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滅亡,崇禎死後有多慘,百官投降,與妃嬪合葬

2021-01-13 史趣

明朝亡於內亂、外患,但末代皇帝崇禎的確是給李自成的大順軍給逼死的。

崇禎十七年(1644年),也就是明朝滅亡的最後一年,李自成建國大順,不久率軍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關等戰略重鎮,北京岌岌可危。情急之下,崇禎帝詔徵天下兵勤王,命吳三桂火速領兵入衛北京,並起用吳三桂之父吳襄提督京營。崇禎在兩線作戰中,疲於奔命,最終獨木難支。

三月十九日(4月25日),為了免於羞辱,崇禎命後宮嬪妃自殺,又親手砍殺自己的女兒。之後,他跟著太監王承恩逃亡至煤山,自縊而死。

死前,崇禎皇帝極為痛心地說:

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

目擊者稱,崇禎吊於海棠樹幹上面,頭髮披散,遮蓋了面孔,藍袍、白綢褲在風中凌亂。人們在他的身上發現了一封血書。毫無疑問,這是崇禎最後的遺書。書中寫道:

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無傷百姓一人。

這一年,崇禎才33歲。

自縊煤山書寫了明朝國君死社稷可歌可泣的一筆。明人記載,這一天北京城陰雨蔽天,飛雪滿城,充斥著駭人的慘釘之氣。

這是崇禎皇帝生前最後的時刻。

兩天後,崇禎皇帝的屍體被發現,終究沒有免於被示眾的命運。明末清初名士在《明季北略》中詳細描寫了這一切。

當時,大順政府發錢兩貫,讓太監到城裡購買了兩幅柳木棺材,將崇禎帝與周皇后的屍體收斂。然後,在東華門外的旋茶庵,臨時搭了個草棚,兩具棺材就停放在裡面。

此時的崇禎了無生息,體有外傷,發冠不整,就像是一個被拋棄的叫花子。

就這樣一連數天。李自成讓明朝官員前來告別。東林黨後裔文秉在《烈皇小識》中描述當時的場景:

命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餘皆睥睨過之。

部分官員哭拜崇禎,說明君臣情分之深。拜而不哭和其餘的人這就比較矛盾了,甚至直接挑明了要和舊主子、和大明朝,一刀兩斷。果不其然,越來越多的官員一轉臉就到李自成那裡去報到,準備官復原職了。

《明季北略》載,三月二十一日在承天門投順的人數,有一千三百多。這個量足足囊括了崇禎朝的大部分的文武百官。

在文人士大夫高喊忠心、名節的時代,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諷刺。

接下來就是安葬了。

崇禎是亡國皇帝,好歹也要有個說法。李自成一開始並不想厚葬崇禎,不過在襄城伯李國楨的要求下,最後還是給崇禎換上了沖天冠、龍袍、玉帶、漆金靴,並用天子禮葬崇禎皇帝。

此時,出現了一個難題。崇禎皇帝生前並沒有給自己預製陵寢。李自成只好決定將崇禎帝、皇后周氏葬入田貴妃的墓中,並改名思陵。這也是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帝後與妃嬪合葬的陵墓。

