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症下藥一般事半功倍,只可惜崇禎剛好反過來——事倍功半
從朱由校手裡接過來的大明,就好比是個亞健康的人,雖然有點三高,但生活基本自理。到了崇禎這位赤腳醫生手裡,就比較尷尬了
先是把降壓藥給停了——殺魏忠賢,滅閹黨
然後為了血糖、血脂拒絕吃任何肉類,並逮著一種蔬菜可勁吃——撤廠衛、讓太監徹底退出,然後一味信任東林黨人
身體越來越差,還一不小心摔斷了腿——天災不斷,民變四起,李自成、張獻忠等人長期搗亂
天有不測風雲,腫瘤變成惡性,患癌了!——後金已經成長為完全體,並開始蠶食大明的身體
自此走上「化療」之路的明朝,自然命不久矣
一錯再錯的崇禎,待到悔恨之時大明已經病入膏肓
天啟年間,固然魏忠賢為非作歹,卻是看門惡犬,忠心耿耿的九千歲給大明王朝帶來了什麼不去妄加評論,但對於大明皇族來說,卻是貢獻極大
解決了黨爭問題——天下人人是閹黨,自然沒有黨派林立的問題。畢竟明朝黨爭尤為激烈,和平年代尚可無事,但凡國家遭遇危機,黨爭便成為最大的敵人,崇禎年間就是如此,而且達到了頂峰
部分調整階級矛盾——魏忠賢大奸大惡,卻很少對窮人下手,反倒是士族富商苦不堪言。不僅賦稅豐盈,而且士族權力被極大的削弱,這對於大明統治來說,倒也是一件好事
以文制武的弊端有效的解決——魏忠賢做事很利索,給錢就辦事,從來不玩陰的。要知道崇禎年間的幾位名將,就是在這種爾虞我詐、層層壓制中或身死或棄用,代表人物盧象升,孫傳庭
急躁的崇禎先是滅掉魏忠賢,然後將閹黨一掃而空,與此同時還將太監徹底逐出了權力中央,改變了原有的權力格局不說,如此乾淨利落的整頓之後,留下的卻是連魏忠賢都不如的貨色。。。
勤政努力的崇禎,毀在了東林餘孽的手中
崇禎掃除閹黨的決心,著實讓人感慨這個十七歲的少年,已經有如此城府和政治水平。只可惜矯枉過正的結果,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九千歲當權之時,無數小人投靠閹黨,大家一起升官發財、無惡不作。但是,也有一批人是為了做事而曲線救國加入閹黨。普天之下官員人人皆閹黨的時代,那些不是閹黨的呢?難不成是正人君子,絕不與奸邪小人同流合汙的清流?
答案是——這是一些連閹黨都看不上,不願接納的渣渣,俗稱東林餘孽
到了崇禎眼裡,這些人便是忠臣。於是乎東林勢力抬頭,並最終為明朝的滅亡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
崇禎年間首輔換了好幾茬,知名人物如溫體仁、周延儒、楊嗣昌、魏藻德;而其中除了楊嗣昌能拿的出手,算是有一定的功績以外,其他的都是堪比嚴嵩的奸臣,甚至說還不如嚴嵩
在明朝還未病入膏肓的時候,是這些人給予了致命一擊。比如,還算是忠臣的楊嗣昌,先是拒不發兵導致盧象升孤軍深入戰死沙場,而後又陷害孫傳庭,導致其錯過滅掉李自成的最佳時期,待到復出之後又被兵部尚書以速戰速決為由催戰,因倉促作戰馬革裹屍。再如,深受崇禎信賴的魏藻德,除了迎合崇禎的心思啥都不幹,等到北京城破十分利索的就去闖王那裡拜碼頭
作為國家機器運轉的最核心部分,明朝的文官集團如此之爛,也怨不得崇禎失敗,畢竟一把手的精力有限,事必躬親面面俱到對於統治這樣龐大的帝國來說,實在是天方夜譚。就算崇禎再努力,沒有良好的支持,都是白扯
按照朱由檢的政治水平,再幹二十年也未必能行
從處理魏忠賢及其黨羽的方式來看,崇禎的確不夠成熟。當然也不怪他,畢竟年齡有限,經驗不足,畢竟政治天才的產量實在太低,更何況他接手的是一個滿目瘡痍的帝國,已經奄奄一息了,他只能硬著頭皮去幹
啟用袁崇煥,可以看出崇禎的識人能力是不錯的,只是有限。否則也不會在袁崇煥完成京城保衛戰後就給人剮了。早幹嘛了,既然用都用了,就算是有小毛病(脾氣不好,喜歡殺人)也至少得玩個鳥盡弓藏吧
然後就是對待民變的態度上,看似「反覆無常」的崇禎,其實很無奈。他知道民變的根源所在,但卻無法解決——財政枯竭,國家運轉都困難,賑災就更別說了,只能去鎮壓。鎮壓需要軍餉,而安撫招降需要銀兩,說到底還是需要錢
當時的江南一帶,還是很富庶的,為何不能擴大徵收,與此同時整頓官場,對貪汙腐敗現象進行徹底的整治,如此一來錢就有了,有了錢要打要招不就自己說了算了
再者說,對於民變和關外後金的輕重緩急上,崇禎也是犯了巨大的錯誤。兩頭作戰是不可行的,但卻又礙於面子及群臣的反對,堅決不跟後金議和,「攘外必先安內」的想法有,但是無法執行,那最終的結果只能是疲於奔命
崇禎是個怎樣的皇帝?他很果斷,但也很寡斷;他很賢明,但也很昏庸;風格急躁反覆無常,卻也有過無比的信任;這就是崇禎,一個有想法沒能力的帝王
崇禎錯過了很多翻盤的機會,也放棄了很多捲土重來的可能
先是急於攘外,讓僅剩18個人的李自成捲土重來,星火燎原
而後放棄治療,景山自縊放棄了固守半壁江山從長計議的打算
自殺魏忠賢開始,崇禎幾乎沒有從一而終過,總是功敗垂成,或是一錯到底
最後才醒悟的崇禎,倒也留下了「諸臣誤我」和「文臣皆可殺」的頓悟,卻沒有退守長江「從頭再來」的勇氣,所以註定是一個失敗且無能的帝王
別說十七年,就算是二十七年,崇禎也未必能挽救大明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