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死後20年,康熙殺了一個叫張煌言的人,從此,明朝徹底結束

2020-11-30 騰訊網

清朝康熙三年,清朝浙江總督趙廷臣活捉南明遺臣張煌言,康熙帝聽聞後,驚喜萬分,為了防止夜長夢多,康熙下令立即處死張煌言。當年九月七日,張煌言全家被殺。

張煌言死後,有書生為他做了一篇《兵部左侍郎張公傳》,文中寫道:

「自丙戌至甲辰,蓋十九年矣,煌言死而明亡。」

意思是,張煌言從清軍入關時開始抗清,在艱難困苦中和清廷鬥爭了19年,張煌言的死,意味著明朝徹底結束了。

這是把張煌言的死當作明朝滅亡的標誌。

一、南京城破,書生從戎

公元1644年(順治元年),北京城破,崇禎帝自縊而死。隨後清軍入關,李自成兵敗,統一全國的主導權被清朝掌握。這時,雖然南方的大片土地名義上還屬於明朝,但已經群龍無首。

次年,多爾袞派大軍佔領南京,南明弘光帝兵敗被擒,南京的失陷對南明來說打擊非常大。明末遺臣有的選擇投降清朝,有的則憤然起兵。以明朝刑部員外郎錢肅樂為首的抗清義士們在寧波扛起了反清大旗。

要反清復明,必須要有明朝皇室的招牌,錢肅樂等人通過商議,決定迎接魯王朱以海為監國。朱以海是朱元璋的第十世孫,有了朱以海的支持,江浙一帶的抗清義士紛紛前來投奔。

崇禎帝死後,南明王朝陸續出現了「四帝一監國」的局面,其中,弘光帝、隆武帝、建武帝、永曆帝成為「四帝」,「一監國」指的就是魯王朱以海。

但是,由於南明「四帝一監國」由不同的大臣擁立,所以各股勢力之間為了爭奪正統位置,思想並不統一,甚至相互攻打。在魯王朱以海的麾下,有一位核心成員,此人就是本文的主角張煌言。

張煌言,號蒼水,他是明朝前刑部員外郎張圭的兒子,他母親早逝,自幼被父親嚴格管教,熟讀經史。22歲那年,張煌言考中舉人,並且迎娶妻子董氏。這一年已經是崇禎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的大軍已經遍地開花,大明王朝搖搖欲墜。張煌言滿腔抱負,希望自己將來能夠幫大明朝平定叛亂。

三年後,北京城破,崇禎帝身死,接下來,南京失陷,江南大部已經淪為清朝的領土。張煌言的許多同科舉人都勸他去參加清朝的進士考試,張煌言拒絕了。他回家辭別妻子懷孕的董氏,告訴妻子自己打算驅除韃虜,棄筆從戎。就這樣,張煌言離開家,參加了錢肅樂的義軍,後來共同擁立朱以海為監國。

二、四入長江,滿清震動

當時朱以海為了防禦清軍,構築了「錢塘江防線」,但由於力量懸殊,杭州失陷已經不可避免。這時,離家一年的張煌言風塵僕僕地回到家鄉。恰巧,他的兒子剛出生不久,妻子看到張煌言歸家,壓抑不住內心的欣喜,甚至流出淚來。接下來,張煌言的話讓妻子無語凝噎。因為,張煌言是來向妻子辭行的。因為當時「錢塘江防線」告急,他打算追隨魯王到舟山一帶繼續抗清。

妻子知道自己無法改變丈夫的想法,只能一直哭著為他收拾衣服。當日,張煌言辭別妻子,離開了家鄉。沒想到,這一別,竟是永別,從此之後夫妻二人再未見過面。直到十多年後,他們夫妻先後在不同的地方被清廷所殺。

張煌言護送魯王朱以海到達舟山後,被魯王任命為右僉都御史,負責招兵買馬。張煌言軍紀嚴明,對百姓猶如親人,百姓們紛紛加入反清大軍,張煌言的兵馬戰艦增多,有了和清朝一拼的資本。清軍多次圍攻舟山,都被張煌言等人擊退。在此期間,他的父親去世,他得到消息後沒有回家奔喪。在忠孝不能兩全時,他選擇了前者。

接下來的幾年,張煌言創造了「四入長江」的戰績,震驚了整個清朝。順治十年(永曆九年、1655年),張煌言和另一位名將張明振率領600多艘戰船從崇明島沿江而上,在江面上,他們攻破清軍的層層封鎖,直接殺到南京燕子磯。然後趁清軍主力到來之前,揚帆而去。把清軍氣得直跺腳。

