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後的硬漢張煌言:歷史學家都說,他死了明朝才算是徹底消失

2020-12-02 溫故知新品文化

起兵慷慨扶宗國,豈獨捐軀為故王?二百年來遺恨在,珠申餘孽尚披猖。——柳亞子《題張蒼水集三首》

崇禎十七年(1644年)3月15日,李自成帶人包圍了北京,明王朝面臨滅頂之災。18日晚上,大明的第十六位皇帝崇禎,帶著他的貼身太監王承恩上了煤山。不久前,太監張殷因為勸降被他一劍刺死,太子、永王、定王已經被他送走。懿安張皇后、周皇后、袁貴妃(未死)自縊殉國,兩個年幼的公主皆被砍傷,能做的他已經都做了。

如今上煤山,只是國君死社稷,這一年崇禎33歲。一般來說,末代皇帝死了,那麼便意味著這一個王朝已然滅亡。但明朝是一個例外,它亡了之後,曾有無數人起來抵抗。不管是明皇室也好,明舊臣也好,忠心之人都盡了自己最後的力奮起抵抗。能武裝反抗的便武裝反抗,不能的便流亡海外,比如說朱舜水、楊彥迪、陳上川、鄚玖等人。

南明、天地會等漢人建立的政權、組織自不必說,就連朝鮮都不願服從,視滿清為犬羊夷狄。反清復明這一行為,更是貫穿了整個清王朝,其反抗的頑強精神可謂是中國歷史之最。某種程度上來說,明朝其實並未滅亡,它存在於這些抵抗人的心中。而在所有抵抗的人之中,有一個人被史學家認為,只有他死了,明朝才算是完了。

嶽飛、于謙想必都不陌生,而這個人還與他們並稱為「西湖三傑」,他就是——張煌言。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六月九日,張煌言出生在浙江寧波府鄞縣的一個官僚家庭,父親官至刑部員外郎。年少時期張煌言便胸懷大志,為人慷慨,且喜愛討論兵法。崇禎九年時參加縣試,連中三靶,成績非常好。

崇禎十五年考中舉人,而當時李自成帶領的農民起義,已經遍布全國。所以明王朝便有意培養文武兼備的人才,所以張煌言不僅得參加文舉,還要考一些武備科目。由此他具備了一定的軍事能力,這能力,將伴隨著他反清復明的後半生。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清軍大舉南下,連破揚州、南京、嘉定、杭州。

在寧波的張煌言目睹了無數官員倉皇出逃,毅然站出來,投筆從戎。跟刑部員外郎錢肅樂一起起兵抗清,擁立魯王朱以海,後隨著朱以海入據舟山。第二年的五月,清軍勢如破竹,接連攻破錢塘江、紹興、義務、金華等城市。明宗室樂安郡王、楚親王、晉平郡王在金華殉國,魯王準備轉移去舟山,張煌言便趕回老家。

他是回去跟家人訣別的,因為張煌言知道,這一去要麼打回來、要麼殉國。從那個時候開始,青年的張煌言就已經打定主意,絕不會苟且偷生。無奈舟山卻不願意接納他們,舟山總兵是隆武帝所封的黃斌卿,只好轉去福建長垣。不久後,魯王去廈門,留下張煌言和張名振。張名振要在舟山看有沒有轉機,張煌言被魯王授予右僉都御史官職,負責招募義軍。

其實這個時候已經註定了他們的敗局,東南沿海出現兩個並立的小朝廷,決定了抗清力量無法統一、合作。反而還會形成互相牽制、抵消的局面,倘若只有一個,那這股力量必然要強大得很多。其中也不乏有能人,雖不一定能反攻回去,但抵抗的時間想必也會更長。可惜的是沒有,張煌言就這樣,開始了他與清王朝的對抗。主要分成三部分,一個是三入長江,順治四年(永曆元年、1647年)四月是第一次。

張煌言帶著戰艦抵達崇明,一度登陸,卻不幸遇上了飆風。全軍覆沒後他被俘虜,後來又逃了出來,這也是他第一次指揮作戰。順治五年,帶人恢復寧波失敗後轉向上虞平岡固守,一度聯合其他義軍對清軍發動進攻。那個時候的他,是浙東人民抗清的一面旗幟,頗有成效。順治八年,張煌言與張名振再次進攻崇明,成功拿下。

然而清軍趁舟山兵力空虛,轉頭進攻舟山,兩人急忙回撤。只來得及救下魯王,鄭成功雖然向南明稱臣,卻還是收納了魯王。這兩個堅定抗清信念的人,成為了好朋友,結下深厚友誼。後來順治十五年,永曆封張煌言為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鄭成功為延平郡王、招討大將軍。兩個人便開始了一場抗清史上的壯烈史劇,而此前那些年,張煌言已經數次徵戰失敗。

