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自縊煤山後,此人來到崇禎帝墓前,絕食七日而死

2021-01-13 人文視角

文 人文視角

編輯 九歌

大明王朝自從建國以來,就是一個比較強硬的王朝,明朝一直奉行「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的祖訓。

其實這句話是明永樂帝在第二次北伐蒙古班師回朝在北京時說的,原文是「我朝國勢之尊,超邁前古,其馭北虜西番南島西洋諸夷,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

明朝存在276年,中間出現了很多荒唐的帝王,但是大明最後一位皇帝崇禎的做法,至今看來依舊令人值得敬佩。崇禎做到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他也遵守了先祖祖訓而付出了生命。

在崇禎死後,有個朝鮮人來到崇禎帝的墓前,絕食七天七夜而死。這個人就是崔孝一,原本崔孝一就是一個小人物,在中國史料中是不會記載的。

但是在朝鮮的正史和野史,對崔孝一的事跡,卻是大書特書,稱讚崔孝一是「千古義士」。明朝時期,朝鮮一直是大明朝的藩屬國,每年都會向大明朝貢,明朝也會給予朝鮮很多的好處。

然而到了明末時期,明朝面臨內憂外患的巨大危機,統治已經變得搖搖欲墜了。滿清先後兩次攻陷了朝鮮,其殺戮之慘象,絲毫不亞於萬曆年間的抗倭之戰。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崔孝一舉家遷徙到明朝地界上,在山東登州海邊登陸,輾轉投靠了山海關的寧遠總兵吳三桂。崔孝一之所以來到明朝,原因在於當時朝鮮已經被滿清所佔領,割斷了同大明朝兩百多年的藩屬關係。

崔孝一一個人的力量,在朝鮮本土已經無法展開抗清活動,只好舉家來到明朝。崔孝一是個懂武藝的人,他來到大明就進入吳三桂的軍隊,並且還立下了軍功。

沒多久崔孝一就成為吳三桂手下的中級軍官,當時除了崔孝一,還有很多朝鮮人也來到大明從軍,成為抗清活動的重要力量。但是這時的明朝,早已經是千瘡百孔了,明朝內部的農民起義也弄得崇禎帝焦頭爛額。

崇禎帝面對滿清的入侵,就更加是沒有辦法了。崇禎十六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包圍京城,這時面對沒有援軍的情況下,崇禎只能在皇宮中飲酒長嘆:「苦我民爾!」

沒多久崇禎就對自己的妻兒做了一些安排,之後就自縊在煤山。當崇禎自縊的消息傳到山海關時,正史是這樣記載的,「慟哭六軍俱縞素」,在這些人之中,崔孝一也陷入悲痛之中。

作為大明朝的天子,都踐行了「天子死社稷」的祖訓,崔孝一這個屬國臣民,還能為誰而戰?不久之後吳三桂也歸降清軍,也把頭剃了,穿起了清軍的服飾。

這時的崔孝一是有選擇的,他可以跟著吳三桂享受榮華富貴,但是他沒有,他選擇了做逃兵,然而他並沒有回到朝鮮,而是來到崇禎的墓前,絕食七日後,死在明思宗的墓前,成為大明的陪臣。

