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先進火炮的明朝,為什麼最終會輸給清朝?一個原因最關鍵

2020-12-03 指點江山

也許很多人的印象中,在我國古代無論是國與國之間發生的戰爭,還是各地方勢力之間發生的武力鬥爭,他們使用的一直都是冷兵器。如果這樣想的話,那你可就大錯特錯了。雖然,網絡上一直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即:「中國人發明了火藥,但卻用它來造煙花。」

火藥剛剛被發明的時候,中國確實主要把它用於煙花爆竹的製造,但這並不代表我們的老祖宗從未想過用它來製造武器。

畢竟,人是一種進化速度很快的動物,隨著社會的不斷向前,人的意識也會越來越先進。

那麼,中國到底從什麼時候開始,將火藥運用到武器製造上的呢?

雖說與歐洲國家相比,我國在運用火藥製造武器方面晚了許多,但是,這卻並不意味著我國古代從未成功製造過與火藥相關的武器。事實上,早在明朝時期,我國的火炮製造技術就已經相當成熟了。甚至,明朝晚期,我國曾出現了世界上最為先進的火炮製造技術。

許多人或許會對我的說法嗤之以鼻,大家或許都有這樣一個疑惑,那就是:如果明朝真像我所說的那麼厲害,那麼,它怎麼會輕易被清朝滅呢?其實,大家提出這樣的疑問,也在情理之中。接下來,由我向大家具體解釋一下,為什麼明朝擁有如此先進的火炮製造技術,卻最終還是難逃亡國的命運。

不知道,諸位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句話,叫做「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盛極必衰,自古以來是任何一個王朝都難以逃脫的歷史鐵律。

常言道:「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這句話在我國古代王朝身上同樣適用。

大明王朝的滅亡,其實,是由許多歷史因素綜合所致。它之所以會被滅亡,其實,主要原因是這個王朝氣數已盡,即使沒有清朝,它依舊會被其它新興勢力所滅。明朝研製出的火炮,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其軍隊的戰鬥力,但我要說的是,這一發明其實並不足以阻止歷史車輪前進的步伐。

說到這,我們就不得不介紹一下明王朝的火炮研製歷程。

事實上,明朝政府之所以會極力主張開展火炮的研發工作,就是因為他們的軍隊在與努爾哈赤率領的大金王朝作戰的過程中屢次失敗。當雙方都依靠冷兵器作戰的時候,它打不過對方,所以,才想著通過改進自己的武器裝備來壓制對方。事實上,它也正是這麼做的。

相傳,明軍在薩爾滸戰役中慘敗之後,朝廷便重用了一個精通西學的人,此人名叫:徐光啟。他深知朝廷之所以會在這個時候對自己委以重任,就是想通過引進西方技術來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而此時,軍事裝備方面更是國家的重中之重,於是,他積極向西洋傳教士學習西方的火炮製造技術。

經過一番學習之後,他發現,西方傳到中國的火炮製造技術,只不過是一些淺層的理論知識罷了。如果,我們一味照搬、照抄別人的研究成果,那我們將永遠落後別人一步。因此,如果我們想要獲得成功,就必須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更何況,中國幾千年來的智慧結晶,也是不可小覷的。

所以,他主張:將中國本土工匠的傳統鑄造工藝與西方的先進理論知識相結合,從而鑄造屬於我們自己的新興武器。當然,想要在一個自己從未涉及過的領域有所成就,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此,中國的火炮鑄造研究歷程,也並不像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平坦。

從開始著手研發到最終成功投產,經歷了一段相當長的歷程。當然,在此期間明王朝也不能說完全沒有收穫,事實上它可是收穫頗豐。相傳,明朝萬曆48年,廣東曲江近海一帶,沉沒了一艘荷蘭海船。眾所周知,荷蘭在武器製造方面頗有天賦,而且,據傳聞,這艘沉沒的海船運載的恰恰是各種武器裝備。

這對於當時明王朝來說,無異於瞌睡來了就有人送枕頭。面對這樣的天大好事,它當然不會輕易錯過。很快,明王朝就下令當地政府:在沉船的地方,開展下海打撈工作。那個年代,可不像我們現在一樣擁有各種先進的潛水設備,他們想要打撈一艘沉到深海裡的艦船,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有句話叫「辦法總比困難多」,這樣棘手的情況,並沒能打消當地政府打撈艦船的熱情。很快,他們就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來進行艦船的打撈工作。

首先,他們在沉船的地方停放了一艘裝滿砂石的大船。我們都知道,船一旦超載之後其吃水深度就會增加,運行也會變得困難。而他們恰恰就利用了船的這一特點,將一艘滿載砂石的大船穩穩地停放在了沉船地點。