相關焦點

  • 性格決定成敗——崇禎帝的性格缺陷導致明朝滅亡
    崇禎帝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在內憂外患中執政17年,最後在農民起義的威逼下,自縊於煤山。雖然即位時明朝內憂外患已呈衰敗跡象,大明的滅亡已成歷史的必然結局,僅靠他個人是不能扭轉歷史的發展趨勢。雖然自當政以來,他勤於政治,崇尚節儉,始終為挽救明朝而不懈努力。但明朝的滅亡也有著他不可推卸的責任,他的性格弱點加速了明王朝滅亡的腳步。
  • 崇禎皇帝最後的日子:死時無人陪伴,死後無人厚葬
    並且崇禎作為一位帝王,生活上十分節儉,勵精圖治。 但實際上明朝的大勢已去,積重難返。明朝的滅亡是必然的,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但這也讓崇禎作為明朝最後一位皇帝,頗有幾分無奈。李自成是三月十九日清晨,才進入了北京內城。在一開始,李自成並不知道崇禎的下落。當時城內有許多傳聞,有的說崇禎帝從北門跑了,有的說崇禎帝投進自盡了,還有的說崇禎帝藏在了皇宮內的某個密室之內,等待勤王之師的到來。
  • 崇禎皇帝做了一件事,加快了大明朝滅亡的步伐
    一個朝代的興亡,事實上都有軌跡可循,大明朝也是如此。本來大明朝經過幾代不負責任的皇帝的耽誤,已經是風雨飄搖,換了一個崇禎後又是志大才疏,疑心很大,而且不懂得體恤百姓,對大臣也是反覆無常,頻換內閣,甚至還沒等官員緩過神來做出成績就換掉,徹底葬送了大明朝的江山。
  • 大明滅亡前,崇禎為什麼要將皇后妃嬪和公主們全部殺死?
    崇禎三百八十年;炎黃兒郎萬萬千。祖血喚醒胸中志;華夏永屬漢家天! 這首詩是清代詩人屈大鈞所作,正是崇禎朱由檢的真實寫照。公元1644年3月16日,明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的起義軍已經攻至北京昌平,大明政權岌岌可危,崇禎在紫禁城召集群臣商量對策,竟無一人敢發聲,現場已經有朝臣開始痛哭。
  • 明朝滅亡後,皇室成員有多慘?崇禎的小兒子75歲時被凌遲處死
    1644年,明朝首都北京被李自成攻陷,崇禎自縊殉國。死前他讓自己的三個兒子換成普通百姓的衣服自行逃命,對比失蹤後的太子朱慈烺和定哀王朱慈炯的各種離奇傳說,只有朱慈煥被各種史料明確證實存活了很長時間。他一生顛沛流離,一直活到清朝康熙年間。在清朝入關徵伐的過程中,各地明朝皇室成員都難逃一死,朱慈煥卻僥倖逃生,並且活到了75歲。
  • 明朝滅亡是天數?還是崇禎皇帝操作不當?崇禎的兒女都去哪了呢?
    1644年,對於世界史來說,沒什麼稀奇,但對於中國歷史來講,對朱家來講,卻是一個災年,因為這一年一位姓李的將軍率領起義軍打進了北京城,也是從這一年開始明朝滅亡,但是明朝滅亡,那些大臣、皇親國戚以及崇禎皇帝的家屬們都去哪了呢?
  • 明朝滅亡的真正原因,天災和人禍並至,小冰河鼠疫先後來襲
    很多人都將大明的滅亡歸咎在末代皇帝身上,他雖然確實都點不作為,但是全壓在他一個人身上確實有點冤了。可是這一切都在張居正死後就夏然而止了,張居正的後人也都遭殃了,在萬曆皇帝掌權後他開始對張居正生前的一切做了清算,不僅僅他的功績同時還有他的後輩家人親屬,都難逃被抄家的命運。張居正確實是一個能臣明相,他花費了十幾年的時間將明朝改革得煥然一新,如果明朝能按照當時情形繼續發展,再持續很久都不是問題。
  • 明朝滅亡的時候有多慘?皇族幾乎被屠盡
    雖然說古代沒有不亡之國,但一個朝代或帝國滅亡時刻真正到來時,其畫面之慘烈所帶來的視覺衝擊,恐怕沒有幾人能承受。比如,立國近300年的明朝(包含南明),其滅亡時的場景便堪稱極度悲慘。
  • 崇禎死後20年,康熙殺了一個叫張煌言的人,從此,明朝徹底結束
    張煌言死後,有書生為他做了一篇《兵部左侍郎張公傳》,文中寫道: 「自丙戌至甲辰,蓋十九年矣,煌言死而明亡。」 意思是,張煌言從清軍入關時開始抗清,在艱難困苦中和清廷鬥爭了19年,張煌言的死,意味著明朝徹底結束了。 這是把張煌言的死當作明朝滅亡的標誌。
  • 崇禎皇帝被李自成逼死後,他的女眷們命運怎樣?
    崇禎皇帝作為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是因為他的皇兄天啟帝英年早逝,於是17歲的朱由檢登基,並建號崇禎。有人說崇禎這一生是勤勞的一生,也是悲慘的一生。雖然後世對他褒貶不一,但只能怪他生不逢時,因為此時的大明王朝已經無力回天了。
  • 明末清初史學家評論明朝滅亡,除崇禎皇帝之外,還有四點重要原因
    一個朝代滅亡,往往是天時、地利、人和全盤皆輸的產物,明朝自然也不例外。在歷史的長河中,除了上古時期的夏商周之外,一個王朝的壽命最多也就二百多年,而明朝對歷史進程有著深刻的影響。明朝疆域黃仁宇先生在《萬曆十五年》一書中,以大歷史觀的角度推斷,總結出明朝滅亡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數位化管理。
