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兵慷慨扶宗國,豈獨捐軀為故王?二百年來遺恨在,珠申餘孽尚披猖。——柳亞子《題張蒼水集三首》
崇禎十七年(1644年)3月15日,李自成帶人包圍了北京,明王朝面臨滅頂之災。18日晚上,大明的第十六位皇帝崇禎,帶著他的貼身太監王承恩上了煤山。不久前,太監張殷因為勸降被他一劍刺死,太子、永王、定王已經被他送走。懿安張皇后、周皇后、袁貴妃(未死)自縊殉國,兩個年幼的公主皆被砍傷,能做的他已經都做了。
如今上煤山,只是國君死社稷,這一年崇禎33歲。一般來說,末代皇帝死了,那麼便意味著這一個王朝已然滅亡。但明朝是一個例外,它亡了之後,曾有無數人起來抵抗。不管是明皇室也好,明舊臣也好,忠心之人都盡了自己最後的力奮起抵抗。能武裝反抗的便武裝反抗,不能的便流亡海外,比如說朱舜水、楊彥迪、陳上川、鄚玖等人。
南明、天地會等漢人建立的政權、組織自不必說,就連朝鮮都不願服從,視滿清為犬羊夷狄。反清復明這一行為,更是貫穿了整個清王朝,其反抗的頑強精神可謂是中國歷史之最。某種程度上來說,明朝其實並未滅亡,它存在於這些抵抗人的心中。而在所有抵抗的人之中,有一個人被史學家認為,只有他死了,明朝才算是完了。
嶽飛、于謙想必都不陌生,而這個人還與他們並稱為「西湖三傑」,他就是——張煌言。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六月九日,張煌言出生在浙江寧波府鄞縣的一個官僚家庭,父親官至刑部員外郎。年少時期張煌言便胸懷大志,為人慷慨,且喜愛討論兵法。崇禎九年時參加縣試,連中三靶,成績非常好。
崇禎十五年考中舉人,而當時李自成帶領的農民起義,已經遍布全國。所以明王朝便有意培養文武兼備的人才,所以張煌言不僅得參加文舉,還要考一些武備科目。由此他具備了一定的軍事能力,這能力,將伴隨著他反清復明的後半生。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清軍大舉南下,連破揚州、南京、嘉定、杭州。
在寧波的張煌言目睹了無數官員倉皇出逃,毅然站出來,投筆從戎。跟刑部員外郎錢肅樂一起起兵抗清,擁立魯王朱以海,後隨著朱以海入據舟山。第二年的五月,清軍勢如破竹,接連攻破錢塘江、紹興、義務、金華等城市。明宗室樂安郡王、楚親王、晉平郡王在金華殉國,魯王準備轉移去舟山,張煌言便趕回老家。
他是回去跟家人訣別的,因為張煌言知道,這一去要麼打回來、要麼殉國。從那個時候開始,青年的張煌言就已經打定主意,絕不會苟且偷生。無奈舟山卻不願意接納他們,舟山總兵是隆武帝所封的黃斌卿,只好轉去福建長垣。不久後,魯王去廈門,留下張煌言和張名振。張名振要在舟山看有沒有轉機,張煌言被魯王授予右僉都御史官職,負責招募義軍。
其實這個時候已經註定了他們的敗局,東南沿海出現兩個並立的小朝廷,決定了抗清力量無法統一、合作。反而還會形成互相牽制、抵消的局面,倘若只有一個,那這股力量必然要強大得很多。其中也不乏有能人,雖不一定能反攻回去,但抵抗的時間想必也會更長。可惜的是沒有,張煌言就這樣,開始了他與清王朝的對抗。主要分成三部分,一個是三入長江,順治四年(永曆元年、1647年)四月是第一次。
張煌言帶著戰艦抵達崇明,一度登陸,卻不幸遇上了飆風。全軍覆沒後他被俘虜,後來又逃了出來,這也是他第一次指揮作戰。順治五年,帶人恢復寧波失敗後轉向上虞平岡固守,一度聯合其他義軍對清軍發動進攻。那個時候的他,是浙東人民抗清的一面旗幟,頗有成效。順治八年,張煌言與張名振再次進攻崇明,成功拿下。
然而清軍趁舟山兵力空虛,轉頭進攻舟山,兩人急忙回撤。只來得及救下魯王,鄭成功雖然向南明稱臣,卻還是收納了魯王。這兩個堅定抗清信念的人,成為了好朋友,結下深厚友誼。後來順治十五年,永曆封張煌言為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鄭成功為延平郡王、招討大將軍。兩個人便開始了一場抗清史上的壯烈史劇,而此前那些年,張煌言已經數次徵戰失敗。
多年的戰敗沒有打消他抗清的決心,其信念之堅定,不比文天祥低。順治十六年(永曆十三年,1659年)五月,鄭成功帶水陸大軍17萬,抵達舟山與張煌言的六千人會合。這支軍隊從崇明進入長江,開始向清軍發動進攻,一路克復。拿下江浦、皖南的太平、寧國、池州、徽州、無為、和州及蘇南的高淳、溧陽、溧水等城池,共計四府、三州、二十四縣。
湘贛魯豫都為之震動了,無數人前來投奔他,這也是張煌言抗清事業的頂點。原先幾年的戰爭清廷並不慌,這次是真慌了,急忙調大軍鎮壓。順治甚至在考慮是否要御駕親徵,遺憾的是鄭成功在南京敗了,大好局面便功敗垂成。其實鄭成功如果當時迅速一些,趁著南京守軍不備,是能拿下的。
然而他不懂兵貴神速的道理,鄭成功一敗,張煌言便成了孤軍。好在有百姓庇護他,將他藏在家中,這才躲過一死。鄭成功收復臺灣之際,清軍南下,南明永曆覆滅。此時鄭成功的心思全在臺灣,到康熙三年(1664年)六月,張煌言明白復明無望了。在南田的懸嶴島解散義軍,隨後自己隱居起來,不久被清軍逮捕。
大明最後一條硬漢,在走向行程時十分坦然,既然不能復明那與死又有何異?只是嘆息著說:大好江山,可惜淪於腥羶!死的那一年張煌言四十五歲,楊冠玉拒絕投降,與其一起赴死。隨後萬斯大等人為他們收了屍,將其葬在杭州南屏山北麓荔枝峰下,全了他的願望。由此,張煌言成為與嶽飛、于謙同葬在杭州的英雄,後人稱西湖三傑。
或許明朝不是存在時間最長的一個王朝,也不是最輝煌的一個王朝,但明朝也有著自己特有的風骨和傲氣。
倘若各位對明史有興趣,不妨看一下小編推薦的這本《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小編個人也讀了好幾遍。它不同於大部分歷史書籍,語言相對來說較為風趣幽默,讀來讓人覺得歷史原來並不無聊,那些模糊的歷史人物都變得鮮活起來。
此書也將明朝十七位皇帝以及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都展示了出來,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頗多,絕對是一本讀了還想再讀的好書!喜歡明朝歷史的別錯過,點擊上方連結便可購買!
參考資料:《明史》、《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