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國之君各有特色,暴虐寡恩的秦二世,昏庸慢懶得宋理宗,懦弱無嫩的晉惠帝,而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
十八歲登基掌權接手的大明帝國卻是一個危機四伏的爛攤子,內有民眾揭竿而起,外有滿洲鐵騎虎視眈眈,眼皮子下面的大太監魏忠賢結黨營私,登基僅三個月勢單力薄的崇禎,用他的政治智慧談笑間剷除未還多年的魏忠賢及其黨羽,群臣是目瞪口呆舉國震動。
隨後崇禎打破權力機構調整官場人事格局,破格提拔袁崇煥等一大批自己屬意的人,以身作則勵精圖治,政治格局頓時煥然一新,風雨飄搖中的大明帝國,終於出現了中興轉機。
此後十七年,在和皇太極,張獻忠,等曠世梟雄的鬥爭中,在與身邊官員相互仇視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的奇特關係中,崇禎皇帝用權的道與路,用人的得與失,戲劇性的浮出水面,驚心動魄令人扼腕嘆息。
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率軍攻進北京城,三十五歲的崇禎皇帝無力回天,上吊自殺,三百年的大明帝國轟然倒塌。崇禎皇帝作為大明末代的君主,與歷朝歷代的亡國之君不同。
明之亡,基友天地時運之緣,又有崇禎,自身痼疾之因,清兵叩關為腹背之疾,義軍四起為臟腑之疾旱蝗瘟疫為邪侵之疾,剛疑失當為心智之疾,有此四疾無藥可救,特別是崇禎皇帝自身恨黨爭而不能制衡,不威,好輕斷而不辨忠奸,不智,盼大治而胸無城府,不才,思量將而不識忠臣,不明,濫威刑而寡恩義,不仁,輕諾而背,不信時至勢至即為亡國之君。
其實崇禎皇帝的一生,本身就是一個傳奇,一個悲劇性的傳奇,明朝時期,不可謂國不富,也不可謂技不強,但是地瓜大廈如摧枯拉朽般地迅速崩塌,農民起義風起雲湧。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七日,農民起義軍圍攻京城,十八日晚絕望無助的崇禎皇帝強打精神舉行了最後一次家宴,他知道大明朝即將滅亡,自己成為了亡國之君,妻子兒女也將成為亡國之人。
當家宴結束後,他必須安排後事,他先是安排周皇后殉國,當周皇后自縊而亡後他又要求袁貴妃隨皇后而去,當袁貴妃拜別自縊而亡,他又拿起魔刀,揮刀斬向了他的女兒,流著淚左袖遮臉,右手拔刀,砍向了長平公主,最後又刺死了自己年僅六歲的女兒昭仁公主。
安排好後事,走投無路的崇禎皇帝悽涼的準備在煤山上吊,上吊之前崇禎帝給李自成寫了封信短短六十八個字: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誤朕也,朕死無面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露面,任賊分裂朕屍,誤傷百姓一人。
此刻陪在崇禎身邊的只有一個叫王承恩的太監,王承恩見皇帝都上吊了,大哭一場就在皇帝旁邊的樹上也上吊而死,可憐崇禎這個勤勞又節儉的一國之君,竟然落得如此下場。
最終這位比前朝幾代皇帝都要賢明的君主非亡國之君,當亡國之運,自縊在煤山的清風冷月之下,使得只有四十多萬人口的滿族大清入主了近億人口的泱泱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