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皇帝朱由檢為何非要自殺,到底是誰逼死了他

2021-01-13 史官筆記

紅粉佳人休使老,風流浪子莫教貧,感謝支持青年講歷史。

縱觀歷史,各朝各代的亡國之君都有著傳奇的一幕,例如歷史上最有名的「甲申之變」,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皇帝朱由檢在李自成大軍攻破北京城後。殺妻,殺子,殺女,一頓屠殺後,自己跑到了故宮後面的煤山上,上吊自殺了。

常言道,「就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堂堂的大明皇帝為何會淪落到如此地步。畢竟李自成的叛變不是一天兩天,眼看支撐不住為何不跑?如果說歷史上的棄城逃跑案例,其實歷史上還是有很多的,唐朝的安史之亂,唐玄宗跑到蜀地,宋朝的靖康之恥,遷都臨安。先例有很多,為何崇禎皇帝偏要選擇與大明王朝共存亡?到底是誰逼死了崇禎皇帝?

崇禎皇帝畫像

一調不過來的救命稻草——關寧鐵騎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每當念起文天祥的詩,心中頓時就會感到心情澎湃,基情滿滿。同樣提到大明王朝的天子御國門,君王死社稷,心中更是不由得充滿了敬畏之情。從明朝亡國之君,崇禎皇帝朱由檢自殺吊死煤山,這件事來看,果然雖未亡國之君,卻不失帝王之儀。

李自成起兵造反並非一朝一夕之事,難道崇禎皇帝就沒有想過逃跑嗎?當然想過,年紀輕輕的誰不怕。其實當時,明王朝還有一根救命稻草,它就是關寧鐵騎,這支大明王朝的精銳部隊。如果把這支部隊調過來去鎮壓李自成的部隊,那絕對是綽綽有餘,一點毛病都沒有。但是這支部隊沒法調過來,為什麼?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這支部隊有它自己的任務,那就是抵禦長城外的後金,也就是後來的清朝。

吳三桂畫像

此時的努爾哈赤也是蠢蠢欲動,如果把關寧鐵騎調過來,就相當於放棄了山海關以外的大片領土。二是因為吳三桂父子以及朝中大臣的刁難,其實早在幾個月前,崇禎皇帝就多次召見吳三桂的父親吳襄,想要調他們的關寧鐵騎守衛京師。吳襄開始拒絕原因是祖宗之地,寸尺不讓。

後來崇禎皇帝好說歹說,首都都沒了,還談什麼祖宗之地。說吧,把軍隊調過來需要多少軍餉。吳襄說想要調軍隊最少需要一百萬兩銀子。乍一聽,一百萬兩,不多啊,對於一個世界上的第一大國的明朝來說,這又算得了什麼。但是今非昔比了,連年的徵戰,各種天災人禍,已經掏空了明王朝的家底。

關寧鐵騎

沒有錢咋辦,當然皇帝也不是吃乾飯的,沒錢找錢,怎麼找,眾人募捐,說白了就是集資,國庫沒有錢,那就大臣們自掏腰包。不過這場,由皇帝從上到下的募捐活動,最後卻成了一場鬧劇。為啥呢?大臣都哭窮,沒有錢。反正就是沒有錢,那能怎麼辦。

據有關史料記載,有些大臣在都在家門口,貼上了「毀家紓難」的字條。什麼意思,就是告訴你,我都要賣房了,真的一分錢都沒有了。這些每日花天酒地的大官們真的沒有錢嗎?當然不是,李自成打入北京城的第一件事,就是向這些達官顯貴,土豪士紳們要錢,從皇親國戚開始。

李自成畫像

依次排開,內閣大臣,尚書等開始捐款。按照等級劃分,不同的官職交的錢也不一樣。不交錢就是一頓揍,最後光白銀就有7000萬兩,每個大官家中的地窖裡都藏著幾十萬兩。那麼這些大臣為什麼這麼麻木不仁,李自成都打到家門口了,都不願意出錢,為國家解難呢?我們下面再說,事情到這,想要調關寧鐵騎的想法,因為無法湊出百萬軍餉,最後也就不了了之了。