多年的戰敗沒有打消他抗清的決心,其信念之堅定,不比文天祥低。順治十六年(永曆十三年,1659年)五月,鄭成功帶水陸大軍17萬,抵達舟山與張煌言的六千人會合。這支軍隊從崇明進入長江,開始向清軍發動進攻,一路克復。拿下江浦、皖南的太平、寧國、池州、徽州、無為、和州及蘇南的高淳、溧陽、溧水等城池,共計四府、三州、二十四縣。

湘贛魯豫都為之震動了,無數人前來投奔他,這也是張煌言抗清事業的頂點。原先幾年的戰爭清廷並不慌,這次是真慌了,急忙調大軍鎮壓。順治甚至在考慮是否要御駕親徵,遺憾的是鄭成功在南京敗了,大好局面便功敗垂成。其實鄭成功如果當時迅速一些,趁著南京守軍不備,是能拿下的。

然而他不懂兵貴神速的道理,鄭成功一敗,張煌言便成了孤軍。好在有百姓庇護他,將他藏在家中,這才躲過一死。鄭成功收復臺灣之際,清軍南下,南明永曆覆滅。此時鄭成功的心思全在臺灣,到康熙三年(1664年)六月,張煌言明白復明無望了。在南田的懸嶴島解散義軍,隨後自己隱居起來,不久被清軍逮捕。

大明最後一條硬漢,在走向行程時十分坦然,既然不能復明那與死又有何異?只是嘆息著說:大好江山,可惜淪於腥羶!死的那一年張煌言四十五歲,楊冠玉拒絕投降,與其一起赴死。隨後萬斯大等人為他們收了屍,將其葬在杭州南屏山北麓荔枝峰下,全了他的願望。由此,張煌言成為與嶽飛、于謙同葬在杭州的英雄,後人稱西湖三傑。

或許明朝不是存在時間最長的一個王朝,也不是最輝煌的一個王朝,但明朝也有著自己特有的風骨和傲氣。

倘若各位對明史有興趣,不妨看一下小編推薦的這本《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小編個人也讀了好幾遍。它不同於大部分歷史書籍,語言相對來說較為風趣幽默,讀來讓人覺得歷史原來並不無聊,那些模糊的歷史人物都變得鮮活起來。

此書也將明朝十七位皇帝以及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都展示了出來,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頗多,絕對是一本讀了還想再讀的好書!喜歡明朝歷史的別錯過,點擊上方連結便可購買!

