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嘉定三屠的急先鋒,到高舉反清復明大旗,李成棟為何一生反水

2020-12-05 博博侃歷史

清軍入關後,很快就將統一全國為己任,就在入關前後也收穫了不少的明軍將領,其中有一位幫助自己徵服南方,發起嘉定三屠,除滅南明兩帝,可是後來又高舉反清復明大旗,給自己造成很大損失的人,這個人就是有著清軍急先鋒稱號的李成棟。

都說吳三桂是一個反覆的人,可是他與李成棟比起來還是要差了些,而且如果李成棟不反,就算不能像吳三桂一樣成為封疆大吏,那也肯定是個一、二品的朝廷大員。那麼,為什麼給清朝立下累累戰功的李成棟,放著加官進爵的機會不要,非要造反呢?

大於家國觀念的個人利益

從明熹宗朱由校到最後的崇禎年間,大明帝國是戰事不斷,隨時都有轟然倒塌的可能。亂世對於百姓是殘忍的,但是對於李成棟這類武將來說也是殘忍的,因為他們面前有站隊的問題需要考慮。

當時來看,似乎李自成更得民心,而且其治下的軍隊也一度打到了京城,可是清軍剛一入關,才幾個月就把起義軍打趴了。李自成是滅了,可是南明仍然憑藉易守難攻的天險,佔據了半壁江山,清軍的騎兵也沒那麼容易在南方丘陵地形馳騁。

在形勢不明朗之際,那就只能是以利益為導向了。

約等於地方軍閥的明末將領

即使崇禎煤山自縊之時,明朝帳面上還有著百萬大軍,只是因為明朝允許地方武將招募私兵,而且這幫武將實際就等同於大軍閥,崇禎的調令在他們眼前根本沒什麼效用,自然也不願意白替崇禎打仗。

比如像是吳三桂這種投機者,一邊表面聽從於崇禎,等到大明一倒下,又和大順和大清眉來眼去,即使後來的南明弘光政權內部也是如此。當然了,這也離不開明朝最嚴重的內鬥問題。

而李成棟的領導高傑也是深諳此道,此人身為李自成部將,投降過南明。待高傑被許定國所殺後,其麾下的李成棟也是完美繼承衣缽,又從南明轉為降清,再到最後的反清復明。

所以說,吳三桂也就是經歷明朝將領——降清——反清這三個步驟,而李成棟可要「精彩」多了。至於李成桂為何如此,那還不是看怎樣才能獲得更大利益,所以其本質就等同於僱傭兵。

遲到的家國意識的覺醒

至於李成桂等人最後為何會突然「覺醒」,還是離不開一個錢字。

因為民族的關係,清廷封賞的重點自然是自己的八旗軍,然後才是綠營兵,比如李成棟這種急先鋒當時才得了兩廣提督的職位,還有一個名為金聲桓的降清將領,其在江西立下赫赫戰功,最後也才被封副總兵。

因為利益分配不均而導致心理的失衡,而且在頻繁的幫助清軍鎮壓南明等反清勢力時,又親眼目睹到各地人民的決心和家國認同感後,這才終於找回內心良知。無奈的是,此時已經為時過晚。

這種說法是很有說服性的,因為古代當兵打仗,為的就是名和利,可是李成桂打仗多年,財富可是搜颳了不少,尤其是抄了大學士丁魁楚家後,就獲得了無數的財富。還有李成桂反清之時,南明已經丟了湖南、福建和兩廣的大部分地區,基本上就是前途一片慘澹了。

由李成棟帶來的軍事思考

關於李成棟的問題也不妨將其再放大些,比如軍事改革。

類似於李成棟這種早期僱傭兵制度,歐洲要更早一些,但是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早就淘汰下去了,並推行出現代軍制。而清朝統治期間被遺落下的這項改革,也直接對後世產生影響。

