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社會中的「八佰」精神:「嘉定三屠」所展現的忠臣「義氣」

2020-12-06 騰訊網

影院日前上映的「八佰」展現的四百多名戰士的英雄壯舉賺足了觀眾的眼淚,人數相差懸殊的「屠殺」現場,將兄弟們的愛國情懷展露無疑。從古至今,在國難關頭,總有一群人捨生取義,勢必與國共存亡,縱使很多人會說他們以卵擊石、不自量力,但這種「忠臣義氣」又如何不讓人動容呢?

很多不太了解明末清初歷史的人,對「嘉定三屠」可能不甚清楚,這次也是一種屠殺,是一群士人奮力一搏,是不忘故國的捨生取義。他們和在四行倉庫與日軍廝殺的四百多名壯士一樣,是有血有肉的人,他們又有些不一樣,他們的身後沒有多少「國人」和他們一樣堅定立場,他們的犧牲踐行了他們自己堅守的那一套君臣道義理念,他們所展現的忠臣義氣同樣令人動容。

記載整個事件較清楚且可信的是朱子素所撰《嘉定屠城紀略》,作為整個事件的目睹者,他將滿腔悲憤盡數注入此書,為後世揭開那段殘忍真相。

清順治二年(1645)五月初九,清軍破南京。閏六月初九,明降將李成棟留守300人在太倉附近江船上,率兵去吳淞。十二日,清軍下剃髮令,強迫漢人脫下傳統服裝換穿滿族服裝,男子剃盡頂前的頭髮,洗後的頭髮必須編成小辮拖在腦後,以此區別「順民、逆民」。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剃髮令激起群憤,遠近鄉兵圍攻李成棟船隊,斬殺清兵84人,兵船及船上所掠財物悉數焚毀。十五日,李成棟選精兵40餘人由吳淞去太倉搬兵,行至羅店,北鄉兵追殺。李成棟即縱兵報復。

十八日,李成棟率兵屠羅店,殺居民千餘人。十九日,明都察院觀政、進士黃淳耀,急促明左通政侯峒曾入城商議守城之策,決定劃地而守城樓高懸白旗,上書「嘉定恢剿義師」6個大字,全城嚴陣以待。二十四日,李成棟遣弟李成林率精兵數十騎從吳淞再次往太倉搬兵,一路遭鄉兵追殺至北門,又被北門鄉兵逼入倉橋街,李成林斃命。李成棟大怒,於七月初一屠婁塘,初四屠縣城,二十六日屠葛隆、外岡,二十七日再屠縣城,全縣死難2萬餘人。清末民主革命家鄒容在《革命軍》一書中始把這一事件謂之「嘉定三屠」。(《嘉定縣簡志》卷八 軍事 民防)

殘酷的歷史事實是:假設沒有這些忠臣的抵抗,這場屠殺可能不會發生。但歷史沒有假設,作為後人,我們不能站在我們的時空對當時的人和事進行「聖人」的評價,或許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這場屠殺的對象——儒家士大夫,他們在明亡之際的嘉定縣城率眾抵抗時上演的悲壯殉國的一幕。美國學者鄧爾麟所著《嘉定忠臣——十七世紀中國士大夫之統治與社會變遷》同樣把目光鎖定到「嘉定三屠」這一歷史事件中那群忠義之士。他的著眼點亦是那群在特定時空下的中國儒家士大夫有如候峒曾、黃淳耀的一批忠貞的地方精英。

農民起義與清軍入關讓本孱弱的明朝徹底「崩盤」,清軍的勢如破竹使嘉定的失敗成為定局,即使是這樣糟糕甚至不可挽回的局面,在嘉定的這批儒家士大夫仍組織了這場視死如歸的抵抗。正如黃淳耀對其僧人朋友說的那樣,儒生有責任追隨他的皇帝殉難,就像忠貞的婦人要為丈夫殉節,以此來證明忠臣對儒家基本信條的堅守,即在社會等級制度中的綱常,尤其是君臣之間的綱常。抵抗清政府的剃髮令、反抗清軍的殘殺、強暴、掠奪行為,從城鎮到村莊,百姓們組織起武裝隊伍,投入那場絕望的屠殺中,可以說民眾抵抗運動與明朝忠臣的凝聚力顯然在共同的恥辱感中得到加強,但清軍裝備的先進以及準許的無法無天的行為讓這場忠臣組織的抵抗運動以慘敗告終,並且引發清軍野蠻而殘酷的報復,這場抵抗運動以快速且毫無可能挽回的失敗告終。