參考資料:《明史》、《清史稿》

相關焦點

  • 崇禎死後20年,康熙殺了一個叫張煌言的人,從此,明朝徹底結束
    張煌言死後,有書生為他做了一篇《兵部左侍郎張公傳》,文中寫道: 「自丙戌至甲辰,蓋十九年矣,煌言死而明亡。」 意思是,張煌言從清軍入關時開始抗清,在艱難困苦中和清廷鬥爭了19年,張煌言的死,意味著明朝徹底結束了。 這是把張煌言的死當作明朝滅亡的標誌。
  • 《大明風華》:明朝皇帝何以恁多短命鬼?
    作者:營三千 經過去年清宮劇的輪番轟炸之後,最近開播的《大明風華》終於把觀眾的目光吸引到了明朝身上。不過,因為有《大明王朝1566》珠玉在前,估計這部劇也難以出彩的什麼程度,只能說看慣了大辮子的觀眾們終於可以換一個視覺體驗了。
  • 網絡世界裡,明朝愛好者正在重建大明
    這群網友對明朝的喜愛已經超出了普通的「歷史愛好者」範疇,不論在線上還是在線下,它們都都會用各種方式來稱讚明朝的強大,並竭力維護明朝在其他人心目中的形象。 具體來說,狹義上的明粉又分為:宣傳派 、行動派和反清復明派。
  • 最後一夜:大明第一家族覆滅史
    ▲在崇禎看來:大臣們都該殺。本來想做困獸一鬥、最後突圍的崇禎,於是只能又跑到安定門,想奪門而出,結果才發現門閘太結實了,根本打不開。天已放亮,突圍卻仍然無望。折騰了一整夜,他累了,他放棄了。帝國的最後殉葬者,是一個讓大明帝國的皇帝們,又愛又恨的太監。他死後,人們在崇禎身上,發現了他的遺詔:「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致逆賊直逼京師,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至死,他都不忘了埋怨臣子們誤國,此前,剛愎自用的他曾跟太監說:「臣皆亡國之臣···文臣個個可殺。」
  • 宵衣旰食,日理萬機的明朝亡國之君朱由檢,為何沒能挽救大明王朝
    朱由檢是大明王朝的末代皇帝,他在位17年間一直勤於政事,朱由檢即位之初就開始剷除在明朝橫行多年的閹黨勢力,並最終徹底滅掉閹黨,他還平反冤獄,扶正除惡,大力並重新任用有才能的被閹黨陷害入獄的良官,朱由檢還派遣得力幹將去「澆滅」農民起義軍的「烽火」,並在關外抵禦清軍南下,但他為何還是無法改變明朝滅亡的命運
  • 《錦衣之下》和《大明風華》,究竟哪一部才是你喜歡的明朝劇
    該劇以明朝為歷史背景,講述了任嘉倫飾演的陸繹和譚松韻飾演的袁今夏的愛情故事。作為同樣以明朝為歷史背景的影視劇,《錦衣之下》難免被拿來和朱亞文、湯唯主演的《大明風華》進行對於。而觀眾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錦衣之下》的評分比《大明風華》高得多,畢竟在豆瓣上,《錦衣之下》獲得了7.5的評分,而《大明風華》才剛剛拿到了6.3分。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樣的差距呢?造型、特效還是劇情?
  • 大明朝滅亡時,世界各國都在幹什麼?清華教授:明朝滅亡出乎意料
    ——文天祥《過零丁洋》1368年-1644年,明王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放眼整個歷史長河,這兩百多年的統治壽命都算是比較長的了。在我們眼中,明王朝是一個十分有血性的王朝,但同樣也是一個問題王朝,有的人說他沒什麼文臣武將明君。明王朝的滅亡似乎看著也很倉促,這短短的幾十年時間從繁盛到滅亡,兩百多年底蘊的王朝頃刻瓦解,著實也讓人唏噓。
  • 天啟做木匠大明穩定,為什麼崇禎宵衣旰食,加速大明滅亡?
    網上常說明朝的皇帝不靠譜,一個個個性十足,就比如,稍微了解一點歷史的人,對於大名鼎鼎明朝「木匠皇帝」的名號,多少都有所耳聞吧?所以很多人對明朝中後期的皇帝多有輕視,反而對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禎的評價要高一些,覺得崇禎好歹算是這些朱姓皇帝裡勤政的一個。
  • 大明帝國柱石——于謙之死
    于謙是明朝的大功臣,是他在大明帝國搖搖欲墜的危難時刻挺身而出,力挽狂瀾,擁立朱祁鈺為新君,穩定軍心,使朝廷上下一心,贏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保住了大明的江山社稷。朱祁鎮為什麼要殺掉這樣一個忠臣呢?在被打入大牢的于謙得知了自己的罪名是迎立外藩,他鎮定如常,並沒有申辯,因為他明白,這是有人鐵了心要置自己於死地,任何辯解都是徒勞的。在審案過程中,主審官找不到于謙的罪證,只好去請示徐有貞。徐有貞厚顏無恥地說:「雖然沒啥明顯的罪證,但是他內心肯定有這個意思。」這是跟秦檜害死嶽飛的「莫須有」一樣無恥的罪名。
  • 從政治精英到權臣,理想崇高的東林黨人,壓垮大明最後的稻草人