二遷都南京屢遭反對——皇帝很無奈

因為無法湊齊調關寧鐵騎的軍餉,也就沒有軍隊可以拱衛京師,保護京師的安全。但是兵貴神速,李自成的大軍連克太原,大同等重鎮,明朝軍隊潰不成軍,李自成大軍勢如破竹。眼看就到北京城下了,形勢越來越危機。難道崇禎皇帝這就準備等死了嗎?當然不是,其實當時還有一個辦法,可以緩解危機,不至於亡國。

李自成

這個方法不僅崇禎想到了,而且大臣們也都想到了。那就是遷都南京,其實當時放棄北京,遷都南京,有很多有利條件,完全可以避免亡國。首先軍事布局,李自成軍隊主要分布在山西,陝西這一塊,像河南,山東這些南邊地區,基本沒有起義軍。其次,當年明成祖朱棣把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的時候。

南京還保留了一套完整的政府機構,什麼六部,督察院,凡是北京有的,南京都有。再次,雖然說北方的大明正牌軍隊被打得七零八碎,潰不成軍。但是南方還有將近一百萬的正規軍。所以說崇禎皇帝,遷都南京,輕輕鬆鬆還佔據大半江山,不敢說平定李自成,但是分庭對抗還是可以的。

崇禎皇帝劇照

問題來了,為什麼崇禎皇帝沒有遷都呢?畢竟是皇帝好面子,遷都逃跑這種話怎麼能由皇帝來說呢。一來不符合祖宗禮制,二來不僅自己掛不住面子,而且還要背個棄守陵寢之名。遷都是肯定要遷的,不過不是從皇帝嘴裡說出而是從大臣提出,於是就上演了一出大臣請求南遷的大戲。

首先崇禎找到的是內閣大臣陳演,告訴他在早朝的時候說出來這件事,然後他在御筆一揮,按章程規定一走,南遷就妥了。私下裡崇禎還暗自派人打探這一路的情況,做了很多準備,結果第二天,陳演叛變了,堅決不南遷,死守北京城。有人說了,皇帝說了都不算嗎?沒錯天下是姓朱,但是朝廷的決策,內閣還是佔有很大話語權的,群臣都不同意。

明朝大臣劇照

皇帝他也沒招,難道就沒人出來附和一下,拍個馬屁嗎,還真是沒有人。當皇帝當到這種地步,也真是名副其實的孤家寡人了。這就可以與我們上一個問題連接起來了,為什麼朝中大臣沒有一個人願意,捐錢湊軍餉,保衛大明。為何大臣們都不同意崇禎皇帝南遷,這其實都與崇禎皇帝的性格有很大原因。

三大明王朝的悲哀——性格缺陷的崇禎

崇禎皇帝之所以會把君臣關係搞得很僵,在亡國,這種緊急關頭都沒人願意幫助他的原因,就是因為他的性格缺陷。歷史上但凡是亡國之君,都不會有什麼好的名聲,但崇禎皇帝卻恰恰相反。如果明朝不亡國,沒準還能拿個傑出皇帝獎。

崇禎皇帝自殺

崇禎自打登基以來,就像他的名字朱由檢一樣,他真的很節儉,龍袍打了很多補丁還在穿。他的皇后也是一直都穿著粗布衣服。政治上,一上臺就清除了大宦官魏忠賢及其黨羽,為東林黨人平反,而且勤務政務,不痴迷丹藥,不好色畢竟老爸是那麼死的。而且還沒有前面幾位老祖宗的特殊愛好,所以崇禎皇帝既談不上明君,也算不上昏君。

崇禎皇帝性格不好,原因是啥,皆是因為成長經歷的原因。母親劉氏是一個比宮女才大一個級別選侍,地位卑微,在崇禎三歲時,就病死了,也有史料說惹皇帝不開心,被殺死的。父親朱常洛也僅僅做了一個月的皇帝,就死了。哥哥天啟皇帝朱由校做皇帝不行,做木匠卻是技術一流。

天啟皇帝朱由校

這兄弟也沒什麼感情,誰知道年輕的朱由校打著打著家具就死了。還沒留下皇子,這才在他的弟弟中選了一個最大的崇禎皇帝朱由檢。自幼父母雙亡,生活環境明刀暗箭無數,在加上突如其來的皇位,這個少年承擔的太多了。