儒家士大夫的自殺行為是他們對儒家信條的堅守,即我們今天所說的儒家價值觀的信奉,候峒曾、黃淳耀等這批忠臣對他們的儒家信條堅守的信念近乎於極端,而且比他們所號召起來的普通百姓更富有理想色彩,一種理想,一種現實,兩方的協調難乎其難,直接導致這場抵抗運動快速失敗。姑且不論原因,這些忠臣和勇士抵抗外敵,反對變節,為儒家綱常價值觀的復興奮力一搏,他們的行動以及信念激勵著後來者,他們在這種情況下所展現的是值得尊崇的忠烈,儒家信仰的忠實踐行者。

再回過頭看當時的嘉定縣城,這些忠臣作為組織抵抗的領袖,其身份卻有些尷尬,他們不是我們所知道的明清之際那些能夠產生地理、親緣認同的「鄉紳階層」,他們沒有做到「上呈下達」的平衡,僅與官方權力中心聯繫緊密,而與所在地方的鄉民聯繫卻異常薄弱。當時的社會事實是,開明的士大夫、商人和一些農民都有意與清首領合作,儘量消解民族衝突,商業化的發展讓利益的追求變得愈來愈重要,忠臣推動的抵抗運動使得這場抵抗變得極端,導致殘酷且殘忍的屠殺。

