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了朱由檢十七年時間,為什麼依舊拯救不了明朝甚至滅國?

2021-01-20 老楊歷史說

對症下藥一般事半功倍,只可惜崇禎剛好反過來——事倍功半

從朱由校手裡接過來的大明,就好比是個亞健康的人,雖然有點三高,但生活基本自理。到了崇禎這位赤腳醫生手裡,就比較尷尬了

先是把降壓藥給停了——殺魏忠賢,滅閹黨

然後為了血糖、血脂拒絕吃任何肉類,並逮著一種蔬菜可勁吃——撤廠衛、讓太監徹底退出,然後一味信任東林黨人

身體越來越差,還一不小心摔斷了腿——天災不斷,民變四起,李自成、張獻忠等人長期搗亂

天有不測風雲,腫瘤變成惡性,患癌了!——後金已經成長為完全體,並開始蠶食大明的身體

自此走上「化療」之路的明朝,自然命不久矣

一錯再錯的崇禎,待到悔恨之時大明已經病入膏肓

天啟年間,固然魏忠賢為非作歹,卻是看門惡犬,忠心耿耿的九千歲給大明王朝帶來了什麼不去妄加評論,但對於大明皇族來說,卻是貢獻極大

解決了黨爭問題——天下人人是閹黨,自然沒有黨派林立的問題。畢竟明朝黨爭尤為激烈,和平年代尚可無事,但凡國家遭遇危機,黨爭便成為最大的敵人,崇禎年間就是如此,而且達到了頂峰

部分調整階級矛盾——魏忠賢大奸大惡,卻很少對窮人下手,反倒是士族富商苦不堪言。不僅賦稅豐盈,而且士族權力被極大的削弱,這對於大明統治來說,倒也是一件好事

以文制武的弊端有效的解決——魏忠賢做事很利索,給錢就辦事,從來不玩陰的。要知道崇禎年間的幾位名將,就是在這種爾虞我詐、層層壓制中或身死或棄用,代表人物盧象升,孫傳庭

急躁的崇禎先是滅掉魏忠賢,然後將閹黨一掃而空,與此同時還將太監徹底逐出了權力中央,改變了原有的權力格局不說,如此乾淨利落的整頓之後,留下的卻是連魏忠賢都不如的貨色。。。

勤政努力的崇禎,毀在了東林餘孽的手中

崇禎掃除閹黨的決心,著實讓人感慨這個十七歲的少年,已經有如此城府和政治水平。只可惜矯枉過正的結果,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九千歲當權之時,無數小人投靠閹黨,大家一起升官發財、無惡不作。但是,也有一批人是為了做事而曲線救國加入閹黨。普天之下官員人人皆閹黨的時代,那些不是閹黨的呢?難不成是正人君子,絕不與奸邪小人同流合汙的清流?

答案是——這是一些連閹黨都看不上,不願接納的渣渣,俗稱東林餘孽

到了崇禎眼裡,這些人便是忠臣。於是乎東林勢力抬頭,並最終為明朝的滅亡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

崇禎年間首輔換了好幾茬,知名人物如溫體仁、周延儒、楊嗣昌、魏藻德;而其中除了楊嗣昌能拿的出手,算是有一定的功績以外,其他的都是堪比嚴嵩的奸臣,甚至說還不如嚴嵩

在明朝還未病入膏肓的時候,是這些人給予了致命一擊。比如,還算是忠臣的楊嗣昌,先是拒不發兵導致盧象升孤軍深入戰死沙場,而後又陷害孫傳庭,導致其錯過滅掉李自成的最佳時期,待到復出之後又被兵部尚書以速戰速決為由催戰,因倉促作戰馬革裹屍。再如,深受崇禎信賴的魏藻德,除了迎合崇禎的心思啥都不幹,等到北京城破十分利索的就去闖王那裡拜碼頭

作為國家機器運轉的最核心部分,明朝的文官集團如此之爛,也怨不得崇禎失敗,畢竟一把手的精力有限,事必躬親面面俱到對於統治這樣龐大的帝國來說,實在是天方夜譚。就算崇禎再努力,沒有良好的支持,都是白扯

按照朱由檢的政治水平,再幹二十年也未必能行

從處理魏忠賢及其黨羽的方式來看,崇禎的確不夠成熟。當然也不怪他,畢竟年齡有限,經驗不足,畢竟政治天才的產量實在太低,更何況他接手的是一個滿目瘡痍的帝國,已經奄奄一息了,他只能硬著頭皮去幹