同年,張煌言再次由海入江,他們一路燒毀清軍的糧草輜重,速戰速決,給清軍南下帶來了很大的困擾。

到了年底,張煌言第三次入長江,他們這一次比前兩次更加深入,不僅在南京郊外遙祭明太祖,還奪走了清軍大量的火藥和大炮。

接下來,張明振戰死,張煌言為了創造更大的戰果,主動聯合鄭成功一同入長江。這是張煌言第四次入長江。這一次,清軍的封鎖尤為嚴密,為了出其不意,由張煌言帶領一萬兵馬虛張聲勢攻打南京,在吸引清軍主力之後,鄭成功率軍直搗鎮江,一舉攻破鎮江,取得一次大勝。

鎮江城破,清廷震動,急調各路大軍馳援。而沿江的百姓看到明朝的戰旗,紛紛躁動起來。很多已經投降清朝的明朝舊臣也看到了明朝復國的希望,紛紛重新反叛清朝。一時間,沿江有24個縣重回南明勢力範圍。

其實,這種戰果是張煌言冒著被殲滅的危險佯攻南京,拖住了清軍的主力才促成的。張煌言得知鄭成功攻破鎮江後,連忙寫信告訴鄭成功,讓他趁清軍援兵沒來之前,乘勝追擊,擴大戰果。但是,接下來,情況變了。

三、九死一生,不忘初心

鄭成功錯判形勢,認為清軍沒有這麼快到來,他沒有繼續擴大戰果,而是選擇了在原地休養。兩天之後,清軍援兵趕來,鄭成功苦戰,最終敗退。因為情況緊急,鄭成功直接帶著大軍沿江逃走,來不及接應在南京的張煌言。張煌言被清軍四下包圍,成了「甕中之鱉」。

由於鄭成功的失誤,讓張煌言創造的大好形勢猶如曇花一現,很快消失。

張煌言得知鄭成功撤軍,非常生氣,急忙整合艦隊,打算沿江衝出包圍,無奈清軍已經合圍,張煌言於是下令眾人棄船登岸,分頭撤退。在撤退過程中,張煌言的一萬多部下大多數被殺或被捕,殘餘的一千多人也因為找不到張煌言而放棄了抗清事業選擇隱居。接下來的幾個月,張煌言沒有了消息,很多人認為他可能被清軍所殺。

實際上,張煌言登岸之後,被清軍作為頭號目標一路追殺,他每走一個地方,就分散一部分兵力逃走,直到後來,他喬裝打扮,隱匿於亂山之間,忍飢挨餓,整日和鳥獸為伍,終於擺脫了清軍,逃出生天。等他逃回浙江沿海,很多先他而到的部下喜極而泣,很多打算隱居的舊部聽聞張煌言還活著,又重新走向戰場。張煌言重拾舊部,繼續著他的反清事業。然而,這時大好局勢已經不再。

1662年(康熙元年、永曆十六年)底,鄭成功東渡臺灣,趕走荷蘭人,選擇固守臺灣島。而永曆帝也在緬甸被吳三桂活捉,最要命的是,魯王朱以海在這一年病逝了。這樣一來,在東南地區,堅持抗清的隊伍,僅有張煌言一支了。而且,沒有了皇室的大旗,光復明朝的前景一片昏暗。

清朝為了徹底肅清張煌言,幾次派兵圍剿,張煌言多次和清軍苦戰,有時候為了避其鋒芒,不得不逃到海上,如此下去,形勢每況愈下。

四、鐵石心腸、以死報國

清朝浙江總督趙廷臣很佩服張煌言的忠義,他多次寫信勸降張煌言,都被張煌言果斷拒絕。而在寧波,清軍抓獲了張煌言的妻子董氏和獨子張萬祺,想用妻子和兒子的性命逼張煌言投降。張煌言離家十多年,本來就對妻兒有些虧欠,面對威脅,張煌言沉默良久,最後回答:

「親人可以懷念,但不能成為談判的籌碼。」

然後,不管清廷如何威脅,他都不為所動,他用自己的鐵石心腸,來繼續自己的使命。得知張煌言的妻子被抓,考慮到張煌言身邊沒有能照顧的人,他的部下張羅著為他納妾,張煌言拒絕說:「妻子深陷大牢,我絕不負她!」