當然,後人可以盡情討論宣揚自己對此事的看法,但候峒曾、黃淳耀等忠臣奉行始終的忠臣義氣在歷史的記憶中是無法抹去的。

相關焦點

  • 揚州十日,嘉定三屠
    嘉定三屠是發生在明清改朝換代之時,清朝順治二年,據史書記載大約發生在1645年間。嘉定三屠呢,這個事件記載的傷亡人數並不知道是否屬實,但是這個事件確實是發生過的。清軍頒布剃髮令,嘉定百姓拒不從命。二十多天後,原來南明的一個名叫吳之番的將軍率餘部猛攻嘉定城,周邊民眾也紛紛響應,殺得城內清兵大潰出逃。不久,李成棟整軍反撲,把吳之番數百士兵砍殺殆盡,順帶又屠殺了近二萬剛剛到嘉定避亂的民眾,血流成渠,是為著名的「嘉定三屠」。古時候的人受儒家與佛教的思想較多,奉行「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身上的頭髮皆是父母的,剃掉了就是不孝,是乃大逆不道。
  • 清初的嘉定三屠,嘉定被屠城三次!
    嘉定三屠是怎麼回事?為什麼叫嘉定三屠?1645年閏六月十二日,清朝這些禽獸到達了嘉定,並且頒布了剃髮令,嘉定的百姓群情激奮,對清朝這些禽獸進行了圍攻,並且斬殺清朝官兵84人。嘉定的前明朝官吏侯峒曾與黃淳耀知道清軍必然會回來報復,決定率領嘉定百姓誓死守城,他們在嘉定城頭上高懸「嘉定義師」的大旗,自製了各種武器,嚴陣以待。
  • 嘉定三屠_網易新聞中心
    史家慨嘆:「三屠留給這座城市是毀滅和不知道德為何物的倖存者。」血腥屠殺之後,清兵便四出掠奪財物。史載:如遇市民,遂大呼獻財寶,「惡取腰纏奉之,意滿方釋。」所獻不多者,則砍三刀而去。是時,「刀聲割然,遍於遠近。乞命之聲,嘈雜如市。」(魏斐德《洪業─清朝開國史》)朱子素的筆記《嘉定乙酉紀事》載「兵丁每遇一人,輒呼蠻子獻寶,其入悉取腰纏奉之,意滿方釋。遇他兵,勒取如前。所獻不多,輒砍三刀。至物盡則殺。
  • 清朝入關後的血腥殺戮——「揚州十日」,「嘉定三屠」
    然而, 在清軍剛剛入關的時候, 戰爭的行為卻是極其血腥和野蠻的, 尤其是在統一全國的過程中, 更是發生了慘絕人寰的野蠻屠殺, 典型的事件就是「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
  • 「嘉定三屠」的劊子手,逼死南明2位皇帝,為何被追諡「忠烈」?
    文/晚風暮雨明朝末年,誕生了一批忠臣良將,如史可法、蘇觀生、李定國、鄭成功、陳邦彥、王興等,同時也催生出一群亂臣賊子,如李永芳、佟養性、吳三桂、錢謙益、孔有德等。2,嘉定三屠:李成棟從軍多年,始終未有出色戰績,但降清之後,他作為進攻明朝的急先鋒,一路攻城拔寨,立下赫赫戰功,簡直像開掛一樣,成為明朝降將裡表現最搶眼的人之一!
  • 清朝入關後實行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究竟一共屠殺了多少人?
    這個在當時的倖存者王秀楚所著的《揚州十日記》中有所記載。嘉定三屠同年6月,距離「揚州十日」不到2個月,清王朝當即頒布條令,命令十天之內,全國百姓一律剃頭結辮,「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李成棟原以為此次屠殺能夠震懾人心,於是委派了幾名清朝官員治理後便離開,是為「一屠」。殊不知,僥倖逃脫的鄉民,又偷偷溜回城裡,在一個叫朱瑛的義士領導下,處死了一批清朝官吏和一些清朝兵士。李成棟連夜殺回城裡,將許多的還在睡夢中的百姓殺了個精光。並放火焚屍,一時之間,嘉定城內火煙四起,是為「二屠」。過了半個多月,南明舊部率殘餘勢力猛攻嘉定,周邊百姓一呼百應。
  • 經歷過倭寇攻城,慘烈的嘉定三屠,上海留下了這段見證歷史的城牆
    而嘉定位於上海北郊,頻臨東海,倭寇侵擾首當其衝。於是便有了曾經堅固的嘉定古城,有了城牆後倭寇再也無法攻克,嘉定古城也成了江南數一數二的堅固城池。明代嘉定城周長2266.6丈(約7.5公裡)、高2.6丈,城基寬5丈,城面寬3丈,城周有雉堞2369垛,瞭望臺16座,守鋪34間。有東、西、南、北四座城門與四座水關,以及內塹(內城河)、外壕(城外護城河)。
  • 發動嘉定三屠殺死十幾萬漢人同胞,卻轉身為漢人賣命,李成棟是英雄...
    剝去那瀰漫的戰火硝煙,我們能看到一位位血肉鮮明的人物,有如史可法,閻應元,張煌言、李定國般的忠臣義士,也有馬士英、阮大鋮、馬吉祥這類的奸臣佞賊,更有如吳三桂,錢謙一般的貳臣。但唯獨有一人,史學界始終無法用忠奸或是好壞來直接論斷。忠心耿耿與首鼠兩端,氣宇軒昂與猥瑣低賤,迷之性格令人眼花繚亂。
  • 他追隨滿清參與嘉定三屠,除滅南明兩位帝王,卻又為小妾反清復明
    清軍南下之後,所過之處都望風而降。而嘉定在黃淳耀的領導下奮起反抗。李成棟奉命帶兵進攻嘉定。不久之後,嘉定被李成棟攻破。破城以後李成棟下令屠城,使得三萬多人被殺。李成棟的屠殺引起了百姓們反抗的決心。在李成棟離開後不到五天的時間裡,一支起義軍就佔領了嘉定城。李成棟再次領兵平滅叛亂,又一次下令對嘉定城展開屠殺。
  • 從嘉定三屠的急先鋒,到高舉反清復明大旗,李成棟為何一生反水
