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十三歲就成為主旗貝勒,二十三歲就受封和碩親王;他年少輕狂,因耽於女色而誤了前程,但又幡然醒悟,改邪歸正後徵伐天下;他定鼎中原,橫掃三秦,飲馬長江,所向披靡,號稱滿清戰神;同時也是他,製造了「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漢族人民對他恨之入骨……他,就是多鐸。
正所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年僅三十六歲的多鐸英年早逝,同樣讓人為之惋惜。只是,作為漢民族的我們,到底是該說「天妒英才」呢,還是該說「報應不爽」呢?
和碩輔政叔德豫親王多鐸畫像
浪子回頭金不換
多鐸生於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二月,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五子,與英親王阿濟格、睿親王多爾袞是同胞兄弟。當時,正是努爾哈赤的事業蒸蒸日上之際,第二年,八旗制度創立,正是這種軍政、兵農一體的社會組織形式,讓人口不多的女真人建立起了自己的國家——後金。
努爾哈赤病逝後,多鐸以原有十五牛錄加上繼承來的十五牛錄而領有整旗,成為正黃旗主旗貝勒。從此,年僅十三歲的多鐸開始與議國政,率師徵討。到皇太極繼汗位,黃旗與白旗換纛,多鐸變成正白旗旗主。這也是皇太極為鞏固君權,打壓代善、阿敏、莽古爾泰三大貝勒,故極力拉攏多鐸的結果。
後皇太極開始攻略蒙古和明朝,多鐸常隨軍遠徵,以驍勇善戰著稱,戰功卓著。到二十二歲那年,多鐸第一次掛帥,奉命進攻寧錦。當時錦州守將祖大壽調松山兵三千五百人屯駐大凌河西,多鐸以誘敵之計擊潰明軍,殲明軍五百,斬明副將劉應選,一直乘勝追擊至錦州才凱旋而歸。至此,無論是作為陣前衝鋒的猛將,還是作為運籌帷幄的統帥,多鐸都向世人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軍事才能。
天聰九年(1636),後金改國號為清,論功行賞時多鐸被封為和碩豫親王。可誰也沒想到,前途一片光明的多鐸從此竟像被鬼迷了心竅,不僅處處違拗皇太極,還迷戀妓女,常常因此耽誤正事。皇太極為此對他多有訓斥,他卻依舊我行我素。
皇太極畫像
崇德三年(1638)九月,皇太極下令出兵劫掠明朝,多鐸和濟爾哈朗被派往山海關一線牽制寧錦明軍。十月,濟爾哈朗先發。十一月,多鐸才率部前去會合,結果在途中遭到名將祖大壽的襲擊而有所折損。皇太極大怒,決定藉機懲治一下他,最終奪去他正白旗牛錄的三分之一,並貶他為多羅貝勒。當時皇太極君權穩固,多鐸反而勢力過大,這都是情理中事。
不久,松錦會戰爆發,多鐸與皇太極長子豪格奉命圍困松山城,最終迫降松山副將夏承德,並俘虜明軍統帥洪承疇及三千明軍。期間,多鐸雖非統軍主帥,卻也出生入死,多有斬獲,因功受封多羅豫郡王。多羅郡王比和碩親王只差一步,僅用兩年時間,幡然悔悟的多鐸就從挫折中崛起,恢復了昔日的權力和地位,也算浪子回頭金不換。
戎馬一生號戰神
崇德八年(1643)八月,皇太極暴病而亡。清朝初年,新君是在皇帝死後才由王公大臣議定的。當時,豪格是正藍旗主旗貝勒,兩黃旗誓立豪格,鑲藍旗、正紅旗也表示同意,豪格得到了五旗的支持。只有多鐸和多爾袞統帥的兩白旗支持多爾袞。後來多爾袞和豪格相互妥協,擁立年僅六歲的福臨為帝,改元順治,由多爾袞和濟爾哈朗輔政。
多爾袞很快排擠了濟爾哈朗,從此大權獨攬,稱攝政王。他十分感激同母弟多鐸的支持,對他特別信任,加以提攜。在這種背景下,多鐸督師入關,開始了他的封神徵途。
影視劇中的多爾袞
明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大順軍攻佔北京。四月,多鐸、阿濟格隨同多爾袞率領滿蒙漢諸軍向山海關進發。同時,李自成親率二十萬大軍抵達山海關。吳三桂自知不敵,向清軍乞降,多鐸先入關,多爾袞隨後。
山海關城內頓時炮聲如雷,飛石如雨,殺得天昏地暗。戰至午後,多鐸與阿濟格率鐵騎從右殺出,僅一頓飯的工夫,大順軍大敗虧輸,徐徐退回北京後又放棄北京西撤。
順治元年(1644)十月,福臨在北京定鼎登基。首功歸多鐸,晉封和碩豫親王,授定國大將軍,統兵南徵。至此,多鐸不僅恢復了最高的親王爵位,還成了統兵大帥,漸次走向了人生巔峰。