之後,他們又準備了數十米長的鐵鏈,將其一端系在大船之上,另一端裝上鐵鉤由數名水性很好的水手牽引著沉到了水底。水手潛入水底之後,在水底發現了數門大炮,最後,他們將裝有鉤子的鐵鏈掛在火炮的銃耳之上,系牢之後水手再此返回船上,將船中的碎石全都拋入河中。

做完這一切之後,便駕船返回岸邊,如此一來,沉入水底的火炮也隨著船被拖到了岸邊。就這樣,經過三個月的努力之後,他們一共打撈出了36門大銃以及數門中小銃。之後,他們將其中的24門送到了京城,其餘的則安放在寧遠的城牆上,用來防禦大金的八旗軍隊。

此後的兩年時間裡,他們又相繼打撈出了多門大炮,這些大炮都被他們用在了與清軍的作戰之中。

並且,經過四年的潛心研究之後,明朝也終於成功研製出了屬於自己的火炮,他們將這門自己生產的火炮命名為「紅夷大炮」。

與先前打撈出的荷蘭人製造的大炮相比,「紅夷大炮」具有許多的優點。

首先,在鑄造技術上它得到了很大的改進。不像原來的大炮,只由一根鐵管鑄成,炮身部分用鐵箍加固,以防使用過程中出現炸膛的現象。

這門新研發的大炮,則運用鐵芯銅體的方法鑄造而成。學過物理的大概都知道,鐵的熔點是1500多攝氏度,而銅的熔點則是1000多攝氏度。此外,上述鑄造方法恰好是運用了兩者熔點相差500多攝氏度,這一特性來完成的。

這種方法的具體操作過程是這樣的:

首先,我們用鐵鑄造一個與大炮口徑一致的實心鐵柱。之後,再用泥型鑄造法製作一個模具,模具製造好之後在上面澆鑄銅壁。用這種方法製造出的大炮,具有管壁薄、重量輕、造價低廉等優點。並且,最值得一提的是,用這種方法鑄造出的火炮十分耐用,一般不會出現炸膛的現象。

此外,與先前的火炮相比,這門火炮在外形上也有了很大的改觀。新研發的火炮具有前壁較薄,後壁較厚的特點。因此,它不僅外形比較美觀,還在承受爆炸後的衝擊力方面,有了很大提升。另外,炮身的兩旁不僅增加了兩個用來調整炮身角度的銃耳,炮身還特意設置了準心。

經過以上種種改進之後,明朝工匠製造的火炮,當之無愧地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火炮。

根據相關史料記載,明朝的這一壯舉足足比西方早了兩個多世紀。雖說,明朝造出了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火炮,但我們不能忽略的一點就是:那門火炮依據當時的科技水平來說,已經是非常先進的了,但是,它自身卻仍舊有很多不完備的地方。

從殺傷力來說,它雖然具備一定的殺傷力,但與我們今天的各種先進武器相比,卻還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在那個冷兵器盛行的時代,它雖說佔據了一定的優勢,但並沒有佔據絕對優勢。而且,從準頭上來說,它的準頭也並不是太高,這一點也會讓它的戰鬥力大打折扣。

此外,就當時的科技和經濟水平來說,這樣的火炮並不能大規模投入生產。因此,它也不可能運用到大範圍的作戰之中。

我想,這或許就是為什麼當時擁有先進火炮的明朝會輸給清朝的最主要原因。

參考資料:

