了京城,可是清軍剛一入關,才幾個月就把起義軍打趴了。李自成是滅了,可是南明仍然憑藉易守難攻的天險,佔據了半壁江山,清軍的騎兵也沒那麼容易在南方丘陵地形馳騁。
在形勢不明朗之際,那就只能是以利益為導向了。
約等於地方軍閥的明末將領
即使崇禎煤山自縊之時,明朝帳面上還有著百萬大軍,只是因為明朝允許地方武將招募私兵,而且這幫武將實際就等同於大軍閥,崇禎的調令在他們眼前根本沒什麼效用,自然也不願意白替崇禎打仗。
比如像是吳三桂這種投機者,一邊表面聽從於崇禎,等到大明一倒下,又和大順和大清眉來眼去,即使後來的南明弘光政權內部也是如此。當然了,這也離不開明朝最嚴重的內鬥問題。
而李成棟的領導高傑也是深諳此道,此人身為李自成部將,投降過南明。待高傑被許定國所殺後,其麾下的李成棟也是完美繼承衣缽,又從南明轉為降清,再到最後的反清復明。
所以說,吳三桂也就是經歷明朝將領——降清——反清這三個步驟,而李成棟可要「精彩」多了。至於李成桂為何如此,那還不是看怎樣才能獲得更大利益,所以其本質就等同於僱傭兵。
遲到的家國意識的覺醒
至於李成桂等人最後為何會突然「覺醒」,還是離不開一個錢字。
因為民族的關係,清廷封賞的重點自然是自己的八旗軍,然後才是綠營兵,比如李成棟這種急先鋒當時才得了兩廣提督的職位,還有一個名為金聲桓的降清將領,其在江西立下赫赫戰功,最後也才被封副總兵。
因為利益分配不均而導致心理的失衡,而且在頻繁的幫助清軍鎮壓南明等反清勢力時,又親眼目睹到各地人民的決心和家國認同感後,這才終於找回內心良知。無奈的是,此時已經為時過晚。
這種說法是很有說服性的,因為古代當兵打仗,為的就是名和利,可是李成桂打仗多年,財富可是搜颳了不少,尤其是抄了大學士丁魁楚家後,就獲得了無數的財富。還有李成桂反清之時,南明已經丟了湖南、福建和兩廣的大部分地區,基本上就是前途一片慘澹了。
由李成棟帶來的軍事思考
關於李成棟的問題也不妨將其再放大些,比如軍事改革。
類似於李成棟這種早期僱傭兵制度,歐洲要更早一些,但是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早就淘汰下去了,並推行出現代軍制。而清朝統治期間被遺落下的這項改革,也直接對後世產生影響。
直到甲午戰敗給日本這個「彈丸小國」,才終於讓人覺醒,並全面學習西方軍事改革,練就新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