  • 吊死崇禎皇帝的「歪脖子樹」,到底有多慘?為何戴了200年鐵鏈
    崇禎皇帝是我國歷史上非常特殊一個亡國皇帝,歷史上大部分亡國皇帝不是昏君就是傀儡,而崇禎皇帝既不是昏君也不是傀儡,他在治國和軍事上都有所作為,只是因為明朝先輩皇帝留下的窟窿太大,崇禎拼盡全力都沒能填平,最終無奈的背上了亡國皇帝的稱號。
  • 別怪滿清和李自成,明朝滅亡難道是因為小冰河時期?
    明王朝1644年,闖王李自成攻陷明朝都城北京,崇禎帝朱由檢在煤山自縊殉國,可以說是兩百餘年的大明朝就此結束。從這裡我們可以明顯看出明朝滅亡的原因在於李自成,因為是他,北京陷落。往往一個國家的首都攻佔和統治者身死,代表著這個國家滅亡了。
  • 鄭崇儉:明朝最可憐的總督,沒打過敗仗,卻被崇禎帝處死
    辛苦上位辛勤工作007十多年的崇禎皇帝是個悲劇,好端端地當著郵差卻不幸被裁員走上造反之路的李自成也是個悲劇,更有無數被這兩人給直接或者間接幹掉的大明官員,對他們而言,通通都是悲劇。其中有一位悲劇的官員名叫鄭崇儉,他官至總督,但卻「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無端端地就被革職論罪,直接被棄市,皇帝給他定的罪名是「縱兵擅還,失誤軍律」。
  • 崇禎皇帝上吊前留下了什麼遺言
    但縣官和帶兵的將官串通一氣出來彈壓,在憤怒中一個年輕的兵士引頭,衝出來將縣官和將官斬殺。這個兵士不是別人,正是後來的「闖王」李自成。 殺死縣官和將官後,李自成帶著幾十個兵士一起投奔王左桂領導的農民軍。不久,王左桂禁不住高官厚祿的誘惑,投降了朝廷。李自成則不得不重新尋找隊伍,後來,他聽得有個叫高迎祥的人自稱「闖王」,領導著一支起義軍,於是就去投奔了高迎祥。 高迎祥見李自成帶著軍隊來投十分高興,立即讓他擔任軍隊的將官,於是大家都叫他「闖將」。
  • 崇禎皇帝去世前才明白,可惜太晚了
    明朝末年,應該是中國歷史上最複雜、最混亂的一個特殊時期了,用內憂外患、一團亂麻來形容是最恰當的;外患很簡單,就是倭寇海患及東北新崛起女真人強勢侵犯;而內憂就是朝堂之上的朋黨之爭及地方上的階級矛盾加劇。原本明王朝還能苦苦支撐,但奈何「小冰川」的到來,接連不斷的反常自然災害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
  • 小冰河期對歷史的影響有多大!直接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01引言明朝在自朱元璋建國至崇禎皇帝沒滅亡,明朝一共歷經26個皇帝,一共200多年。但是到最後還是被異族統治者的鐵騎下滅亡了。這場雪有多嚴重呢,根據相關的統計,僅僅是江蘇常熟這一地區被凍死的就有接近200人,本來就寒冷的北方更是不計其數。公元1454年的的五月份,馬上要進入夏天。揚州地區下來一場大雪,許多的樹木花草都被凍死。這還沒有結束,進入夏天的七月份,又下了一場大雪,這場大雪都多大呢,地上厚厚的雪都有三尺。
  • 明朝的男女不平等有多可怕?看崇禎皇帝2女3男的命運就知道了
    崇禎皇帝早已做好了「君王死社稷」的準備,那他在死前,又是如何安排妻子、兒子和女兒的命運呢?明朝滅亡之後,崇禎的兒女們又都是什麼樣的結局呢?(補充:李自成打進北京,那些下跪投降的人最後是什麼下場?「很慘」)01.身逢亂世苦別離,不該生在帝王家崇禎皇帝先後一共有七個兒子和六個女兒,但是到崇禎十七年,還活著的只有16歲的太子朱慈烺,13歲的三子定王朱慈燦,12歲的四子永王朱慈煥,以及長平公主和昭仁公主兩個女兒。崇禎皇帝,在聽聞內城陷落的消息之後,徹夜難眠,急匆匆帶著太監王承恩登上景山,只看見夜幕中,北京城烽火連天。
  • 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皇帝朱由檢為何非要自殺,到底是誰逼死了他
    如果說歷史上的棄城逃跑案例,其實歷史上還是有很多的,唐朝的安史之亂,唐玄宗跑到蜀地,宋朝的靖康之恥,遷都臨安。先例有很多,為何崇禎皇帝偏要選擇與大明王朝共存亡?到底是誰逼死了崇禎皇帝?不交錢就是一頓揍,最後光白銀就有7000萬兩,每個大官家中的地窖裡都藏著幾十萬兩。那麼這些大臣為什麼這麼麻木不仁,李自成都打到家門口了,都不願意出錢,為國家解難呢?我們下面再說,事情到這,想要調關寧鐵騎的想法,因為無法湊出百萬軍餉,最後也就不了了之了。二遷都南京屢遭反對——皇帝很無奈因為無法湊齊調關寧鐵騎的軍餉,也就沒有軍隊可以拱衛京師,保護京師的安全。
  • 看看北宋滅亡之後的「靖康之恥」,就會明白崇禎為何會殺死妻女
    宋明兩朝作為中國最後的兩個漢人王朝,它們都是因外族入侵而滅亡,在情感上忍不住讓人嘆息。一個王朝的滅亡都伴隨的死亡與殺戮,在明朝滅亡之際,崇禎帝為了避免後宮嬪妃公主落入敵人之手,忍痛殺死了自己的妻女,之後便在煤山上吊而死,成全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