啟用袁崇煥,可以看出崇禎的識人能力是不錯的,只是有限。否則也不會在袁崇煥完成京城保衛戰後就給人剮了。早幹嘛了,既然用都用了,就算是有小毛病(脾氣不好,喜歡殺人)也至少得玩個鳥盡弓藏吧

然後就是對待民變的態度上,看似「反覆無常」的崇禎,其實很無奈。他知道民變的根源所在,但卻無法解決——財政枯竭,國家運轉都困難,賑災就更別說了,只能去鎮壓。鎮壓需要軍餉,而安撫招降需要銀兩,說到底還是需要錢

當時的江南一帶,還是很富庶的,為何不能擴大徵收,與此同時整頓官場,對貪汙腐敗現象進行徹底的整治,如此一來錢就有了,有了錢要打要招不就自己說了算了

再者說,對於民變和關外後金的輕重緩急上,崇禎也是犯了巨大的錯誤。兩頭作戰是不可行的,但卻又礙於面子及群臣的反對,堅決不跟後金議和,「攘外必先安內」的想法有,但是無法執行,那最終的結果只能是疲於奔命

崇禎是個怎樣的皇帝?他很果斷,但也很寡斷;他很賢明,但也很昏庸;風格急躁反覆無常,卻也有過無比的信任;這就是崇禎,一個有想法沒能力的帝王

崇禎錯過了很多翻盤的機會,也放棄了很多捲土重來的可能

先是急於攘外,讓僅剩18個人的李自成捲土重來,星火燎原

而後放棄治療,景山自縊放棄了固守半壁江山從長計議的打算

自殺魏忠賢開始,崇禎幾乎沒有從一而終過,總是功敗垂成,或是一錯到底

最後才醒悟的崇禎,倒也留下了「諸臣誤我」和「文臣皆可殺」的頓悟,卻沒有退守長江「從頭再來」的勇氣,所以註定是一個失敗且無能的帝王

別說十七年,就算是二十七年,崇禎也未必能挽救大明王朝

相關焦點

  • 宵衣旰食,日理萬機的明朝亡國之君朱由檢,為何沒能挽救大明王朝
    明朝不但沒有實現朱由檢所期望的中興願景,反而被李自成的大軍給毀滅了!而朱由檢也成了亡國之君,他在北京皇城內的煤山上吊自殺身亡。那麼,勵精圖治的明朝皇帝朱由檢,為何會以悲慘的結局收場?下文將深入分析崇禎帝朱由檢個人的悲劇產生的根源,以及他對於明帝國的影響和滅亡的根本原因所在。
  • 為明朝的無能背黑鍋,他不死明朝不滅?帶你了解一個有能力的太監
    就是這樣一個人死後393年,卻被人洗白成忠臣,甚至有魏忠賢不死明朝不滅的說法,他組織了一個黨派叫閹黨,專門排除異己,甚至專斷國事,那個時候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而魏忠賢每次都在他玩的時候來打擾他,讓他來「批紅」,這讓朱由校很不耐煩便說:「這些事你處理吧,不要煩我了」。
  • 上天給了崇禎帝十七年時間,工作勤懇,為什麼還是沒能拯救明朝?
    崇禎帝在位十七年,一直勤勤懇懇,為什麼還是沒能挽救大明朝?史上大多亡國之君都是昏君,好比秦二世胡亥、陳後主陳叔寶、宋徽宗趙佶等等。而崇禎帝卻是個勤勉的皇帝,他一心要復興大明,不分晝夜地處理公文,吃喝用度都相對節儉。勤政和節儉是明君的標配,但崇禎意外成了亡國之君,他無臉面對列祖列宗只得自縊身亡。
  • 朱棣為保大明為子孫後代留了一個後路,卻被朱由檢忘得一乾二淨!
    朱棣為保大明為子孫後代留了一個後路,卻被朱由檢忘得一乾二淨!明朝這麼多皇帝,有兩個是特別勤政的皇帝,一個是明太祖朱元璋,一個就是崇禎朱由檢。朱允炆上位後,又打起了鎮守邊疆的叔叔們主意,可惜惹到一匹狼,被吃掉了,這個狼便是燕王朱棣,可能朱棣是覺得自己是不擇手段當上的皇帝,一心為國家安居樂業而努力勤政,做了一個影響大明甚至是整個中國的決定,那就是遷都北京。
  • 魏忠賢掌權多年,為何敵不過剛登基的朱由檢?太監再強也畏懼皇權
    明朝又有錦衣衛的存在,皇權固若金湯,一切的權臣在皇權面前,都顯得蒼白無力。 無論是嘉靖時期,首輔位置坐近二十年的嚴嵩,還是萬曆時期,首輔、帝師、託孤重臣的高拱,都在皇帝的一張聖旨下,瞬間便灰飛煙滅,根本沒有任何抵抗能力。
  • 揭秘明朝崇禎皇帝朱由檢,到底是什麼樣的人?聽我細細道來