時至今日,翻閱到崔孝一的這段史料時,仍覺得他是一個值得敬佩的人物,雖然名氣不是很大,比起吳三桂來,可以說是好太多了。

相關焦點

  • 大明最悲劇的皇帝——崇禎皇帝
    亡國之君各有特色,暴虐寡恩的秦二世,昏庸慢懶得宋理宗,懦弱無嫩的晉惠帝,而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率軍攻進北京城,三十五歲的崇禎皇帝無力回天,上吊自殺,三百年的大明帝國轟然倒塌。崇禎皇帝作為大明末代的君主,與歷朝歷代的亡國之君不同。
  • 明朝滅亡,崇禎死後有多慘,百官投降,與妃嬪合葬
    情急之下,崇禎帝詔徵天下兵勤王,命吳三桂火速領兵入衛北京,並起用吳三桂之父吳襄提督京營。崇禎在兩線作戰中,疲於奔命,最終獨木難支。三月十九日(4月25日),為了免於羞辱,崇禎命後宮嬪妃自殺,又親手砍殺自己的女兒。之後,他跟著太監王承恩逃亡至煤山,自縊而死。
  • 明朝極無恥的首輔,亡國後污衊崇禎帝是昏君,最終被夾裂腦袋而死
    魏藻德為人擅長辭令、極有辯才(「藻德有口才」見《明史·卷二百五十三》),而且深諳帝王心術,在奏事時每每能迎合皇帝的心意,由此深受崇禎帝的器重。在成為狀元兩年後,魏藻德便因奏對稱旨,被超拔為少詹事兼東閣大學士,開始入閣輔政。崇禎十七年(1644年),魏藻德晉升兵部尚書兼工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不久便代替陳演成為內閣首輔。
  • 大明崇禎皇帝為什麼吊死在煤山歪脖子樹上?
    崇禎皇帝是一位生活節儉,工作非常努力的勤勞模範皇帝,自從他坐上皇帝那一天開始,每天他都是殫精竭慮日夜操勞,唯恐祖宗建下來的大明河山,會敗壞在自己手裡,可是上天不佑人大明三百年的基業,還是被李自成無情的搶走了,他自愧不如心中有愧於列祖列宗,毅然決定殺妻棄子,在煤山歪脖子樹上上吊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 大明滅亡前,崇禎為什麼要將皇后妃嬪和公主們全部殺死?
    先帝宵衣久,憂勤為萬方;捐軀酬赤子,披髮見高皇。風雨迷神路,山河盡國殤;御袍留血詔,哀痛何能忘!昂首信眉雅少年;世上已無朱由檢;誰曾為民念掛牽?無日無朝無盡夜;反清復明盼神仙。蝦戲驕龍甘心願?已忘曾是萬族巔?崇禎三百八十年;炎黃兒郎萬萬千。祖血喚醒胸中志;華夏永屬漢家天! 這首詩是清代詩人屈大鈞所作,正是崇禎朱由檢的真實寫照。
  • 崇禎皇帝上吊前留下了什麼遺言
    崇禎帝朱由檢繼位的第二年(即公元1627年),陝西爆發了一場大饑荒,無糧可吃的百姓,只得靠吃草根樹皮來續命。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些地方官吏非但沒有想辦法賑災濟民解決饑荒問題,卻依然是橫徵暴斂,催租逼稅。於是,在被逼無奈下,陝西各地爆發了農民起義。
  • 崇禎帝死後,明朝本還有一絲復國的希望,結果還是被自己人玩死了
    : 觀史天下說S 舉報   1644年多爾袞和吳三桂達成合作,清軍正式進入中原,與此同時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而死
  • 崇禎皇帝最後的日子:死時無人陪伴,死後無人厚葬
    崇禎皇帝,是明朝最後一個皇帝。當年李自成帶兵攻入北京,崇禎帶著太監王承恩在煤山上吊自殺,年僅33歲。臨死之前在黃袍上寫道:"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 貴州一小村莊,滿村竟是崇禎皇帝後人,至今不與朱姓通婚
    眾所周知,大明崇禎17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皇帝由於信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祖訓,崇禎皇帝即使大勢已去,也毫不妥協,甚至中原還有大片土地被大明朝廷所控制,但是崇禎皇帝卻選擇了與社稷同在,在太監王承恩的陪同下,縊死在煤山歪脖子樹上。
  • 明朝崇禎為何可以葬在十三陵,而清朝的溥儀為何沒有葬在清西陵?
    接下來咱們就捋一捋這兩個人,這兩件事第一,崇禎皇帝。話說在大明朝立國的時候,皇家就有了一條祖訓,那就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要敲黑板劃重點,因為正是因為這句話,才有了後來崇禎作為一個亡國之君依然能夠葬入十三陵裡的最主要因素。1644年,當李自成大軍攻破北京城的時候,崇禎本來有機會轉移的,但是他沒有,死也要死在朱家的皇宮裡。