張煌言,他拋妻棄子十餘年,這不算負她,因為他是為了民族大義。但若停妻另娶,就枉為男子了。所以,張煌言是個爺們。

公元1644年(康熙三年),當所有的抗清大旗紛紛倒下時,張煌言還在苦苦支撐。他身邊從幾萬人縮減到了幾千人,而且大部分都是傷兵。而清軍已經越來越近,張煌言知道自己的末日快要到了,他解散了部隊,把從清廷那裡繳獲的財物都分給大家,然後帶著幾個死忠隱居在海島上。不曾想,他被人出賣,最終被浙江總督趙廷臣活捉。活捉那天,趙廷臣為了防止張煌言自殺,不得不用軟繩捆住他的手腳。趙廷臣為了勸降張煌言,先後派了20多個他的舊部來勸說,可是,張煌言說:

「國亡不能報、父喪不能葬,妻陷不能救,近日之事,求速死爾。」

這種決絕的氣魄,讓很多滿清大臣佩服,也讓吳三桂、洪承疇等降清大臣羞愧。

張煌言被押送到寧波的時候,因為寧波是他的家鄉,當地百姓並不因他是囚犯就看不起他,反而以他為榮,爭先恐後託關係到大牢裡去看望他。沒幾日,張煌言被朝廷下令處死。康熙三年九月初七,張煌言被押送到杭州處死,而在三天前,他的妻子和兒子在寧波被殺。

行刑前,張煌言穿著明朝的衣服,拒絕下跪,趙廷臣敬他忠義,允許他坐著受刑。

張煌言死後,一位佚名的書生在給張煌言立傳時寫道「煌言死而明亡」,這六個字是何等悲愴!何等壯烈!

明朝也好,清朝也好,都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在民族大團結的背景下,張煌言只能算是抗清英雄,而不能算是民族英雄。因此,很多人認為稱讚張煌言已經不合時宜。

但是,筆者認為,我們了解張煌言,歌頌張煌言,並不是在評價他選擇抗清是否最正確,而是在歌頌他的忠貞的氣節和浩然的正氣,這種氣節是華夏民族千百年流傳的寶藏,是中華民族的脊梁。作為後輩的我們,只有繼承和發揚這種精神,中華民族才能永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生生不息!