我們都知道的崇禎皇帝生性多疑,明朝大將袁崇煥在不問青紅皂白的情況下,被他冤殺。還有就是崇禎皇帝不願意承擔責任,而且對於那些在戰場上拼死拼活的將軍士兵,只要打了敗仗,就是一句話作戰不力。一出事就殺大臣,敗了就作戰不力,在位期間內閣六部的官員換了不知多少位,擱誰誰心不寒。沒人同意南遷就是大臣怕擔責任,沒人捐錢,是因為心都寒了。

明末起義軍地圖

其中崇禎最致命的性格就是意氣用事,李自成曾給崇禎寫過信,心中寫到,兩種解決辦法,一割據山西,陝西兩省,封他為王,二兩百萬兩銀子,同時還為他平定叛亂,抵禦後金。如果能實現當然是好的,結果大臣們不是不說話,就是與他對著幹,好好的機會白白浪費了。

就是這種情況下,還不至於亡國,因為有一個叫李邦華的人提出將太子送到南京,來延續大明朝的香火,不至於一鍋端,雖然並非良策,但卻是個權宜之計。不過因為多疑,殺掉袁崇煥,自毀長城後的崇禎又因為多疑殺死了大臣李邦華。

煤山歪脖子樹

1644年4月24日下午,李自成下令攻城,內無強將,外無援軍,其結果可想而知。統治了中國長達276年的大明王朝滅亡了,最終崇禎皇帝殺死妻子兒女,自殺在煤山之上。據說崇禎死後屍體在大街上扔了好幾天,原來的大臣們都躲得遠遠的,好像不認識一樣,這結局卻是挺悲慘的。

崇禎:"朕非亡國之君,爾等皆亡國之臣"、"諸臣誤我",這句話看似在推卸責任,但卻是也有一定的原因。到頭來還是崇禎皇帝自己逼死了自己,大明王朝的滅亡,也並非某個人的錯誤,而是沒能逃脫王朝興衰的循環。不過看到崇禎皇帝留下的遺言時,還是挺讓人欣慰的,「寧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這或許是無法挽救亡國的無奈,或是一個帝王最後的心聲吐露。