【《武備要略》、《武經總要》、《武備志》】

相關焦點

  • 八千斤重炮竟打不過英國一桿槍,清朝重炮實在是火炮中的恥辱!
    明朝末期,中國從西方引進了紅夷大炮,到了清朝被改名「紅衣大炮」,這種炮在清朝一直都在造,名字越來越好聽,什麼「神威大將軍」「神武大將軍」,重量越來越重,什麼八千斤炮,一萬斤炮,可火炮的性能卻一代不如一代。清軍入關後,以紅衣大炮破潼關,擊敗李自成的大順軍,隨即把炮口瞄向偏安一隅的南明。揚州之戰,攻守雙方都動用了火炮。
  • 明朝火器有多牛?先進程度曾驚豔世界,清朝卻一件都造不出來
    早在宋元時期,火藥就開始在戰場上大放異彩,到了明代,中國火器的發展更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明朝建立初期和陳友諒的鄱陽湖水戰,堪稱世界上最早的一次火炮對抗的大水戰。 明朝火器曾經在鄭和下西洋的時代隨鄭和船隊遠渡重洋,成為了大明王朝軍事力量的鮮明體現。明朝火器不但有火炮,而且也有類似現代槍械的火銃,甚至也有了現代魚類和火箭的原型。
  • 明朝打的贏拿火槍的日軍,為何卻在薩爾滸敗給了拿冷兵器的後金?
    雖然明朝在萬曆朝後期再次走上了下坡路,但明朝在萬曆的帶領下,還是取得了一系列戰役的勝利,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抗倭援朝。公元1592年,剛剛完成統一的日本,在豐臣秀吉的帶領下,發起了對朝鮮的戰爭。在裝備精良火器的日軍面前,朝軍不堪一擊,國都淪陷,萬曆皇帝一聲令下,明軍抗倭援朝戰役打響。
  • 被譽為「古今第一戰具」的火器,為何在明朝時期從鼎盛走向沒落?
    雖然在最開始的時候,明朝的軍隊便有炮兵的營隊設置,但在當時完全就沒有先進的火炮。然而隨著火器的大量增加,不僅僅是之前的炮兵營,進而還有了鳥槍營以及火器補給營等一些以火器為主的軍事營地。這個時期的明朝政府對火器的學習態度十分的積極,也正是在這個時間段裡面,明朝軍隊的裝備與世界上最先進的西歐國家軍隊的裝備差距都十分的小。
  • 清朝末期,為什麼百姓們對清朝政府不信任,甚至是坐視清廷滅亡
    清朝,在眾人眼裡就是因為內部統治腐敗,導致國力由盛轉衰的典型,當然如今的歷史書上也把其沒落崩解的推動要素歸咎在明朝的閉關鎖國政策上。清朝出現末期的局面,一部分原因是當時天下百姓得知慈禧等人種種事跡,覺得罪有餘辜,另一部分原因是軍事力量確實太差,儲備資源無法抵抗他國入侵,上層「建築」腐朽,導致的下層腐敗,以至於清朝末期的社會一片混亂與黑暗,百姓民不聊生。
  • 明朝擁有「紅夷大炮」,還被使用刀劍的八旗軍吊打,這是為何?
    我國在明朝時期就對火器很重視,明朝嘉靖年間,葡萄牙把佛郎機炮的火炮帶入中國,而且我們就很快掌握了該技術的研製在官僚貪私的環境下,原先本先進的火器卻成為了極度危險的武器,火器的技術也遭受到了阻礙。
  • 明朝發明清朝失傳——開花炮彈的悲哀
    明朝的「地雷」?根據《武經總要》記載,當時的地雷是先在敵人的必經之道上挖一大坑,埋入火藥,上面覆以碎石,以盤香引爆。這些所謂「地雷」根本就是開花彈!「在出土地雷的附近還出土了十幾公斤鐵彈丸,這是當時明軍使用大炮發射的彈丸」就是證據,他們挖到的是一個火炮的彈藥庫!
  • 明朝火器又被鄙視了!弗朗機火炮的炸膛率居然有90%?
    還打著「客觀理智」的旗號把別人掛起來,不如先看看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知識水平。自從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問世之後,關於明朝火器的爭論是一刻都沒有停止,從原先的「明朝火器天下第一」到現在的「明朝火器垃圾到極點」。有人可能會說什麼「極端明吹」導致自己對明朝「路轉黑」,說這種話的人,你就別給別人扣飯圈帽子了,因為你自己的思維也是飯圈思維。
  • 明清理學的發展比較:清朝取代了明朝,應為華夏的退步
    2,明朝內閣首輔中,出現了多位心學門徒,最具代表性的是徐階,曾經組織數千人講學。至於內閣大學士、各部主官級別的心學門徒更是不知凡幾。3,王陽明之後,心學發展出多個學派,其中王守仁的學生王艮創立的泰州學派,被後世稱為「中國歷史中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思想啟蒙學派」,是王學中影響力最大的一個分支。這一派的弟子非常注重實踐運用(即實學),最典型的是徐光啟。
  • 清朝為什麼滅亡?
    清朝為什麼會覆滅? 要不是那天瀏覽《地理知識局》公眾號文章,推銷中國社科院出版的四大本「清朝為什麼會覆滅」圖書,激起自己的好奇心,我是不會思考這樣問題的。 向來一個政權的覆滅不外乎軍事、經濟、文化、內外政動蕩,引起的政治覆滅,清朝覆滅也不例外的。但是作為「三千年未有大變局」的清朝覆滅,還是有一些獨特覆滅的原因。
  • 清朝取代明朝,進步還是退步?明清理學發展對比揭開謎團