為了追擊李自成,多鐸與阿濟格分兩路西進,其中多鐸由河南攻潼關。在洛陽擊破張有聲部之後,多鐸從孟津渡過黃河又下陝州、陷靈寶,盡取潼關外圍之地。潼關是西安門戶,李自成、劉宗敏率大軍馳援。雙方激戰十餘日,互有損失。轉年紅衣大炮運至,多鐸遂發起總攻,大順軍損失慘重,撤回西安。此時,阿濟格部也已逼近,李自成只好走武關退入商洛。
此後,多爾袞傳令阿濟格綏理關中並追剿李自成,多鐸則揮師東南,消滅南明諸政權。
多鐸從河南出虎牢關,兵分三路,合擊歸德,破明巡按御史凌炯。他兵鋒所至,各州縣望風歸降。緊接著又分道南下,攻陷清河、淮安、盱眙、泗州,徹底瓦解南明淮北防線,兵鋒直指揚州。當時史可法已在揚州布防,多鐸寫信勸其投降,被史可法嚴詞拒絕後方令攻城。二十餘日後,揚州城破史可法被俘。多鐸認為史可法是個人才,不斷派人勸他投降,史可法終不動心,多鐸這才殺了他。
揚州之戰讓多鐸損失慘重,損兵折將近萬人。為了解恨,多鐸竟下令屠城十日。在這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中,揚州八十萬軍民斷送性命,昔日繁華的商業都會轉眼變成人間煉獄,史稱「揚州十日」。
影視劇中的多鐸
多鐸隨即飲馬長江,很快攻陷南京。進入南京後,有個細節,明左都御史李喬等人主動辮髮胡服,向清廷獻媚,被多鐸斥為無恥;同時,多鐸卻為史可法立祠,以表彰其忠節,可見在多鐸為人還是相當正直坦蕩的。多鐸在南京的一系列舉措,緩和了民族矛盾,為清軍在江南穩固統治起了關鍵的作用。
其後,多鐸便坐鎮南京,派貝勒尼堪與博洛繼續分路進擊。順治二年(1645)六月,江浙初定。七月,清廷派人代多鐸駐南京。十月,多鐸班師還京,順治帝親迎於南苑,旋即加封他為和碩德豫親王,協助攝政王多爾袞總理軍國大政。
轉年,蒙古蘇尼特部騰機斯等反叛清廷,多鐸以揚威大將軍再次掛帥出徵,統兵追剿。雙方先後在諤特克山和博爾哈都山遭遇,都鐸兩次完勝敵人,第二次更將敵軍徹底擊潰,騰機斯投奔喀爾喀部碩雷汗。多鐸大軍進逼至扎濟布喇克,採取集中優勢兵力、先弱後強、速戰速決的策略,一鼓作氣又將喀爾喀部五萬援軍擊潰,追殺三十餘裡,再敗碩雷汗親軍,所獲不計其數。
順治三年(1646)七月十六日,多鐸班師,多爾袞親迎於烏蘭諾爾,十月回到北京順治又親迎於安定門。這足可說明清廷對此戰的重視,蒙古諸部此後數十年都不敢再輕舉妄動。第二年,都鐸被冊封為輔政叔德豫親王,賞賜無數。
順治六年(1649)三月十八日,多鐸因患痘症不治身亡,年僅三十六歲。當時正在外徵剿多爾袞聞訊後急忙趕回,為多鐸舉行了隆重的葬禮,立碑紀功。就這樣,滿清戰神走完了他短暫而輝煌的一生。
順治帝畫像
蓋棺定論乃君子
多鐸起點很高,他少年得志,固然因為是努爾哈赤的幼子,同時也得益於繼位的皇太極打擊政敵、鞏固君權的需要。都說「英雄難過美人關」,多鐸也經歷過,曾因貪戀美色而喪失鬥志。他能夠重新崛起,與擁護多爾袞繼承帝位有很大關係。
當時,比起豪格,智勇深沉的多爾袞確實更適合繼承帝位。多鐸擁護多爾袞,絕不僅僅是因為他是自己的同母哥哥,也不是為了結黨營私,而完全是為了滿清的江山社稷考慮。後來多爾袞擁立福臨以及揮戰天下的表現,證明了多鐸的選擇是完全正確的。
有了擁護的前因,才有重用的後果。此後兄弟兩人勠力同心,不僅鞏固了朝政的控制權,也奪得了天下,真正建立起大清王朝。
無論少年得志時,還是沉迷美色之際,又或後來重新崛起,轉戰南北,縱觀多鐸一生,其為人剛正不阿、襟懷坦蕩,這在努爾哈赤諸子中幾乎沒有第二人。這點從他在南京處置明朝舊臣時便可窺知一二。當然,這也就意味著他無法成為像多爾袞那樣的政治家。
但多鐸絕對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清軍入關、西徵三秦、平定東南、北伐蒙古,哪一次他都立下了赫赫戰功。正如他晉封輔政叔德豫親王時的冊文所說,「定鼎中原以來,所建功勳卓越等倫」,說他是打下大清王朝江山的第一功臣、滿清戰神,絕不為過。
影視劇中的多爾袞與多鐸
有人說,多鐸英年早逝,是殺戮太重的報應。但我卻說,這是天妒英才。誠然,「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他難辭其咎。然而,這是當時尖銳的民族對立導致的悲劇,換其他任何一名清軍統帥也不可能比多鐸做得更好。大清王朝統一天下是歷史大勢,腐朽的明朝和正在向封建地主階級轉變的農民軍是註定會滅亡的,以小過而廢順應歷史潮流、推動歷史進程的大功,是典型的唯心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