相關焦點

  • 宵衣旰食,日理萬機的明朝亡國之君朱由檢,為何沒能挽救大明王朝
    朱由檢是大明王朝的末代皇帝,他在位17年間一直勤於政事,朱由檢即位之初就開始剷除在明朝橫行多年的閹黨勢力,並最終徹底滅掉閹黨,他還平反冤獄,扶正除惡,大力並重新任用有才能的被閹黨陷害入獄的良官,朱由檢還派遣得力幹將去「澆滅」農民起義軍的「烽火」,並在關外抵禦清軍南下,但他為何還是無法改變明朝滅亡的命運
  • 大明最悲劇的皇帝——崇禎皇帝
    亡國之君各有特色,暴虐寡恩的秦二世,昏庸慢懶得宋理宗,懦弱無嫩的晉惠帝,而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率軍攻進北京城,三十五歲的崇禎皇帝無力回天,上吊自殺,三百年的大明帝國轟然倒塌。崇禎皇帝作為大明末代的君主,與歷朝歷代的亡國之君不同。
  • 崇禎皇帝朱由檢自殺真相,他的子女都去哪了?
    今天咱們講一講明朝的故事,說到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兩次農民起義,就不得不說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以及結束明朝統治的闖王李自成了。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南徵北戰,不斷壯大,幾十萬大軍所向披靡,終於推翻了政治腐敗、經濟崩潰、搖搖欲墜的明王朝。
  • 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是亡國之臣:大明滅亡崇禎應負多大責任?
    崇禎曾云: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是亡國之臣。 在中國古代封建歷史發展的進程中,皇帝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說一個皇帝是十分強大,且政治能力突出的話,那麼,人民也將過上更好的生活。雖然說皇帝擁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將這種權力進行很好的利用。
  • 揭秘明朝崇禎皇帝朱由檢,到底是什麼樣的人?聽我細細道來
    有誰還記得那個最悲情的夜晚,明朝最後一位皇帝選擇自縊而死?在我腦海揮之不去,所以我非常想知道朱由檢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皇帝,而且為社稷而死的君王,用頭髮遮住自己的臉,悲辱地吊死在歪脖子槐樹上,那個畫面也太悲傷,讓我不忍心去看,即使這樣,它還是有讓我有抑制不住的想去了解下當時的情況是什麼樣?為何到如此悲壯的時刻呢?
  • 崇禎皇帝被李自成逼死後,他的女眷們命運怎樣?
    崇禎皇帝作為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是因為他的皇兄天啟帝英年早逝,於是17歲的朱由檢登基,並建號崇禎。有人說崇禎這一生是勤勞的一生,也是悲慘的一生。雖然後世對他褒貶不一,但只能怪他生不逢時,因為此時的大明王朝已經無力回天了。
  • 崇禎皇帝有堯舜之志還勤政,為何丟掉江山,兩個細節預示明朝命運
    明朝是中國最後一個漢民族建立的王朝,同時也是夾在少數民族前後兩個朝代的一個鐵血王朝;前面趕跑了蒙古人,後面又被女真人打敗,不得不說大明王朝這波操作讓人費解;如果明太祖朱元璋九泉下得知自己的江山又被少數民族佔據,估計非得氣死。那麼大明崇禎年間,明朝真的沒救了嗎?其實那時候明朝還是有一線希望,但希望卻被崇禎皇帝生生掐滅。
  • 崇禎皇帝後代隱居在此山村,專家得知後趕來印證,看到三樣明朝文物
    不少的亡國之君,其實都是他們活該,因為他們都是在位的時候,每天驕奢淫逸,根本不管百姓的生活,但是明朝的這位亡國之君,是真的倒黴,他就是崇禎皇帝朱由檢,他可是歷史上有名的工作狂皇帝。這位皇帝在位的時候,也是兢兢業業,勵精圖治,就是因為自己的前幾任,太能折騰了,敗了明朝的江山,所以到他那裡,其實是沒辦法再力挽狂瀾了,所以他最後在清軍入關的時候,選擇了自縊。
  • 明朝最忠心最男人的太監,陪崇禎皇帝上吊而死,死後令後人敬仰
    王承恩原本是魏忠賢其中的一份子,從崇禎皇帝朱由檢一出生就開始照顧他,王承恩卻不像魏忠賢禍國殃民,對崇禎卻是忠心耿耿,在崇禎時期一直擔任司禮監太監,可謂是位高權重,崇禎前期好不容易除掉太監魏忠賢,現在又信任王承恩,不得不說在明代太監始終是皇帝們最信任的人,他們每天陪伴在皇帝的身邊,悉心照顧,陪伴左右,而且還能辦事。
  • 吊死崇禎皇帝的「歪脖子樹」,到底有多慘?為何戴了200年鐵鏈
    崇禎皇帝是我國歷史上非常特殊一個亡國皇帝,歷史上大部分亡國皇帝不是昏君就是傀儡,而崇禎皇帝既不是昏君也不是傀儡,他在治國和軍事上都有所作為,只是因為明朝先輩皇帝留下的窟窿太大,崇禎拼盡全力都沒能填平,最終無奈的背上了亡國皇帝的稱號。
  • 性格決定成敗——崇禎帝的性格缺陷導致明朝滅亡