  • 康熙年間的朱三太子案——七十五歲的崇禎帝之子朱慈煥被凌遲處死
    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攻破北京,崇禎帝於煤山自縊殉國,在臨死之前,崇禎帝下令內侍將太子朱慈烺、永王朱慈照、定王朱慈炯三人送往外戚周奎家中避險,但在李自成入京之後周奎就將三人獻出,李自成將太子、永王、定王帶入軍中,四月二十一日,為徵討不願歸附的吳三桂,李自成親率大軍前往山海關,但在一片石一役中被吳軍及清軍擊敗
  • 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子為何被崇禎皇帝凌遲處死
    明亡後,崇禎的皇子們都何去何從了呢,他的最後一個兒子,在七十五歲的高齡,仍然被清帝下令凌遲! 崇禎十七年,京城易主,李自成所部自南城的廣安門入城,守軍或降或散。崇禎皇帝只好「御駕親徵」,親自上馬持槍突圍,兵力是幾十個太監。
  • 康熙誅殺的崇禎三太子到底是何人?朱慈煥為何躲藏64年才被發現?
    明崇禎十七年,即公元1644年農曆甲申三月十九日,闖王李自成率領大順軍攻入了北京城,末帝崇禎在煤山之上自縊身亡,國祚276年的大明王朝正式覆滅。臨死前的崇禎帝朱由檢登高遠望,見四處火光沖天而自己只孤身一人,只聽得人喊馬嘶群聲鼎沸,不由地悲從中來。
  • 崇禎皇帝歪脖樹上吊死後,屍首呢,埋哪兒了?
    01 皇帝之死明朝崇禎十七年 (公元1644年) 三月十九日拂曉,皇帝朱由檢身邊只剩下太監王承恩一個人了,他們爬上了紫禁城北邊的萬歲山,到達山頂壽皇亭。在這裡放眼望去,只見北京城火把沖天,殺聲不斷。環顧四周,崇禎皇帝早已經絕望了。他們拿出事先預備好的繩子,拴到了兩棵樹上,留下遺囑然後就自縊身亡了。這時的崇禎皇帝享年33歲。
  • 崇禎皇帝朱由檢自殺真相,他的子女都去哪了?
    李自成攻入北京城的時候,當時的崇禎皇帝拿明朝最後一任皇帝崇禎來說,國破以後,他在自殺之前,先命令自己的后妃和公主們自縊,就是因為他清楚地看到了皇族女性們悲慘的下場,與其被俘受辱,還不如自己將他們殺死,以全名節。據史料記載,崇禎皇帝一共有7個兒子,6個女兒。
  • 性格決定成敗——崇禎帝的性格缺陷導致明朝滅亡
    崇禎帝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在內憂外患中執政17年,最後在農民起義的威逼下,自縊於煤山。雖然即位時明朝內憂外患已呈衰敗跡象,大明的滅亡已成歷史的必然結局,僅靠他個人是不能扭轉歷史的發展趨勢。雖然自當政以來,他勤於政治,崇尚節儉,始終為挽救明朝而不懈努力。但明朝的滅亡也有著他不可推卸的責任,他的性格弱點加速了明王朝滅亡的腳步。
  • 崇禎皇帝被李自成逼死後,他的女眷們命運怎樣?
    崇禎皇帝作為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是因為他的皇兄天啟帝英年早逝,於是17歲的朱由檢登基,並建號崇禎。有人說崇禎這一生是勤勞的一生,也是悲慘的一生。雖然後世對他褒貶不一,但只能怪他生不逢時,因為此時的大明王朝已經無力回天了。
  • 歷史習俗記憶:太陽明明珠光佛,朱天大佛竟然可能是崇禎皇帝?
    鄭成功在佔領臺灣後,曾經下令每逢三月十九日——崇禎皇帝自縊的日子臺灣民眾都要面朝南京進行祭祀活動。 在鄭成功統治臺灣期間,這項習俗就被傳承了下來。
  • 明崇禎帝心腹 太監王承恩,死後李自成下令禮葬 順治下旨為其豎碑
    明十三陵除了葬著明朝13位皇帝外,還陪葬著7座妃子、太子墓和1座太監墓,這個太監就是王承恩,崇禎皇帝最信任的人。王承恩幼年喪父,家境貧寒,母子二人相依為命,日子過得十分艱難。他讀過兩年私塾,從小聰明伶俐,有過目成誦之本領。無奈時運不濟,在他十四歲這一年,家鄉鬧大水,迫於生計,他在村東娘娘廟自淨其身,遂入京,託門路投於太監曹化淳門下,入宮當了一名小太監。
  • 崇禎自縊之前,最痛恨誰?結果李自成將其夾裂腦袋
    吾無臉見先祖於地下,蒙面而死。任賊裂我身,不傷我一民。」這是明崇禎皇帝在景山自縊前留下的遺詔。300多年來,當人們看到崇禎的遺詔時,總是對崇禎深感惋惜。但我們應該注意到,崇禎在遺詔中寫道「諸臣皆誤我」。顯然,崇禎將大明滅亡的部分原因歸結於大臣。崇禎這樣做雖然有爭議,但皇帝很難承認自己的過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