    這個中國漢家王朝最後的政治團體,從創辦之初便被視為明朝絕對的政治清流。但是歷史之中,從來沒有一成不變的好人,也不存在絕對意義的惡人。東林黨人從政治上的清流團夥,最後演變成改變歷史走向的腐敗權臣,背後所經歷的變故,遠比一般電視劇來的傳奇。當我們將視角重新拉回無錫東林書院,東林黨人的政治領袖顧憲成,怎麼也想不到自己清高的政治生涯,最後會在後輩的主導下親手摧毀大明王朝的繁華。
  • 袁崇煥斬殺毛文龍,他真的是對了嗎?他才是壓死大明的最後稻草
    而袁崇煥也開始了他與皇太極的議和,在雙方都沒有更好機會之下,似乎這也不失為一個方法。互探虛實,一方是內憂外患,財政枯竭的大明王朝,另一方則是先帝崩逝,新帝登基,卻又腹背受敵的後金,這和談也便像太極推手一般,雙方都在等待機會。1627年正月,皇太極發兵攻打背後的朝鮮與毛文龍部,史稱丁卯之役。
  • 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皇帝朱由檢為何非要自殺,到底是誰逼死了他
    後來崇禎皇帝好說歹說,首都都沒了,還談什麼祖宗之地。說吧,把軍隊調過來需要多少軍餉。吳襄說想要調軍隊最少需要一百萬兩銀子。乍一聽,一百萬兩,不多啊,對於一個世界上的第一大國的明朝來說,這又算得了什麼。但是今非昔比了,連年的徵戰,各種天災人禍,已經掏空了明王朝的家底。
  • 老鼠亡了大明,這不是危言聳聽,真實的鼠疫有 多嚴重?
    關於明朝滅亡,歷來爭論頗多,有說吏治腐敗、宦官專權的,也有說分配不均、貧富差距的,更有說受小冰河期影響的。說法種種,不過現在越來越多人提及明末大鼠疫。鼠疫雖然不是大明滅亡的根本原因,但絕對是重要原因之一,甚至有人說,它是壓垮明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 老鼠亡了大明?這不是危言聳聽,真實的鼠疫要嚴重得多
    關於明朝滅亡,歷來爭論頗多,有說吏治腐敗、宦官專權的,也有說分配不均、貧富差距的,更有說受小冰河期影響的。說法種種,不過現在越來越多人提及明末大鼠疫。鼠疫雖然不是大明滅亡的根本原因,但絕對是重要原因之一,甚至有人說,它是壓垮明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 給了朱由檢十七年時間,為什麼依舊拯救不了明朝甚至滅國?
    ——後金已經成長為完全體,並開始蠶食大明的身體自此走上「化療」之路的明朝,自然命不久矣一錯再錯的崇禎,待到悔恨之時大明已經病入膏肓天啟年間,固然魏忠賢為非作歹,卻是看門惡犬,忠心耿耿的九千歲給大明王朝帶來了什麼不去妄加評論,但對於大明皇族來說,卻是貢獻極大解決了黨爭問題——天下人人是閹黨,自然沒有黨派林立的問題。
  • 讀書日薦書|從歷史細節中講述人的故事:《顯微鏡下的大明》
    簡單的說標準有三:一,說人話。二,夠深刻。三,抓人心。今天是世界讀書日,我推薦作家馬伯庸(外號馬親王)的歷史紀實類書籍《顯微鏡下的大明》。異點君最開始接觸馬親王作品還是從其作品改編的網劇《三國機密之潛龍在淵》和《長安十二時辰》開始,後來讀了他的歷史小說《三國配角演義》覺得愈發有意思。
  • 他手握80萬大軍,李自成圍京卻不肯去救駕,後人卻還說他是忠臣
    提到明朝,都免不了提到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朱由檢雖然後來登上帝位,但早年間的經歷可沒有其他皇子一樣,有著享受不盡的榮華富貴。而這些也造成了他之後當上皇帝後,對大臣疑心太重這一致命缺陷。明朝晚期,可謂是千瘡百孔。朱由檢從明熹宗朱由校手中接過皇位時,大明江山早已經是搖搖欲墜了。最為人熟知莫過於魏忠賢閹黨和東林黨人的鬥爭,這樣的鬥爭更加促進了大明王朝的崩塌。
  • 如果魏忠賢不死,崇禎重用他,能度過小冰河時期解決內憂外患嗎?
    如果魏忠賢不死,崇禎重用他,能度過小冰河時期解決內憂外患嗎?如果崇禎皇帝上位之後,沒有處死魏忠賢,反而是重用魏忠賢的話,大明王朝能夠延續國祚解決內憂外患的局面呢?這樣的說法無疑是過度的突出了魏忠賢的作用與貢獻,然而即便是魏忠賢得到崇禎的重用,想要扭轉整個局面可以說是堪比登天,但是使得晚明在繼續熬上幾十年應該還是能做到的。
  • 此人是大明滅亡的最強推手,定南王孔有德死得並不冤!
    ——卡爾·貝克 明朝末年,內外交困。1619年薩爾滸之役後,明軍喪失了戰略主動,東北邊疆形勢嚴峻。為了抗擊後金軍隊,徐光啟等有識之士提出西洋大銃制奴的主張,並在同年前往澳門向葡萄牙人購買先進火炮。很快這批先進火炮就發揮了巨大作用。在1626年寧遠之戰中,袁崇煥依靠火炮的強大威力重創了不可一世的後金軍隊,努爾哈赤也因為這次大敗悒鬱疽發而死。
  • 《大明風華》朱棣朝鮮樸貴妃的下場是怎樣的,電視劇已經給出答案
    《大明風華》中,樸妃和安貴妃由當紅流量小花孫驍驍、趙韓櫻子出演,但是會發現朱棣死後,她倆基本就消失了。雖然這兩位妃子的出現時間比較短,但是演技卻一點不差,至少比女主孫皇后出彩,兩位女演員即演出了樸妃的純真善良,又演出了安貴妃的深宮無助感。而且她們的消失頗為突兀,這難道是電視劇的漏洞嗎?還是導演刻意的要求?真實的樸妃、安貴妃下場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