直到甲午戰敗給日本這個「彈丸小國」,才終於讓人覺醒,並全面學習西方軍事改革,練就新軍。

相關焦點

  • 他追隨滿清參與嘉定三屠,除滅南明兩位帝王,卻又為小妾反清復明
    他的一生反覆無常。但是,在與吳三桂同一時期的中國,也有一個和吳三桂一樣衝冠一怒為紅顏的人物。不僅如此,他和吳三桂也一樣的反覆無常。他就是南明寧夏王李成棟。明朝末年,農民起義四起。李成棟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加入了起義軍成了反抗明朝統治的一員。隨著李自成進京,崇禎皇帝自殺再到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引清兵入關。
  • 揚州十日,嘉定三屠
    嘉定三屠是發生在明清改朝換代之時,清朝順治二年,據史書記載大約發生在1645年間。嘉定三屠呢,這個事件記載的傷亡人數並不知道是否屬實,但是這個事件確實是發生過的。清軍頒布剃髮令,嘉定百姓拒不從命。鄉紳侯峒曾帶領嘉定紳民起義反清,清吳淞總兵李成棟立即領兵五千來攻。嘉定城城破,清將李成棟下令屠城,持續了一天,大約有三萬多人遇害。李成棟率軍離開嘉定城。李成棟破城後的三四天,僥倖逃脫的嘉定的倖存者開始溜回城裡。他們回城後在一個叫做朱瑛的人領導下,重新集結起來,共兩千多人。朱瑛領導著倖存者們在這座殘破的城市展開了一場戰鬥,處死了歸降清軍的人和清軍委派的官吏。
  • 「嘉定三屠」的劊子手,逼死南明2位皇帝,為何被追諡「忠烈」?
    2,嘉定三屠:李成棟從軍多年,始終未有出色戰績,但降清之後,他作為進攻明朝的急先鋒,一路攻城拔寨,立下赫赫戰功,簡直像開掛一樣,成為明朝降將裡表現最搶眼的人之一!史書記載「(清軍)家至戶到,小街僻巷,無不窮搜,亂草叢棘,必用長槍亂攪」;「市民之中,懸梁者,投井者,投河者,血面者,斷肢者,被砍未死手足猶動者,骨肉狼籍」;「刀聲割然,遍於遠近。乞命之聲,嘈雜如市」。在歷時一天的屠殺中,嘉定城大約3萬多人被殺,遇害者的屍體甚至堵塞了河流。
  • 清朝入關後的血腥殺戮——「揚州十日」,「嘉定三屠」
    嘉定三屠 嘉定三屠 「嘉定三屠」和「嘉定三屠」也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發生的。 清前期剃髮 下達剃髮令之後,清軍開始了強制的血腥鎮壓,嘉定當地百姓拒不從命,反清人士揭竿而起
  • 發動嘉定三屠殺死十幾萬漢人同胞,卻轉身為漢人賣命,李成棟是英雄...
    李成棟 李成棟先加入明軍,又加入清軍 李成棟,亂世浮沉之人,一生都在歸順與判降中來回的悍將,其反覆無常與吳三桂有過之而無不及。嘉定三屠中的李成棟 發動嘉定三屠 李成棟立下赫赫戰功,異常勇猛,被清廷委任為吳淞總兵,權勢日益強大,佔領南京後,清軍基本控制了江南。
  • 清朝入關後實行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究竟一共屠殺了多少人?
    嘉定三屠同年6月,距離「揚州十日」不到2個月,清王朝當即頒布條令,命令十天之內,全國百姓一律剃頭結辮,「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這一條令遭到當時漢人的抵制,其中以嘉定漢人的反抗尤為強烈。當時嘉定鄉紳侯峒曾帶領嘉定鄉民起義反清,由於當時清朝入關不久,想要急切的站住關內腳跟,於是清政府就派明朝降將李成棟領軍前來鎮壓。鄉民畢竟是鄉民,無法和久經沙場的清軍勇士相比,沒多久,便攻破了嘉定。
  • 古代社會中的「八佰」精神:「嘉定三屠」所展現的忠臣「義氣」
    很多不太了解明末清初歷史的人,對「嘉定三屠」可能不甚清楚,這次也是一種屠殺,是一群士人奮力一搏 清順治二年(1645)五月初九,清軍破南京。閏六月初九,明降將李成棟留守300人在太倉附近江船上,率兵去吳淞。十二日,清軍下剃髮令,強迫漢人脫下傳統服裝換穿滿族服裝,男子剃盡頂前的頭髮,洗後的頭髮必須編成小辮拖在腦後,以此區別「順民、逆民」。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
  • 清朝前期為何感覺只有少部分漢族要反清復明,大部分百姓順從擁戴?