相關焦點

  • 大明最後的硬漢張煌言:歷史學家都說,他死了明朝才算是徹底消失
    如今上煤山,只是國君死社稷,這一年崇禎33歲。一般來說,末代皇帝死了,那麼便意味著這一個王朝已然滅亡。但明朝是一個例外,它亡了之後,曾有無數人起來抵抗。不管是明皇室也好,明舊臣也好,忠心之人都盡了自己最後的力奮起抵抗。能武裝反抗的便武裝反抗,不能的便流亡海外,比如說朱舜水、楊彥迪、陳上川、鄚玖等人。
  • 困擾康熙幾十年的「朱三太子」,不是楊起隆朱慈炯,是崇禎另一子
    李自成這個人很奇怪,他可以縱容士兵在北京城燒殺搶掠,但是對於崇禎的三個孩子,他卻認為他們是無罪的,而且還給他們封王封爵,以顯示自己作為一個得勝者的自信與驕傲。可是李自成沒有驕傲多久就被清軍趕出了北京,而且臨走前他也沒忘記把崇禎皇帝的三個兒子帶上。清軍豈能放過李自成,於是派吳三桂等人對他進行追擊。
  • 崇禎死後,李自成與清朝是怎麼對待他子女的?
    相反,很多人都落得了隋煬帝、李後主那樣的悲慘下場。眾所周知,崇禎皇帝是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下場也很悽慘,那麼崇禎的孩子在其死後又落得了怎樣的下場呢? 其中,三個兒子懷隱王朱慈烜、悼懷王朱慈燦、悼良王都在年幼時早早的夭折了,另外三個女兒也如這三個兒子一樣。 李自成進京後,崇禎帝用劍殺死了他的小女兒昭仁公主,長平公主也被他砍去一條胳膊,後來金庸的小說《鹿鼎記》中的獨臂師太九年就是以她為原型。但這畢竟是一本小說,不是真的。事實上,長平公主的名字叫朱媺娖,崇禎皇帝把她砍倒在了血泊中,後來被人救活。
  • 康熙要殺75歲老頭,老頭說:我冤枉!康熙說:朕知道
    尤其是康熙年間,反清復明起義屢禁不絕,雖然康熙派兵一一鎮壓,但始終沒有抓到一個人,此人就是明朝崇禎帝的第五子——朱慈煥,又稱朱三太子。當年李自成攻佔北京,崇禎帝殺掉妻女,他的三個兒子逃了出去,最後被李自成活捉 。因為朱慈煥是崇禎存活的三個兒子中最小的一個,所以又被人稱為朱三太子。李自成失敗後,朱慈煥逃走,因為他年紀小,又下落不明,所以他的名字被很多人冒充,用來組織義軍。
  • 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子為何被崇禎皇帝凌遲處死
    為斬草除根,清軍對於明朝皇室,哪怕是躲在天涯海角也要剿殺,南明永曆帝朱由榔都出了國境,一路跑到曼德勒,最後還是被弄回昆明絞死。清軍為追殺明朝皇室,不僅把國內掀翻了天,連跑到國外的都要「引渡」回來,卻忘了有句俗語叫「燈下黑」,看似最嚴密的地方,其實也是最易出現疏漏的地方。就在北京城內,清軍眼皮子底下,本文的主角,崇禎皇帝的第五子朱慈煥,成功開溜。
  • 明朝的男女不平等有多可怕?看崇禎皇帝2女3男的命運就知道了
    將來在外,遇上有身份的人,年長者稱『老爺』,年輕的呼人家一聲『相公』,對普通百姓,年紀大的要叫『老爹』,與你們年齡相仿的要叫『兄長』,對讀書人以『先生』相稱,對軍人就尊一聲『長官』。」然後吩咐太監把三位皇子,分別送到他們的外公周家和田家。三位皇子臨去之時,聽見父親在身後大放悲聲:「你們為什麼會不幸生在我家!」
  • 康熙誅殺的崇禎三太子到底是何人?朱慈煥為何躲藏64年才被發現?
    明崇禎十七年,即公元1644年農曆甲申三月十九日,闖王李自成率領大順軍攻入了北京城,末帝崇禎在煤山之上自縊身亡,國祚276年的大明王朝正式覆滅。臨死前的崇禎帝朱由檢登高遠望,見四處火光沖天而自己只孤身一人,只聽得人喊馬嘶群聲鼎沸,不由地悲從中來。
  • 康熙活捉朱三太子,康熙說:他必須死,只因佟國維說了這8個字
    明朝滅亡後,清軍迅速入關,李自成的大軍竟然不堪一擊,很快被多爾袞打敗,此後順治和康熙兩任帝王,為了維護滿人的統治,一方面殺害反清義士,另一方面表現出「尊重漢人」的姿態,清朝局勢才得到穩定。尤其是康熙年間,反清復明起義屢禁不絕,雖然康熙派兵一一鎮壓,但始終沒有抓到一個人,此人就是明朝崇禎帝的第五子——朱慈煥,又稱朱三太子。
  • 明朝滅亡後,皇室成員有多慘?崇禎的小兒子75歲時被凌遲處死
    1644年,明朝首都北京被李自成攻陷,崇禎自縊殉國。死前他讓自己的三個兒子換成普通百姓的衣服自行逃命,對比失蹤後的太子朱慈烺和定哀王朱慈炯的各種離奇傳說,只有朱慈煥被各種史料明確證實存活了很長時間。他一生顛沛流離,一直活到清朝康熙年間。在清朝入關徵伐的過程中,各地明朝皇室成員都難逃一死,朱慈煥卻僥倖逃生,並且活到了75歲。
  • 崇禎皇帝朱由檢自殺真相,他的子女都去哪了?
    今天咱們講一講明朝的故事,說到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兩次農民起義,就不得不說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以及結束明朝統治的闖王李自成了。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南徵北戰,不斷壯大,幾十萬大軍所向披靡,終於推翻了政治腐敗、經濟崩潰、搖搖欲墜的明王朝。