    崇禎帝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在內憂外患中執政17年,最後在農民起義的威逼下,自縊於煤山。雖然即位時明朝內憂外患已呈衰敗跡象,大明的滅亡已成歷史的必然結局,僅靠他個人是不能扭轉歷史的發展趨勢。雖然自當政以來,他勤於政治,崇尚節儉,始終為挽救明朝而不懈努力。但明朝的滅亡也有著他不可推卸的責任,他的性格弱點加速了明王朝滅亡的腳步。
  • 崇禎皇帝歪脖樹上吊死後,屍首呢,埋哪兒了?
    01 皇帝之死明朝崇禎十七年 (公元1644年) 三月十九日拂曉,皇帝朱由檢身邊只剩下太監王承恩一個人了,他們爬上了紫禁城北邊的萬歲山,到達山頂壽皇亭。在這裡放眼望去,只見北京城火把沖天,殺聲不斷。環顧四周,崇禎皇帝早已經絕望了。他們拿出事先預備好的繩子,拴到了兩棵樹上,留下遺囑然後就自縊身亡了。這時的崇禎皇帝享年33歲。
  • 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子為何被崇禎皇帝凌遲處死
    明亡後,崇禎的皇子們都何去何從了呢,他的最後一個兒子,在七十五歲的高齡,仍然被清帝下令凌遲! 崇禎十七年,京城易主,李自成所部自南城的廣安門入城,守軍或降或散。崇禎皇帝只好「御駕親徵」,親自上馬持槍突圍,兵力是幾十個太監。
  • 明朝滅亡,崇禎死後有多慘,百官投降,與妃嬪合葬
    明朝亡於內亂、外患,但末代皇帝崇禎的確是給李自成的大順軍給逼死的。崇禎十七年(1644年),也就是明朝滅亡的最後一年,李自成建國大順,不久率軍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關等戰略重鎮,北京岌岌可危。情急之下,崇禎帝詔徵天下兵勤王,命吳三桂火速領兵入衛北京,並起用吳三桂之父吳襄提督京營。崇禎在兩線作戰中,疲於奔命,最終獨木難支。三月十九日(4月25日),為了免於羞辱,崇禎命後宮嬪妃自殺,又親手砍殺自己的女兒。之後,他跟著太監王承恩逃亡至煤山,自縊而死。
  • [視頻]明亡清興六十年:崇禎登基
    他熱愛百姓,在最後關頭分秒必爭的緊急時刻,命令吳三桂進京勤王時仍然要他棄地不要棄民。遺書中寫著「勿傷朕百姓一人」,這是他一生對百姓的心聲。   崇禎的境遇   崇禎即位之初,這個16歲的少年以雷厲風行之手段收拾了魏忠賢。民間歡呼不已,稱頌他為「聖人出」《五人墓碑記》,然而明朝龐大的文臣集團對君權的限制,使這個末代帝王無能為力。
  • 明朝歷經276年,出了16位皇帝,最像「聖人」的是他!
    朱由檢從1368年開國到1644年滅亡,明朝歷史跨度整整276年,出了16位皇帝。要說哪1位最像「聖人」,小編以為是明朝最後1位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這怎麼說呢?朱由檢縱觀朱由檢一生都非常刻苦好學,在位十七年中,日講經筵從未中斷;能文能武,不近女色,同時,他勤儉節約,不愛遊玩、不愛美食。基本上,明朝歷代皇帝們有的優點,崇禎皇帝都有,而皇帝們有的缺點,崇禎皇帝也都沒有。
  • 魏忠賢掌權多年,為何敵不過剛登基的朱由檢?太監再強也畏懼皇權
    雖說「人間正道是滄桑」,但此事卻仍然有人質疑,魏忠賢明明是一位在天啟皇帝面前都稱九千歲的人,在明朝皇帝之下可算是「隻手遮天」,為何會被年僅17歲,且剛剛登基的崇禎輕鬆扳倒呢? 崇禎能夠輕易去掉魏忠賢,最根本的原因要感謝朱元璋,因為建立大明朝的朱元璋,打下江山以後,便想著如何能夠傳朱家大明江山於萬世,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增強皇權,削弱一切他能想到的可以影響皇權的勢力。
  • 明朝滅亡是天數?還是崇禎皇帝操作不當?崇禎的兒女都去哪了呢?
    1644年,對於世界史來說,沒什麼稀奇,但對於中國歷史來講,對朱家來講,卻是一個災年,因為這一年一位姓李的將軍率領起義軍打進了北京城,也是從這一年開始明朝滅亡,但是明朝滅亡,那些大臣、皇親國戚以及崇禎皇帝的家屬們都去哪了呢?
  • 崇禎皇帝去世前才明白,可惜太晚了
    明朝末年,應該是中國歷史上最複雜、最混亂的一個特殊時期了,用內憂外患、一團亂麻來形容是最恰當的;外患很簡單,就是倭寇海患及東北新崛起女真人強勢侵犯;而內憂就是朝堂之上的朋黨之爭及地方上的階級矛盾加劇。原本明王朝還能苦苦支撐,但奈何「小冰川」的到來,接連不斷的反常自然災害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
  • 崇禎皇帝在位的期間,是最窮的一個皇帝,打仗都需要向大臣借錢
    大多數的時候古代都會用富可敵國這個詞來形容,一個人非常有錢,但是像這樣富有的人還是非常少的,要說真正的有錢人就只有當時的皇帝了,因為他有國庫。皇帝是整個天下的主宰者,全天下的財產也都是屬於他的,但是卻有一個皇帝例外,他可以說是最窮的一個皇帝了,他打仗要向大臣們借錢,最後窮到直接亡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