    2,明朝內閣首輔中,出現了多位心學門徒,最具代表性的是徐階,曾經組織數千人講學。至於內閣大學士、各部主官級別的心學門徒更是不知凡幾。3,王陽明之後,心學發展出多個學派,其中王守仁的學生王艮創立的泰州學派,被後世稱為「中國歷史中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思想啟蒙學派」,是王學中影響力最大的一個分支。這一派的弟子非常注重實踐運用(即實學),最典型的是徐光啟。
  • 明朝的神機營比歐洲的火槍隊都早100年,竟然抵擋不了滿清的進攻
    這在當時是多麼強勁有威力的一支部隊,既然這麼厲害,很多人就要問了,為什麼明朝還是衰落了,沒有阻擋滿清的入關,也擋不住李自成農民軍的起義。其實到了明末的時候,神機營已經沒有想像的那麼強大了,畢竟剛開始建立的時候還在朱棣那時期,到了明末已經開始衰敗了,也沒有傳說中擁有世界上最先進武器的軍隊了。
  • 只有一點清朝貢獻巨大
    這也是為什麼土木堡之變,皇帝被俘,明朝能夠立馬緩過來打贏北京保衛戰的原因。不過也有優點,他將封建制度推向巔峰,皇權就是一切,不會有明朝的權臣權閹等擾亂朝政了。很多人都說清朝無昏君,那是因為皇權至上,皇帝昏庸,國家就完了,所以清朝對皇子的培養很是重視。還有一個就是對士大夫的限制,明朝士人不需要繳稅導致國家到最後沒有財政收入,而清朝就極大避免了這個。
  • 看過明朝人繪製的世界地圖,才發現,清朝的統治者究竟有多愚昧
    此外,也曾經有傳教士來到明朝,隨後明朝人繪製了一幅中國版的地圖,看到這張地圖時,才發現清朝的統治者有多愚昧。 清王朝距離我們的年代很近,因此有較多的史料存在,有利於我們研究這個朝代。了解清王朝的人都知道,清朝有「康乾盛世」,這時的國力強盛,可此後清朝卻由於不與外界交流,慢慢開始走了下坡路,直到最終被西方人打開了國門,一步步受制於人。
  • 為什麼太平天國打不過清朝?
    那麼,太平天國的失敗深層次的原因是什麼呢?一尷尬衝突的君權與神權我們知道,太平天國的起義是源於洪秀全的拜上帝教。自古以來,農民起義由於在道義上缺乏理論基礎,為了使自己的起義更加具有合法性,所以總是會搞點宗教迷信,來宣揚所謂的「天命」,沒辦法,古代人就信這個,這是因為古代等級森嚴,尊卑有序的制度已經刻入了骨子裡,必須藉助「神力」才能讓起義更具合理性。
  • 明朝統治者打爛了一副好牌,即使擁有世界上最好的火槍也無濟於事
    1368年,乞丐皇帝朱元璋推翻元朝統治,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大明王朝,中國歷史又一次回到了中原統治者的手中,開始了所謂的正統王朝統治之列,但是,歷史真的會如朱氏皇帝們預想的那樣,一帆風順,延綿萬古呢?也許他們還未看清王朝統治自身存在的絕對問題。
  • 清朝為什麼沒有倭患了?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比起從元朝中後期起,中日雙方「你搶我抓」三個多世紀的「倭患」,特別是比起明朝嘉靖年間持續四十年,戰火波及整個東南沿海的「嘉靖大倭亂」,鴉片戰爭以前的清朝,「倭患」這事兒卻是很消停。當然,這「老實」也不是無緣無故,首先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日本國情的變化。清代年間的日本,既不是元明年間那個群雄紛爭的「戰國時代」,也不是豐臣秀吉時代的那隻夢想「遷都寧波」的猖狂野獸。德川幕府統治日本後,出於穩定自家權位的考慮,對外厲行「鎖國」政策:除了長崎之外,日本對外的港口全數關閉,日本船隻不許出海貿易,更不許擅自與海外往來,偷渡更是死刑大罪。
  • 清朝皇帝為了得到一隻海東青一擲千金,明朝皇帝為何白給都不要
    「羽蟲三百有六十,神俊最數海東青。性秉金靈含火德,異材上映瑤光星」。這首詩的作者是清朝康熙皇帝,內容是在讚美一隻雄姿英發的海東青。海東青,是生活在北方的一種著名的猛禽,經過馴化之後,它憑藉閃電般的飛行速度和兇悍的捕殺技巧,可以成為人類很好的捕獵助手。
  • 看了明朝人畫的世界地圖,才明白,清朝統治者愚昧到了什麼地步
    清朝作為中國古代最後一個王朝,因為距離近現代相對來說比較近,所以史料記載比較豐富,故此也是文人墨客筆下偏愛的題材,大家也因此對這段時期比較關注。了解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清王朝雖然有過「康乾盛世」的鼎盛時刻,但最終還是在帝國殖民主義的欺壓下,融入歷史的滾滾紅塵中。
  • 天花自古就有,為什麼清朝那麼嚴重?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種烈性傳染病,也是到目前為止,在世界範圍被人類消滅的唯一一個傳染病。在古代,得天花基本上等於判了死刑。但是有個特別奇怪的事情,那就是清朝的天花最為嚴重。歲,康熙皇帝能順利繼位的原因就是曾經出過天花。