    時間逇長河不停的流淌,歷史也在不停的發展。有誰還記得那個最悲情的夜晚,明朝最後一位皇帝選擇自縊而死?在我腦海揮之不去,所以我非常想知道朱由檢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皇帝,而且為社稷而死的君王,用頭髮遮住自己的臉,悲辱地吊死在歪脖子槐樹上,那個畫面也太悲傷,讓我不忍心去看,即使這樣,它還是有讓我有抑制不住的想去了解下當時的情況是什麼樣?為何到如此悲壯的時刻呢?
  • 可惜朱棣的有備無患,後人不重視,他的方法真的可以保住明朝嗎?
    熟悉明朝歷史的朋友,就應該知道這個朝代最後是被清朝滅亡了,不過這兩個朝代的首都也是在北京。但實際上,當初朱元璋在建立明朝的時候是將南京作為首都的。只不過在後來朱棣上位的時候,發動了一些戰役,在他當上皇帝以後,就拿北邊倭寇為患的理由選擇了將都城搬遷到了北京這裡。
  • 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皇帝朱由檢為何非要自殺,到底是誰逼死了他
    縱觀歷史,各朝各代的亡國之君都有著傳奇的一幕,例如歷史上最有名的「甲申之變」,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皇帝朱由檢在李自成大軍攻破北京城後。殺妻,殺子,殺女,一頓屠殺後,自己跑到了故宮後面的煤山上,上吊自殺了。常言道,「就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堂堂的大明皇帝為何會淪落到如此地步。畢竟李自成的叛變不是一天兩天,眼看支撐不住為何不跑?
  • 明朝歷經276年,出了16位皇帝,最像「聖人」的是他!
    朱由檢從1368年開國到1644年滅亡,明朝歷史跨度整整276年,出了16位皇帝。要說哪1位最像「聖人」,小編以為是明朝最後1位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這怎麼說呢?朱由檢縱觀朱由檢一生都非常刻苦好學,在位十七年中,日講經筵從未中斷;能文能武,不近女色,同時,他勤儉節約,不愛遊玩、不愛美食。基本上,明朝歷代皇帝們有的優點,崇禎皇帝都有,而皇帝們有的缺點,崇禎皇帝也都沒有。
  • 性格決定成敗——崇禎帝的性格缺陷導致明朝滅亡
    崇禎帝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在內憂外患中執政17年,最後在農民起義的威逼下,自縊於煤山。雖然即位時明朝內憂外患已呈衰敗跡象,大明的滅亡已成歷史的必然結局,僅靠他個人是不能扭轉歷史的發展趨勢。雖然自當政以來,他勤於政治,崇尚節儉,始終為挽救明朝而不懈努力。但明朝的滅亡也有著他不可推卸的責任,他的性格弱點加速了明王朝滅亡的腳步。
  • 天氣變冷有多可怕:明朝亡於小冰河期?
    (天啟六年正月的明朝地圖,相比極盛時期的明朝已經縮減了許多)但和哥哥朱由校對權力幾無興趣不同,這位十六歲的少年天子對治國充滿著鬥志,像自己的先祖洪武帝和永樂帝一樣能有一番作為,在大臣們所給的「乾聖、興福、鹹嘉和崇禎」四個年號中,朱由檢毫不猶豫選擇了最後一個,它代表著對帝國幸福美滿的祈願,但災難,並未就此止步不前。
  • 崇禎皇帝有堯舜之志還勤政,為何丟掉江山,兩個細節預示明朝命運
    明朝是中國最後一個漢民族建立的王朝,同時也是夾在少數民族前後兩個朝代的一個鐵血王朝;前面趕跑了蒙古人,後面又被女真人打敗,不得不說大明王朝這波操作讓人費解;如果明太祖朱元璋九泉下得知自己的江山又被少數民族佔據,估計非得氣死。那麼大明崇禎年間,明朝真的沒救了嗎?其實那時候明朝還是有一線希望,但希望卻被崇禎皇帝生生掐滅。