    清軍入關後,很快就將統一全國為己任,就在入關前後也收穫了不少的明軍將領,其中有一位幫助自己徵服南方,發起嘉定三屠,除滅南明兩帝,可是後來又高舉反清復明大旗,給自己造成很大損失的人,這個人就是有著清軍急先鋒稱號的李成棟。
  • 揚州十日,嘉定三屠
    中國古代皇帝都自稱天子,皇帝的權力都是老天爺給予的,這是皇帝統治天下的合法證明,但滿清找到了一個漏洞,皇權天授,並沒有說一定要授予漢人。老天爺認可的人,才能合法統治天下,不認可的自然統治不了,如今滿清能取代明朝,從事實上得到了天下,自然也就說明老天爺認可了滿清的統治資格。滿清找到了合法的統治理由,並不代表就能順利安撫天下萬民。
  • 滿清戰神多鐸:製造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英年早逝是天妒還是報應
    他十三歲就成為主旗貝勒,二十三歲就受封和碩親王;他年少輕狂,因耽於女色而誤了前程,但又幡然醒悟,改邪歸正後徵伐天下;他定鼎中原,橫掃三秦,飲馬長江,所向披靡,號稱滿清戰神;同時也是他,製造了「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漢族人民對他恨之入骨……他,就是多鐸。
  • 成忠臣:論中國畫的第五度空間,山水畫中潛蘊的「魅力」
    我們去敦煌石窟參觀往往會不自覺地忽略了作品的內容與所運用的繪畫技巧,而常讚嘆作品中的魅力,會情不自禁的讚美:古拙、雄渾、剛健、奔勁、高雅……而面對那些缺乏魅力的作品。就像喝了一杯白開水,感到淡然無味,只有對富有魅力的作品才會引起興趣,一見鍾情。成忠臣作品(真材實料)對優秀作品中的魅力,有時第一眼就能從直觀上感悟出來。
  • 古代良臣、忠臣真有本質區別嗎?魏徵為何要抓住這個問題不放呢?
    【題記:本文系作者系列文章「讀通鑑講故事」「篇」中的一篇】古代中國有著悠久綿長的「忠孝」文化。簡言之,臣民忠於君主,為忠;晚輩孝順長輩,為孝。二者的含義和要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無非於家為孝、於國為忠。然而,將以血親為紐帶的孝,騰挪為社會屬性的忠,從邏輯上講,屬於把兩個不同的概念人為地等同起來。更何況即使是家庭內部,孝道也並非人人都能做到一樣。於是,如同家有孝子、逆子一樣,國家也必定有忠臣和姦臣的分野。
  • 晚清三屠:袁世凱殺義和團不眨眼,張之洞一人花光朝廷國庫
    何為民屠、官屠、財屠?這是晚清三位大臣的外號,合稱晚清三屠。這三位分別是誰呢?民屠袁世凱,官屠岑春煊,財屠張之洞。三位皆是晚清的封疆大吏,慈禧老佛爺跟前的大紅人。三人的外號因何而來呢?且聽我慢慢敘來。民屠者,屠民也。屠,即屠殺。袁世凱得到這個稱號,與他在山東當過巡撫有關。眾所周知,近代史上曾經鬧得沸沸揚揚的義和團運動,正是發源於山東。可是,為何它在山東沒有鬧起來,卻在直隸、京津鬧大了呢?
  • 上海嘉定區委考察上海矽酸鹽所嘉定園區
    11月19日,上海嘉定區委副書記、區長杲雲一行來到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嘉定園區考察。  杲雲一行先後參觀了綠色光電轉換技術研發項目部、碳化矽晶體項目部、BGO晶體研發與生產線、碳化矽陶瓷及複合材料實驗室、中科院特種無機塗層重點實驗室以及嘉定新園區二期建設工地,認真聽取科研人員的介紹,詳細了解項目進展情況,與所領導和科研人員深入交流加快推進上海市戰略新興產業有關工作的建議與措施。
  • 成忠臣:現在普天下的畫畫人都跪錯了祖宗,數典忘祖!
    展覽中見不到寫意性的中國畫,以工筆畫為主,而現今的工筆畫也僅限於造型,但更接近西畫的感覺。在古代,工筆畫只是一個基礎,畫科,水平再高的工筆畫也無法代表中國畫的最高水平。現在的中國工筆畫與古代也完全不同,是立足於物象的素描立體造型。這樣的工筆畫只是一個造型能力,有三年繪畫基礎即可,而寫意畫二三十年也成不了高手。現在的工筆畫只要有範本,藉助現代輔助手段和工具,按時風製作出市場流行模式就可通行無阻。
  • 忠臣的他被帝王賜死,將妻子肚中的孩子挖出扔進火裡
    在古代的帝王中,有明君自然也就有昏君。那些忠臣遇到明君還好,如果遇到昏君那他們的生活將慘不忍睹。一般如果這個帝王不明事理,則會因為奸臣的一兩句話,再加上自己本身疑心較重,而將忠誠所刺死;這其實都還算好的了,在古代的帝王中有這麼一位只為美人開心的帝王,完全不在乎多與錯,在他的世界裡,只要他的美人高興了,那麼做的所有的事就是正確的。這位帝王就是商紂王。提起商紂王大家肯定會想起妲己。在電視劇中,真的妲己被狐狸精所囚禁,而帝王身邊的妲己實則是個狐狸精。
  • 皇帝無法生育,忠臣送懷孕妻子,皇帝卻要他滿門抄斬
    事實上,在古代,每個成語的背後都有不同的故事。不知大家在使用的時候能否準確理解其內涵,為什麼我們覺得它們很複雜呢,就是因為沒有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來學習。然後小編就想說,皇帝不能生育,忠臣送懷孕的妻子,皇帝:給我殺了他全家,生兒育女一個成語!黃歇就是我們要談論的人物,他是春秋戰國時期,戰亂時期的楚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