  • 明朝最後一個皇子,朱三太子是怎麼暴露的?被康熙斬草除根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了不起的朝代,也是一個很有骨氣的朝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而當明朝被清朝取代,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後,他的後代有沒有活下來呢?有的,但是他的下場也非常慘,那就是崇禎的第五子朱慈煥。明朝最後一個皇子,朱三太子是怎麼死的?
  • 朱三太子隱姓埋名幾十年,被康熙一個套路釣出,75歲慘遭凌遲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前夕,明朝最節儉也最迂腐的皇帝崇禎,在景山一根繩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李自成攻進北京城,對明朝皇室來了個大雜燴,幾乎全部被殺。其中有一個幸運兒,崇禎五兒子朱慈煥(後來被稱為朱三太子)機緣巧合,逃出魔窟,假扮成一個可憐的乞丐一路南逃。
  • 朱三太子晚年受審,康熙:你不是五歲就死了嗎?那就再凌遲一次
    其實,這位老翁並不是一個普通人,他擁有一個令康熙十分忌憚的身份,他便是明朝的朱三太子,崇禎帝的第五個兒子朱慈煥。既然是老五,為何要叫三太子呢?這是因為崇禎帝有兩個兒子早就去世了,於是朱慈煥變成了老三。在明朝滅了的那年,崇禎帝殺了妻女,幫助兒子們逃跑,結果沒想到,李自成很快趕到,朱慈煥的兩個哥哥全部死於戰亂,而朱慈煥則被捕了。朱慈煥被捕以後,一直被關押,直到李自成兵敗以後,朱慈煥才逃了出來。自那以後,朱慈煥就消失了。時隔多年,江湖上突然冒出一支部隊,自稱首領是朱慈煥,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謀反。
  • 性格決定成敗——崇禎帝的性格缺陷導致明朝滅亡
    崇禎帝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在內憂外患中執政17年,最後在農民起義的威逼下,自縊於煤山。雖然即位時明朝內憂外患已呈衰敗跡象,大明的滅亡已成歷史的必然結局,僅靠他個人是不能扭轉歷史的發展趨勢。雖然自當政以來,他勤於政治,崇尚節儉,始終為挽救明朝而不懈努力。但明朝的滅亡也有著他不可推卸的責任,他的性格弱點加速了明王朝滅亡的腳步。
  • 崇禎三個兒子:一個化名王之明,一個化名王士元,一個不知所終
    但是對自己的三個兒子——太子朱慈烺、三子定王朱慈炯、四子永王朱慈煥,崇禎皇帝不但沒有傷害他們,還給他們換上民間衣服讓其趕緊逃命,算是給大明留下一點希望。三個兒子臨走前,崇禎皇帝怕他們從小在深宮中長大,不懂外面的規矩,他還特意吩咐:「見到做官的叫老爺或相公,見到平民百姓叫老爹或老兄,見到文人叫先生,見到軍人叫長官,以此保全性命,勿忘父母之仇,勿忘光復明室。」
  • 明朝最忠心最男人的太監,陪崇禎皇帝上吊而死,死後令後人敬仰
    1644年4月25日,絕望的崇禎皇帝在煤山壽皇亭畔一顆歪脖樹上吊死,唯一陪伴崇禎的只有太監王承恩。像王承恩這樣從小到大一直照顧崇禎的太監,更加受到崇禎皇帝的信任。他也值得崇禎皇帝信任。王承恩原本是曹化淳手下的,曹化淳也不是一般太監,在崇禎繼位之初,負責處理魏忠賢時期造成的冤案,平反高達兩千多件。作為一個太監,曹化淳給王承恩做了一個好榜樣。曹化淳與王承恩,是明朝最後歲月裡,是兩個好太監,至少在明朝歷史中這兩個是忠心,為崇禎辦事。
  • 明朝滅亡是天數?還是崇禎皇帝操作不當?崇禎的兒女都去哪了呢?
    1644年,對於世界史來說,沒什麼稀奇,但對於中國歷史來講,對朱家來講,卻是一個災年,因為這一年一位姓李的將軍率領起義軍打進了北京城,也是從這一年開始明朝滅亡,但是明朝滅亡,那些大臣、皇親國戚以及崇禎皇帝的家屬們都去哪了呢?
  • 此人是崇禎最後一個兒子,被兒媳婦洩露了身份,康熙下令滿門抄斬
    此人是崇禎最後一個兒子,被兒媳婦洩露了身份,康熙下令滿門抄斬 明朝後期危機重重,有宦官專權的危機,國內還有李自成等勢力,同時國家還面臨嚴重的經濟危機,屋漏偏逢連夜雨,可能上天註定明朝要滅亡,在這麼多危機下,明代後期還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五個小冰河期,在萬曆十三年開始變得明顯,崇禎一朝達到災變的高峰
  • 朱三太子:一個神奇的名字,康熙被騷擾一生,乾隆也不得安寧
    順治八年,一個賣茶葉的被人舉報是太子,雖沒有查出證據,但是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直接斬掉;順治十二年,江西又冒出個朱三太子,私通海盜準備謀反被抓,一查此人名為朱周,和崇禎帝也沒關係,因罪名成立又被斬首。到了康熙年間,"朱三太子"們越來越能折騰了。康熙十二年,楊起隆自稱朱三太子,在康熙眼皮底下又建了一個朝廷。
  • 崇禎皇帝最後的日子:死時無人陪伴,死後無人厚葬
    這句話雖然有推諉之嫌,但是結合當時明朝的實際狀況,也難怪崇禎發出如此感慨。然後他希望李自成可以拿自己的屍首做文章,但是不要傷害百姓,也看出崇禎也算一個好皇帝了。崇禎帝作為末代皇帝,其實功績可圈可點。他剷除魏忠賢等閹黨,生活上十分節儉,並且勵精圖治,如果再給他二十年,相信明朝會有一個不一樣的變化。崇禎皇帝在位期間,做出等等功績。他剷除了魏忠賢等閹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