  • 明朝宗室起名規則:明朝皇子名字為什麼與元素中期表高度重合?
    由於明朝皇子的名字與元素周期表重合度極高,所以有人說,明朝皇子的名字是按照元素周期表起的。這種說法根本不值一駁——明朝1644年就滅亡了,元素周期表1869年才問世。那麼,明朝宗室起名到底遵循什麼規則?為什麼會與元素周期表高度重合呢?
  • 此姓氏有著深刻的寓意,如果你是這個姓氏,你就是明朝皇室的後裔
    在明朝末期,朱由檢在位期間,明朝搖搖欲墜,雖然朱由檢勤於朝政,全力整治大明朝,但還是無法挽救明朝的危機。農民起義軍已經攻佔了明朝的半壁江山,為了讓朱室皇族記住恢復大明的大業,朱由檢親自把「朱姓」改為「胖姓」,其中寓意是指大明江山還有一半。朱由檢為了保住家族的血統,他把皇室家族的成員都召集在了一起,秘密召開了緊急會議。
  • 明朝最忠心最男人的太監,陪崇禎皇帝上吊而死,死後令後人敬仰
    1644年4月25日,絕望的崇禎皇帝在煤山壽皇亭畔一顆歪脖樹上吊死,唯一陪伴崇禎的只有太監王承恩。王承恩原本是魏忠賢其中的一份子,從崇禎皇帝朱由檢一出生就開始照顧他,王承恩卻不像魏忠賢禍國殃民,對崇禎卻是忠心耿耿,在崇禎時期一直擔任司禮監太監,可謂是位高權重,崇禎前期好不容易除掉太監魏忠賢,現在又信任王承恩,不得不說在明代太監始終是皇帝們最信任的人,他們每天陪伴在皇帝的身邊,悉心照顧,陪伴左右,而且還能辦事。
  • 擁有先進火炮的明朝,為什麼最終會輸給清朝?一個原因最關鍵
    事實上,早在明朝時期,我國的火炮製造技術就已經相當成熟了。甚至,明朝晚期,我國曾出現了世界上最為先進的火炮製造技術。許多人或許會對我的說法嗤之以鼻,大家或許都有這樣一個疑惑,那就是:如果明朝真像我所說的那麼厲害,那麼,它怎麼會輕易被清朝滅呢?其實,大家提出這樣的疑問,也在情理之中。
  • 明朝天啟大爆炸:一場故意誇大爆炸威力的政治作秀
    天啟是明朝倒數第二位皇帝明熹宗朱由校的年號。天啟六年(1626 年),在北京城西南隅的王恭廠的火藥庫附近區域,發生了一場爆炸事故。關於這場爆炸,許多史料中都有相當的描寫。比如《明實錄·熹宗實錄》、《國榷》、宦官劉若愚所著《酌中志》。而記錄最為詳細的是《天變邸抄》。
  • 大明真那麼爛,兩萬人就能滅國?聊聊16世紀西班牙人的馬尼拉腦洞
    編者按:網絡上時常傳播著兩萬西班牙軍隊滅明的討論,這是源於1586年,駐菲律賓馬尼拉的西班牙殖民地頭目們曾經召開馬尼拉會議,並聯合上書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希望派遣2.5萬軍隊攻滅大明王朝。那麼,如果這個狂想真的開始實行,大明王朝會更早的滅亡嗎?
  • 盤點明朝16帝的歷史冷知識
    明朝是漢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國祚276年,歷經16個皇帝。有天子守國門,不割地不賠款不納親的美稱。然而,明朝皇帝都是比較有個性,也是非常奇特的。今天我們來看看明朝16個皇帝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歷史冷知識。在講明朝16個皇帝之前,首先講一下明朝的皇帝和親王的一些有趣的冷知識。
  • 明朝小冰河時期,間接導致中國人口銳減一半,專家:已經算少的了
    公元1627年,氣勢恢宏的紫禁城內,在一場隆重的登基儀式上,即將即位的朱由檢將年號改為「崇禎」,意為吉祥如意。然而,等待崇禎皇帝的並不是什麼天下太平的盛世,而是一個沒有盡頭的噩夢。《漢南續郡志》記載: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十四年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