    「揚州十日」「嘉定三日」這樣的屠殺把原有漢族人的底氣與骨氣給殺沒了。清軍入關奉行政策「留頭不留人」的最為嚴酷的宣傳方針,統治手腕,誰敢與之抗衡。差不多把出頭的都給收拾了,要麼許諾高官厚祿,比如以吳三桂的平西王為首的系列異姓王,其他的知識分子直接歸屬到清廷,成為漢官序列,也可以成為南下的急先鋒。那剩下的也沒幾個帶頭人了,那自然是歸順清朝了。中國古代幾千年的封建統治下,普通老百姓不管生活在什麼朝代,都只是為了活路。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天道輪迴罷了。
  • 清初的嘉定三屠,嘉定被屠城三次!
    嘉定三屠是怎麼回事?為什麼叫嘉定三屠?1645年閏六月十二日,清朝這些禽獸到達了嘉定,並且頒布了剃髮令,嘉定的百姓群情激奮,對清朝這些禽獸進行了圍攻,並且斬殺清朝官兵84人。清朝的走狗急忙派人到太倉去請求援兵。嘉定的前明朝官吏侯峒曾與黃淳耀知道清軍必然會回來報復,決定率領嘉定百姓誓死守城,他們在嘉定城頭上高懸「嘉定義師」的大旗,自製了各種武器,嚴陣以待。
  • 嘉定三屠_網易新聞中心
    當屠城令下達之時,清兵「家至戶到,小街僻巷,無不窮搜,亂草叢棘,必用長槍亂攪。」「市民之中,懸梁者,投井者,投河者,血面者,斷肢者,被砍未死手足猶動者,骨肉狼籍。」 清兵「悉從屋上奔馳,通行無阻。城內難民因街上磚石阻塞,不得逃生,皆紛紛投河死,水為之不流。」若見年輕美色女子,遂「日晝街坊當眾姦淫。」有不從者,「用長釘釘其兩手於板,仍逼淫之。」
  • 他為何要藉此反清復明?努力洗白自己
    天下人都可以反清復明,唯獨吳三桂是不能反清復明的,為什麼?因為吳三桂做了一件人神共憤的事情,迫使他不可能再打著復明的旗號反清。當年他為了奪取永鎮雲南的平西王爵位,不得不取得清廷的信任。於是他帶著大軍進入緬甸,迫使緬甸王將南明永曆帝朱由榔給交了出來。吳三桂在滇池畔用弓弦絞殺了朱由榔。親手殺死了明朝的皇帝,他哪裡還有臉選擇復明的呢?
  • 《聊齋志異》:蒲松齡為何多次寫到「於七之亂」?它究竟是什麼
    所以說,於七這人,是名人之後,還是富三代,官二代。 明朝滅亡後的順治五年,於七在山東棲霞鋸齒山,舉起抗清大旗。起義隊伍的成員,大都是自家員工(淘金工),還有鄰近各縣的農民。
  • 為何故宮門匾上有1箭頭?200多年來無人拔下來,它是誰大膽射上去的?
    為何故宮門匾上有1箭頭?200多年來無人拔下來,它是誰大膽射上去的? 北京故宮舊稱紫禁城,它曾經是明清兩代皇帝居住的宮殿,規模宏大、金碧輝煌,先後有24個皇帝在這裡住過。皇帝是普天之下權力最大的人,為了保護皇帝的人身安全,皇宮大院侍衛重重、戒備森嚴,任何刺客都難以踏入雷池半步。
  • 經歷過倭寇攻城,慘烈的嘉定三屠,上海留下了這段見證歷史的城牆
    而嘉定位於上海北郊,頻臨東海,倭寇侵擾首當其衝。於是便有了曾經堅固的嘉定古城,有了城牆後倭寇再也無法攻克,嘉定古城也成了江南數一數二的堅固城池。明代嘉定城周長2266.6丈(約7.5公裡)、高2.6丈,城基寬5丈,城面寬3丈,城周有雉堞2369垛,瞭望臺16座,守鋪34間。有東、西、南、北四座城門與四座水關,以及內塹(內城河)、外壕(城外護城河)。
  • 滿清戰神多鐸:製造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英年早逝是天妒還是報應
    他十三歲就成為主旗貝勒,二十三歲就受封和碩親王;他年少輕狂,因耽於女色而誤了前程,但又幡然醒悟,改邪歸正後徵伐天下;他定鼎中原,橫掃三秦,飲馬長江,所向披靡,號稱滿清戰神;同時也是他,製造了「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漢族人民對他恨之入骨……他,就是多鐸。
  • 讓清朝三代頭疼的前朝餘孽,朱三太子不知所蹤,卻折磨清朝三代
    朱三太子,是歷史中最特殊的人物,有的人說他活著,也有人說他早已死去,但無論如何,他的影響力都是極大的,是反清復明的精神領袖,無論生死,都折磨清朝三代君主,讓清朝三代君主頭疼不已。明朝餘孽太子朱慈烺,逃到地方後,南北同時傳出兩個朱慈烺的聲音,共同呼籲反清復明,清朝統治者也不管誰真誰假,寧可殺錯不可放過,不久南北兩位太子都被抓住,並且處死。排名老五的朱慈煥,過了三十年的隱居生活,對天下沒有一點想法,但也被清朝找到,為了免除後患,只能把他處死。三位流落民間的前朝皇子,這時只剩下朱慈炯一人,因排名老三,被民間稱為朱三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